机械设计中二维图的绘制和标注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7511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设计中二维图的绘制和标注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机械设计中二维图的绘制和标注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机械设计中二维图的绘制和标注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机械设计中二维图的绘制和标注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机械设计中二维图的绘制和标注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设计中二维图的绘制和标注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

《机械设计中二维图的绘制和标注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设计中二维图的绘制和标注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设计中二维图的绘制和标注资料讲解文档格式.docx

在选择主视图时,主要考虑工作位置和形状特征。

选用其它视图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剖视、断面、局部视图和斜视图等多种辅助视图,以清晰地表达零件的内外结构。

  在标注尺寸方面,通常选用设计上要求的轴线、重要的安装面、接触面(或加工面)、箱体某些主要结构的对称面(宽度、长度)等作为尺寸基准。

对于箱体上需要切削加工的部分,应尽可能按便于加工和检验的要求来标注尺寸。

5.零件常见结构的尺寸注法

  常见孔的尺寸注法(盲孔、螺纹孔、沉孔、锪平孔);

倒角的尺寸注法。

盲 

螺纹孔

沉 

锪平孔

倒 

1.介绍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及主要评定参数

1)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零件表面上具有较小间距的峰谷所组成的微观几何形状特性,称为表面粗糙度。

这主要是在加工零件时,由于刀具在零件表面上留下的刀痕及切削分裂时表面金属的塑性变形所形成的。

零件表面粗糙度是也是评定零件表面质量的一项技术指标,它对零件的配合性质、工作精度、耐磨性、抗腐蚀性、密封性、外观等都有影响。

在保证机器性能的前提下,为获得相应的零件表面粗糙度,应根据零件的作用,选用恰当的加工方法,尽量降低生产成本。

一般来说,凡零件上有配合要求或有相对运动的表面,表面粗糙度参数值要小。

2)表面粗糙度的代号、符号及其标注GB/T131-1993规定了表面粗糙度代号及其注法。

图样上表示零件表面粗糙度的符号见下表。

3)表面粗糙度的主要评定参数

零件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有:

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偏距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Ra的数值及取样长度l见表。

2))轮廓最大高度(Rz)--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峰顶线与轮廓峰底线的距离。

使用时优先选用Ra参数。

2.表面粗糙度的标注要求

4)表面粗糙度的代号标注示例

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Ra、Rz、Ry在代号中用数值标注时,除参数代号Ra可省略外,其余在参数值前需标注出相应的参数代号Rz或Ry,标注示例见表。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表面粗糙度中数字及符号的方向

5)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1))表面粗糙度代(符)号一般应注在可见轮廓线、尺寸界线或它们的延长线上,符号的尖端必须从材料外指向表面。

  2))表面粗糙度代号中数字及符号的方向必须按规定标注。

3.表面粗糙度的标注示例

在同一图样上,每一表面一般只标注一次代(符)号,并尽可能地靠近有关的尺寸线。

当空间狭小或不便标注时可以引出标注。

当零件所有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时,可统一标注在图样的右上角,当零件的大部分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时,对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代(符)号可以同时注在图样的右上角,并加注"

其余"

两字。

凡统一标注的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及说明文字,其高度均应该是图样标注的1.4倍。

零件上连续表面、重复要素(如孔、齿、槽等)的表面和用细实线连接不连续的同一表面,其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只注一次。

             

           同一表面上有不同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时,应用细实线

         画出其分界线,并注出相应的表面粗糙度代号和尺寸。

齿轮、螺纹等工作表面没有画出齿(牙)

形时,其表面粗糙度代(符)号注法见图。

 中心孔的工作表面,键槽的工作表面,

倒角,圆角的表面粗糙度代号可以简化标注。

   需要将零件局部热处理或局部镀(涂)覆时,应用粗点画线画出其范围

并标注出相应尺寸,也可将其要求注写在表面粗糙度符号长边的横线上。

2.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

为便于生产,实现零件的互换性及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国家标准《极限与配合》规定了公差带由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两个要素组成。

标准公差确定公差带的大小,而基本偏差确定公差带的位置。

1)标准公差(IT)

标准公差的数值由基本尺寸和公差等级来决定。

其中公差等级是确定尺寸精确程度的标记。

标准公差分为20级,即IT01,IT0,IT1,…,IT18。

其尺寸精确程度从IT01到IT18依次降低。

标准公差的具体数值见有关标准。

2)基本偏差

基本偏差是指在标准的极限与配合中,确定公差带相对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一般指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

当公差带在零线的上方时,基本偏差为下偏差;

反之,则为上偏差。

基本偏差共有28个,代号用拉丁字母表示,大写为孔,小写为轴。

从基本偏差系列图中可以看出:

孔的基本偏差A~H和轴的基本偏差k~zc为下偏差;

,孔的基本偏差K~ZC和轴的基本偏差a~h为上偏差,JS和js的公差带对称分布于零线两边、孔和轴的上、下偏差分别都是+IT/2、-IT/2。

基本偏差系列图只表示公差带的位置,不表示公差的大小,因此,公差带一端是开口,开口的另一端由标准公差限定。

  基本偏差和标准公差,根据尺寸公差的定义有以下的计算式:

    ES=EI+IT或EI=ES-IT 

ei=es-IT或es=ei+IT

    孔和轴的公差带代号用基本偏差代号与公差带等级代号组成。

配合 

  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称为配合。

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孔和轴之间的配合有松有紧,因而国标规定配合种类:

  1)间隙配合

孔与轴装配时,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配合。

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

  2)过渡配合

孔与轴装配时,可能有间隙或过盈的配合。

孔的公差带与轴的公差带互相交叠。

  3)过盈配合

孔与轴装配时有过盈(包括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

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下。

基准制:

在制造配合的零件时,使其中一种零件作为基准件,它的基本偏差一定,通过改变另一种非基准件的基本偏差来获得各种不同性质配合的制度称为基准制。

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国家标准规定了两种基准制。

  

1)基孔制(如左下图所示)

基孔制--是指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见左下图。

基孔制的孔称为基准孔,其基本偏差代号为H,其下偏差为零。

  2)基轴制(如右下图所示)

基轴制--是指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见右下图。

基轴制的轴称为基准轴,其基本偏差代号为h,其上偏差为零。

配合代号

配合代号由孔和轴的公差带代号组成,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为孔的公差带代号,分母为轴的公差带代号。

凡是分子中含H的为基孔制配合,凡是分母中含h的为基轴制配合。

例如φ25H7/g6的含义是指该配合的基本尺寸为φ25、基孔制的间隙配合,基准孔的公差带为H7,(基本偏差为H公差等级为7级),轴的公差带为g6(基本偏差为g,公差等级为6级)。

例如φ25N7/h6的含义是指该配合的基本尺寸为φ25、基轴制过渡配合,基准轴的公差带为h6,(基本偏差为h,公差等级为6级),孔的公差带为N7(基本偏差为N,公差等级为7级)。

  公差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1)在装配图上标注公差与配合,采用组合式注法。

2)在零件图上的标注方法有三种形式。

4.形位公差

零件加工后,不仅存在尺寸误差,而且会产生几何形状及相互位置的误差。

圆柱体,即使在尺寸合格时,也有可能出现一端大,另一端小或中间细两端粗等情况,其截面也有可能不圆,这属于形状方面的误差。

阶梯轴,加工后可能出现各轴段不同轴线的情况,这属于位置方面的误差。

所以,形状公差是指实际形状对理想形状的允许变动量。

位置公差是指实际位置对理想位置的允许变动量。

两者简称形位公差。

形位公差项目符号

  1)形状和位置公差的代号

国家标准GB/T1182-1996规定用代号来标注形状和位置公差。

在实际生产中,当无法用代号标注形位公差时,允许在技术要求中用文字说明。

形位公差代号包括:

形位公差各项目的符号,形位公差框格及指引线,形位公差数值和其他有关符号,以及基准代号等。

框格内字体的高度h与图样中的尺寸数字等高。

  2)形位公差标注示例

一根气门阀杆,在图中所标注的形位公差附近添加的文字,只是为了给读者作说明而重复写上的,在实际的图样中不需要重复注写。

1.零件上的铸造结构

1)铸造圆角 

  当零件的毛坯为铸件时,因铸造工艺的要求,铸件各表面相交的转角处都应做成圆角。

铸造圆角可防止铸件浇铸时转角处的落砂现象及避免金属冷却时产生缩孔和裂纹。

铸造圆角的大小一般取R=3~5mm,可在技术要求中统一注明。

2)起模斜度 

  用铸造的方法制造零件毛坯时,为了便于在砂型中取出模样,一般沿模样拔模方向作成约1∶20的斜度,叫做拔模斜度。

因此在铸件上也有相应的拔模斜度,这种斜度在图上可以不予标注,也不一定画出,如下图所示;

必要时,可以在技术要求中用文字说明。

3)铸件厚度 

  当铸件的壁厚不均匀一致时,铸件在浇铸后,因各处金属冷却速度不同,将产生裂纹和缩孔现象。

因此,铸件的壁厚应尽量均匀,见上图;

当必须采用不同壁厚连接时,应采用逐渐过渡的方式,见上图。

铸件的壁厚尺寸一般采用直接注出。

2.零件上的机械加工结构

  1)退刀槽和砂轮越程槽

  在零件切削加工时,为了便于退出刀具及保证装配时相关零件的接触面靠紧,在被加工表面台阶处应预先加工出退刀槽或砂轮越程槽。

车削外圆时的退刀槽,其尺寸一般可按"

槽宽×

直径"

或"

槽深"

方式标注。

磨削外圆或磨削外圆和端面时的砂轮越程槽。

  2)钻孔结构

  用钻头钻出的盲孔,在底部有一个120°

的锥角,钻孔深度指的是圆柱部分的深度,不包括锥坑。

在阶梯形钻孔的过渡处,也存在锥角120°

圆台,其画法及尺寸注法。

  用钻头钻孔时,要求钻头轴线尽量垂直于被钻孔的端面,以保证钻孔准确和避免钻头折断。

三种钻孔端面的正确结构。

  3)凸台和凹坑

  零件上与其他零件的接触面,一般都要加工。

为了减少加工面积,并保证零件表面之间有良好的接触,常常在铸件上设计出凸台,凹坑。

螺栓连接的支撑面凸台或支撑面凹坑的形式;

为了减少加工面积,而做成凹槽结构。

机械设计往往离不开自己的阅历,经验的积累固然可以从书本上学到不少,但是事非躬亲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别人的经验,自己没有一定的基础,要理解吸收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呵呵。

机械设计贯穿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的整个过程,设计时的疏忽总会在这些方面反映出来,成功与否是很容易判断的。

设计的过程中,受制造的影响很大,亦就是说好的设计是不能脱离制造的,对制造越了解,越有助于提高设计水平。

设计的图纸,投入生产,我没见过多少能立即按图加工装配,在审图、工艺等过程发现大堆的问题很常见,包括所谓“资深”的高工,总工拿出的图纸,还是经过多次开会研究反复讨论的出来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绘图的规范性,看图者的水平是一方面,但设计方对制造工艺的了解不深入是主要原因。

怎样判定自己对制造的了解程度?

最简单的方法是随手抓一张自己设计的东西的图纸你是否能说出它的制造全过程。

铸、锻、车、钳、铣、刨、磨,只是这样子,肯定是不行,在机械厂做过几年的谁不知道?

必须细分下去,要全面了解各过程。

比如说铸造时候怎么分型,浇口冒口怎么放,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铸造缺陷产生,零件结构在热处理的时候会不会导致意外情况发生的,怎么在零件结构上进行优化,切削加工过程,在脑海中虚拟出来,总共用几把刀,转速,走刀量,甚至铁屑望哪里飞,各把刀使用的顺序,车工,铣工,磨工的操作动作全过程,如此等等,才算是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不是说搞设计的一定要会玩车床,铣床,会烧电焊才可以,但是要知道这些作业特点,在设计时加以充分考虑,作为搞机械设计的人这样才比摇车床烧电焊的强,才有安身立命之处。

如此,在设计过程中,就会规避一些不合理的结构,设计的质量自然提高不少,可是还不够,一个有十年八年的工龄的技工能提出比你更成熟的细节方案(尽管整体的设计统筹他们做不了),但是多少个不眠的夜晚设计出就这样一个结果,岂不是斯文扫地耶?

唯一的解决办法,多看书。

别人总结出来的通常与生产相结合,俱是心血的结晶。

带着问题学,多想就能消化。

再也不会说“只要保证同心度就行了”这样愚蠢的回答,关键是你已经指出保证同心度的方法,甚至前辈的错误。

这个时候,没人再叫你小钱、小赵,连老板都叫你钱工、赵工,挺受尊敬的吧。

摸摸下巴,胡子长出来了,尿布丢了,孩子叫妈了,呵呵成就感也来了。

可是设计总是为了使用,好的设计必须具备一点点人性的,设计一套工艺装备,一试产,效率高质量好,老板来搞杯庆功酒。

过了几天,发现人家弃之不用了,原因是操作者骂娘啊。

用起来痛苦啊。

而且要注意的细节又多,别个就是个操作工他要是考虑的那么多因素就不会还在那里做操作工了啊。

设计不利于使用,就面临淘汰,有很多的成套设备,如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之类正常运转时“挺好的,“,可其中一个小键槽,一个轴承位,什么的地方坏了,整个就不能用,厂方只卖整件,要配件不卖,自己加强还真的没地方加了,换了几个厂去买,摆了一堆,用户只好敬而远之,立了个技改项目--可怜的技改。

这样的事情只要是在机械行业转的久的都会有所见所闻。

使用根本就离不开维修,好的设计更不能忽视维修性。

在一条大型的的生产线上,关键的设备,总共一年也就维修那么两次,但是每此都要把设备大卸八块,行车叉车千斤顶撬杠十八般兵器还不够用,老师傅们还要自己专门动脑动手玩几样好用的专用家当来伺候,导致停产的损失已经超过设备本身的价值,真是个无言的结局。

一套大型设备仅因更换一只油封什么的,都要几乎将整机完全分解,使用单位不骂设计干的是断子绝孙的玩意才怪,真的是设计者的悲哀。

 

我们搞设计不光是要站在制造的基础上,还要有创新,但一定要学会继承。

现在,全社会都在强调创新,但我们不能一强调创新,就瞧不起原有的东西。

通常的创新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构成事物旧有元素的重新组合,一种是在旧有元素上加一些新的元素。

所以,不管怎样,创新的东西总是含有一些旧有事物的影子是不可否认的。

正像哲学中所讲,新事物都是在肯定中否定,否定中有肯定中产生的。

比如我们人类,虽然说是大自然的天之骄子,但实际上,我们99%的基因都是和大猩猩一样的。

如果人类不是在继承大猩猩的基因基础上,有1%的突破,人类的出现是难以想象的,如果有人说我有志气,不需要继承大猩猩的基因,我自己搞一个100%纯人类基因,那您就是再过一亿年,也搞不出来一个人类来。

所以说,不能为了创新,把旧有的东西全盘抛弃。

原有的东西就如同一盘菜,创新就如同一点点调料,有了这么一点调料,菜的味道更加鲜美。

但没有人为了纯鲜美,不要菜,光来一盘炒调料的。

所以我们强调创新,但不能忘记继承,只有继承,没有创新,那是因循守旧,而只有创新,没有继承,那是空中楼阁。

1:

1的克隆可能很多的人认为是最安全最省事的一种设计方式。

但是作为从事设计行业的人来讲,克隆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所谓一抄二改三创造。

简练的概括了设计人员的成长之路。

刚入门的时候,只能照抄,但是在抄袭的同时要拼命的去理解原设计者的意图和思维,理解整个机器的传动,各个装置之间的相互关联,每个零件的相互关系,理解了之后就可以出图,图纸上就可以有明确的尺寸配合要求,形位公差约束。

只知道画下来,随手胡扯几根线条上去,大概感觉机器精度比较高,就玩命的把精度往上提动不动就0.005,0.002,在图纸上大言不惭的签名在设计栏。

号称自己搞的东西是很精密的。

这种不知所谓的号称机械机械设计工程师的信手拈来满地都是。

模仿优秀的作品是每一个设计师的必走之路。

但是做设计,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人也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久了,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风格的养成与一个人的艺术素养和个人修养有直接关系。

罗嗦的人搞出来的东西就是那么罗嗦的,小气的人搞出来的东西就是一副小家子气,不负责任的人搞出来的机器就跟那人的德行一样的不负责任。

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就是不一样,这样捣腾出来的东西就有了独特的灵魂。

行家一看就知道,这是用心的杰作。

在抄袭的时候积累了经验就要抱着否定的态度学习。

查阅资料,多看些经典的设计案例,和设计的禁忌,与自己接触过的一些东西进行对比,就有了大的提高。

就可以在现有的机器上动手术。

如:

提高机器的附加值,完善更多的功能,让整机具备更高的可靠度。

从而迎合高端的客户;

或者进行结构精简,保留一些常用功能,降低成本,满足些买不起那么也用不上多功能的客户的需求。

做到这样就可以称的上做机械设计开始入门了。

能不能成为世界级的发明家这个事情很难说的,呵呵。

但是凭自己多年经历见识,将一些结构进行组合,变异,嫁接,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是不难的。

与其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永动机之类的高深课题,或者搞一些莫名其妙不能创造任何价值的所谓专利,不如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做些能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留下点印记的事情。

到时候老得快死了,临终的时候还会想到,活了这么多年,捣腾了那么多机器在地球上跑,足以含笑九泉。

一个真正谈的能称之为机械设计工程师,需要十年甚至十年以上的磨砺。

还要有相当的天分以及勤奋和能造就人的环境。

天才等于99%的勤奋+1%的努力其实说的并不是只要下苦工就会有成就。

这句话说的是若一个人对某个职业没有那1%天分,再勤奋也是没有用的。

勤奋是一个发掘自己天分的一个途径,是有所成就的必须条件之一,而不是全部。

绝对不是。

机械零件材料选用的原则要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

1、使用要求(首要考虑):

1)零件的工况(震动,冲击,高温,低温,高速,高载都应当慎重对待);

2)对零件尺寸和质量的限制;

3)零件的重要程度。

(对于整机可靠度的相对重要性)

2、工艺要求:

1)毛坯制造(铸造,锻打,切板,切棒);

2)机械加工;

3)热处理;

4)表面处理

3、经济性要求:

1)材料价格(普通圆钢与冷拉型材,精密铸造,精密锻造的毛坯成本与加工成本的对比,);

2)加工批量和加工费用;

3)材料的利用率;

(如板材,棒料,型材的规格,合理的加以利用)

4)替代(尽量用廉价材料来代替价格相对昂贵的稀有材料,如在一些耐磨部位的套用球墨替代铜套,用含油轴承替代车削加工的一些套,速度负载不大的情况下,用尼龙替代钢件齿轮或者铜蜗轮等等)。

另外,还要考虑当地材料的供应情况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a)对机器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要注意协调、平衡!

防止木桶效应的出现

b)对机器经济性的要求设计经济性,在短的时间里投产上市,捞回开发期间的消耗,甚至边设计边制造

使用经济性 

要有最佳的性能价格比(产品在小批量做开始赚了,再来改的更好)

2、对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

a)在预定工作期限内正常、可靠地工作,保证机器的各种功能

b)要尽量降低零件的生产、制造成本 

c)尽可能多的采用市场常见标准件。

d)对可能系列化的产品,尽可能的在开始设计的时候考虑零件的通用性,无法通用的也要尽可能的在结构上类似,以减少制造过程的工艺编排,夹具工装设计的工作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