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复习材料 高考命题共识的主流价值观解读素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7452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前复习材料 高考命题共识的主流价值观解读素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考前复习材料 高考命题共识的主流价值观解读素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考前复习材料 高考命题共识的主流价值观解读素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考前复习材料 高考命题共识的主流价值观解读素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考前复习材料 高考命题共识的主流价值观解读素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前复习材料 高考命题共识的主流价值观解读素材Word格式.docx

《高考历史考前复习材料 高考命题共识的主流价值观解读素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前复习材料 高考命题共识的主流价值观解读素材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前复习材料 高考命题共识的主流价值观解读素材Word格式.docx

(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4)甲午战争后,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5)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大规模运动。

(6)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

出现“三罢斗争”。

视角5 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1)革命与建设中:

井冈山精神;

红军长征精神;

西柏坡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加强。

即练1

 世纪之交,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中学纷纷举行“百年校庆”活动。

一百年前,“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合流形成“救国热潮”。

当时,“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关键词的外来诱因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抗日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

答案 D

解析 从2000年倒回100年即是1900年以前,“救国热潮”在中国兴起的外因是甲午战争。

即练2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是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所以正确选项是D。

二、公平正义 民主自由 公民意识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民主自由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视角1 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

(1)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古代选官制度所体现的“公正”。

(2)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

能力。

——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

(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

——法律上保障了公民的“公正”,但又体现了奴隶遭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

(4)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独裁。

——资本主义政体中的“公正”。

(5)《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公正”。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新中国国家权力面前的“公正”。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民族间的“公正”。

(8)《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

——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9)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秩序的“公正”格局。

视角2 多种多样的民主体制

(1)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

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构建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

(3)苏维埃制度:

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4)南京临时政府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另一个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视角3 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权利与义务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推崇自由议论朝政的风气,以“众治”取代“独治”。

(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

(4)1787年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等自由。

(6)1954年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即练3

 雅典民主政治的领袖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而著名,但在公元前483年经公民大会投票,遭到放逐。

据说在投票之时,一不识字农民递过充作选票的陶片,请身边的阿里斯泰德代为刻上他的名字。

阿里斯泰德大奇,问道,你既不认识这位人物,何以有怨于他?

农民答曰:

一听到他被称为“公正者”,即感厌恶,因此投票放逐他。

这则故事反映出

(  )

A.此时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不高

B.雅典公民普遍不满政治领袖

C.“陶片放逐法”不能真正保障雅典的民主

D.雅典公民中多数人文化素质不高

答案 C

解析 “不识字农民递过充作选票的陶片”表明投票结果不能保障真正民主的意愿。

即练4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

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

……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

C.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解析 从题中材料看是在强调民权,在中国这种观点最早的倡导者是早期维新派,故答案为C。

三、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

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

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视角1 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1)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3)亚里士多德关注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视角2 关注人生真谛

(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

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认得自己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视角3 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

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4)《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5)乡村基层民主选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即练5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

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

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B.“存天理,灭人欲”

C.“人是万物的尺度”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解析 题中材料的含义是在突出人的中心地位,即C项;

A项明显错误;

B项是宋明理学的观点;

D项是天主教教义的观点。

即练6

 罗斯福说:

“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

”下列措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整顿财政金融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C.调节农业生产D.举办公共工程

解析 注意理解“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

四、尊重文明多样性

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具有多样性一样。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

正是这些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

文明存在差异,没但有优劣之分。

各种文明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

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

视角1 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

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中国强调人的社会性。

(2)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

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

视角2 雅典的民主制与古代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利弊

(1)利:

①雅典:

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

②中国:

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一。

(2)弊:

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

易产生暴政和腐败;

钳制思想;

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

视角3 古代东西方科技文明的差异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视角4 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

(1)文明拓展方式:

①希腊:

通过殖民建立新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

②罗马:

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形式:

分散的城邦制;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统一集权制。

(3)政体和统治方式:

君主制—贵族集体统治—公民全体集体统治;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君主专制,没有发展为民主制度。

(4)政治文明贡献:

民主政治。

法律。

即练7

 有人说,某一政府就像一个靠各地方“施舍”过活的“乞丐”,是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

这个“怪物”是指(  )

A.中国晚清政府B.美国邦联政府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D.德国联邦政府

答案 B

解析 在题干所说的某政府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出现倒置现象,中央弱,地方强。

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B项。

即练8

 中西文化论战中,观点异彩纷呈。

以后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证明,以下论点中相对客观的是(  )

A.杜亚泉:

“(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B.李大钊:

“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长,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C.《新青年》:

“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

D.陈独秀:

“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

解析 抓住“相对客观”的限定,逐项分析。

A项盲目自大,认为中国的文明优于西方文明,排除;

B项主张取西方文明之长,弥补中国文明之不足,说法相对客观,符合题意;

C项全面肯定西方文明,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片面性,排除;

D项认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是截然相反而不相容的,故排除。

五、团结精神 合作精神

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

团结并不只存在于志同道合的人群之中。

想要成为一个团结优秀的集体,只需要我们都用真诚去面对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让这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心灵的温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

视角1 商帮:

亲缘与地缘基础上和衷共济

(1)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2)商帮形成的原因:

商帮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左右者;

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视角2 国共关系:

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俱伤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

(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4)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国共关系“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①“分则两伤”:

因为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合则两利”:

国民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三、四十年代,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视角3 战后世界的经济合作

(1)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2)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

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5)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区域性经济集团除了经济领域的合作外,往往还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协调与合作。

区域性经济集团与世界性经济集团相比,在规模上有明显区别。

世界性经济集团是面向世界各国,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视角4 新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合作精神

(1)政党间的合作:

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2)民族间的合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

(3)两岸合作:

“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4)国际合作:

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宣告诞生。

即练9

 1950年8月26日,邓小平在谈话中指出:

“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

”邓小平在此强调(  )

A.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D.鼓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 从题中材料可显示生产发展是解决西藏问题(民族问题)的最重要途径。

即练10

 《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

这里的“脱胎换骨”是指(  )

A.欧洲取得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

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C.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D.彻底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解析 着重理解“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

六、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

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

视角1 科技成就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打开了欧洲“知识普及”的道路。

(2)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3)火药推动军事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促成了西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印刷术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5)伽利略通过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6)1687年,牛顿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的意义。

(7)相对论的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8)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

(9)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

(10)新科技革命以电子信息的突破与迅猛发展为标志,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

视角2 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与献身科学的精神

(1)李时珍:

树立远大志向,坚定信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勇于实践,敢于查错纠错,敢于开拓创新。

(2)瓦特和爱迪生:

刻苦钻研,仔细观察,不懈追求。

(3)爱因斯坦:

不拘成见,勇于创新;

坚持不懈的毅力;

对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

(4)“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5)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即练11

 彼得·

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

“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观察家来说,在1760~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

”“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

这种精神可能出现在(  )

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

解析 “在1760~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说明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B项正确。

即练12

 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

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

A.日心说B.量子论C.相对论D.经典力学

解析 审题扣住关键词,由“牛顿观念的破产”可知该理论解决了牛顿经典力学的危机,为现代科学革命的两大支柱:

相对论和量子论,故排除A、D两项。

由“宇宙新理论”可知为相对论,相对论主要是宏观领域的理论,而量子论主要是微观领域的理论。

特色热点练2

                   

一、选择题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解析 “亡国与亡天下”的关系对应A,排除A;

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故排除B、D两项。

本题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

2.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人民论坛》杂志联合有关单位和专家,以五四精神如何在当代青年中传承与深化为主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下图是回收的有效问卷12018份调研的结果显示。

最能体现五四精神主旋律的是(  )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B.在群众压力下军阀政府释放曹、陆、章

C.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A

解析 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B项的表述错误;

C项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开始的;

D项不能反映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3.在西方文化中,“人文精神”通常是指人文主义、人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