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区域规划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6979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区域规划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州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区域规划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州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区域规划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州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区域规划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州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区域规划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区域规划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广州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区域规划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区域规划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区域规划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三个片区将构建南沙新区近期以“一中心、两枢纽”为基础的粤港澳区域合作格局。

《规划方案》显示,广州有意将南沙新区打造成“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张广宁介绍,初步设想分三个阶段进行:

起步阶段至2012年,基本完成南沙新区的行政管理架构配置,区划调整,规划和政策体系建立,国家级新区的架构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到2015年,南沙新区大框架、大格局趋于完善,完成总体功能构建;

再过10年,即到2025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全新的国家级新区,岭南生态水乡之都初步建成。

焦点

规划方案只字未提“省府搬迁”

相关话题也未进入昨日现场会任何议程

此前,一度被媒体广泛关注的“省府搬迁”议题,在《规划方案》中只字未提,也没有进入昨日现场会的任何议程。

8月21日,中国社科院的“广州南沙新区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成果发布会后,“省府搬迁至南沙”与南沙“扩容”一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社科院的方案提及行政区划调整时,“建议将广东省政府机关迁至南沙区,使之成为广东省新行政中心”。

但这一建议很快引起各方反弹,赞成者寥寥,反对者众。

8月26至27日,广州组织召开了知名规划专家对南沙方案进行技术审查,专家认为南沙位于珠三角城市群的心脏位置,“不赞成将省级行政中心搬迁至南沙”。

在昨天召开的省委省政府南沙现场会上,“省府搬迁至南沙”的字眼未出现在南沙新区城市规划工作小组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提交的《广州南沙新区总体概念规划综合方案》里。

这一话题也没有进入本轮现场会的任何议程。

亮点

万顷沙综合交通枢纽

与广州主城半小时通达

在让南沙变身区域交通枢纽方面,规划将依托广东西部沿海铁路、中南莞城际铁路、肇顺南城际铁路和深中高速公路通道,打造万顷沙综合交通枢纽。

依托广深港客运专线、珠三角外环、京珠高速公路,打造庆盛综合交通枢纽。

并强化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打造珠三角重要的转运枢纽港。

除了构建通达珠三角湾区城市半小时交通圈,还将强化与广州主城的联系。

通过新增南沙至广州南站轨道线路和肇顺南城际铁路,连通西部沿海铁路和广州火车南站等,以实现与广州主城半小时通达。

南沙新区内则建设轻轨环线,发展全覆盖的公交出行网络,确保公交出行率大于70%。

结合水网系统形成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网络。

明珠湾区

面朝大海打造“南海之门”

南沙新区的核心湾区包括明珠湾区和钻石水乡两个部分。

旨在打造独一无二的华南水乡之都。

规划方案称,明珠湾区寓意日月照珠江,通过大尺度的江河、山水构筑核心湾区水乡风貌。

通过山水相连,五水汇湾,三江六岸、南海之门的元素,充分利用水系,形成多种滨水的城市特色风貌,构筑稀有精致的钻石水乡。

明珠湾区是高端功能集聚的能量核心,宛如钻石镶嵌在广州面向南海的门户上。

中高密度集中建设,标志性建筑群面向东南侧面而展开,形成“南海之门”的特色形象;

彰显“面向未来、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钻石水乡

步行五分钟内可见公园

在打造“理想城市”建设典范的规划理念下,南沙新区还有意打造水乡模式的社区。

河涌构成了水乡社区主要的通航水路,码头则结合社区服务中心及小区公建布置,方便市民步行回家。

用现代设计手法,将岭南水乡特色结合到水乡的滨水空间设计中。

田园、河涌、公园、林荫道绿色建筑、生态社区、低碳生活、组成了绿色的生态的钻石水乡。

社区也不乏传统岭南的元素:

传统的镬耳墙、灰瓦、灰砖、白墙、石拱桥,沿水为街的商业文化,形成了极富传统岭南文化特色的水乡商业街。

河涌、码头、小船、小桥、骑楼、植物遮阴廊架、屋顶绿化、茶楼、户外活动空间、一起构成了钻石水乡极具特色的傍晚时光。

水乡的绿化网络系统,让居于此的人步行五分钟内可见到公园。

c31cn

发贴:

3483

2011-10-1712:

28 

 

北京,广州-政治,经济双首都计划

首都乃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明重心。

中国从元代建都北京,选都从西部内陆到东部沿海,是从北方到南方的重要一步,是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的重要契机。

但却(法、布罗代尔)“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

”辛向阳在《首都中国》中道出建都北京七大秘密:

“易守难攻的地缘;

稳定有效的经济供给,强大的文化凝生能力;

富有开放性与进取心;

强有力的驾驭与控制能力;

便利的交通使天下英才广聚;

位于信息通道的中心。

现代世界,首都变迁更多地体现了国家利益和大部分社会集团的共同意愿。

首都承载的职能总趋势是走向分散而非集中。

政治都与经济都分设是60年代后国际上出现的。

我们设想:

以北京为政治都,以广州为经济都,以解决中国实际存在的东西和南北巨大不平衡问题及全面拉动内地发展问题。

北京,曾经是河道纵横,龙脉丰润。

随着百多年北方沙漠化,河流水量越来越小,北京人口激增,过量的抽取地下水使产生日益严峻的问题。

研究表明,从环境容量着眼,北京市区“摊大饼”式的蔓延发展已不能继续。

首先是水资源紧张,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

世界银行有关报告已将北京地区和中东,北非等缺水区的情况相提并论,并提醒早作应对之策。

自夏立国至辛亥革命的4000余年中,中国有六大地缘板块在不同时期分别起着主导作用,成为地缘地略中举足轻重的联结点。

起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全部力量的战略作用。

今天的广东以2000多亿国民生产总值担当起对全国对世界的经济拉动,我们有魄力,更有实力以首都-经济都南迁来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珠三角的发展对“两岸一中”制度直至中国最终统一大业,非常重要。

广州城市规划应着眼于地缘,区域,海洋,天下;

着眼于创意,信息,文明,认知,智慧,未来。

北京,广州政治,经济双首都计划,应该反映出这中国对于天下大势,对于世界未来的超越的思考。

联系到我们曾有过的先古圣人的“就天下论天下”论说--如果从“天下”(1,地球表面,2,大众民心,3,伦理学的世界)这一中国哲学的真正高度考虑,以“世界尺度”思考“新首都”(经济都)。

即从世界而不仅仅是国家这个高度考虑未来50年世界格局与发展,即中国自古以来关于“家—国—天下”的结构。

那广州进退帷幄就是优于上海作为“新首都”(经济都)的选择。

综合国力2020展望:

北京首都重塑:

外交力、政治力、国防力;

广州新都厚发:

资源力,科技力,经济力,认知力,智慧力。

展现一个民族空前的超越传统的创造力,未来新都处于珠江出海口,人口80万。

新都费用2200亿元人民币。

加上周围卫星城镇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总数应不少于3000亿元。

预计经10年于2020年完成。

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在这十几年里,国考行测测试以致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

近五年,随着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加,行测测试在区分人才,选拔人才方面被赋予越来越重的使命。

纵观2005年—2010年的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题目,我们很容易看出行测测试不断体现人性化,隐喻国民教育发展大趋势和选拔“真才实学”之才的作用。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字推理方面,05-10六年的题目整体变化不大。

1、从考察方式来看,除05年是十道题外,其余几年都是五道题,题量偏少,而且除05、08年是全面考察,其余各年都是重点突出,即集中考察一个知识点;

2、从题目类型来看,主要考察的是多次方和等差数列,而且两种题型互有渗透,即可以通过逐差来考察多次方,也可以通过多次方来考察逐差;

3、从思维模式来看,主要考察的是横向递推思维和纵向延伸思维,即如何将各项横向关联起来或纵向拆解开来;

4、从使用方法来看,主要使用的就是逐差法,随时结合构造网络和规律预判,其次是局部分析法,需要对各种局部关系足够敏感;

5、从数字敏感来看,主要考察的是多次方数的数字敏感,有个别数字的敏感,也有多次方局部的敏感。

考生在未来的准备和复习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多次方、等差数列,特别是对多次方数要足够敏感,加强局部分析能力训练,同时养成横向关联和纵向拆分的思维习惯,提高逐差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二、数学运算方面,05-10六年的题目还是有一定变化的。

1、从题目数量来看,除10年只考察10道题外,其余几年都考察了15道题,题目数量适中;

2、从题目类型来看,05、06、07、08基本相当,以全为主,主要涉及到了平均值、几何、排列组合、抽屉、容斥、行程、比例、工程等专题知识,重点考察各个专题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的是“广”,09、10大体一致,以精为主,除行程、容斥、排列组合三个必考专题外,更加侧重各个专题知识点的深层次运用和相互关联,突出的是“深”;

3、从题目难度上看,05-08年考题的难度是逐年递减的,而09特别是10年,题目的难度有有所回温,甚至已经超过了前几年的难度;

4、从题目思想上看,05-06年重点测查的是类型题的基本做法,07-08年重点测查的是整除、代排、特值思想的灵活运用,09-10年则更倾向于挖掘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整体来看,数学运算部分在这六年有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先是对题目所涉及专题的基本解法情有独钟,再是把题目所涵盖的方法技巧奉为上宾,最后追本溯源,返回到对题目思维思想的深入考察上来,即考察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考察数学思维的合理、准确、快速运用。

考生在未来的准备和复习中,应该更侧重对知识点的总结归纳,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要对基本概念有全面、深刻的把握),将知识点织成一个可以四向发散的网格图,唯有如此,才可以真正应对现在变化莫测的题目。

三、资料分析知识点变化不大,每年都会增加新的考试元素

从2005年到2010年,我们可以看出资料分析的考察每一年都有一些新的元素,都有一些变化。

2005年和2006年分为两类试卷,从2007年开始就是一套试卷,题目数量一直以来都是4道大题即20道小题,到2010年改为5道大题即25道小题,这种改变直接凸显了资料分析在整个考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知识点的考察上,不同的年份之间出现微小的调整,但是总体来讲,知识点的考察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主要围绕着增长,比重,比例,倍数等常见的概念进行变化考察。

从题目的难易度来看,每年也会进行调整,主要是配合整个试卷的难度,只有2007年的难度比较大,但是2008年立刻进行了调整,恢复原有难度。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改变,随着考试的不断发展变化,对资料的理解和资料内部关系的考察不断增加,即增加了思维层面考察的分量,在以计算为依托的考试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的对资料内部关系把握能力的考察。

资料的形式也从原来的单一式资料变为各种类型相结合的形式,所以我们必须全面复习,每一种资料类型都有很深入的认识,都能系统把握,并且洞察不同类型资料间的关系才能有助于我们快速的解读资料。

总体来看,资料分析是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求变。

四、判断推理

1、演绎推理纵观国考演绎推理的考察趋势,考察的难度逐渐加大。

(1)、题干材料内容长且复杂,需要考生在阅读的时候把握中心意思;

(2)、选项的设置,不是很简单的可以辨析,除了把握出题人常会设置的迷惑选项之外,还需要全面把握可能的推理思维和常用的一些方法,这样才能在出现两个或以上的选项均可加强或者削弱使,尽快的锁定正确项。

  此外,近两年可能性考察的题型开始呈现一种趋势即考察的题目为10道题,可能性占据主要地位且以加强削弱和结论为主,备考的考生要对这几种题型重点把握但兼顾另外三种题型;

必然性以假言命题和综合推理判断为主,考生需要对该知识点和题型加强练习。

2、类比推理发展过程复杂,题型趋于成熟

纵观这几年国考的类比推理,经过一个发展,题型的不断丰富到现在也比较成熟,难度到达了一个高度,继续增加难度的可能性不大。

类比推理的总的来说,题型已经较为固定,考察的关系也相对;

另外在选项的设置上也存在迷惑项,因而在分析选项时,一定要反复对比,从而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3、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定义判断部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题量及考查题型基本稳定

从题量上来看,定义判断一直都保持在10道题的水平;

从题目类型上看,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定义判断题目包含了肯定型判断和否定型判断,其中肯定型判断所占比重较大;

大部分为单定义判断。

(2)、考查范围广泛

从定义所属学科来看,国家公务员考试定义判断考查的内容一直比较广泛,涉及法律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各个方面,尽量避免专业优势所造成的不公。

(3)、题目难度加大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定义判断题目的题干表现出越来越长的特点,干扰了考生寻找定义的属性,如果不能足够细心和耐心,很可能犯丢三落四的错误,导致对定义把握不准生朋友们平时备考应以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为重点。

最好策略是浏览大量的试题,掌握众多的考核要点,整理成册。

4、图形推理总结起来,它考查的是规律

考生朋友们平时备考应以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为重点。

拿到一图形推理题目时,要从两大角度入手:

(1)、观察改图形中不变的图形元素是哪些?

(2)、图形中发生变化的图形元素有哪些?

它们之间在数量、空间上有何联系?

图形推理题型所涉及的图形主要是点、线、面及其组合,考查应试者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重点掌握:

图形的转动、图形的对称、图形的封闭、图形的叠加、元素的数量元、素的重组、元素的求同等,要能达到拿到图形几秒钟之后马上反应出图形中能够抽象出来的元素。

五、言语理解注重文段背景,考查整体把握能力

纵观几年的言语理解题型,题型和题量已经基本稳定为20到选词填空,20道片段阅读,难度逐步变大,更多地考察考生对文段的整体理解,对背景知识的了解,以及整个文段的结构、宏观把握。

六、常识判断考查范围逐渐加大

纵观几年的常识考察,对法律的考查在逐步变小,但是相比较而言仍然占据了最大部分,仍然要成为考生的主要复习知识。

其他方面则越来越分散化,需要考生了解的常识范围越来越广。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趋势分析

历史是过去的今天,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国考真题具备内在的延续性和联系性。

所谓鉴古才能知今,应试者通过掌握真题变化规律,必将更好地备考复习,达到有的放矢。

第一篇鉴古——研究历年真题把握命题规律

2001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申论考试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对我国公务员考录工作乃至社会生活、教育培养方向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10年度的考试大纲出现了显著变化,将试卷按考生职位类别分为省(含副省)级以上和市(地)级以下两类,考查的项目和有关要求也做出了调整,但申论的本质未变,申论考试已经形成了总体稳定性。

首先,从内容上看,申论试题最根本的特征是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问题)两个实质部分组成,其中提供给定资料又是申论之所以被称为“申”论的必要条件,正是给定资料提供了展开引申性论述的基础,使申论考试区别于其他写作类考试。

未来的申论考试,无论以什么形式命题、组织考试和作答,都必然不会把给定资料从试题中抽去,必然不会缺少阅读理解这个前提。

其次,给定资料的主题与问题的设计方式、提问角度规定了试题的总体主题,使申论考试题材表现出两个鲜明的客观特征,一为话题的政府工作相关性,二为话题的可操作性,尽管10年来社会热点呈持续增多趋势,但与政府工作无关和不具可操作性的话题,基本不在命题范围。

再次,从选题角度和题材的时效性来看,国家级申论考试内容并不与当年的热点严密对应,却与国家长期性、持久性的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重合,特别着重体现国家政策中调整、改革、创新性的方向,昭示出明显的宏观导向。

为体现这种导向,申论考试总是针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带有长期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命题,其材料中既有总结性的,如改革开放30年的统计数据、问题概括,又有当前的最新事件、观点和做法实例,如考试前1个月左右国家领导人的考察、新法的出台。

这要求考生在题材准备上要长短兼顾,宏观上注重长远性,紧紧铭记党和政府的根本指导思想、长远目标、政策方向、工作部署;

微观上注重时效性,密切关注符合国考取材标准的当前动态、新闻事件和经验做法、观点言论。

最后,从形式上看,材料的篇幅、题目的数量、题型的构成和作答的体裁形式、字数要求已通过2010年度的考试实现基本固定化。

2010年的省级、市级试卷,都是4道大题、5道小题,5~6条材料、6000余字。

题型根据试卷类别略有不同,概括、对策、作文为两类试卷共有的基本题型,省级试卷偏重分析题,设话语理解和启示分析2道题,突出体现了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市级卷对策略为吃重,且形式上倾向公文草拟,拟制建议和宣传提纲不仅均属对策型试题,而且文体要求均为广义的公文,写作角度基本属于按组织意图提出措施、部署工作,具体诠释了2010版考试大纲新增的“贯彻执行能力”要求。

第二篇知今——探寻命题趋势勇攀高分之巅

一、2011年热点趋势预测

通过对历年申论真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申论考察的热点都是以宏观理论政策为统领,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来形成组合材料。

把握这一规律我们就可以对2011年的热点进行预测。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试热点也是围绕这五大建设来设置。

我们先看一下近几年申论考试题材:

2008年考察的是生态文明建设主题,2009年考察的是经济建设主题,2010年考察的是生态文明建设主题。

通过对近几年国考申论考试题材的分析,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相关的热点考察的比较少,这可以作为2011年国考的热点重点来复习。

二、教您五招,国考高分轻松拿

(一)运用逻辑思维,找准材料要点

任何知识都是相通的,学习中的高手就是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行测中的一些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申论。

在逻辑中有可能性推理这一题型,其中包括加强型和削弱型可能性推理。

如果大家对逻辑知识有个基本的把握,无论是加强或是削弱都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加强或削弱论点,第二种是加强或削弱论据,第三种是加强或削弱论证过程(论证方式)。

因此,若考生能有效区分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话,对阅读提炼要点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有一则材料:

某学报C主编提出:

怒江作为目前我国仅存的原生态江河之一,应从国家生态安全长期目标出发,将其作为一条生态江予以保留,不予开发。

这样,一方面可使其成为国家的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

另一方面,把怒江作为一个江河生态的对照物和参照系,开展长期、全面和系统的环境观测活动,取得原始生态环境系统的各种相关数据,与人类已经开发的江河进行对比,为国家进行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提供依据。

他说,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基本停止了大坝的建设。

在提炼这则材料的要点时,结合我们的关键词选择要点的方法,“提出”这个关键词之后应该是要点内容,但整句话字数太多,对于学生来讲不知道到底应该提炼什么。

对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提出”此词后面的内容。

“怒江作为目前我国仅存的原生态江河之一,应从国家生态安全长期目标出发,将其作为一条生态江予以保留,不予开发。

”这句话是作者的论点,而“这样,一方面可使其成为国家的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

”则是论据内容。

区分了论点和论据,并且知道要点是论点部分,则能很有效的找到材料的要点。

(二)锻造哲学思维,突破分析瓶颈

公务员申论考试有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而随着申论命题的创新和难度的提升,概括越来越像分析,分析也越来越离不开概括。

概括类问题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要求归纳出问题、总结出经验教训而已,而是与材料或术语名词意义的理解、深层启示的感悟联系在一起,越加考验深度思维能力、广泛联系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综合分析类试题中,有些道理我们看得出、想得到,但有些不联系材料以外的事物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

而无法进行准确概括、不能有效得出结论,这些成为很多考生在考试时概括和分析题目拿不到高分的主要原因。

比如【08年国考真题】中:

1.“给定资料7”引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

“美国人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

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

(10分)

要求:

简明、准确地阐释观点,不超过200字。

很多考生看到这道题感觉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材料里讲的主要是怒江水电是否开发的问题,怎么能跟鲸鱼扯上关系?

还有部分考生质疑材料的正确性。

这些不仅缘于对材料缺少宏观把握,更缘于对一些哲学理论的不熟悉。

我们不难分析出G所长本身这句话违反了逻辑上的同一律,实际上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不应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但联系给定全部材料,我们可以发现,G所长此言乃是针对水电是否开发问题而发。

在这里,美国和非洲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国家,美国代表发达国家,而非洲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不发达国家。

根据整则材料我们也不难推出鲸鱼实指资源环境。

美国人放鲸鱼其实是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而非洲人吃鲸鱼则是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

想到这一层,再根据哲学上的辩证法及方法论要求,不难推出G所长此言的本质含义即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人们必须根据环境来选择自身的行为模式。

因此我国怒江是否开发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