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阜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阜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阜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17页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虽然其中一些对历史逻辑的模拟带有主观性,但总的来说,还原历史的概率大大增加。
考古学家独特的工作和思维方式,使凯利对人类社会有了新的思考。
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凯利提出了他乐观的预期,那就是“第五次开始”。
在凯利看来,这一次,与此前我们常常被历史进程推着走不同,人类已经有了更多主动改变世界的可能。
跨越国家定义的全球化,将在第五次开始中发挥重要力量。
互联网提高了信息流转的速度和广度,如今一个中国青年可能和美国人一样听着阿黛尔的新歌,这只是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注解而已,其背后则体现了人类全球化交流和协作的力量。
这将推动人类的进化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凯利的寄望在今天似乎有些让人难以信服。
毕竟,全球范围正在因为贸易产生争端,区域联合的范本欧盟也显得岌岌可危。
但是,人类历史的进化从来不是单线的,当年欧洲发起全球化贸易的时候,伴随的是血腥的殖民化过程。
而如今的全球化过程已然理性许多,利益最大化已成为一个可以协商的问题,而非暴力的开始。
这体现的正是凯利对人类社会的信心:
“人类现在已经拥有改造世界的能力”,“我们有自我教育的历史”。
前者让人类具备了沿着进化轨道继续高速发展的可能,后者让我们在伦理和道德上不会偏离轨道太远。
(摘编自王廷巍《读〈第五次开始〉:
全球化意味着什么?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五次开始》的作者凯利认为人类在经历了技术、文化、农业、国家带来的四次重大变革之后即将迎来第五次开始。
B.当前世界仍处于国家的开始后的阶段,这是人类记忆最深刻的阶段,人们回看历史常以国家为基本的记忆展开单位。
C.凯利认为,在迄今为止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往往是被推着走的,而在第五次开始中则不同,人类已有了更多主动改变世界的可能。
D.虽然历史上的全球化过程同时也是殖民化过程,但在今天已经理性很多,所以它将在第五次开始中发挥重要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通过一部分人所谓的世界反全球化的个人感受引出所评的图书,交代了该书的写作内容。
B.文章第4段从前人史料的影响和自身的惯性思维这两个角度挖掘人们难以摆脱国家视野的原因。
C.文章举中国青年、美国人同听阿黛尔新歌之例,论证全球化交流将会推动人类的进化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D.文章运用引证法,以凯利自己的话表明他对人类能力和伦理的信心,突出他对未来的乐观预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既有高效组织生产和庇护具有共同文化、记忆的国民之利,又有制造压迫和毁灭性的战争之弊。
B.凯利以考古学的方法进行更微观和客观的科学研究,还原历史的概率增加,更接近历史发展的真相。
C.跨越国家定义的全球化将推动人类迈入新的更好的历史发展阶段,作者的这一观点连通了当下与未来。
D.在当前全球因贸易等问题产生争端的背景下,凯利的寄望建立在对人类的信心的基础上,让人难以信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9月13日至17日在山东济南开幕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总结历届经验的基础上,推出多项改革创新措施。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展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传承人提供贴心的服务;
注重从参与者角度策划展览,提高展览的可参与度;
引入电商平台,建立网上博览会,将零售、统售、网售有机结合,满足群众购物需求;
拓展宣传的广度与深度,为民众普及非遗知识。
将博览会办成人民满意、传承人受益的博览会。
通过活态展示、活态传承等方式,更多地融入传承人绝活展示、非遗爱好者现场体验等内容,力求让非遗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在民众面前,让民众近距离感受、领略非遗的无穷魅力和风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项目展览展示,运用现代手段,让传统工艺项目走近大众,贴近现代生活,使传统工艺与创意设计、实用功能及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传统工艺项目与群众生活相融合,推动传统工艺振兴。
传统媒体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广泛采用新技术,通过现场直播、网络视频展播等形式,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将非遗成果呈现给民众,让博览会真正成为全国人民都能看得见的博览会。
(摘编自“中国旅游新闻网”)
材料二:
近些年来,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成为更为普遍的纪录片叙事手法,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
《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围绕普通个体进行叙事,介绍烹饪、文物修复等传统手工艺,个性鲜明、技艺精湛的传承者令人印象深刻。
这些取自于现实生活的故事鲜活生动,以小见大地反映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和生存现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却存在部分缺失。
非遗蕴含着传统社会中宁静、淡泊的精神旨趣,有助于疗治某些时代病症,使功利、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给人带来心理慰藉和观念启发。
纪录片人如果善于发掘非遗的内涵,就有可能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潜在的精神需求,进一步延续非遗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多地唤起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热情。
随着拍摄设备的轻便化和新媒体的兴盛,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进入纪录片领域,推动了叙事手法的革新。
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但他们满怀诚意和热情投入创作,使纪录片散发着自然、质朴的气息。
优质纪录片借助新媒体传播,也能够推动非遗的市场化进程,拓展非遗的生存空间。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首播时,在社交网络上刷屏,使得饮食类“非遗”广受青睐。
总的来说,工艺类“非遗”题材的纪录片在近几年引起社会关注,有的还成为“网红”和“爆款”,有力推动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不过,“非遗”题材还是相对较少,影响力也不够大。
纪录片人应当深入挖掘“非遗”这个“富矿”,追求多手段多面向,用生动的“现场”唤起人们保护和传承的热情。
(摘编自《纪录片助力非遗传播》)
材料三:
在非遗传播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更要思索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
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特点,积极扩大非遗传播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要加快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对接,消除公众对非遗的陌生感。
经过历代传承与发展,非遗已经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标识。
作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非遗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理应发挥重要作用。
为此,可以把非遗传播与提升城市形象结合起来,让非遗融入都市人的生活。
一方面,可以将非遗的文化传播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城市可充分借助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展示当地非遗资源;
另一方面,要为非遗的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让其在城市文化空间中保持多样性特征,不受过度商业化的侵袭。
此外,还要通过开展非遗实践活动、塑造城市公共非遗空间等方式打造“非遗符号”,让非遗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文化标识,并让公众对其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摘编自《非遗文化如何传之有道)))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五届非遗博览会突出展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突出活态传承的方式,秉承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社会的思想理念,让民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风采。
B.第五届非遗博览会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各种贴心的服务,为民众普及非遗知识,可参与度强,力争让博览会成为非遗传承人受益和人民满意的博览会。
C.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有关烹饪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反映了饮食类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生存现状,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受到更多关注。
D.非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宣传非遗可以把非遗的内容与城市的形象结合起来,让城市中的非遗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五届非遗博览会注重各种宣传活动,强化传统媒体和现代传媒的结合,突出展示非遗成果,注重博览会的生动、趣味、鲜活,注重民众的感受。
B.非专业人士进入纪录片领域是件好事,因为这能推动叙事手法的革新,且他们满怀诚意和热情投入纪录片创作,他们的纪录片较为自然、质朴。
C.在非遗传播过程中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不能因为强化宣传而胡编乱造,重点把握非遗与民众的关系以及民众对非遗的情感。
D.近年来纪录片均采用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的叙事手法,记录个性鲜明、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者的技艺,有力推动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6.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非遗传播体现的重要意义。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老汉的升旗仪式
市晚报记者黄豫光跟随驴友骑行到黄泥湾,在一个农家小院前停了下来,他注意到,小院外面竖立一根高高的旗杆,顶端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
小院的主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
老黄对老大爷说:
“这里既然挂着国旗,就应该是单位吧,但我看这里不像单位,所以停下来问问情况。
”
老大爷说:
“你说的不错,这里并不是什么单位,是我的家。
“那么,”老黄斟酌了一下,迟疑地问,“您家门口为什么要挂国旗呢?
老大爷反问:
“难道不允许吗?
“不是不允许,我是觉得好奇。
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原因吧?
“说来话长,三言两语也跟你说不清楚。
你不是还要赶路吗?
你的同伴都走得不见影儿了。
老黄掏出手机,拨通了以后说:
“你们别等我了,我想在这里做个采访,完了自己回去。
”收了手机,老黄对老大爷说:
“我不赶路了,想陪你聊聊天。
“那就进屋坐吧。
我泡壶茶,咱俩慢慢聊。
老黄跟在老大爷身后进了屋,在桌子前坐下。
老大爷拿出一把茶壶,沏上茶,倒在两个茶杯里,递一杯给老黄,自己也在桌子旁边坐下来。
茶水袅娜地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两个人中间。
老黄啜了一口茶,感觉茶水虽有些苦涩,但口鼻生香。
这种茶应该是农村人自己釆摘自己炒制的粗茶,但是没有农药和化肥的污染,绝对是绿色食品。
老大爷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这位老大爷名叫王宝柱,有一手好厨艺,年轻的时候,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陆续到亚非一些国家务工,给建筑队做饭。
后来年龄大了,才安心在家养老。
儿子和儿媳在竹园镇开饭馆,老伴去照看孙子,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他不是不想去给儿子打下手,而是他每天早晨要在家门口升国旗,所以坚持留在了农村。
最后那次回国的时候,他在北京下了飞机,专程去天安门广场看了一次升国旗仪式,看得热泪盈眶。
他当即从北京买了一面国旗带回黄泥湾。
回来的当天,他就去自留山上砍了一棵高大溜直的杉树,剁去树枝,刮掉树皮,用砂纸将树干打磨得圆润光滑,固定在院子外面。
这就是他的旗杆。
在杉树的顶端,用尼龙绳挽个活结,在下面一拉绳子,国旗就能顺顺当当升上去。
自从那天早上六点钟他一个人升了国旗,这十多年来,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风霜,他从未间断过。
为了升国旗,他哪儿也不去了,每天只有升了国旗,他才觉得踏实,整个人浑身就有劲儿了。
他记不住更换了多少条尼龙绳,更换了多少面国旗,他只记得,每天早晨六点钟,他要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升国旗。
王大爷最后说:
“一个人只有到了外国,才强烈感觉到自己是中国人。
有时候特别想家,有时候受了外国人欺侮,我就到中国驻外大使馆去看国旗。
虽然我从没进过大使馆,更没向大使馆求过助,但大使馆门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在国外那么多年,国旗在我心里比什么都亲切。
这也是你问我为什么要在家门口升国旗的原因。
不知不觉间,两个人聊到了太阳西沉。
满天的晚霞笼罩着整个村庄。
王大爷站起来说:
“我得去收国旗了。
”老黄看着他解下旗杆上的绳子,轻轻拉动着,国旗徐徐降了下来。
王大爷将国旗叠好,抱在怀里,进了屋。
老黄说:
“大爷,我能不能在您家借宿一晩?
明天早上,我想看您升国旗。
王大爷说:
“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
第二天一大早,老黄还沉浸在梦乡里,就被王大爷唤醒了。
“你不是要看我升国旗吗?
老黄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起来了。
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
随着一阵激越的国歌声起,王大爷手脚麻利地在绳子的一端挂上国旗,轻轻一抖,国旗迎风展开,他慢慢拉动绳子的另一端,国旗冉冉升起来。
当国旗在旗杆顶端高高飘扬时,一轮明亮的太阳出现在了东部山顶上,国歌声戛然而止。
一直不停按着相机快门的老黄不由自主地忘记了拍照,注视着在晨曦中招展的国旗,注视着一脸庄严的王大爷,行着注目礼。
他暗自给自己的这组新闻图片取好了名字,叫做“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釆用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国旗”,情节“发现国旗——聊国旗——收国旗——升国旗”,暗线是王大爷内心情感的变化。
B.一个住在乡村的农民老大爷却在院子里竖起旗杆,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每天坚持升国旗,这表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C.“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王大爷的这句话既在情节上起着过渡作用,同时也表现了王大爷谦卑而好客的形象特点。
D.“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祥和庄严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又具有浓厚的意味。
8.文中画线部分突出描写了老大爷邀老黄进屋,与老黄沏茶对饮的情节,非常细腻,请结合作品分析其作用。
9.有人评论这篇小说营造出了黄泥湾浓郁的时代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珪,字叔价。
性沉澹,志量隐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
季父颇,通儒有鉴裁,尤所器许。
高祖入关,李纲荐署世子府谘议参军事。
太子已诛,太宗召为谏议大夫。
帝尝曰:
“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珪进曰:
“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
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帝可,乃诏谏官随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阁。
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时珪与玄龄、温彦博、魏征同辅政。
帝以珪善人物,且知言,因谓曰:
“卿标鉴通晤,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对曰:
“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
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
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
至洁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帝称善。
进封郡公。
坐漏禁近语①,左除同州刺史。
帝念名臣,俄召拜礼部尚书。
王见之,为先拜,珪亦以师自居。
王问珪何以为忠孝,珪曰:
“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
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
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
”王曰:
“忠孝既闻命矣,愿闻所习。
”珪曰:
“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
”帝闻,喜曰:
“儿可以无过矣!
”子敬直,尚南平公主。
是时,诸主下嫁,以帝女贵,未尝行见舅姑礼。
珪曰:
“主上循法度,吾当受公主谒见,岂为身荣,将以成国家之美。
”于是,与夫人坐堂上,主执笲盥馈乃退。
其后公主降,有舅姑者备礼,本于珪。
十三年,病,帝遣公主就第省视,复遣民部尚书唐俭增损药膳。
卒,年六十九。
帝素服哭别次。
诏魏王率百官临哭,赠吏部尚书,谧曰懿。
【注】①禁近语:
宫禁语。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B.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C.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D.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最小的叔父。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季最小。
B.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始置于秦朝,专门掌管议论,是朝廷重要的官职之一。
C.民部尚书,隋朝时为尚书省六部长官之一,由度支尚书改名而来,唐时改名为户部尚书。
D.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或者平级之间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善于进谏,受到认可。
任谏议大夫时,他以古代天子有七位谏臣之事进言,得到太宗的赞许;
后又推心置腹、进纳善言。
B.王珪善于识鉴、品评人才。
王珪评价房玄龄、温彦博、魏征等大臣的才能时,能精准说出每个人的优异之处,得到太宗的赞扬。
C.王珪遵循礼仪,改变风气。
先前公主由于身份尊贵,出嫁时不行见公婆之礼,但王珪按照礼仪制度,接受了公主的拜见,从此公主出嫁皆循此礼。
D.王珪深受礼遇,备极哀荣。
王珪病重期间,太宗曾派南平公主回家探望;
去世之后,太宗又亲去吊唁并诏令魏王领百官哭丧,并追赠王珪为吏部尚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坐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
(2)主上循法度,吾当受公主谒见,岂为身荣,将以成国家之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①,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朝陵使:
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5.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说,到百里之外,要做“______”的准备;
到千里之外,则要做“______”的准备。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规定“受上赏”的条件是“______”,而“受中赏”的条件是“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中“______,______”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现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_______。
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
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_______,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_______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也就是“_______”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
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社会、推向大众。
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相径庭抽丝剥茧直截了当知行合一
B.大相径庭鞭辟入里直言不讳言行一致
C.泾渭分明抽丝剥茧直言不讳言行一致
D.泾渭分明鞭辟入里直截了当知行合一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B.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C.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虽然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D.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即使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19.根据语境,不适合填入括号内的一项是(3分)()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D.“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
但左右脑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独立:
曾有这样一个实验,先举起左手不停画圆圈,再举起右手不停画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