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两种不同案例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664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两种不同案例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两种不同案例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两种不同案例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两种不同案例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两种不同案例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两种不同案例的.docx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两种不同案例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两种不同案例的.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两种不同案例的.docx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两种不同案例的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两种不同案例的比较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不断更新,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下面,就《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两种不同的案例进行比较,谈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一些策略。

案例A

案例B

1、复习引入:

师出示,这是什么数?

生:

这是分数。

师:

你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吗?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分子、分数线、分母)

师: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

2、学习新知:

师出示一块饼,对折后提问:

把这块饼怎样了?

生:

平均分成了2份。

师:

这一份是这块饼的几分之几?

生:

是这块饼的。

师:

这一份呢?

生:

也是这块饼的。

师:

也就是每一份都是这块饼的多少?

生:

每份都是这块饼的。

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提问:

怎样把它平均分成4份?

生动手折一折。

师:

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这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1、 谈话引入:

师:

同学们,今天有一位新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想知道是谁吗?

(板书1)

师:

喜欢1吗?

谈谈对1的认识。

生自由谈论。

师:

看来,同学们对1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我相信你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以后,对1将会有一个更深刻地认识。

2、 操作体验:

师: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分数”。

看到这个题目,你觉得陌生吗?

为什么?

(我们以前学过了分数)

师:

你能说几个分数吗?

板书学生说的分数。

师:

关于分数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

(板书:

分母、分子、分数线)你还想了解分数的什么?

师:

以前我们认识的分数跟我们生活中的1有关系吗?

生:

把一个东西平均分就可以得到分数。

师:

如果让你用手中的材料表示一个分数能行吗?

(每人选一种你喜欢的材料,把表示出来的分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师巡视。

找一些同学的材料贴在黑板上。

3、 反馈讨论:

生:

是它的。

师:

从这张正方形纸中还可以得到什么分数?

生:

这三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

师出示1米的线段提问: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之几米?

9份是几分之几米?

生:

每份是十分之一米,9份是十分之九米。

师: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分数,这些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

生:

都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得到的。

师出示5个桃子提问:

这5个桃子能平均分吗?

生:

不能。

师加上一个盘子问:

一盘桃子能平均分吗?

生:

可以。

师:

我们可以把这一盘桃子看作一个整体(用集合圈表示)。

把5个桃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个桃子?

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

每份一个桃子,占这个整体的。

师:

2个桃子呢?

生:

2个桃子占这个整体的。

师出示8个泥人问:

把8个泥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泥人?

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

每份2个泥人,占这个整体的的。

师:

6个泥人呢?

生:

6个泥人占这个整体的。

师:

这些分数又是怎样得到的?

生:

是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

师:

先请这些同学说一说他们的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根据学生的结果板书:

一块饼平均1米平均8根小棒平

分成2份分成10份均分成4份

一张正方形纸

平均分成4份

对学生将一捆小棒(8根)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进行讨论。

师设疑:

对他表示的这个分数你有想说的吗?

生:

一份明明是2根,为什么用来表示呢?

请表示的同学解释。

(这两根小棒看作了4份中的一份,所以用表示)

师:

同样是8根小棒,有用不同分数来表示的吗?

请其它小组发表不同意见。

生有平均分成8份的,有平均分成2份的。

师:

左边小组同学和右边小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生:

右边小组同学是用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给我们带来了分数。

师:

你们想试一试吗?

各小组选一些你们喜欢的物体组成一个整体来表示分数。

师巡视各小组操作情况,并选一个小组展示。

4、 引导归纳:

师:

我们已经表示出了许多分数,这些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

生:

是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者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

3、总结概念:

师:

无论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

还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你还能举出一些单位“1”的例子吗?

生自由举例。

师:

刚才的这些分数,也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得到的,对吗?

生:

对。

师:

那你能概括地说一说什么叫分数吗?

生: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和分母的意义:

师:

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2份的数。

师:

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3份,这个分数的分母是几?

说明分母表示什么?

表示了这样的2份,这个分数的分子就是几?

说明分子表示什么?

生: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5、巩固练习:

(1)P74练一练1、2、

(2)P763、4

师: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是我们生活中的“1”,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也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了分数,对吗?

师:

你是怎么理解单位“1”的?

生活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看作单位“1”呢?

生自由举例。

师出示12个小方块:

这是将什么看作单位“1”的?

把这个单位“1”平均分后可以得到那些分数呢?

(小组合作完成)

、……、……、……、……

师: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所认识的分数是什么样的吗?

(小组内交流)

请几位同学发表意见。

师:

你最同意谁的意见?

看看书74页,他想的和书上说的有什么不一样?

揭示分数的意义。

5、 认识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

师:

你们还想表示分数吗?

请拿出你们手中的“1”。

表示出这个分数。

(各组之间相互交流)

讨论:

(1)表示的这些分数有什么相同点?

为什么都要平均分成4份?

说明了什么?

(2)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为什么表示的分数不同呢?

发现了什么?

6、 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3、

(2)74页练一练1、2、

(3)练习十三4、

思考:

上面的教学案例,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案例A仍停留在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

案例B中,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根本性变化,主要体现了以下策略:

1、学习内容由书本化向生活化转变

案例A中,教师没有意识到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来表示分数,是学生已经知道和掌握的,教师在教学中对书本中的例子指导得过于充分,学生学习新知的一切准备都已到位,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取知识,这样就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案例B中,教师注意从生活情境中引发问题:

一方面,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创设了让学生对生活中“1”的理解的情境,尽管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零散的、甚至带有个人的情感,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单位“1”的理解作好了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在复习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来表示分数时,教师没有受书本的束缚,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以前学习的分数跟生活中的“1”有什么关系?

并让学生动手操作,选择生活中你喜欢的材料来表示分数,从而帮助学生巩固了以前所学分数,同时为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作好了必要准备。

从课堂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

因此,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如果能从书本化走向生活化,在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就会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活动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

案例A中学生的“折一折”、“分一分”等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学生机械、重复地操作,这样的活动思维含量不高,缺乏探究的价值,只能得出一个个简单的分数,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B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

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材料,给予了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学生的探索活动是积极的,效果是明显的,体现在:

目标明确——用生活中的材料表示分数;思维发散——不同的材料中有相同的分数,相同的材料中有不同的分数;操作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材料来表示分数;答案多样——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因此,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出现的问题过程中被深化。

事实上,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真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学习结论由被动接受向经历过程转变

从案例A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但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占有数学知识为目的的。

如:

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来表示分数;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等,都是教师直接提出的,学生没有体会其实际含义。

而案例B的教学,教师更加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表示的意义学习,教师继续让学生动手操作,要求用不同的单位“1”来表示这个分数,让学生充分体验操作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观察比较来发现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其实,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深刻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创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4、学习过程由问答式向合作探究转变

案例A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的过程,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师已经设计好的,毫无思维价值可言,教师浅显直白的问题,使学生没有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会逐渐泯灭。

案例B则注重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索,在合作中参与,在合作中互相学习……本案例中有三次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①合作中巩固——小组内交流了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得到的分数,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意义的基础;②合作中升华——小组合作探究了把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平均得到分数,这是分数意义的难点和重点,也使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得到升华;③合作中完善——小组合作讨论了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完善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这样,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互相讨论等状态中,其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在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只有通过相互合作,使生生和师生之间互动,才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