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首古诗词译文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6218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9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0首古诗词译文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40首古诗词译文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40首古诗词译文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40首古诗词译文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40首古诗词译文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0首古诗词译文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40首古诗词译文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0首古诗词译文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0首古诗词译文和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

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

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

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

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

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

《晋书·

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

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同时,也

  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2、听蜀僧濬弹琴/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

为我随意挥手一弹,如同听到万壑松声。

余音袅袅,汇入霜天钟声,我心清静,如经流水洗过。

不知不觉,暮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

开头两句: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

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

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

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

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

“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

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二三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嵇康《琴赋》:

“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

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

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

“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下面一句“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

“霜钟”出于《山海经·

中山经》:

“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郭璞注:

“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这句诗写琴音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

《列子·

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

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

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

“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

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唐诗里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

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

唐代另一位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

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

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

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3、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挂帆席 

一作:

去)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

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

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

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

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

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感,便是显例。

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

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

“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

“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

暗逗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

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

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

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

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

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

“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

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

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

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

这种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

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

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

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

此篇行云流水,纯任天然。

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

诗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4、凉思

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当初你离去时春潮漫平栏杆;

如今秋蝉不鸣露水挂满树枝。

我永远怀念当时那美好时节;

今日重倚槛前不觉时光流逝。

你北方的住处像春天般遥远;

我在南陵嫌送信人来得太迟。

远隔天涯我屡次占卜着美梦;

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记。

  这是写诗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

  首联写愁思产生的环境。

访客已经离去,池水涨平了栏槛,知了停止噪鸣,清露挂满树枝,好一幅水亭秋夜的清凉图景!

但是,诗句的胜处不光在于写景真切,它还细致地传达出诗人心理感受的微妙变化。

如“客去”与“波平槛”,本来是互不相关的两件事,为什么要连在一起叙述呢?

细细推敲,大有道理。

大凡人在热闹之中,是不会去注意夜晚池塘涨水这类细节的。

只有当客人告退、孤身独坐时,才会突然发现:

哟,怎么不知不觉间面前的水波已涨得这么高了!

同样,鸣蝉与滴露也是生活里的常事,也只有在陡然清静下来心绪无聊时,才会觉察到现象的变化。

所以,这联写景实际上反映了诗人由闹至静后的特殊心境,为引起愁思作了铺垫。

  第二联开始,诗人的笔触由“凉”转入“思”。

永怀,即长想。

此节,此刻。

移时,历时、经时。

诗人的身影久久倚立在水亭栏柱之间,他凝神长想,思潮起伏。

读者虽还不知道他想的什么,但已经感染到那种愁思绵绵的悲凉情味。

  诗篇后半进入所思的内容。

北斗星,因为它屹立天极,众星围绕转动,古人常用来比喻君主,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

兼春,即兼年,两年。

南陵,今安徽繁昌县,唐时属宣州。

寓,托。

两句意思是:

离开长安已有两个年头,滞留远方未归;

而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

处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怪乎诗人要产生被弃置天涯、零丁无告的感觉,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甚至猜疑所联系的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

由于写作背景难以考定,诗中所叙情事不很了了。

但我们知道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在朝只做过短短两任小官,其余时间都漂泊异乡,寄人幕下。

这首诗大约写在又一次飘零途中,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没有结果,素抱难展,托身无地,只有归结于悲愁抑郁的情思。

“凉思”一题,语意双关:

既指“思”由“凉”生,也意味着思绪悲凉。

按照这样的理解,“凉”和“思”又是通篇融贯为一体的。

  此诗抒情采用直写胸臆的方式,不象作者一般诗作那样婉曲见意,但倾吐胸怀仍有宛转含蓄之处,并非一泻无余。

语言风格疏郎清淡,不假雕饰,也有别于李商隐一贯的精工典丽的作风,正适合于表现那种凄冷萧瑟的情怀。

大作家善于随物赋形,不受一种固定风格的拘限,于此可见一斑。

5、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

满地落叶,僧人何在?

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

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

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诗人在激烈的牛、李党争中被搞得心疲力尽,漂泊的生活,孤独的处境,使他感到生活在红尘中的不幸,迫切需要接触一下清净的佛家天地。

  首联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

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

“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

而诗人此时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岁月,他寻访这样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显然是要从对方身上获得启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恼。

清苦人寻清苦地,孤独客访孤独僧,俗与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机。

  颔联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时当深秋,满山的林木飘下纷纷的黄叶,诗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却不知住在哪里。

“人何在”,使人联想到诗人于山林间四处张望的神态,显现出山间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发表现出这位孤僧远避红尘的意趣,这正是诗人探访的目的。

对句更将僧人的幽藏作进一步的渲染:

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已不知把那盘山之路走了几重。

山路入云,已见其高,何况入的是“寒云”。

“寒云路几层”不仅写出僧人的高居尘上,也写出诗人不畏辛劳和艰险、—心追寻禅理的热切之举。

此联二句写景而兼记行踪,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言筒意丰,蕴藏极富,堪称方家妙笔。

  经过千回万转,诗人终于找到了茅屋,见到了孤僧,颈联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

“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

”“初夜”二字与首句“残阳”相关照,写出到达茅屋的时间。

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

“独”字与次句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磐。

虽只身独处,而未怠佛事,可见其对佛的虔诚。

诗人此时站在茅屋外边,耳听清脆的磐声,眼望寂静的星辰,深感佛界的静谧与安详,此中再无红尘之困扰。

待到僧人佛事已毕,诗人走进茅屋,与之交谈,对交谈的情状仅用“闲倚一枝藤”五个字概括,却内蕴丰富。

“藤”是藤条做的手杖,极为简朴,僧人所“倚”,仅此而已,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见;

难得的是僧人那份“闲”态,居清贫而安闲自如,从容不迫。

  尾联写诗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就是微尘而已。

诗人领悟了这个道理,表示今后不再纠缠爱憎,众心净虑,以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

  综观此诗,语言凝炼,富于蕴藏,层次清晰。

诗人先写出访,次写途中,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

诗人先将笔墨集中在探访之上,描写僧人居住状态的孤独。

用“独敲”一联勾勒,“独”字和“一”字均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孤”字。

用“闲”字写出佛家对红尘物欲的否定,突显出诗人希望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脱,将爱憎抛却,求得内心的宁静。

最后写诗人访僧忽悟禅理之意,更衬出孤僧高洁的心灵。

此诗所表达的就是一种不畏辛劳艰险、—心追寻禅理、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的愿望,既赞美了僧人清幽简静的生活,又表现出诗人对惮理的领悟,淡泊之怀面对现实、从容之心面对仕途荣辱。

6、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赏析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

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

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

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

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

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

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

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

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战国策·

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

“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

”泥人说:

“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

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

”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

“梗”,树木枝条。

“泛”,漂流。

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

  “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

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

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

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

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

“君”,指蝉。

“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

蝉在告诫什么呢?

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

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

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7、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我虽然胸怀匡国之志,也有郭元振《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华年。

黄叶已经衰枯,风雨仍在摧毁,豪门贵族的高楼里,阔人们正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

新交的朋友遭到浇薄世俗的非难,故旧日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

心中想要断绝这些苦恼焦烦,要用新丰美酒来销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风雨,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更喻人世间风雨。

  李商隐一生羁旅漂泊,宦海沉浮,不得重用,饱尝世态炎凉。

遂借风雨以起兴,抒发抑郁悲愤之情。

这种写法是常见的。

作者的高超之处是在首尾两联皆用本朝典故,以马周、郭震两人见召重用成为名臣,与自己的怀才不遇、漂泊无归形成强烈的对比。

用事寓意深微,贴切自然。

既表现了自己不甘沉沦、意欲匡时济世的胸怀,又流露了对初唐开明政治的欣慕之情。

  此诗也是李商隐自伤怀才不遇,写交游冷落的苦闷之情的。

诗人以《宝剑篇》自伤不遇,郭震写《宝剑篇》而得武则天赏识,而作者自己虽有才华,却迪际凄凉,到处羁旅漂泊,终年无处可以寄托。

自己身1什飘零,好象黄叶加上风吹雨打,而朱门达官却纸醉金迷、寻欢作乐。

李商隐身处李、牛党争的夹缝中,“新知”、“旧好”们碰上冷薄的世风,没有好的机会,各自飘零,致使商隐交游冷落。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诗人只好借酒浇愁,即使酒价昂贵,也不惜沽饮几杯了。

作者一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四处漂泊寄寓幕府,穷愁潦倒,全诗喟叹深沉,词哀情苦。

8、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韵译

高阁上的游客们已经竞相离去;

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

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

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爱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

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作者正闲居永业。

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故本诗流露出幽恨怨愤之情。

  首联直接写落花。

上句叙事,下句写景。

落花虽早有,客在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诗人孤寂惆怅之情顿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落花,而且心生同病相怜的情思,用语巧妙。

  颔联从不同角度写落花的具体情状。

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

下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

对“斜晖”的点染,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整个画面笼罩在沉重黯淡的色调中,显示出诗人的伤感和悲哀。

  颈联直接抒情。

春去花落,“肠断未忍扫”,表达的不只是一般的怜花惜花之情,而是断肠人又逢落花的伤感之情。

“眼穿仍欲稀”,写出了诗人面对落花的痴情和执着。

  尾联语意双关。

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落得个凋残、沾衣的结局;

而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也落得个悲苦失望、泪落沾衣、低回凄凉、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

  全诗咏物伤己,以物喻己,感伤无尽。

新解

  高阁上,曲终人散;

小园里,落花随风漫天飞舞,飘落到了田间曲折的小径上,斜阳在花雨中徐徐西下。

我痛惜这如雨的落花,不忍将落红扫去。

我望眼欲穿,盼来的春天却又匆匆归去。

赏花的心意也随着春天的归去而消失,春去花谢,只留下我泪湿衣裳。

 

意境浅尝

  花朵,用生命装点着春天;

春天,却用凋残凄凉了花朵。

  所谓“落花有意随流水,而流水无心恋落花。

”痴心在左,无情在右。

世间最无奈,也莫过于此。

  花朵痴情,恨不能一次绽放几世的美丽;

春日寡义,视花朵只一抹不起眼的风景。

这飘零、沾衣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

一如那梦想碎灭后的感花人,只落得泪垂沾衣、低回凄凉的惨际遇。

  此刻,竟有了一丝心疼,花开花谢花舞漫天,不忍看到它的坠地,然而,耳畔却残忍的传来了你落地的声音,像抽丝一般绞痛,像山崩一样巨响。

我想到了祭奠,洁白的纸花,洁白的衣纱,洁白的面容,洁白的悲伤。

  花落处,小径独自幽香,有人说,这是美人出生的地方,只可惜这倾国倾城的绝代风华在一季的绚烂后,却风尘天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