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染纷繁的事物中考写物类作文专题训练Word格式.docx
《点染纷繁的事物中考写物类作文专题训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染纷繁的事物中考写物类作文专题训练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④“物”“理”结合,寓“物”于“理”。
把“物”和“理”结合起来,在写“物”的同时,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政治、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思想上的教益。
【卓越思维】
物,包括植物、动物、静物等。
我们写物,既可以说明、描写事物,还可以借助事物表达思想感情,阐释人生哲理等等。
那么,怎样写好物呢?
一、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对你所熟悉的客观事物,我们可以用各种说明方法,来对它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原理等进行生动、准确的说明,让人们了解事物,明白事理。
无论是说明事物还是阐述事理,都必须紧扣事物的特征,灵活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事物,这就要求我们找出某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特征,让我们能把它与其它事物区分开来,这样才能达到说明事物的目的。
二、摹写意象,托物寄意。
人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往往把它投诸于某一具体事物,借物直接抒情或运用象征手法来颂扬某类人物或某种精神。
这种托物寄意的写法在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摹写事物要井然有序。
描写事物时一定要注意方位顺序。
如按照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外到里、先整体后局部等顺序来写,有助于读者准确认识所描写的物体。
二是摹写事物要绘声绘色。
我们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把事物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使之色、香、味俱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使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摹写事物要独抒性灵。
描写事物往往离不开作者独特的感情与体会,只有对物体赋予自己的主观情感,才能使物体变成活泼有趣的生命。
同学们托物寄意时,要使“物”和“意”和谐统一,要使“物”和“意”衔接巧妙自然。
三、寻找共性,以物喻人。
我们既可以单纯说明物、描写物,还可以借写物来喻人,刻画人物的高大形象,揭示人物的崇高品格,写物也是在写人,以物喻人,使物人交汇,相映生辉。
用这种写法时,需注意找出所写事物与人的相似点,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需要对相似点反复摹写,让二者能一步步融合,自然升华。
四、巧设线索,以物忆事。
物还可以作为叙事的线索,可以以物为线,散点铺排出一系列的细节;
也可以睹物回忆难忘的往事,再现昔日的生活场面;
还可以由物展开联想,想到相关的多件往事等等。
总之,写物是为了记事,物在这里是串珠的线,是舞台的道具,是说书的惊堂木,虽不是全文的重心,却必不可少,否则文章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因此写此类文章时,我们应找好某一事物,然后自然展开联想,由此串起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奏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五、蕴藏深意,由物及理。
这里的“理”即哲理,它是思想的大锤,在它的重击下,平凡事物将迸出耀眼的火花。
它是思想的钻机,生活的意义被从情感深处挖掘出来,像宝石那样价值连城,而文章也便跻身于上乘。
如果能在描写、叙事的基础上,深掘其内涵,提示其饱含的人生哲理,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让读者为之心动,而拍案叫绝,岂不是一件美事?
但要达到这一效果,也并非易事。
首先要为揭示哲理作铺垫,要在前文的描摹事物、以物忆事中多作渲染,为揭示哲理作好铺垫,使“理”水到渠成。
其次,所阐释的“理”要么新要么深,这样才能有吸引力,有震憾力。
再次,哲理的表达要灵活,可以以题记的形式反映,可以蕴含在描写的寓言、童话中,也可以在边描边叙中以一两句妙语点出,还可以在描写叙事后集中用一两段阐释等等。
当然,写物的方法还远不止以上五种,如果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去写物,我们一定会把生活中多姿多彩、纷繁芜杂的事物点染得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知能解说】
[中考名题一]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
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
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无论是乡村、城市、农田、矿山,还是山脉、河流、森林、草原……无不与泥土息息相关。
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
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
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可以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
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4.600字左右。
(2003南京中考作文)
[名师指路]
这一文题可以看作是对写“物”文章的考查。
考生应由“泥土”引发联想,选材构思。
这一文题可以写成一篇知识丰富、向人类敲响警钟的说明文;
可以写成以泥土为描写对象,抒发对泥土热爱、敬畏之情的记叙文;
也可以以物喻人,写成借泥土赞扬默默奉献的人的散文;
还可以插上想像的翅膀,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写成一篇情节曲折、饱含哲理的寓言或童话等等。
总之,应以“泥土”为起点,尽情扩展延伸,写出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的佳作。
[中考名题二]
餐桌是反映饮食卫生习惯的明镜,餐桌是展示家庭生活质量的平台,餐桌是体现主人审美观念的饰品,餐桌是浓缩设计者智慧的结晶;
餐桌曾见证过我们的喜怒哀乐,餐桌上曾发生过许多动人的事情;
餐桌从远古到未来,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生活,餐桌的历史令人感慨,餐桌的未来引人遐思……——请你就上述提示中的某个方面,以“餐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1.文题自拟,文体不限。
2.字迹工整,书写清楚,不少于600字。
3.文中请不要露出真实的姓名和学校的名称。
(2003年辽宁中考作文)
[名师指路
这一话题作文,可以看作是写“物”的文章,命题者以整齐精美的提示语,引导写作者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餐桌”为出发点,进行遐想,进而选材构思。
这一话题作文,可以从“餐桌的发展史”入手,说明餐桌的发展变化,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美观念的更新;
也可以以“餐桌”为视角,把“餐桌”当作观察者,描写一家人互相关爱,亲情融融的感人场面;
还可以以“餐桌”为线索,串起不同地点、不同年代的宴席,于对比之中批评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气,提倡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只要你打开思维的大门,那么你的灵感一定如汩汩清泉奔涌而出。
[中考名题三]
大自然的日月星辰、花鸟草虫、风雨雷电等等,事物不仅可亲可近,而且可思可感,请你任选一种自己或接触较多、或观察较细、或感悟较深的某一具体事物,以“我眼里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语言生动,内容具体,感受真实。
(2002年浙江中考作文)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也是一篇要求写物的文章。
首先需要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精挑细选某一种具体事物,把文题填充完整。
选点应就新避俗,就深避浅。
其次,在题目填充完整后,应注意前面的“我眼中的”这几个字,全篇以第一人称写,写“我”眼中的事物而不能写别人的感受,这就需要写作者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力求赋予客观事物以主观色彩,可以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细腻描绘,使其形神兼备,具有独特的魅力,从而直接抒发对它的喜爱赞美之情;
也可以写某一事物与“我”之间难忘的故事;
也可以写“我”从事物中所感悟到的哲思的火花;
还可以以物喻人,借物来抒发和事物有相似点的人的崇敬之情。
总之,“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作者眼中也会有一千个形态迥异的事物。
[中考名题四]
亲爱的同学,今天,当你第一次把自己的准考证摆在这张课桌上时,实际上,不仅表明你魂牵梦绕的中考已正式来临,而且也预示着你的人生已步入一个腾飞的季节。
所以,这一张小小的纸片,此时此刻,或许会使你感悟到许多深刻哲理;
或许会使你触发许多美丽联想;
或许会使你回忆起许多动人故事……现在,请你在下列文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
文题:
①准考证的联想
②准考证的启示
③准考证的故事
1.600字左右(如果写诗,不得少于20行)。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姓名和准考证号。
(2001年湖北中考作文)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可从三个命题中任选一个作文,但都必须以物——“准考证”为写作的出发点,所以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写物的作文。
第一个文题:
准考证的联想。
可由此及彼,由准考证联想到生活中许许多多必不可少的证件,或由准考证联想到人生中一次次考试、一道道关口等;
第二个文题:
准考证的启示。
可由物及理,挖掘准考证中蕴藏的人生哲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个文题:
准考证的故事。
可由物及事,写与准考证有关的故事,如忘带准考证而引发的同学谊、师生情、父母爱;
如假造准考证导致考试成绩作废的警钟;
如写准考证诞生的曲折经历等等,总而言之,一张小小的准考证,可以延伸出千丝万缕的头绪,可以阐发出耐人寻味的哲理,可以演绎出生动曲折的故事。
[魔师点化]
此文题可以写实,但不容易写出新意,如由物入虚会更好。
如由准考证的特点展开联想:
如写流星的“准考证”上规定它的考试时间很短,可它却义无反顾地点燃自己的生命?
这样新奇的思维,岂不妙乎?
【模拟演练】
[文题之三]
_________的随想
1.在横线上填充蝶、树、门、石子、粉笔屑、股票、计算机等,把文题填充完整。
2.力求内容丰富,情感真挚。
3.字数在600左右。
[构思点拨]
这可以看作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文章,要以所填的点为辐射点,进行联想,或散点铺排、或以意识流的形式,贯串一些思维片断,可以由古到今、由此及彼等直抒对物的强烈感情。
[例文参读]
黄河的随想
黄河在咆哮,古老的黄河在咆哮。
她一身深黄的河水奔腾翻滚,诉说着她的漫漫旅程。
黄河,她太古老太古老,又太辉煌太辉煌。
五千多年间,黄河岸边涌现出一个又一个黄帝似的伟大人物,黄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
黄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炎黄先祖与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以自己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头脑创造了这个文明古国,在中国悠久的历史篇章中,写下了举世瞩目的一页。
过去的中国是前人建造的功劳,今日的中国是父辈的辛勤建设,未来的中国将在我们手中飞黄腾达。
黄河在咆哮,悲伤的黄河在咆哮。
她饱经风霜,经历了难以计数的坎坷岁月。
她遍体鳞伤,含冤受辱。
她在大声呼唤我们这些中华儿女:
不要忘记过去那段屈辱的岁月——不要忘记英国侵略者如何用大炮、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不要忘记八国联军烧杀抢掠,肆意践踏中国的文化珍宝;
不要忘记在日本鬼子凶残的刺刀面前,国民党政府炸开黄河,用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灾难换得战局上短暂的缓和;
不要忘记中国人民被列强欺压在水深火热中煎熬。
这冤,这辱,这屈,刻骨铭心,黄河儿女世世代代背上了这烙印,肩负着一洗耻辱重振国威的历史使命,在大浪中奋勇向前,向前!
黄河在咆哮,醒来的黄河在咆哮,这咆哮是号角,这咆哮是战鼓。
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华大地带来蓬勃的生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更是春暖人间。
黄河在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轰天震地的欢呼声中咆哮,她翻腾,她激荡,她抖擞,她飞天翱翔。
她为中华民族的光辉前程而全身心的兴奋。
黄河在咆哮,黄河的每一朵浪花都在发出全力的呼号,她在时时刻刻激励、鞭策中华健儿们前进。
黄河在咆哮,威严的黄河在咆哮。
新中国建立以来,黄河不断整治,得到党和人民大力支持与重视,更得到了世界各国人士的仰慕,称她是“中国的一条真正的黄龙”。
她挽回了曾经被人唾弃的尊严。
现在黄河站起来了,也代表我们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都站起来了。
听,黄河用奔腾九天、拨云揽月的气势在宣讲,她教育我们:
“努力学好文化,为祖国再添新貌。
”啊,世界上哪里去找比这更磅礴的喉咙,世界上哪里去找比这更震撼着人类每一个细胞的声音!
黄河的话就像是一条无形的长鞭,在督促我们奋发向上。
黄河啊黄河,多少个朝朝暮暮你在咆哮,为的是什么?
为的是中华民族的富强,为的是赤县神州的昌盛,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
为了它,黄河又在多少个炎黄后代的心中此起彼伏、咆哮不停呢?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洪亮的歌声传遍祖国天南海北,激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令人遐想翩翩。
(选自《作文与考试》2003.15作者:
陈明)
[例文评点]
黄河,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用它来作为中国的缩影是极具典型性的。
小作者截取了“黄河在咆哮”这一特写镜头,遐想翩翩,将文明旅程、百年屈辱、今日辉煌、未来重任熔铸为一帧似乎能触到的奔腾脉搏的风景,有条不紊地展示出一幕幕色彩各异的场面,从而奏响了全文“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主旋律,格调雄浑壮阔,震憾人心。
窗的随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我在小学时学过的诗句。
诗人杜甫从小小的窗口看到了西山终年不化的积雪,看到了来自东吴要向远方行驶的船只。
他的这首诗使我感受到窗是博大的,窗可以包罗万千景象。
窗,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窗走进了一位女词人的心灵深处。
李清照在一个孤寂冷清的黄昏,倚窗凝视,看到了黄花满地、梧桐细雨。
鸿雁飞过的凄清景象,于是,她发出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感叹。
窗嵌入了一个闺阁才女的心底里。
也是在深秋季节,也是在黄昏日落时,林黛玉坐在窗口,望着那渐渐沥沥的小雨,听着那清晰的雨滴竹稍声,她想到了自己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生活,不觉心有所感,写出了一首凄婉动人的《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
窗打开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隔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诗意。
当一个孩子被大人强迫去睡觉时,他的心中是多么不畅快。
可当他在被窝里想到他可以从窗台看到外面的景物时,他很快地趴在了窗台上。
从窗口,他看到了楼下玩耍的孩子,看到了远处路灯下的行人……在那时一定很快乐吧!
有一个女孩子,她有病,不能下楼,不能出去玩。
这时,小小的窗口又成了她惟一的安慰,她从窗口看到了缤纷的世界。
窗给了她生活的勇气。
有了窗,就有了希望。
站在窗口,我默默地想。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3作者:
王柑琪)
这篇短文篇幅不长,内容却丰富多彩。
小作者由古及今,对“窗”展开联想,想到了李清照从窗外看到的凄景而触发的悲情,想到了林黛玉坐在窗口聆听雨声而抒发的凄情,想到了被强迫睡觉的男孩对窗外行人的欣羡之情,想到了生病的女孩从窗外缤纷世界中受到的鼓舞之情,可谓场面生动,情景交融。
此外,文中引用了跟窗有关的许多古诗,既切合文章的内容,又给文章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文题之四]
不同的人笔下的菊各不相同,如《红楼梦》中黛玉、宝玉、宝钗、湘云、探春五人所作的十二首诗:
《忆菊》、《访菊》、《种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等就反映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情趣。
又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闲、黄巢的“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奇想,毛主席的“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豪情,也反映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胸怀境界。
请以“菊”为话题作文。
古往今来,多少人爱菊种菊赏菊咏菊。
这篇文章可以写成一篇以菊花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或全面介绍或根据不同写作目的选取相关的内容作详细介绍;
可以描述菊花不择土壤,凌风傲雪,端雅大方,久开不败等特点,从中找出引发点,运用联想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颂扬某种精神;
可以以观菊为内容,写成一篇游记、参观记;
可以写某人对菊花的情缘等。
菊趣
菊花的别名很多,如黄花、节花、女花、日精、更生、金蕊。
更有人称它“花中隐士”,那是因为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隐居柴桑后,终日以菊为伴,故而它也就被后代文人视为隐逸高雅的化身了。
古人栽培菊花最早是供食用的。
屈原《离骚》里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神农本草经》里有“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说法,汉初有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汉魏时有用菊花嫩芽沏茶的嗜好。
就是现在,中医也常以黄白菊花入药,家庭更是把野生的菊花、栽植的茼蒿菊作为可口的菜蔬。
晋代以后,菊花逐渐成为观赏佳品。
陶潜爱菊在历史上留下佳话,唐人也写了不少咏菊诗篇,宋代每年要开两次“赛菊会”,而清代《广群芳谱》记载的菊花品种,已达三四百个了。
菊花作为文化使者,也为促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据考,公元前900年前,我国菊花经朝鲜传到日本;
公元1180年进入英国;
1189年传到东南亚,又传到荷兰;
1789年传到法国;
19世纪初从英国传到美洲。
至今,世界各地都可见到它的倩影,成为世界名花之一。
日本天皇每年秋天要举行“菊花会”,招待外交使节和政府官员;
而11月3日还是日本人的“菊花节”。
菊花不仅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还可以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氟化氢等有毒气体与粉尘。
这一点恐怕就更不大为人所知了。
(选自《中学生优秀作文》2003.9作者:
杨阳)
[例文点评]
这是一篇以菊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它全面介绍了菊花的名称、用途、品种、移植等,引经据典,翔实准确,新鲜有趣,让读者从中了解到许多有关菊的知识。
[例文参读
菊展
转过铁影壁,我走进北海植物园。
这里正举办“北京市首届菊花竞展”。
一进门,眼前是另一番景象:
花园里,各种色彩和形状的菊花竞相开放,它们似乎在向每一个来者微笑。
我不禁想起前人的吟菊诗“飒飒西风满院栽”。
在这深秋季节里,菊花伴随寒冷开放。
来到第一展室,这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一排淡紫的“绝代佳人”放在前面;
后面的圆球状、耀眼的“光辉”、“墨荷”显出一副庄重之色;
“追鱼”像个娇贵的小姐,浅紫而微黄的小脸上,露出矜持的神气;
那盘开着大朵粗瓣懒散地倒垂下来的菊花,像个懒姑娘把长发松散在肩头,有人给它起了个有趣的名字“懒梳妆”。
在这一展室门口,有两盆半人多高的墨菊。
这两棵粗壮的墨菊,巍然挺立在那里,俨然是两名哨兵,守卫着它的兄弟姐妹。
走进最大的一间展室,只见衣冠鲜丽的古人正在那里赏菊吟诗。
我仔细一看,原来是《红楼梦》里“潇湘魅咏菊花诗”的造型:
坐在书桌旁执笔沉吟的是“潇湘妃子”林黛玉,在一旁指手画脚的自然是“无事忙”宝玉了,后面一位是“蘅芜君”宝钗,另一位大概是史湘云。
几个人各具神态,置身于菊花丛中,真可谓情景交融。
使人不禁想起林黛玉《咏菊》诗中“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的名句来。
展室的另一边,黄菊分外娇艳,绿丝淡雅垂挂,但这都引不起我的兴趣,因为旁边有大片的白菊更引人入胜。
那盆“西厢待月”,洁白如玉;
“长生乐”如雪球团抱;
“雪狮”白玉无瑕,像一头卧在枝头上的狮子;
“晴霞万里”略低粉颈,似雪的花瓣含羞下倾……光这白色的菊花就不下百种。
白菊给人一种高雅、端丽的感觉,难怪向来清高的黛玉要问它“孤标傲世偕谁隐”了,也休怪诗人咏菊来表现他们对高洁品德的追求。
一转弯,我又来到了采菊厅。
一进厅门,只见一位古人飘然站在眼前。
他就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一个小书童手捧野菊花正向他说着什么,诗人一副神色自得的表情,一手捻着胡须,似乎在吟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陶渊明弃官隐居后,过着清闲、安适的生活,他的吟菊名句一直流传到今天。
我一边漫步在这万花丛中,一边玩味着古人咏菊的诗句,心里有说不出的舒畅。
忽然,一阵清香飘来,我贪婪地吸了一口,真是沁人心脾。
“蕊清香冷蝶难来”的菊花,竟会如此馨香,使我不由在屋里寻觅香气的来处。
原来这香气是从爬满花架的小黄菊花发出来的。
这股香气一直把我送出了展室。
我缓缓向前走去,猛抬眼,看见前面标语牌上写着陈毅同志1959年的题词:
“高等艺术,美化自然”。
是啊,向往关好的事物,追求美的心愿,大概是人们共有的特性吧。
我真诚地感谢那些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无闻工作着的人们。
我希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选自《语文天地》2003.10作者:
冯时)
全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写了自己在北海植物园参观“北京市首届菊花竞展”的经过。
作者笔下的菊花是情态可掬、多姿多彩、惹人喜爱,文中的诗词更是信手拈来,引用得当,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文题之五]
1.题目:
_________牵动我的情思
1.可在横线上填竹叶、枫叶、扇贝、牛奶、母桔、腊梅等,把文题填充完整。
2.情感要真挚感人。
3.字数在600字左右。
画月亮,往往用云彩加以衬托;
画花朵,往往以绿叶加以扶持,使所画之“月”,所描之“花”更加突出。
那么我们就可以以物衬人、以物喻人、睹物思人,让物人交相辉映,物中含情,塑造感人的形象。
物牵动人的情思,只因融入了对某人的情感,所以写物的目的是为了托人,所以需精心挑选能体现人物特点或精神风貌的物,以物为线索,串起与物有关的人和事,来刻画人物形象。
一枚扇贝牵动我的情思
在我的塑料文具盒里,放着一枚我最珍爱的扇贝,每当我看到它时,就好像又来到广阔无际的大海边,又看到了海边那个穿红褂的小妹妹……
记得,那还是前年,在海滨度暑假的最后一天黄昏,我和几个伙伴一起赶到农贸市场,想买几个近处海滩拾不到的贝壳,带回北京送给朋友。
海滨的农贸市场,对于我们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天地。
在卖贝壳的行列里,有一个穿大红褂的女孩,看样子只有十一二岁。
她不像别人那样高声地叫卖,而是一面用手搬弄着脚趾头,一面张大眼睛,专注地看着来往的人和车。
不知是她的衣着,还是她的神态吸引了我,我和伙伴们说:
“走,买她的去。
”
她的摊子上,整齐地码着一小排“猫眼儿”和一小排扇贝。
她见我们要买,很高兴,一个劲地让我们挑选。
我一面挑,一面打量着她那黑红黑红的小脸,问:
“是你家里让你出来卖的吗?
“不,不是。
这都是我自己拣的,卖了钱也归自己,秋天开学好交学费。
”小姑娘自豪地说:
“我自己的都攒齐了,现在给弟弟攒。
我觉得这孩子挺可爱,便拣了四枚好看的扇贝,给了她四角钱,和伙伴们一起满意地离去了。
在往回走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美滋滋地欣赏着扇贝。
突然,我发现一只暗红色的扇贝缺了一个小角。
只怪我当时只顾选颜色,没发现残缺。
带这么一个扇贝回北京,算怎么回事。
伙伴们要我回去换,我同意了,但心里却嘀咕:
小姑娘挣点钱那么不容易,她肯让我换吗?
天将黑了,市场上人已不多了,红褂小姑娘也正在收摊了。
当我们向她说明来意时,果不出我所料,她为难地说:
“没的换了,刚才又来了一个老大爷,都买走了。
我看着她那鼓鼓的小包,不相信地说:
“只换一个。
要实在不肯换,我多给你些钱,再买一个成不?
听我说完,,小姑娘突然红了脸,低垂着头:
“没了,真的没有……明天下午,你再来……”
“明天下午?
哈!
明天早晨七点,我们就‘开路’了!
”我有点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