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现代金融体系精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5819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8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现代金融体系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二章现代金融体系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二章现代金融体系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二章现代金融体系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二章现代金融体系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现代金融体系精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章现代金融体系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现代金融体系精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现代金融体系精Word文件下载.docx

反之,如果能将钱借给急需资金的人去使用,获得资金的一方将会支付一定的报酬,因而本来无收益的资金就变成了能够生息的资产,这对资金的贷出方显然是有利的。

最后,资金盈余单位的钱可能是十分分散的,任何一个盈余单位都无力单独进行大的投资。

通过资金融通,可以把这些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实现规模经济。

表2.1中所示,1998年至2004年间,中国政府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净金融投资都是负数,反映了它们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资金短缺部门,而住户部门的净金融投资一直为正,说明它是资金盈余部门。

表2.11998—2004中国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净金融投资

单位:

亿元

部门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住户

7898.1

10611.12

14646.54

16122

15450.4

26372

27706

非金融企业

-5269.3

-5725

-10449.74

-14531

-9080.74

-14716

-9637

政府

-999.9

-1068.6

-1752.01

-540

-2429.69

3311

4687

金融部门

66.9

-2381.87

483.65

2672

1742.22

-1463

-2454

国外部门

-1695.7

-1435.66

-2928.44

-3726

-5682.15

-13504

-20300

资料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各年。

资金短缺者的资金缺口是由盈余部门来弥补的,所以,住户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资金盈余总额就等于非金融企业、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资金缺口总额。

那么,盈余部门的资金是怎样流向资金短缺部门的呢?

让我们来看看资金融通的方式。

二、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

从资金盈余单位到资金短缺单位的资金流动可以有两种渠道(见图2-1),即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

 

图2-1资金融通过程

(一)直接金融

直接金融是短缺单位直接在证券市场向盈余单位发行某种凭证(即金融工具),比如债券或者股票,当盈余单位花钱向短缺单位购买这些凭证时,资金就从盈余单位转移到了短缺单位手中。

在直接金融过程中,短缺单位通过出售股票、债券等凭证而获得资金,盈余单位持有这些凭证而获得未来的本息收入(债券)或股息分红(股票)。

因此,对于短缺单位来说,这些凭证是一种负债;

对于盈余单位来说,它们则是一笔资产。

这些凭证大多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因而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直接融资的特点是:

第一,融资双方直接联系,根据各自的融资条件实现融资,在融资期限、规模、利率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种方式有利于筹措长期资金。

第二,由于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债务人直接面对债权人有较大的压力和约束力,从而有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由于直接金融借助投资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的服务,从而避开了商业银行等中介环节,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所以资金短缺单位可以节约一定的融资成本,资金盈余单位则可能获得较高的资金报酬。

资金短缺单位向最初的购买者出售新发行证券的市场,被称为—级市场或发行市场。

而交易已发行证券的市场则被称为二级市场或交易市场,并可以分为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种形式。

一级市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正是在这个市场上,完成了资金短缺单位和盈余单位之间的资金融通,而二级市场仅仅是资金盈余单位之间的交易市场,和资金的融通并无直接的关系。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二级市场是可有可无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正是由于二级市场的存在使得证券具有了流动性,才使得证券为人们所欢迎,从而使资金短缺单位在一级市场的证券发行更容易成功。

在80年代初我国刚开始恢复国库券发行时,由于国库券的二级市场没有开通,人们普遍不愿接受它,必须依靠硬性摊派才能销售出去。

但是当国库券的交易市场形成之后,它立刻变得十分抢手。

这一例子充分说明了二级市场对于资金融通的重要意义。

直接金融仍有其严重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要求盈余单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授资者(盈余单位)要通过对证券发行者(短缺单位)的了解和对市场行情的判断来决定购买哪一种证券,这需要很高的技巧,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它要求盈余单位承担较高的风险。

由于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其风险是非常大的,它可以使人一夜暴富,也可以使人转眼间一贫如洗。

相反,把钱存入银行则要安全、省心得多。

第三,对于短缺单位来说,直接金融市场的门槛是比较高的。

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大企业也许可以很轻易地将它所发行的证券推销出去,并且卖得一个好价钱,但是对于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中小企业来说,要让投资者接受它所发行的证券便会有很大的困难。

因此可以说,直接金融市场只是政府和一些大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很难涉足,个人消费者就更不用说了。

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一是直接融资受到的限制往往较多,进入门槛高,短缺单位不易进入;

二是盈余单位自己承担风险,风险性较大。

同时,信息通过价格信号间接供给,信息是否充分和准确就取决于市场完善程度,比如,信息披露制度是否健全。

上述不足为间接金融留下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二)间接金融

间接金融是盈余单位把资金存放(或投资)到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中去,再由这些机构以贷款或证券投资的形式将资金转移到短缺单位手中。

在间接金融中,资金的盈余单位和短缺单位并不发生直接的关系、而是分别同金融中介机构发生一笔独立的交易,金融中介机构发挥着吸收资金和分配资金的功能。

它通过发行对自身的要求权(债权或股权)来获得资金,然后再把它转化成对短缺单位的要求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中介机构不是一般的代理人,而是一个独立的交易主体,盈余单位对中介机构的要求权和金融中介机构对短缺单位的要求权是两种独立的权利,两者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

也就是说,盈余单位对中介机构的要求权与中介机构对从该单位所获资金的具体运用无关。

例如,假定银行从某—存款者手中获得10万元存款,并用它发放一笔贷款,那么即使到期后这笔贷款无法收回,银行也仍应该偿还原存款者本息。

因此,在间接金融中,金融中介机构是融资风险的直接承担者。

金融中介机构之所以从事这种中介活动,是为了获得相应的报酬,也就是从资金短缺单位获取的收益扣除向盈余单位支付的成本之后的剩余。

对于银行这种中介机构来说,这种报酬主要就表现为存款和贷款的利差。

间接融资相对于直接融资,其特点表现在:

一是融资能力极强。

金融中介机构是专门从事融资的机构,资本雄厚,信誉卓越,拥有专门的融资人才、现代化的融资手段和融资工具,能够广泛动员社会资金,甚至还可以调动国外资金。

二是对债权人而言安全性强。

金融中介机构雄厚的经济实力、多样化的资产负债结构,可以分散融资风险,确保融资安全。

三是具有信息优势。

一方面,银行由于其贷款的非公开交易性可避免“搭便车”问题;

另一方面,银行通过存款账户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可以相对有效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间接融资的不足之处在于:

资金使用效益低;

盈余单位的投资收益低。

表2.22000-2005年我国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结构(%)

项目

间接融资

72.8

75.9

80.2

85.1

82.9

78.1

直接融资

27.2

24.1

19.8

14.9

17.1

21.9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当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划分不是绝对的,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创新,两者在实践上的区别已经逐渐模糊。

例如,贷款证券化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一种融资方式。

在像美国这样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部分银行贷款也是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的,这种将银行原来非标准化的贷款合同进行重新集合,然后细分为标准化的、具有相同金额、相同期限和相同收益的金融工具的过程就叫证券化。

具体来说,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组流动性较差但在一定阶段具有某种相对稳定收益的资产经过一系列组合,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在大多情况下是成立一个特殊目的载体),分离和重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要素,保持资产组合在可预见的未来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并将预期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流动的证券的技术和过程。

其核心是对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转移给一个特殊目的载体。

(SpecialPurposeVehicle,SPV)如图2-2。

图2-2资产证券化流程

证券化为银行更好地进行流动性管理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渠道和机制。

由于抵押担保证券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并且可以有效地抵消单个抵押贷款的风险,所以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三、信用的形式和工具

在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过程中,多种多样的金融交易都是以信用为纽带,可以说,信用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

这里对主要的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进行分析。

(一)商业信用

1.商业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商业信用是厂商在进行商品销售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当商品交换发生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就产生了信用。

由于这种以延期支付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是在商品买卖过程中发生的,所以被称为商业信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业信用有了很大的发展。

首先,因为社会化大生产使各生产部门和各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它们在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上又往往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有些企业的商品积压待售,而需要这些商品的买主却因自己的商品尚未生产出来或尚未售出,一时缺乏现金购买。

为了克服这种矛盾,就出现了卖方把商品赊销给买方的行为,买方可用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的方法提前取得商品。

通过厂商之间相互提供商业信用,可使整个社会的再生产能正常进行。

这是商业信用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其次,由于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相分离,如果要求所有商业企业用自己的资本金购买全部商品,则会发生商业资本奇缺的困难。

因为商家是不可能拥有那么多资本,因此,厂家向商家提供商业信用,既有利于商家减少资本持有量,也有利于加快其商品价值的实现,提高商品流通速度,从而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厂商。

商业信用是厂商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厂商。

(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

商业信用提供的不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而是处于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资本。

所以,这里作为贷出资本出现的,总是那种处在再生产过程中一定阶段的资本。

它通过买卖,由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不过它的代价要到后来才按约定的期间由买者支付。

(3)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由于商业信用和处于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资本的运动结合在一起,所以它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和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一致的。

在繁荣阶段,商业信用随着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及产业资本的扩大而扩张;

在衰退阶段,商业信用又会随着生产和流通的削减及产业资本的收缩而萎缩。

3.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由于商业信用是直接以商品生产和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生产和流通服务,所以商业信用对加速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最大限度地利用产业资本和节约商业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但由于商业信用受其本身特点的影响,因而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厂商资本数量的限制。

因为商业信用是厂商之间相互提供的,所以它的规模只能局限于提供这种商业信用的厂商所拥有的资本额。

而且,厂商不是按其全部资本金,仅是按照其后备资本金来决定其所能提供的商业信用量。

所以商业信用在量上是有限的。

(2)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由于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因此,它的提供是有条件的,它只能向需要该种商品的厂商提供,而不能倒过来向生产该种商品的厂商提供。

例如,造纸厂商在购买造纸机械时,可以从机器制造商那里获得商业信用,但机器制造商却无法反过来从造纸厂商那里获得商业信用,因为造纸厂生产的商品—一纸不能成为机器制造商所需的生产资料。

由于商业信用存在着上述局限性,因而它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于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另一种信用形式,即银行信用。

4.商业信用的工具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工具,它是在用信用买卖商品时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

商业票据有商业本票和商业汇票两种。

商业本票又叫期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债务凭证。

它有两个当事人:

一是出票人(即债务人),二是收款人(即债权人)。

商业汇票是由债权人发给债务人,命令他在一定时期内向指定的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款项的支付命令书。

它一般有三个当事人:

一是出票人(即债权人),二是受票人或付款人(即债务人),三是收款人或持票人(即债权人或债权人的债权人)。

由于商业汇票是由债权人发出的,所以必须经过票据的承兑手续才具有法律效力。

承兑是指在票据到期前,由付款人在票据上作出表示承认付款的文字记载及签名的一种手续。

承兑后,付款人就成了承兑人,在法律上负有到期付款的义务,同时,汇票即成为承兑汇票。

在信用买卖中,由购货人(债务人)承兑的汇票,称商业承兑汇票,由银行受购货人委托承兑的汇票,称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票据经过背书可以转让流通,即持票人可以将票据权利转让给他人或者将一定的票据权利授予他人行使。

经过背书的票据可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用来购买商品、劳务或偿还债务。

票据转让后,新的持有者就成了债权人,他有权在票据到期日前向债务人兑取现款。

如果出票人在票据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票据就不能转让或流通。

商业票据的持有人还可以用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办理贴现。

贴现是银行办理放款业务的一种方式。

当商业票据的持有人需要现金时,可将未到期的票据卖给银行,银行则按市场贴现利息率扣除自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后,将票面余额支付给持票人。

票据到期后,由银行向债务人或背书人兑取现款。

(二)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由银行、货币资本所有者和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

1.银行信用的发展

由于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大大扩充了信用的范围、数量和期限,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银行信用成了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20世纪以来,银行信用有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借贷资本集中在少数大银行手中;

银行规模越来越大;

贷款数额不断增大,贷款期限不断延长;

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

银行信用提供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至今,在信用体系中银行信用所占的比重仍具有绝对优势。

尽管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但商业信用仍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这是因为商业信用能直接服务于产业资本的周转,服务于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运动。

因此,凡是在商业信用能够解决问题的范围内,厂商总是首先利用商业信用。

而且,从银行信用本身来看,也有大量的业务如票据贴现和票据抵押贷款等仍然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

目前,商业信用的作用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相互交织。

许多跨国公司内部资本运作都以商品供应和放款两种形式进行的。

不少国际垄断机构还通过发行相互推销的商业证券来筹集他们所需的资本,用此对其分支机构提供贷款,而银行则在这一过程中为跨国公司提供经纪、信息、咨询等服务,使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2.银行信用的特点

(1)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的主体不同。

银行信用不是厂商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的债务人是厂商、政府、家庭和其他机构,债权人则是银行、货币资本所有者及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

(2)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

银行信用的这两个特点使银行信用能较好地克服商业信用的局限。

一方面,银行信用能有效地集聚社会上的各种游资,它可以集聚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此外,银行信用还可以集聚货币所有者的货币资本,并可以把社会各阶层的货币储蓄也转化成资本,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数量上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银行信用是以单一的货币资本形态提供的,可以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能向任何企业、任何机构、任何个人提供银行信用,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提供方向上的局限性。

(3)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

银行信用是一种独立的借贷资本的运动,它有可能和产业资本的动态不一致。

例如,当经济衰退时,会有大批产业资本不能用于生产而转化为借贷资本,造成借贷资本过剩。

(4)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需求变化不同。

在产业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需求是有差异的。

在繁荣时期,对商业信用的需求增加,对银行信用的需求也增加。

而在危机时期由于商品生产过剩,对商业信用的需求会减少,但对银行信用的需求却有可能会增加。

此时,企业为了支付债务、避免破产而有可能加大对银行信用的需求。

3.银行信用的工具

银行本票是由银行签发,也由银行付款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流通。

银行本票按票面是否记载收款人姓名分为记名本票和不记名本票;

按票面有无到期日分为定期本票和即期本票。

银行汇票是银行开出的汇款凭证,它由银行发出,交由汇款人自带或由银行寄给异地收款人,凭此向指定银行兑取款项。

银行支票是银行的活期存款人向银行签发的,要求从其存款账户上支付一定的金额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书面凭证。

支票有许多种类。

按支付期限可划分为即期支票和定期支票;

按是否记载收款人姓名可划分为记名支票(又叫抬头支票)和不记名支票(又叫来人支票);

按是否支付现金可划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又叫划线支票)。

此外,还有由银行在支票上记载“保付”字样的保证付款支票,称为保付支票。

以及存款人开出的票面金额超过存款金额或透支限额而不生效的支票,称为空头支票。

(三)消费信用

1.消费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消费信用是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信用。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商人向消费者个人用赊销方式出售商品时,已产生了消费信用。

但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消费信用规模依然不大。

从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起,消费信用开始发展,60年代是消费信用快速发展时期,其原因有两个:

—是凯恩斯需求管理思想得到认同,各国大力鼓励消费信用,以消费带动生产;

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经济增长快速而稳定,人们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对消费信用的需求有很大增长。

厂商和金融机构也因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少了对消费信用风险的顾虑,敢于积极提供消费信用,从而使消费信用有了长足的发展。

消费信用是一种刺激消费需求的方式,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一种手段。

在一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发展消费信用一方面可扩大商品销售,减少商品积压,促进社会再生产;

另一方面也可为大量银行资本找到出路,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消费结构。

2.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

赊销是商业信用在消费领域中的表现。

赊销通过分期付款和信用卡来进行。

分期付款是商家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其具体做法是先由顾客与商店签订分期付款合同,然后由商店先交货物,再由顾客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合同要求分期偿付贷款。

信用卡是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对个人提供的,可以凭其向指定商店或其他服务性企业赊购商品和其他劳务的凭证,再由银行定期向顾客和商店进行结算。

这种结算方法具有先消费后结算、方便灵活的特点。

随着现代消费水平提高和银行计算机网络广泛运用,信用卡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中主要的消费结算方式。

目前主要的信用卡国际组织是维萨(VISA)、万事达(MasterCard)、美国运通(AmericanExpress)、大莱卡(DinersClub)、日本国际信用卡公司(JCB)。

我国则于2002年3月26日成立中国银联,负责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信用卡的发展。

消费贷款是银行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包括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

信用贷款无需任何抵押品,而抵押贷款通常需要由消费者以所购的商品或其他商品作为担保品。

主要包括个人住房贷款(即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和助学贷款。

(四)国家信用

1.国家信用的含义和形式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

国家信用所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政府的各项支出。

如政府投资及各种行政支出,包括教育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军费支出等。

国债的还本付息主要依靠税收。

国家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两种。

国内信用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内居民、企业团体取得的信用,它形成一国的内债。

国外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外居民、企业团体和政府取得的信用,它形成一国的外债。

2.国家信用的工具

(1)中央政府债券是一国中央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或筹措建设资金而发行的债券。

最主要的有国库券(treasurybills)、中期国债(treasurynotes)和长期国债(treasurybonds)。

(2)地方政府债券是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分为一般义务债券和收益债券。

一般义务债券以地方政府的税收、行政规费等各项收益为偿还来源。

收益债券是以某一特定业务的收入为偿还来源的债券。

(3)政府担保债券是指政府作为担保人而由其他主体发行的债券。

一般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