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文档格式.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已在前面讲过,所以,本章第一节从植物有性生殖的复习引入,重点介绍无性生殖及其应用。
1、有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
(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
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
创设情景: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植物通过哪些方式产生新个体?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
大蒜发芽,土豆长芽,扦插富贵竹的茎段,嫁接蟹爪莲,绿豆发芽等。
分析以上不同的例子中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发生在植物的那个部位,它们有无本质区别?
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2、无性生殖(asexualreproduction)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组织学生看书----观察思考
帮助指导
3、无性生殖的应用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
扦插和嫁接等。
展示植物嫁接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和设计探究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学生回答:
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组织学生如何开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选择什么样的扦插材料能够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应做哪些处理?
质疑:
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
演示或板图
扦插时材料应如何选择和处理?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学生活动:
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对材料的处理,做出假设,试验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同时总结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讨论影响植物无性繁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环境条件:
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
课后作业:
批注:
教学后记: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
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通过比较,分析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过程的异同;
通过饲养家蚕等的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
通过“家蚕与人类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揭示“金蝉蜕壳”背后的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结构与环境的适应;
通过诗词,渗透人文教育;
关注昆虫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性的意义。
昆虫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组织部分学生饲养并观察某种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准备昆虫生殖发育过程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饲养并观察记录其生殖发育过程
组织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昆虫生殖和发育的自然现象。
例如,冬季几乎看不到苍蝇、蚊子,为什么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蚊蝇就多了起来?
食用的面粉中如何长出“肉虫子”?
“肉虫子”又如何变成蛾的?
通过交流使学生丰富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有关昆虫生殖和发育的录像片或图片,启发学生将已有的经验与录像片或图片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引导各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家蚕的资料。
小组交流:
1.已有的养蚕经验。
2.我国的“丝绸之路”。
3.我国古老的“养蚕缫丝”技术。
4.观看、体验蚕丝的韧性。
5.柔软的丝巾,像“皮肤”一样。
放映“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的录象片。
出示家蚕生活史贴图,,请同学把家蚕的一生发育的顺序用图和箭头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完全变态的概念,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变态发育:
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
),举例说出其他与家蚕发育过程相同的昆虫,如:
蝇、蚊、蝶、蛾、蜜蜂等
引导学生填表
比较
形态特点
生活习性
幼虫
身体柔软,具有环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
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
化蛹前吐丝结茧
成虫
有三对足,两对翅,体被白色鳞毛
不取食,几乎不能飞行,雌雄交尾后,雄蛾死亡,雌蛾产卵后也死亡
蛹
体表光滑,体形呈椭圆柱状
不食不动,羽化成蛾,破茧而出
为了加深学生对家蚕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理解,结合李商隐《无题》中的诗篇,让学生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是否科学,为什么诗人会误以为蚕吐丝作茧后就死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来自李商隐《无题》中的名篇。
学生分析回答:
但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不正确。
因为春蚕作茧后并没有死,而是变成不食不动的蛹,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将羽化成为蚕蛾。
此句诗可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这样既符合家蚕的发育过程,又不失艺术性。
二、其他昆虫的生长和发育
播放蝗灾资料片。
引导学生谈论蝗虫,并提出有关问题。
举例说出有哪些昆虫的发育和蝗虫的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
1.蝗虫的一生要经过哪几个时期?
2.什么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3.什么时期是灭蝗的最佳时期?
4.你采用什么方法灭蝗?
5.蝗虫危害性很大,能将它消灭光吗?
6.为什么大旱之年易闹蝗灾?
小组讨论,列表比较。
引导学生比较家蚕和蝗虫生殖发育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家蚕
有性生殖,发育为变态发育
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显著不同,为完全变态发育
蝗虫
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卵将以这些虫卵中的营养物质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使害虫的卵不能发育,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同时用赤眼蜂杀灭害虫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学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写短文。
(1)蝗虫的成虫和蚊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
(2)蝗虫的卵和蚊的卵进行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3)从蚊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分析为什么在低洼多水的地区容易流行疟疾。
(4)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分析为什么大旱之年易闹蝗灾。
对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收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蝗虫生殖发育的状况的统计结果;
收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疟疾病与蚊生长发育状况的统计结果。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1.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
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引言:
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通过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情节,启发学生思考,小蝌蚪为什么找不见妈妈。
通过图片、标本或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
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
(特点:
体外(水中)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
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青蛙、蟾蜍和大鲵等动物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称为两栖动物。
以免学生误认为两栖动物就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将水栖爬行动物、水栖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混淆。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根据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而成体则需在陆地上生活。
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的地区。
环境变迁也是影响两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也愈来愈小。
判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讨论教材中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就最感兴趣的问题重点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蝌蚪在发育的过程中,随着四肢的逐渐长出,尾部也逐渐消失。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蝌蚪的这种发育现象是受基因(遗传物质)控制的,就好像是按照编好的“程序”使蝌蚪尾部细胞死亡消失,因此科学家将此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刚孵出的小蝌蚪不会取食,经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靠残存的卵黄获得营养,2~3天后才开始吃藻类和水蚤等。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在蛙的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蝌蚪生活在水中,具有外形像鱼、用鳃呼吸等特点,说明生物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还保留着水栖祖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列表比较早期的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完成课时训练
鸟的生殖和发育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知识与技能
1.说出鸟卵适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参观或参与家禽养殖活动,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训练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观或参与家禽养殖活动的组织、开展与落实。
教师准备:
(1)镊子、培养皿等实验材料;
(2)有关鸟类生殖和发育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鸡蛋。
导入:
1.播放音诗画《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在古朴典雅的音乐声中,品味自然的美丽,领略生命的精彩。
教师设问:
设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谁的妙笔吗?
这首诗描写了鸟的哪些繁殖行为呢?
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遐想,分析并交流诗句中有关鸟类的繁殖行为。
2、揭示学习主题
关于鸟的生殖和发育,你一定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也可能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困惑,能把你已知晓的和你还困惑的说给大家听听吗?
一番交流、解疑之后,及时肯定同学们丰富的知识储备,强烈的求知热情,同时引领学生带着"
模糊与未知"
再一次走进鸟的世界,一起去探讨鸟的生殖和发育问题。
一、鸟的生殖和发育
1.提出要求
请根据即将播放的画面内容,以4人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录像中涉及到的有关鸟类的繁殖行为,进而总结归纳出鸟类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
2.播放影像资料主题:
鸟的生殖和发育人与自然的和谐
3.指导学习
走到学生中间,协助他们结合录像内容,调动知识储备,作出贴切、合理的分析。
4.组织交流
组织学生间的交流,鼓励同学间的相互评价。
对正确合理的分析给予及时的肯定,不科学的描述则给予适时的点拨。
学生汇报:
.
小组代表阐述本组观点,组间进行补充、修正、完善,进而归纳总结出鸟类生殖发育的基本过程:
·
求偶·
筑巢·
交配
产卵·
孵卵·
育雏
探究鸟卵的结构
1.师生协商,明确目标
通过“探卵壳、探气孔、探鸟卵结构”一探活动,建构“鸟卵的复杂结构使胚胎发育受到良好的保护,从而增加了对陆地环境适应性”的概念。
参照书本18页
汇报交流
在观察、分析和交流中,认识卵的结构,理解卵的各部分作用;
学会区分受精卵和未受精卵,明白新鲜的鸡卵是“活”的;
进而建构“鸟卵的复杂结构增加了对陆地环境适应性”的概念
比比赛:
1.笔答题:
请你在30秒内准确填写鸟卵的结构示意图
2.抢答题
根据表格,请你推测鸟卵孵化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
(表格见书P20)
3.挑战题
各组从四道题中任选一题,相互挑战。
※问题来源:
交流“知晓与困惑”时未能明白的内容。
4.创新题
选择一种你认为最恰当的形式表现环境污染、过度猎捕对鸟类生存的影响。
走出校园,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如:
①组织前往本市红梅公园,观察鸟巢的结构,开展搭建人工鸟巢的活动,进一步增强爱鸟护鸟的意识。
②组织参观本市五星乡养鸡场,进一步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二、过程与方法:
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学生课前准备:
统计好的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
第一章我们讨论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了解了植物、昆虫、两栖动物以及鸟类的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了解到通过生殖和发育生物圈中的生命才能得以不断地延续。
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经由母亲十月怀胎来到这个世上的,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特征像父亲,哪些特征像母亲,哪些特征与父母都不像?
为什么会同父母既像又不像呢?
再看图,这是一个猫家庭,它们彼此之间各有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而我国首例子用成年牛体细胞克隆出的五头牛,它们几乎一模一样,这又是为什么?
现在我们已进入了遗传和变异现象的探究了。
一、生物的性状
请学生分别找出他们相像和不相像之处。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亲子间的相似性就叫遗传,他们之间的差异属于变异。
引出课题
像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
引出子课题。
除了刚才说到的,还有哪些属于性状?
学生举例,如动物的、植物的遗传现象。
然后再认真观察书25页上的图片。
学生根据以上的资料分析归纳出来
这些都是生物的性状。
那到底什么是生物的性状呢?
启发学生观察同一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的差异。
性状:
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性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同意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父母的性状为什么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呢?
是父母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
三、基因控制性状
转基因鼠的启示
出示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逐一讲清楚实验的过程及出现的结果,让学生分析
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质疑、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超级鼠个体大这种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画图笔。
我们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请描述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
2、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我们来学习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
利用多媒体复习染色体和基因
过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既然DNA是遗传物质,基因应该在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但最终教师应明确地说明基因在DNA上。
引导学生理解染色体和DNA、基因的关系。
学生观察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理解:
1.图中显示的是一个细胞核的染色体。
染色体可通过特殊染色清楚的辨别出来。
2.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
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
3.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的。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成对的染色体不但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对位置上所染成的颜色也相似,表明内部的成分相似,但染色体所涂的颜色不是基因的位置)。
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基因是分别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子代的。
仔细阅读教材的有关部分,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添图
讨论
关于基因的传递,回顾人的生殖过程,提出:
父母该把多少基因传给子代呢?
提出“为什么一对夫妻所生的几个孩子,长相会有差别?
”
观察与思考
练习
1.23对。
因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2.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3.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
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2.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不成对存在。
3.无性生殖过程都不涉及性别,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参与,也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新生的个体是由母体直接产生的。
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备母体的遗传特性,所以,无性生殖的后代能够较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个体之间十分相像,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状况无关。
1910年,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证明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
而后,摩尔根领导的实验室还阐明了多个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的结论。
但当时对基因的化学成分并不清楚。
与减数分裂有关的科学家及其工作
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是列日大学的教授。
他证明了生物体各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相同,证明了染色体有物种的特异性。
他以染色体数很少的巨头蛔虫为材料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由体细胞(性原细胞)形成配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并通过受精作用而恢复原数。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说近亲结婚的危害。
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
并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描述控制相对形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自查近亲结婚的资料。
前两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有的同学早想知道父母都是双眼皮,可自己却是单眼皮,希望给予解释
一、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光靠推测,要象科学家一样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介绍孟德尔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学生仔细阅读讨论
(老师强调杂种高豌豆与上代高豌豆一样高)
结论:
1.孟德尔选择了容易区别的相对性状作为研究对象,例如高豌豆高约1.8~2.1m,矮豌豆高约0.2~0.5m。
如果高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对基因是AA,矮豌豆控制高度的基因是aa,两者杂交的后代杂种豌豆会怎样呢?
老师提问:
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呢?
(可让学生回答)还可以要求学生思考杂种豌豆的后代为什么高的多矮的少?
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
难道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没有传给子代吗?
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为什么子一代中没有出现矮植株,难道这一性状在子一代中消失了吗?
把杂种高豌豆种下去,后代有高也有矮,并且矮的还和原来的矮豌豆一样的矮,其体内含有矮基因(a)。
这表明了有的杂种豌豆虽表现高的性状,但含有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只是未能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杂种高豌豆体内既有高基因(A),也有矮基因(a),杂种细胞中同时含有A和a时,能够通过性状表现出来的基因A称为显性基因,被掩盖的基因a称为隐性基因。
高和矮这对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