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538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

三轮冲刺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

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

一、静力学:

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两个力的合力:

F大+F小≥F合≥F大-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

4.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

(拉密定理)。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5.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

6.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

力学条件:

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

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

11.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

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

位移→时间→平均速度,且

3.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时,,这是唯一能判断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且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总有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

4.匀变速直线运动,=0时:

时间等分点:

各时刻速度之比:

1:

2:

3:

4:

5

各时刻总位移之比:

1:

4:

9:

16:

25

各段时间内位移之比:

1:

3:

5:

7:

9

位移等分点:

各时刻速度之比:

1∶∶∶……

到达各分点时间之比1∶∶∶……

通过各段时间之比1∶∶()∶……

5.自由落体(取):

n秒末速度(m/s):

10,20,30,40,50

n秒末下落高度(m):

5、20、45、80、125

第n秒内下落高度(m):

5、15、25、35、45

6.上抛运动:

对称性:

,,

7.相对运动:

①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②设甲、乙两物体对地速度分别为,对地加速度分别为,则乙相对于甲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同向为“-”,反向为“+”。

8.“刹车陷阱”:

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求滑行距离。

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

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即物体的速度产生两个效果

10.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

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1.物体刚好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

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2.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

速度相等。

13.平抛运动:

①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重力的冲量相等;

②任意时刻,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的正切总等于该时刻前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的正切的2倍,即,如图所示,且;

③两个分运动与合运动具有等时性,且,由下降的高度决定,与初速度无关;

④任何两个时刻间的速度变化量,且方向恒为竖直向下。

三、运动定律:

1.水平面上滑行:

a=g

2.系统法:

动力-阻力=m总a

3.沿光滑斜面下滑:

a=gsin

时间相等:

45°时时间最短:

无极值:

 

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合力按质量正比例分配:

,(或),与有无摩擦(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5.几个临界问题:

注意或角的位置!

 

 

 

6.若物体所受外力有变力,则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

 

7.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①直接由加速度或合外力是否恒定以及与初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

②由速度表达式判断,若满足;

③由位移表达式判断,若满足;

 

四、圆周运动万有引力:

1.向心力公式:

2.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使用向心力公式的办法:

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是向心力。

3.竖直平面内的圆运动

(1)“绳”类:

最高点最小速度,最低点最小速度,

上、下两点拉力差6mg。

     要通过顶点,最小下滑高度2.5R。

最高点与最低点的拉力差6mg。

   

(2)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下摆到最低点:

弹力3mg,向心加速度2g

(3)“杆”、球形管:

最高点最小速度0,最低点最小速度。

⑷球面类:

小球经过球面顶端时不离开球面的最大速度,若速度大于,则小球从最高点离开球面做平抛运动。

4.重力加速,g与高度的关系:

,为地面附近的加速度。

5.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基本模式:

“引力=向心力”

6.人造卫星:

高度大则速度小、周期大、加速度小、动能小、重力势能大、机械能大。

速率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与半径的平方根的三次方成正比。

同步卫星轨道在赤道上空,h=5.6T,v=3.1km/s

7.卫星因受阻力损失机械能:

高度下降、速度增加、周期减小。

8.“黄金代换”:

重力等于引力,GM=gR2

9.在卫星里与重力有关的实验不能做。

10.双星:

引力是双方的向心力,两星角速度相同,星与旋转中心的距离跟星的质量成反比。

11.第一宇宙速度:

,,v1=7.9km/s

12.两种天体质量或密度的测量方法:

①观测绕该天体运动的其它天体的运动周期T和轨道半径r;

②测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13.卫星变轨问题

①圆→椭圆→圆

 

a.在圆轨道与椭圆轨道的切点短时(瞬时)变速;

b.升高轨道则加速,降低轨道则减速;

c.

②连续变轨:

(如卫星进入大气层)螺旋线运动,规律同①c。

五、机械能:

1.求机械功的途径:

(1)用定义求恒力功。

(2)用做功和效果(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求功。

(3)由图象求功。

(4)用平均力求功(力与位移成线性关系时)

(5)由功率求功。

2.恒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在中,位移s

对各部分运动情况都相同的物体(质点),一定要用物体的位移

对各部分运动情况不同的物体(如绳、轮、人行走时脚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则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

4.机动车启动问题中的两个速度

①匀加速结束时的速度:

当时,匀加速结束,

②运动的最大速度:

当时,

5.功能关系:

摩擦生热Q=f·S相对=系统失去的动能,Q等于滑动摩擦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功的大小。

6.保守力的功等于对应势能增量的负值:

7.作用力的功与反作用力的功不一定符号相反,其总功也不一定为零。

8.传送带以恒定速度运行,小物体无初速放上,达到共同速度过程中,相对滑动距离等于小物体对地位移,摩擦生热等于小物体获得的动能。

9.在传送带问题中,物体速度达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是受力的转折点

②物块轻放在以速度运动的传送带上,当物块速度达到时

10.求某个力做的功,则该功用“+”表示,其正负由结果的“+、-”判断。

13.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弹簧牵连体:

①速度相等时形变量最大,弹性势能最大;

②弹簧原长时系统动能最大。

14.“内力不改变系统的运动状态”是指:

①不改变系统的总动量;

②不改变质心的速度和加速度。

七、振动和波:

1.物体做简谐振动,

在平衡位置达到最大值的量有速度、动量、动能

在最大位移处达到最大值的量有回复力、加速度、势能

通过同一点有相同的位移、速率、回复力、加速度、动能、势能,只可能有不同的运动方向

经过半个周期,物体运动到对称点,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半个周期内回复力的总功为零,总冲量为

经过一个周期,物体运动到原来位置,一切参量恢复。

一个周期内回复力的总功为零,总冲量为零。

2.单摆的周期公式中的,除重力场中悬点静止的情况外,是指等效重力加速度:

①一般情况下,,其中为单摆静止在平衡位置时摆线所受拉力;

②特例:

悬点有点电荷且摆球带电,则两点电荷间的库仑力不会影响到,推广之,当某力的方向在单摆摆动时总垂直于小球速度的方向时,该力对单摆的振动周期没有影响。

3.波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都作受迫振动,都重复振源的振动,只是开始时刻不同。

波源先向上运动,产生的横波波峰在前;波源先向下运动,产生的横波波谷在前。

波的传播方式:

前端波形不变,向前平移并延伸。

4.由波的图象讨论波的传播距离、时间、周期和波速等时,要点是先确定中至少两个量。

由于传播方向的“双向性”和振动的“周期性”导致多解:

①传播距离和时间分别小于时,由“双向性”产生多解(两解);

②传播时间大于,由判断正误,确定小于周期的时间是要点。

5.波形图上,介质质点的运动方向:

“上坡向下,下坡向上”

6.波进入另一介质时,频率不变、波长和波速改变,波长与波速成正比。

7.波发生干涉时,看不到波的移动。

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位置不变,互相间隔。

8.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①最简方法,不要忘记哟;

②自由落体运动,测;

③平抛运动,已知,测;

④单摆,测。

八、热学

1.阿伏加德罗常数把宏观量和微观量联系在一起。

宏观量和微观量间计算的过渡量:

物质的量(摩尔数)。

两条估算思路:

2.分子势能的参考“零”点:

要么无穷远,要么,二者只能取其一。

3.分析气体过程有两条路:

一是用参量分析(PV/T=C)、二是用能量分析(ΔE=W+Q)。

4.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内能看温度,做功看体积,吸放热综合以上两项用能量守恒分析。

5.气体做功

①体积增大,对外做功,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

②,一定有对外做功的过程,但总功不一定对外(为负),如图。

 

九、静电学:

1.三个自由点电荷,只在彼此间库仑力作用下面平衡,则

①三点共线:

三个点电荷必在一直线上;

②侧同中异:

两侧电荷必为同性,中间电荷必为异性;

③侧大中小:

两侧电荷电量都比中间电荷量大;

④近小远大:

中间电荷靠近两侧中电荷量小的电荷,即;

⑤电荷量之比(如图):

2.在匀强电场中:

①相互平行的直线上(直线与电场线可成任意角),任意相等距离的两点间电势差相等;

②沿任意直线,相等距离电势差相等。

3.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的功对应,电场力的功等于电势能增量的负值:

4.导体中移动的是电子(负电荷),不是正电荷。

5.粒子飞出偏转电场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电场中心”。

6.讨论电荷在电场里移动过程中电场力的功、电势能变化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

定性用电场线(把电荷放在起点处,分析功的正负,标出位移方向和电场力的方向,判断电场方向、电势高低等);

定量计算用公式。

7.只有电场力对质点做功时,其动能与电势能之和不变。

只有重力和电场力对质点做功时,其机械能与电势能之和不变。

8.电容器接在电源上,电压不变;改变两板间距离,场强与板间距离成反比;

断开电源时,电容器电量不变;改变两板间距离,场强不变。

9.电容器充电电流,流入正极、流出负极;

电容器放电电流,流出正极,流入负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