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展望与思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5119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展望与思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展望与思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展望与思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展望与思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展望与思考Word格式.docx

《对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展望与思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展望与思考Word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展望与思考Word格式.docx

煤炭产量从2002年的13.8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35.2亿吨,十年增加了21.4亿吨,年均增长2亿多吨。

价格大涨。

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从2002年的275元/吨增长到2011年的853元/吨,增长了578元/吨。

利润大增。

全行业的利润从2002年的2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246亿元。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大量社会资金投向煤炭,许多煤矿无序投资、“跑马圈地”、盲目扩张。

固定资产投资从2002年的11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00亿元。

“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炭固定资产投资1.25万亿元,比前十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还高出1倍多。

同时,“黄金十年”的大发展掩盖了煤炭行业的许多矛盾,企业管理滑坡,丢弃了许多在“九五”“十五”时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艰苦创业精神大大减弱。

十年的狂欢,其实是泡沫加速膨胀的过程,给煤炭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伤痛,主要表现在:

一是安全之痛。

中国煤炭产业效益最好的“黄金十年”,反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工业安全生产状况差、重特大事故发生率高的十年。

这期间,全国发生30人以上煤矿事故60起、死亡3550人,年均发生事故6起、死亡355人。

其中,仅2005年就发生百人以上事故4起、死亡614人。

二是发展之痛。

“黄金十年”给煤炭人留下的最大痛点、让人最为痛惜的是丧失了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最好机遇,并且为煤炭产业今后的生存发展埋下了祸根。

这一时期,最深刻的教训是行业发展失控,企业家头脑发热,失去理性,发生了行业性、系统性、战略性失误,尤其是指导思想有误区、发展思路有问题、发展路径有偏差,忽视了整个行业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

很多煤炭企业发展战略雷同、产业雷同、产品雷同,“一煤独大”,没有形成煤炭产业有效的替代产业,丧失了依托煤炭产业成功转型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是民生之痛。

“黄金十年”,企业在大幅举债、盲目扩张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职工的收入水平。

伴随着企业发展的不理性,助长或诱导了职工生活消费的不理性,导致煤炭企业出现了大量的“房奴”、“车奴”和“月光族”。

其结果是随着煤炭行业步入“寒冬期”,职工工资被长期拖欠,大量职工群众的生活陷入困境,生活无着,房贷、车贷断供,进而造成大量的家庭纷争和社会问题,也成为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一大隐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黄金十年”的教训昭告我们:

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规律。

“黄金十年”无视行业发展规律的盲目扩张,最终导致了煤炭供给侧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和煤炭产业的大起大落。

当年“萝卜快了不洗泥”,大干快上,一大批不安全、不环保、不经济的低效产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去产能打响的第一场战役,就是让这些不安全、不环保、不经济的低效产能坚决停下来、压下来,最终实现市场出清。

然而,这一上一关浪费的不仅是巨额的社会财富,更是一个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机遇。

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理性。

“黄金十年”中国煤炭产业走的弯路都是头脑发热、失去理性的结果。

回顾煤炭行业的“十二五”规划:

2010年,我国原煤产量32.35亿吨,国家规划到“十二五”末的煤炭产量为38亿吨。

但几乎所有的煤炭企业“十二五”规划都做出了产量翻番或接近翻番的规划。

国内排名前11位的大型煤炭企业2010年的煤炭产量是12.28亿吨,2015年的规划产量是25.19亿吨,翻了一番还多。

任何时候都不能犯战略性的错误。

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有诸多从战略层面值得反思的问题或教训。

最大的问题是战略迷失、决策失误,丧失了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最好历史机遇期,犯了“粗调研、快决策、慢实施”的错误,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替代产业。

殷鉴不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如今,煤炭行业形势向好,煤炭人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黄金十年”的痛不能忘记,更不应忘记!

疗好“寒冬四年”的伤2012年5月到2016年4月,是中国煤炭行业继上次世纪之交亚洲金融危机后,遭遇的最为艰难的时期,笔者称之为“寒冬四年”。

这个时期主要特点是“冷”,整个行业进入漫漫寒冬期,突出表现为“四大”:

一是过剩产能绝对量“大”。

目前,我国各类煤矿产能总规模全部形成将超过60亿吨,扣除2亿吨进口煤,国内煤炭市场空间在37亿吨至39亿吨,过剩产能超过20亿吨。

二是进口煤冲击“大”。

我国煤炭市场被国际化。

2009年,我国进口煤首次多于出口煤,由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而且进口煤量增长迅猛。

2012年之后,我国的煤炭进口量始终保持在2亿吨以上,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进口量分别为2.89亿吨、3.3亿吨、2.9亿吨、2.04亿吨、2.56亿吨。

三是煤价下滑幅度“大”。

全国综合煤价由最高点800元/吨下降到最低点330元/吨,跌幅达58.75%。

山西综合煤价由最高点656.1元/吨下降到224.32元/吨,跌幅达65.81%。

四是行业亏损面积“大”。

全行业超过90%以上的企业亏损,就连神华集团2015年煤炭板块也亏损20亿元。

这一时期的严重困难,给煤炭企业造成了诸多伤筋动骨的伤害,主要表现在:

安全之伤。

企业亏损严重,导致煤矿安全生产风险倍增。

最为突出的是,安全投入不足,设备带病运转,安全设施缺失,装备更新停滞,开采工艺退步;

采掘接续打乱,“寅吃卯粮”、“挑肥拣瘦”,急功近利、饮鸩止渴,以量补亏、以量保本、以量增利的问题突出;

假整改、假密闭、假数据、假图纸、假报告,超层越界、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证照超期“五假五超”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企业领导为了保生存、保吃饭,忙于跑市场、跑银行,分散了抓安全的精力,企业安全管理特别是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严重滑坡,等等。

人心之伤。

企业风光不再,生存发展举步维艰,职工收入大幅降低,工资拖欠严重,最长的拖欠一年以上,人心不稳,情绪低落,全行业笼罩在一片悲观绝望的氛围之中。

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跳槽,人才流失严重。

负累之伤。

“寒冬四年”吃光了企业多年来积累的老本,加之企业前几年盲目扩张造成债台高筑,几乎把企业逼至绝境。

以山西省属国有煤炭企业集团为例,目前七大国有煤炭集团公布的财务数据负债总额超过万亿元,体量相当于山西省一年的GDP,各大集团资产负债率均达80%左右。

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得企业生存发展难以为继。

此外,国有煤炭企业还普遍背负着企业办社会的沉重包袱,承担着大量的办社会职能。

可以断言,“黄金十年”已经一去不复返。

眼下的市场形势好转,不是市场需求增加的结果,而是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煤炭减量化生产的结果。

2016年,煤炭消费量下降4.7%;

进口煤炭25551万吨,同比增长25.2%。

两项合计,相当于缩减了1亿吨的市场。

但全国原煤产量同比减少3亿多吨,下降9%。

这就是说,2016年实际上向市场投放煤炭净减少了2亿多吨。

这就是去年煤炭市场好转的根本原因。

当务之急,煤炭人应多一分理性,少一点浮躁,抓住当前煤炭市场止跌企稳、煤价维持在合理运行区间的宝贵机会,疗好“寒冬四年”的伤,弥补安全上的历史欠账,夯实企业安全发展的基础,弥补亏欠职工群众的民生欠账,把欠发的职工薪资、欠缴的社保尽快补上。

特别是当前煤炭市场好转,更必须把“疗伤补欠”摆在首位,使企业恢复元气,使职工重振士气,使发展再聚人气。

走好今后十年的路乐观估计,中国煤炭产业将面临今后十年至二十年转型发展的机遇。

在这个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能源保障。

从我国能源储量禀赋特性来看,富煤、缺油、少气,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居于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地位。

从资源储量来看,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94%左右。

从能源比价关系看,煤炭价格是石油价格的1/9、天然气价格的1/3左右。

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看,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十三五”时期将达67%以上。

从替代能源的发展趋势看,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的比率仅能提高到20%左右,短期内大幅提高还有较大难度。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煤炭作为一种资源产品,随着煤炭资源减少、开采条件恶化,以及新能源尤其是非常规能源的开发,最终会被替代。

近年来,煤炭已处于下降通道,未来留给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

面对现实,我们煤炭人要勇敢地迎接挑战,坚决走出“市场好时无心转型,市场差时无力转型”的历史怪圈,重振旗鼓,坚定不移地走好今后十年的路。

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安全发展。

进一步严格落实煤炭企业的主体责任。

安全生产主责在企业,关键也在企业。

要突出抓好“两个关键人”、“三个关键团队”责任的落实。

“两个关键人”,即矿长和总工程师。

矿长(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抓住了矿长就抓住了安全生产的“牛鼻子”,“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

“三个关键团队”,一是以矿长为首的安全生产管理团队,二是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工程技术管理团队,三是以区队长、班组长、安监员为主的现场管理团队。

进一步严格煤炭资源开发开采准入。

要形成“多位一体”准入机制,把安全准入与环保准入、质量准入、效益准入等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

要划定禁采、限采、缓采、停采区域和资源种类,禁止规划和开采不安全、不环保、低质量、低效益的资源。

要严格落实安全准入制度。

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矿井整治力度。

对资源整合矿井,应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

一是要查条件、分类别。

二是要严厉打击明合暗分行为。

三是完善资源整合矿井关闭、退出机制。

对已经批准开采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灾害非常严重、危险程度高、安全无保障、无效益或效益低下的矿井或煤层,分类别设定时间表,依法有序退出。

将效益回报无望、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煤矿尽快关闭淘汰。

进一步加大打非治违力度。

各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动态执法力度,开展“双随机”执法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五假五超”行为。

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去产能。

201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推进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特别是煤炭行业去产能成效明显。

煤炭价格结束了连续47个月的下跌。

煤炭行业结束了连续26个月亏损的局面,整体扭亏为盈。

2016年,全国压减煤炭产量3亿多吨,有力地促进了煤炭供需形势的好转。

在坚定不移推进去产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处理好“退”与“进”的关系。

退的是落后产能、不安全不经济不环保产能;

进的是先进产能、安全合规产能,是结构的优化。

此外,对优质稀缺煤种也应适当保护。

处理好“减”与“增”的关系。

在控产量、减量化生产过程中,防止“一刀切”,尤其是对年产超百万吨的煤矿,必须综合考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宜减则减,宜稳则稳,宜增则增。

处理好“力度”与“进度”的关系。

在推进去产能中应因地而异,适度掌控“去”和“控”的力度及进度,适度稳控规模。

既要防止产生新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要防止力度过大、进度过快、矫枉过正,引起局部地区煤炭供应紧张,造成市场大起大落。

三是必须坚定不移转型发展。

当前,煤炭产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要牢牢抓住今后十年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坚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产业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强力推进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

近期看,煤炭产业转型不等于转行。

必须进一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提升先进产能、优质稀缺煤种产能占比,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

长远看,煤炭产业转型最终要转行。

这是由煤炭产业的特性所决定的。

要抓住当前市场倒逼和煤炭价格维持在合理运行区间的宝贵机会,以煤炭产业为依托,调整更多国有资源、引导更多民间资本,科学发展新动能、新产业,培育并最终形成与煤炭产业优势互补、多足鼎立并最终可以替代煤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布局。

四是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深化煤炭国企改革。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破解“政企难分”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放、管、服”要到位。

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放”的问题,尽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转变,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创新,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真正落实企业的“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地位,使企业有问题积极主动找市场,而不再找省(市)长。

进一步推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建立党委与企业“三会一层”的新型关系,落实党在企业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地位。

重点是推动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把党组织研究讨论企业重大事项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

要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选聘外部董事,防止内部人控制。

要大力推行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大力推动企业扁平化管理,大幅度减少企业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

进一步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做精做强主业。

要做强主业,正确处理好“做大”与“做强”、规模与效益、“面子”与“里子”的关系。

要坚持走专业化之路。

对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领域,通过专业化重组提高集中度和竞争力;

对企业集团中非主业、专业性强的项目或服务,独立出来进行专业化发展。

要进一步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使之轻装上阵,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包括先进的民营资本,同时试行内部职工持股,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混改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用”的观念,舍得拿出一部分优质资源,吸引战略投资者,优化国有煤炭企业集团的股权结构。

同时,要积极推动国有资源的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积极推动股份制改造,推动企业上市。

五是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商业模式创新。

要以降低煤炭交易成本和提升完善煤炭现货交易功能为目的,以“互联网煤炭”现代物联信息技术为手段,探索建立集煤炭现货交易、场外交易以及期货交易为一体的多层次煤炭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实现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融合,推动煤炭经济创新驱动。

要积极鼓励煤炭企业采用产融结合等现代化的运营模式,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实现从提供产品到提供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由卖产品到卖配方、卖方案、卖技术、卖服务。

要积极推进产融结合发展,借助煤炭营销及大宗物资采购等供销渠道,利用企业财务公司联合搭建融资平台,面向供销商企业群提供基于国际采购、物流监管、融资租赁为一体的综合性供应链融资服务等。

安全能活到老健康可活的好关爱生命健康关注安康居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