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499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教材分析.docx

《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教材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教材分析.docx

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年、月、日

 

一、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认识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起点是在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时常在学生的身边环绕,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原省编义务教材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六年制第八册的第一单元。

本单元在结构上与原省编义务教材大体相同。

本单元结构如下:

本单元重难点如下:

 

二、教材编写特点

 

2.编写特点

谁都知道时间单位抽象难懂,“年、月、日和24记时法”也是如此。

义务教材安排在四年级下学期,而人教版却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从原先的“时、分、秒”较短的时间单位跨越到“年、月、日”较长的时间单位,跨度大,换算难。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挑战也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同时本单元的知识点较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并不是通过纸上谈兵就能得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

它是在学生不断的应用、不断的体验中建立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块知识,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

由于年、月、日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三者中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时间单位“日”是最容易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的。

但让学生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却需要借助一定的想像力。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一些有意义的日子:

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日、北京申奥成功之日、3月12日植树节、六一儿童节等日子,还有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年历、月历。

练习十二中还设计了让学生制作月历,小组猜生日等活动,同时还安排了闰年的来历小知识。

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让这些素材为师和为生所用。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展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达到能运用身边事件体验生活时间的关系,逐步建立较长的时间年、月、日的观念。

(2)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足够的时空中建构知识。

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较之时、分、秒却显得更加复杂。

虽然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但是依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三年级的学生还是缺乏对年、月、日的清晰认识和数学化的思考过程。

如:

学生虽然知道一到过年就是又长了一岁,但对于一年到底有多长是个模糊概念;他们虽然知道4月份过了就是5月份,可对一月到底有多长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他们知道上午时间加下午时间就是一天,但对用24记时却是陌生的操作。

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人教版教材内容的设计关注了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

如:

在观察年历月历有序得出“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几天?

”→“一年有几天”?

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解答这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

当然,思维的有序不等同于知识发现的有序,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要不唯自我教学法或单一教学法,强拉学生的超前思维。

教学24时计时法时,要注重与现实生活接轨,如让学生提前有意识地感知少儿栏目的开始时间、中央新闻联播时间和地方新闻播出时间等,强化对24记时法的有意识关注,上课时尽量少作无用功;在教学求经过时间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等。

不管是教学哪一块的知识点,我们都要给学生足够操作的时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3)重视教师的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

抽象的时间概念的理解离不开活动,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

要学好关于时间的知识,应不时的让学生接触时间的应用,在不断的生活应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培养学生收集有关时间信息的习惯,了解更多关于时间的知识。

教学时,应加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对钟面的观察,生活感受是学生主体感知意识,就是一些超市、商场、书店等的营业时间要让学生在平时进行有意关注;对钟面的观察是我们当教师的客体准备,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观察一日这时针正好走两圈,并让学生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积累丰富短时间的表象,进而学习24时计时法。

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和直观演示,从出发时刻开始,转动分针到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线路图对应起来,并口算得出经过的时间。

教材通过这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来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24记时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时和惜时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并建立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

3.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4.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5.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时间段的简单计算(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6.适时适地进行情感教育。

四、课时划分

本单元可以划分为6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有意义的日子、例1、例2

练习十二第3题和你知道吗?

[P46---49、50、51]

第二课时:

练习十二第1、2、4、5、6、7题[P50、51]

第三课时:

百货商场、例3和练习十三你知道吗?

[P52、53、54]

第四课时:

练习十三第1----7题[P54、55]

第五课时:

机动

实践活动课:

制作年历[P56、57]

第一课时

1.教学内容:

有意义的日子、例1、例2

练习十二第3题和你知道吗?

[P46---49、50、51]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有意义的日子(情感启知):

教材首先提供了几幅有意义的日子的图片:

课开始,教材就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申奥成功、植树节、六一儿童节等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意义日子进行情感的渲染和认知的呼唤,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认识年、月、日的必要性并感受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前进行小时间地播放如:

国庆节放假七天为了庆祝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57周年等,拉起学生的原有生活感悟,使教学本块知识作到足够的心理优势化准备。

没有多媒体的教师可以把这几幅图制成投影片,用一张最能唤起学生感觉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

然后让学生进行有效回忆:

“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可以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介绍吗”?

也可以通过学生发言、老师介绍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有意义的事件。

这样组织教学一方面是从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也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年、月、日,把数学的学习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例1初步感知年、月、日(展开认知):

这部分教材为学生安排了比较直观的年历,并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活动。

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让学生初步学会看年历;二是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年历,从而得知一年有多少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习惯上称大月),哪几个月是30天(习惯上称小月)以及二月是个特殊月份的天数,在次基础上探讨一年有多少天。

在“做一做”中让学生从年历上找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用彩笔在年历里圈出来。

这里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感知年历的基础上进行对知识的第一次梳理和运用。

接着教材介绍了生动活泼的拳头点数法和歌诀记大月法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目的是让学生把本节的基本知识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巩固下来,便于以后快速地使用。

教学前沿,教师可以不拘教材安排,让学生自己带一些自己家里不同年份的年历;在教学中,因为这部分知识学生或多或少地生活中接触并不自觉地运用过,所以在探究中教师要尽量做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把信任教给学生,组织一些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如“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

”“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0天?

”等等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的合作交流。

对于“一年有多少天?

”,根据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能会说出一年有365天,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因为二月份的特殊性导致了一年的天数的不一样,让学生初步感受二月天数与全年天数之间的微妙关系。

快速记忆每月天数法是一种融知识记忆与趣味活动于一体的教学。

教师在思想上不可等闲视之,因为这里是半节课中的思维体操。

第48页下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熟悉了年历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课时时间的充裕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如果时间不允许可把活动安排到机动课中。

当然,有老师会问活动有必要吗?

有,因为通过自身的活动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年、月、日的感性认识从而顺理成章地达到年、月、日理性的提升。

例2感知平闰年(理性提升):

教材安排一:

观察2004年和2005年的二月月历。

说明:

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探讨:

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教材安排二:

观察“做一做”1993~2004年各年的二月月历。

发现: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二月有29天,其他的二月有28天。

了解:

平年和闰年的判定方法(四年一闰,百年不闰)。

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年历进行二月份特殊性的探究。

对二月28天的年份和二月29天的年份进行列表说明。

也可以利用教材上的1993年到2004年的年历进行教学。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

“我观察到最后一行的二月都是29天。

”还有的说:

“我发现每4年中二月是28天的有3年,二月是29天的只有一年。

”对学生的发言,只要是有道理的,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然后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说明:

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并运用书51页的“你知道吗?

”来简要的介绍闰年的来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计算闰年全年的天数,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算,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然后再讨论哪种计算方法简便以及平年和闰年全年的天数有什么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平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年历卡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题

故事发生在2001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

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01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

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

(板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

(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展开新知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A:

展示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