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4979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齐安郡中偶题》白话译文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暮热游荷池上》的大意:

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边乘凉。

池边的小草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风来了”。

诗人急忙敞开衣襟,企图把这阵西风全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好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凉风。

虽然已经到了傍晚,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天气的炎热,低着头在碧绿的荷叶下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呢!

2006年

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

我②鹦鹉洲:

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答案】

(1)流水 

 

白云

【解析】考查了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可将诗歌中的意象一一勾画出来,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加以判断。

本曲前四句用许多扑朔迷离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似乎无人迹、无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境。

诗人将读者引入更加神迷的境界: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青山白云,幽邃缥缈,使人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令人悬望之余,不无怅惘之感。

诗人似乎知道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4分)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

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解析]诗歌鉴赏所选材料是元曲[正宫]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元曲在已往的高考题中并不多见。

曲中描绘了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这样一个幽邃飘渺的极其澄净的世界,字里行间表现出超然尘世的脱俗和隐逸情怀。

写法上,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借人们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旨。

含蓄蕴藉又不失明朗畅达。

“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是现实中真正的渔父。

自从楚辞《渔父》中诞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独醉”、不与世俗争流的“渔父”后,其历代“子子孙孙”实际上便成了不求功名、不慕荣华富贵而独善其身的人格精神象征。

“渔父”之咏成了古代“隐士”之歌中别具一格的支系。

答本题要注意诗歌注释所给内容,“鹦鹉洲是渔夫居处的代称”,“渔夫”这一意象在诗歌中一直都有隐逸的内涵,再结合全诗内容,不难得出结论。

2007年

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

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

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

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

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

[答案]

(1)燕子兴亡

[解析][什么是意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三篇作品都借燕子来传达作者的兴亡盛衰之感。

]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案]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

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①刘诗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

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②吴词笔姿盘旋空灵,全篇化作唐人诗句典故,使全词意境深远。

全篇引用三个典故:

其一是“犹唱后庭花”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以小诗意,发今人伤怀之感。

“南朝”借指被灭亡的北宋。

“后庭花”则意指宋皇宫中传唱的旧时乐曲。

其二是“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苍》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堂百姓家。

”“王谢”都是南朝有身份有地位的士族名家。

“一句”飞向谁家“使人感慨世事的变迁,王朝的更替,覆巢之下,燕子何存,因此只能发出”飞向谁家“的感慨。

其三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白居易贬居浔阳江头遇琵琶女所感:

”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借意抒怀,抒发自己和眼前的歌姬不正如同白居易之与琵琶女的境况相似吗?

③赵曲在寓意上与刘诗相比并无新的开掘,依然是盛衰兴亡。

赵曲对燕子的刻画,特别是用“寻”字将寓意表达得更显豁了。

尤其是结尾二句,直抒胸臆。

利用“山坡羊”句格的特点,将“兴”“亡”对比起来,抒发感慨更有力。

和刘诗相比,有散曲的风味。

点评:

今年的古诗鉴赏选用三首诗作为鉴赏材料,实出意外。

而题目的设置则未超出前几年的命题范围。

意象的确定、作者情感的判断、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的分析都是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

相对而言,表现手法的确定与语言特色分析较难把握,不仅需要对诗歌的准确的理解,而且对表现手法的类别与语言特色的习惯用语都要了于胸心。

解答这一题目,考前的准备必不可少。

2008年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答案】⑴屈原白居易

【解析】本题第

(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

(1)题从用典思考,“泽畔行吟”是《屈原列传》中学过的,“司马江头送别”是《琵琶行》中学过的;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4分)  

【答案】⑵内容:

①漂泊的旅思;

②谪官的愁思;

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

④年华易逝的伤感;

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

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

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解析】第

(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2)题把用屈原和白居易典故结合起来,以及联系

诗人自身遭遇来分析。

【赏析】 

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从作者这首作于贬官蔡州时的诗作中透露出的信息看,其中或有不白之冤,以致诗人如此耿耿于怀,愤愤不平。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

这一联,出句是因,对句是果;

前句写景,后句抒情,写景具体,抒情概括,使人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被秋风拂动的、郁结在诗人心底的“羁绪”究竟是什么。

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

颔联引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以自况,作者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

正直爱国如屈原,忧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

颈联就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尾联即明白无遗地坦露了作者在奸佞当道、君主寡恩、伸冤无望、前途渺茫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绪。

同颔联,颈联相比,虽然显得压抑沉闷,令人有迟暮之感,但同时也能激起人们对身陷不幸且又衰老憔悴如此的作者更多的同情。

从诗题来看,西下的夕阳映照着波光鳞鳞的水面,作者倚杖伫立水边,映入眼帘的景色当远远不止“水国西风小摇落”这一句所能概括。

然而作者却无心观景,除了这一句外,全诗几乎没有接触到任何其实就在他眼前的具体景物,由此可知,充塞在他心底的“羁绪”该有多么复杂,多么深沉,以致稍微被外物触动,便同决堤的江河般一泄而出,滔滔不绝。

2009年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

花萼。

这里指花瓣。

22.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答案】①梅花与雪花②大自然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古典诗词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应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结合整篇去理解。

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案】手法:

对比(反衬)情感:

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及作品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

解答此类题目要有整体意识,首先要审读题目、诗句和注释,其次要用相关鉴赏知识对原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按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简析】

宋卢梅坡云: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花与飞雪往往同时出现。

正因为梅与雪相同的时令特点,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的性征,诗人词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自古以来,文人咏梅往往不离雪,以雪作背景;

咏雪往往不离梅,以梅作衬托。

王旭这首词在众多的梅雪诗词中虽不算出类拔萃,也自有其独到之处。

词开头“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而气质不同。

“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对雪花形象的比喻。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在基本认同“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共识下,词人彷佛在为雪花叫屈,雪非无香,而是为天风所吹散。

词的下阕,“虽是一般,惟高一着”,虽然看起来相似,实质有高低。

“雪花不似梅花薄。

”“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段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之意。

此词语言明快,词意浅显,见解独到,情理相生,不失为一首好词。

2010年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

定林:

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

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分)

参考答案:

“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

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

次年复拜相。

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

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白话译文

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病齿生凉。

坐在空旷的地方,烦躁的心情顿时宁静了。

脱掉鞋子,在岩石上铺上被褥,躺在上面。

只留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寻来。

真正的快乐不是不能寄托,悲鸣的虫声同样是悦耳的声音。

2011年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21.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

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解析】“今古河山无定据”指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

首句破

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

诗歌以议论开篇,其作用在结构上是引领全文;

在内容上是奠定了全词的格调,或揭示主旨。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22.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22.【命题透视】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能力。

【解析】画线句在全词的结尾,以写景来抒情,其表现手法往往是以景结情;

再看这两句特点,一问一答,所以答案为“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再看最后一句“深山夕照深秋雨”,全句写景,却没有一个动词,与“枯藤老树昏鸦”的表现手法相同,属于名词(意象)叠加,将无限的深情隐含于无言的景物当中,含婉深致,耐人寻味。

【附诗歌欣赏】此词为容若侍从康熙皇帝出塞之作。

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

起句抒古今兴亡之感,同情人民罹战祸之悲惨,与“一将功成万骨枯”同一襟抱,气概豪雄,仿佛苏辛。

“画角” 

两句是诗人出塞时眼前所见之景,通过“画角”“牧马”意象的捕捉,传达了边塞特有的雄壮、紧张、激昂场景。

高亢的号角声,牧马频繁地来往,极言出巡的辛苦,内心亦实有难言之隐。

“满目”二句,就直接写出丹枫吹老,无人可语,一片真情,动人心弦。

此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情绪又是一转,词人不只看到了眼前荒凉艰苦的边地环境,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人生无常的荒诞感。

下阙“从前”句词人由眼前的边塞展开联想,追想边地上发生过的恩怨情恨。

“幽怨无数”,更深一层,既包括征人在外怀念闺中思妇,也写到闺中思妇怀念战场上征人的死活存亡。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句承下阙首句,以点代面,从王昭君的边塞“幽怨”入笔,传达词人的慨叹。

末两句用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笔调,写自己的幽怨。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共用四个“深”字,说明对夕照也生愁,对秋雨也生愁,这种无数幽怨,正如李后主所谓“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附诗歌翻译】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

在高亢的号角声中,征骑频繁地来来往往。

满眼所见边塞之景一片荒凉死寂,我可以与谁交流这种复杂的感受呢?

深秋的寒风已把枫树的叶子也吹红了。

在边地上,往昔郁结于心的愁恨应该有无数个。

在战事频仍中,王昭君孤身出塞和亲,黄昏时分踏着小路走向昭君墓。

王昭君对边地的无限深情到底有何等地深沉呢?

边地深山的落日无言地散发出余晖,深秋时节的冷雨无声地飘飞。

2012年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未展芭蕉

【作者】钱珝 【朝代】唐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解析:

还未展开芳心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答案示例: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

“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

第一首:

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

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2013年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

狱,中有冻死囚。

〖注〗?

阌(wé

n)乡:

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一脉相承。

解析:

本题的考查方式与前几年浙江卷的考查方式有较大变化,考查了学生对文本关键句的理解和对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

该诗绝大部分内容描写了公侯朝臣的奢华生活,结尾两句内容与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尤其“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句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

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考查考生对艺术特色的赏析,而且规定是对“对比”艺术的分析,难度较大。

第21题对本题有暗示作用,考生若理解了21题的意图,那么容易找出“对比”的内容,但“对比”的艺术特色到底是什么,要说清楚不容易。

本题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意图——要求学生对具体艺术特色进行掌握。

答案:

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作品赏析编辑

此诗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九首,作于元和五年前后,当时诗人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任左拾遗、翰林学士。

前蜀韦榖编《才调集》收此诗,题作“伤阌乡县囚”。

这首诗与《秦中吟十首》中的《轻肥》一诗思想内容相近,表现手法基本相同;

都是把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2014年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

《楚辞·

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

(1)猿声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的意象。

中国诗歌很多特定的意象有固定的象征意,如松、梅、菊、兰,鸿雁、布谷等。

这些特定的意象要记住。

李端诗中的“共听一声猿”,是用分隔两地的人“共听猿声”来间接“写愁”;

徐诗是反写,啼猿自己不愁,但内心有愁的人听了啼猿更觉心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意象的题目,诗歌中的意象因为历史的发展形成固定的意思,平时注意积累。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2)

(1)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

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抒情方式的题目,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和咏史抒怀,答题时注意结合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实实在在的“逢雨”经历,场景具体,抒写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外,兼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写的是黄昏时雨势繁密,景中含情。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直抒胸臆,表达孤独、思念之情。

“一声猿”属写实,也具象征意。

猿啼既表明周围静寂,也含愁苦意。

《三峡吟》简析:

标题“三峡吟”,意为“吟三峡”,也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因而整首诗类似“咏物”之作,“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

这首诗是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并非实写“三峡”景致,只是笼统交代三峡的概貌:

距离多少,植被怎样。

这里用到了《楚辞·

招魂》的字句,意即碧深的江水映着天青色,江边上有一片片红叶,眼睛看到很远的地方,但映入眼中的只有秋天的枫树,为已经离去的春天感到忧伤。

这里诗人暗用典故,意在借三峡周围狭长幽深、山高林密的环境烘托出一种萧森凄凉的气氛,以此映衬行人凄婉哀伤的心情。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是说猿猴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哀愁而啼叫,只是因为行人心里忧愁因而觉得此声哀愁。

这首诗以猿声来写愁。

其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