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4955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Word文档格式.docx

文化西方的对应词,像拉丁文的Kela,原形是动词。

包括我们的耕地、居住、练习、游戏和主意、学习等多重的含义,包含着一个基本的意思,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摆脱完全自然状态下动物的那种状态,就是可以营造自己的家园,营造我们的精神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这是文化的基本定义。

到目前为止,19世纪末,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一个很著名的定义,他说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比如说我们在乡里面自己搞一个调研报告,人口的性别、家族关系全部写下来,我们称之为民族志,就是一个调研报告,我们过去搞的五套丛书里面的很多调研报告就是一个民族志,他说民族志广义上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的复杂的整体。

泰勒的文化起源里面对文化的定义,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经常的不断在使用,也算是一个经典的定义,就是对于文化做了一个高度概括的定义,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后来有一些补充性的定义,像美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的学者也做了一些表述,20世纪之后用生态学的社会方式对文化的审视也多了起来,所以用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对文明做一个定义,就是说“文明是某一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特定的环境产生了特定的文化,人类又用文化来适应环境,也用文化来改造环境,文明是人类在环境平衡的前提下,不断导致进步的一种状态。

这个大家都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来自云南的不同地方,一方风土一方民情,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每个地方的文化都会有差别。

滇东北、滇南的还有滇西北的文化,人们适应这个文化的方式方法也是非常多样化,但总体上来讲,就是要保持跟大地的平衡,跟自然的平衡,我们才有可能在那里生存千百年。

往往是人类保持对自己周围环境保持不住平衡,就会出现很多,比如一个村子不到100年就得搬迁,或者从一个地方搬迁到另一个地方,它完全取决于我们文明的方式给地球所带来的是是一种和谐的姿态还是破坏性的。

民族文化

简单的讲民族文化就是每一个不同的民族,就是少数民族,或者是族群。

如果是学术界表述我们有25个民族,但是有时候有族群这个概念,就是每个民族里面可能有一个支系,比如说纳西里面的摩梭,国外的学者就会用族群这个词,所以有时候也有人拿族群EthnicGroup来指我们少数民族,但是一般来讲还是统一的还是用EthnicNationality,这个就是一个各个民族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与共融关系的总和。

然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1991年关怀地球的一个呼吁里面提出每一个人都是有所有生物体所构成的生命群落的一部分,这些生命群落将所有人类社会包括现代和将来的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

它现在的认知就是它把大自然也看成是人是其中的一分子,但是它认为动物、植物都有生命,我们要关注到动物、植物的生存状态,我们要适应终极关怀,这样人才过的更好,这个就是开始从更多的生态保护方面讲问题,这是20世纪后半叶以后逐渐多起来的一种声音。

云南的少数民族本身过去有很多这样的观念,但是从学术理念上定义的就是后期比较多起来。

为什么讲需要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简单来说是每一个民族或者是族群,云南我们要说民族就是26个民族就是汉族,如果包括族群还有每个民族里面的支系那就很多,它的传统文化遗产是这一个民族一旦它的祖先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进行精神和物质文化的创造,乃至生命守护至今。

生命守护就是你要在这里生存,你在这里活了千百年,不能这一代人就把后面人的饭也吃了。

就是生命守护至今,所以这个民族文化在后世源源不绝的原创奠定了基础。

所以每个民族的文化是在对前人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新陈代谢,吸收和扬弃。

当然我们不是说前人、祖先的人的文化一切都好,包括我们过去儒家文化里面的,裹脚那种是绝对不能传承的,包括过去的三从四德、封建礼教这一套我们就需要扬弃,我们需要吸收精华、扬弃糟粕。

人就是因此得以生生不息的发展,每一种文化我们现在都说可以寻找到他的普世价值,就是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面都能寻找到非常人性化的,有利于地球,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让我们这么多的族群,这么多的国家能够和谐相处的价值。

每一种民族都有这种文化,我们现在需要寻找的,中华民族文化也就是要寻找每个民族的普世价值,就是对别人有利,对自己有利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

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就曾经定过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这个也是守护精神家园,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赖以谋生和赖以保持的一个根基。

另外,文化我们认为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精神家园,文化能塑造民族精神,培育科学的民族信仰,促成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

有些民族,过去我们的祖先会很穷,但是它有那样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它,所以它就形成了中华民族过去的那种勤劳、创造文明的很多优秀的品德,就是主要来自于精神世界。

而民族精神世界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的支撑,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魅力的集中表现。

文化也是民族的根本,历史经验表明,用武力征服相比,文化的征服更具决定意义,自从西方殖民主义时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被西方文化同化和削减的例子很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文化趋同的倾向,特别是被动的文化趋同将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对我们的区域文化,像云南的文化,我们中国还有国外都认为是非常有个性的区域文化,但如果是我们不注重守护,那可能它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是很厉害的。

所以文化的民族性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先进文化的基本前提,民族性是文化的最大个性,有以人为本特点的文化的个性就是一种文化能得以长存的优势。

我们现在讲文化还是要审视,这种文化是不是人性化的,这种文化对我们这个民族未来得发展,对我们子孙后代,对我们个人的成长会不会有没有一种促进这些形成的个性。

一种文化如果是扼杀人性的,有非人道的那种因素,我们肯定是要扬弃的。

民族文化的传承意味着我们要有一个审视的眼光,要能够认清哪种文化我们应该传承,哪种文化应该丢掉。

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现在文化多样性的提法跟生物多样性是并立起来提的是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就引用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它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里面的一段话,我想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更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说,将向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的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这个是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经典的、也是联合国的定义。

中国关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立场

我们再看一下中国关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目前官方、国家的立场,我觉得胡锦涛主席这一段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里面这个是很有代表性的:

“我们应该维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世界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的特征,多样性意味着差异,差异需要交流,交流促进发展,各种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将使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个是我们现在国家的立场,我们强调的是每一个国家,每一种文化必须要通过一种交流和互补,就是我学你的,你学我的,就像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那么这个地球就可以安宁,而且这个人类可以借鉴,不断的相互借鉴,而不至于形成过去那种像过去认为白人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沙文主义,我想这个就可以避免。

胡主席在耶鲁大学2006年也说过一段非常有诗情画意的话:

“一个音符是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全面的阐述了我国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姿态、一种认识。

我想联系我们每个地方,包括我们小时候生长的一个村落,在这个村子里面我们应该做什么,对待森林、河流,对待我们的长者,我们的后备都是有一种文化的准则在制约着你。

比如说一个宗族的或者是一个同姓的不能结婚那都是一种文化的准则在制约着我们,包括一些基于信仰的。

像过去小时候,我在丽江古城,河里面有很多鱼,那个鱼不能吃,水流大了以后,鱼会漫到四方街的石板路上来,那个时候大人就说,这个鱼不属于我们人的,是属于龙塘里面的那个自然的精灵,所以小时候我们受这个观念的制约,就把这个鱼手捧着就送回去。

而一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种文化准则失去效力,认为这个是封建迷信的,很多年轻人就开始吃这个鱼,甚至把黑龙潭的很多的鱼几天就抓完了。

所以人们一旦没有了文化的制约,人这个动物很可怕的一点就是什么坏事都敢做,做很坏的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一种文化准则,包括我们的信仰也是一种文化,没有这样的自我制约,人是会做出很多比动物还可怕的事情,所以文化确实是值得我们很认真的联系具体的地区包括村落值得好好思考的。

这里面讲到文化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就是有一段话刺激了我们很多的中国人,所以这一段话值得深思,是世界著名政治家,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治国方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这么一本书,她就曾经断言,说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西方国家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她的意思实际上是说,我们中国现在是著名的世界工厂。

我到西方国家到哪里去都可以看到“Madeinchina”,中国制造的各种各样的很便宜的衣服,各种玩具,各种装饰品很多。

但是中国的哲学,中国的理念中国的人生观这一套确实是需要我们一代代的努力把我们的价值观,把我们中国的,中华民族的文明,有普世价值的这一套理念推出去,我们才能够封住这样的比较狂妄的政治家的话语。

因为本身她才看到了中国有大量的电视机,各种中国的机器出口,但是她还没有见到对西方国家可以造成让他们敬畏的思想和观念价值。

几年前,西班牙的中国商人很成功,但是西班牙人把中国很多的鞋店,很多店铺一把火给烧了,很多人在思考,为什么?

他们是排外吗?

西班牙人为什么这么敌视中国?

历史上跟中国也没有什么仇恨。

后来调研以后发现有这么一点,就是中国商人的做法,就是做鞋的大量皮匠们,周末也不休息,西方是讲究一种人性化,周末一般商店都是关门的,特别是做鞋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的观念我们要赚钱,我们就把人家的那种文化形成的一种人的平衡,包括做生意人之间的一种平衡大家都应该遵守的一种准则给打破了,所以就觉得中国商人进来把我们的文化价值观破坏掉了。

所以我就觉得值得思考,我们不能一味的想要赚钱,我们是勤劳的,我们把你们的生存之道也破坏掉了。

如果我们也舍弃掉周末赚的那几文钱,我们也在周末好好跟人家相处,然后学习一点当地的文化,跟同事、同行处好关系,可能就不会出现人家把你的一把火烧掉。

因为印尼的排华是有一种很复杂的政治艺术,但是像这样类似的,从文化上来分析,有很多案例还是有道理。

现在全世界最多的餐馆也是中国,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更多的思考怎么把我们的文化使心理愉悦的,能够让人的精神升华的这种文化价值观念连同我们的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的这些产品一起推出去,可能这个才应该是中国未来大国地位奠定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所以撒切尔的这一段话我们且不论她说的有没有道理,但是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现在在全世界也搞了很多孔子学院,但是现在孔子学院还仅仅停留在教授汉语的程度。

我们现在要努力让我们中国的集中了56个民族智慧的那种文明理念不断得让国外的人所了解和接受。

不能总是说一些儒家、孔孟学说,那个是远远不够。

所以现在国学方面,我是非常强调一点,我们现在的国学应该是汇聚了56个民族智慧的精神信仰的方方面面的文化,才能称之为中华文明,而不仅仅是过去的四书五经这一套儒家经典。

文化遗产,我们也看一下比较权威的定位,物质文化,文化元素里面人工制品的总和,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还有非物质文化,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像民俗活动,节庆、信仰、表演艺术、传统知识的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器具实物、手工制品制作的一种技艺,它的文化空间,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像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时间,传统的手工艺的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主要是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像我们神山,朝山的,转山的,像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去转山,过去一些游客就转一个星期,现在转两个月的游客也多起来,这个就是一种场景,就是被本地的文化所感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阐述的文化遗产内容,可能我们以后回去在村子里面,哪些文化遗产需要保护,有些概念性的东西还是要了解一些。

联合国公布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里面指出,哪些是文化遗产。

像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贝雕和壁画具有考古性质的铭文等等,还有建筑群,我们这些的房子还有各种的老民居,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在建筑的式样、分布的均匀或与环境的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一或连接的建筑群。

然后还有很多遗址,这些都比较容易理解。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也是为个人拥有的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的时间、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文化场所指的就是我们的寺庙和祠堂。

)还有各个群体和团体所处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在我国也翻译成了无形文化,现在有些人都认为无形文化更确切一些,因为无形文化就是你说的话我们看不到,你举行的礼俗、仪式还有一种技能都是眼睛看不到的,但是是在这个民族里面潜移默化的传承。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基本特点

世所罕见的多样性

这个确实是世界公认的。

云南有26个民族,每个民族又有众多的支系,每个民族的每个支系又以各自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像彝族,撒尼人还有很多的支系文化都是不同的,像纳西跟泸沽湖的摩梭人的文化也是不同,虽然是同源一流,但是文化差异很大。

云南独有的独特性

我们也说云南垄断性的文化资源很多。

我们现在有15个民族主体有些甚至全部是为云南所独有的,有16个民族还跨境而居。

因此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大格局中,云南独占这15个民族,再加上长期边缘化的历史发展,内地很多早已失传的文化在云南得以存活下来,使云南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更为鲜明。

就像我的家乡丽江很多汉族的人来都说,在这个地方还寻找到我早已消失掉的祖先文化。

因为丽江古城里面很多是过去的儒家文化,古代建筑,像我们著名的建筑学家刘敦桢,跟梁思成一样著名的,他就说走了云南大理很多做了很详细的考察,他认为在丽江古城还有周边一些区域里面保留了唐宋古风建筑的那种民居还很多,因为这里边远偏僻,没有被冲击,所以很多文化就留存下来了。

所以像这样的,本来属于中原文化,但中原文化消失以后,恰恰又在某一个边远地方,像云南这样的地方留存下来的这种例子也有很多。

丽江有一种古乐叫做白沙细乐,就是所谓的现在的古乐的一部分。

蒙古族的音乐家就跑到丽江去寻找,这种音乐最后考察出像苏古杜那种乐器就说是蒙古族的,但是蒙古地区已经没有了,就是1253年忽必烈打大理国的时候,他赠送了一个乐队给丽江的土司,因为他们关系比较好,就把这些乐曲跟纳西的民间音乐结合起来,就是蒙古音乐就保留在云南的少数民族里面,这个是云南文化的独特性。

多样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影响着世界性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杨丽萍为什么走遍世界,有几百场片约,就是因为她这个文化只有云南有,独特的,越是云南的就越是世界的。

所以民族文化多样性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激发人类社会的创新活力。

因为某一种文化都是全世界的人都有一种文化,那个文化肯定慢慢要死去,要有一种激发,互相的刺激,你这个文化衰落了,我这个文化激发了你的活力。

为什么说唐朝时候的文化那么发达,现在学术界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个时候五胡还有周边的文化交融进来的特别多,所以激发了我们的汉文化不断的吸收活力,就变成唐朝时候达到了一个文化的盛世。

这些很多的例子都说明了文化需要互相学习,互相互补,各个民族之间也这样。

云南的各个民族杂居的很多,聚居的很多,就是相互的借鉴学习,所以就形成了文化非常独特的文化景观。

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高度的融合

这也是云南的一个突出特点,云南各民族在适应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多样化的生物资源以及求得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多样性的民族文化。

这三大多样性经过长期的互动、磨合,已经形成了三多一体,高度融合的格局。

从而使云南成为全球迄今为数不多的三大多样性保存良好的区域和充满美丽的旅游目的地。

现在中国的国家公园的试点也是允许在云南做,1999年,美国最著名的大自然保护协会跟云南省政府合作,力图要推动在滇西北的三江并流区要推动国家公园的模式。

但我们现在做的国家公园跟美国的国家公园不一样,美国国家公园建立的那些,像黄石公园等我都去考察过,他就是把人全部搬走,我们现在的国家公园追求的是一种社区民众跟人还是生活在里面,核心区我们尽量减少人的行为,形成一个国家公园自然的资源能够造福人类,但是人类的行为又随着自然的规律这么一种模式。

所以中国的国家公园也将在云南诞生,现在香格里拉的普达措、老君山还有昭通、思茅好多地方都在建立国家公园,这个也是因为我们的生物多样性跟文化多样性是当代著名的,所以为什么很多国家的人都选中像滇西北三江并流那一片区域是生物多样性全球最集中的十个地方之一,所以很多的重要项目都到云南来做,他就是认为云南可以给世界上提供一个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与自然和谐、文化和谐、各民族和谐的一个示范点、示范区。

这是1999年我们在云南开一个国际大会的时候,向美国的副国务卿巴林女士他们都认为云南确实有这样的特点。

过去我们老说中原边陲,我们云南被认为是蛮荒之地。

如果是文明中西分来看云南,而且这个文明中西分如果不变化的来看,我们当然是边陲,蛮荒之地,中原就是现在的河南那片区域,那个时候传统的那种眼光,认为云南是蛮夷之地,这个是很陈旧的观念。

但是抛开陈旧的那种主流历史和文化中心论,我们就可以把所谓的边缘纳入我们一个新的视野,就发现云南现在有很多,像南方的丝绸之路,国际大通道里面的东南亚国家的早期的交流,我们与印度早期的交流,那种是南诏大理国时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所以重新总结历史,我们就会深刻的理解现在国家为什么把云南定位为面向西南的桥头堡,桥头堡就是国门,也是一条从这个桥头堡走出去,走向世界的通道。

所以我们重新以一种新的文明观来看待云南,云南将不再是所谓过去的蛮荒之地,今年是滇越铁路100周年,国内外很多人都在纪念。

实际上当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接受西方文明,很多西方的工业文明接受最早的还是云南,最早的海关在蒙自,最早的发电厂在开远,中国好几个第一都在云南,因为云南是最早接受了西方输进来的很多观念,包括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的很多资料,如果不是滇越铁路都拉不进来的,所以为什么云南会成为护国运动的核心,很多都是跟我们的对外开放,滇越铁路都是密切相关的。

为什么越南威信很高的国防部长都到云南来读书,叶剑英、朱德等很多巨人都是早早的来云南读书,而且黄埔军校的很多教材是借鉴了当时我们讲武堂的教材,很多老师骨干都是从云南请过去,因为云南有过很辉煌的历史,就是接受西方的文化,把西方文明融近云南文化,所以云南需要重新认知。

就全国乃至世界而言,云南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丰富,而且是目前保护和传承很好的一个地区。

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云南的一个范例就是文化多样性对于促成不同的民族之间的“各美其美、美人所美、美美与共”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案例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

为什么云南成为一个热点,就是跟他的文化多样性,那么多的民族聚居在一个地方,原来没有一个县是只有单一民族,一个县至少都是两个民族以上,有的村落甚至是两三个民族或者是更多的聚居在一起,怎么样促成各个民族和谐相安的一个环境,这个确实是世界上很多人都非常关注。

因为世界上不同的宗教不分你死我活的,当代最难解决的还是民族与宗教的问题。

所以云南在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突出区域的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和谐发展的特点已经初步形成。

外面有些人说“五彩云南”,有些人说“七彩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名声是越来越响。

26个民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交会的民族文化大省绚丽多彩的整体魅力已广为人知。

有些民族文化已经获得世界性的声誉和品牌。

云南提供了一个大香格里拉也好,现在香格里拉这个名词是包括四川、西藏、还有印度西经、尼泊尔都在争夺,所以我们国家说干脆我们就做一种大香格里拉的理念,这个发展区域就整个覆盖了西南还有包括我们周边的国家。

我们也审视一下和谐的云南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

云南的意义在2008年的314拉萨事件和09的75新疆乌鲁木齐事件发生以后,进一步彰显出来,形成了对新中国民族政策评价的一个参照坐标。

目前国内外有些学者偏于举新疆和西藏最近发生的这些不和谐的案例,就认为我国的民族政策失败了,而云南恰恰是多民族和谐共处,多元宗教的和谐相处共同繁荣,有利的证明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政策的成功。

所以为什么胡锦涛主席、回良玉副总理不断的到云南来,而且到云南来发表中国讲话都是讲到民族文化和谐的问题。

甚至去年世界上很出名的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也在云南召开,很多国内外来了5000多代表,1000多个外国学者都说这个是他们所见过的最成功的理想之地召开这样的人类学、民族学的大会。

所以云南的案例、云南的现实、云南民族的发展,云南文化的和谐不断在给中国提供非常有说服力的案例就是多民族文化是可以和谐相处,我们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

每年就我接触到的,从80年代后期,每年到云南来访问的各种高端代表团,包括政界、商界、学术文化界,还有大学生访问团,每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