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4596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1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答案:

如图乙所示.

【例2】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

透镜作图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不改变方向;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后过焦点;

③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如图所示.

备课笔记

 

规律总结: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对光有发散作用.

【例3】请在如图甲、乙所示的虚线框内分别画一个适当的光学器件,使它满足图中改变光路的要求.

解析:

图甲中,将入射光线延长便知,光线通过透镜后被发散了,故框中应是凹透镜.图乙中,双箭头的入射光线通过透镜被折射到下方去了,而单箭头的入射光线通过透镜被折射到上方去了,显然,图乙中应是一个凸透镜,并且凸透镜的焦点在虚线框内.

凸透镜成像规律

【例4】

如图所示,当光屏、蜡烛、凸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清晰的像,由此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大于20cm

B.一定小于8cm

C.一定在10cm到20cm之间

D.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光屏上能得到的像是实像,由图知像距v=16cm,小于物距u=20cm,显然是个缩小的实像,而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是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即u>

2f,则f<

10cm.而成缩小的实像时,像距在大于焦距、小于2倍焦距的范围内,即f<

v<

2f,则f>

8cm,故8cm<

f<

10cm.

D

【例5】

(多选)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为使光屏上清晰的像变大些,下列调节方法可行的是()

A.将蜡烛适当远离透镜,光屏适当靠近透镜

B.将蜡烛适当靠近透镜,光屏适当远离透镜

C.将透镜适当靠近蜡烛

D.将透镜适当靠近光屏

(1)不论成实像还是虚像,成放大的像时必定像距大于物距,成缩小的像时必定像距小于物距.

(2)u=f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当物距大于透镜的一倍焦距时,物体成实像,当物距小于透镜的一倍焦距时,物体成虚像.

(3)u=2f是成像大小的分界点,当物距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成缩小的像,当物距小于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

(4)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5)成实像时,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物距变小),

像到透镜的距离(像距)逐渐变大,像也逐渐变大.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B,C选项正确.

BC

透镜的应用

【例6】在农村放映电影,试镜头时,发现屏上的影像小了一点,应当怎样调整放映机()

A.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

B.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

C.放映机离屏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

D.放映机离屏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

这是一道凸透镜的应用题,电影放映机镜头(凸透镜)的焦距是不变的,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胶片距透镜焦点的距离越近,屏上成的像越大,同时,屏离透镜越远.

凸透镜成像,物体越靠近焦点,成的像越大,此时像离凸透镜越远(实像、虚像都有这个规律).反过来,物体离凸透镜越远,成的实像越小,像越靠近焦点.

B

【例7】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时,若保持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假设两种情况下,人眼看到的物体等大),则有水时().

A.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

B.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

C.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

D.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

池底的物体在有水与无水两种情况下,相对于照相机镜头的距离是不同的;

由于光的折射作用,池中有水时相当于物距减小了.根据照相机成像原理,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变大,要在胶片上得到物体清晰的像,应将暗箱适当拉长一些,同时,胶片上的像将比原来的像略大一些.正确选项为C.

C

眼睛及视力矫正

【例8】如图所示,把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若取下眼镜,则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移动,如果此时在凸透镜前再放一副远视眼镜,要想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移动.

此题实际考查的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近视眼的成因之一是晶状体太厚,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上的是一个模糊的光斑.可以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来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到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我们可以利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来矫正.

凸透镜凸透镜

透镜的应用

(1)照相机:

利用u>2f时,按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

(2)投影仪:

利用f<u<2f时,按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工作.

(3)放大镜:

利用u<f时,按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工作.

(4)眼睛: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看清远近物体.患近视,像成在视网膜前,应佩戴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患远视,像成在视网膜后,应佩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5)显微镜:

载物片上装载的被观察的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放大的实像,该实像刚好处于目镜焦点以内,通过目镜成一个放大的虚像.

(6)望远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实像进行放大.

【例9】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数乘100.请设计一个粗测老花镜度数的最简单方法.要求写出所用器材、操作步骤和计算公式.

在解答本题时,可先不用管“度数”的概念是什么,应首先测出镜片的焦距.

(1)晴天把镜片放在阳光下,使光线与镜片垂直;

(2)调整镜片与地面的距离,使地面上的光点(或光斑)最小、最清楚;

(3)以米为单位用刻度尺测量镜面到地面上光点的距离,用f表示;

(4)根据计算公式:

镜片度数=100/f.

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制造飞机时,通常选用密度较小的铝合金。

飞机设计师为减轻某一型号的飞机重量,将一钢质零件改为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少了52kg,已知ρ钢=7.9×

103kg/m3,ρ铝=2.7×

103kg/m3则所需铝的质量为

A.20kgB.27kgC.54kgD.108kg

2.甲、乙、丙三个正方体,边长之比为1:

2:

3,质量分别为3g、24g、36g,已知它们是同一材料制成的,但有一个是空心的,则空心的正方体是:

()

A.甲B.乙C.丙D.无法判断

3.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所示.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你认为该凸透镜的焦距f

A.一定大于lB.一定等于l

C.一定小于lD.可能大于l也可能小于l

4.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

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5.晚上,小明把一小平面镜放在白纸上,用手电筒正对白纸和平面镜照射,他父亲在远离桌子的地方观察,下列对他父亲观察到的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A.白纸看上去很暗,因为手电筒光在白纸上发生了漫反射

B.白纸看上去很亮,因为手电筒光在白纸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C.镜子看上去很暗,因为手电筒光在镜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D.镜子看上去很暗,因为手电筒光在镜子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可以用体温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B.测量中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无关

C.测量时,选择分度值越小的量具越好

D.用已调好的天平测质量的过程中,能调节平衡螺母

7.如图所示,用超声波查看胎儿的情况。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超声波能检测胎儿的血型

B.这主要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C.利用超声波能查看胎儿的手脚是否发育正常

D.准妈妈听不到超声波,主要是因为它的振幅较小

8.下列物态变化中,放出热量的是

A.升华B.汽化C.液化D.熔化

9.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即将上钩的鱼儿被岸上走动的人吓跑

B.课堂上,我们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C.古代土兵晚上枕着箭筒睡觉,这样能及早发现敌情

D.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发现水面荡起了波纹

10.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A.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在水面处“折断”了

B.月光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

C.平静的河面映出桥的“倒影”

D.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形成圆形光斑

二、填空题

11.小李同学想测出盐水的密度ρ盐水,他手边只有:

一个已经调好的弹簧测力计、一段细线、一个立方体金属块(金属块的密度ρ已知)、一个装有适量盐水的烧杯。

小李同学用这些实验器材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

(1)将立方体金属块用细线系好,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金属块受到的重力G;

(2)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的金属块浸没盐水中且不接触烧杯,记录测力计的示数F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和已知条件完成下列填空:

金属块的体积是_____,金属块受到的浮力等于____,盐水的密度ρ盐水=_____________。

12.试根据所学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孔成像是由_____造成的;

(2)身高1.6m的小芳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镜中的像与她相距____m,若她远离平面镜,则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

(3)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的是____图;

表示近视眼矫正的是____图,该图中的透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

13.经典力学的先驱_____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

伟大的物理学家_____发现了光的色散、万有引力定律、惯性定律等,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4.如图,小明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后,可以测得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并且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会出现白霜。

白霜的形成是_____现象。

由此想到寒冬玻璃上的“窗花”出现在_____(选填“室内”或者“室外”)

15.2017年5月31日,位于长春市伊通河上的自由大桥在2s内成功爆破。

白于采用“微爆破”技术,爆破中产生的声音很小,这是在_____处减弱噪声,最大限度的控制了声音的_____;

弹奏前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琴声的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6.图中机械秒表的示数是______s。

三、计算题

17.一个空心铜球的质量为89g,体积为30cm3.将它的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为361g.已知铜的密度ρ铜=8.9g/cm3,求:

(1)这个铜球空心部分的体积;

(2)注入液体的密度。

18.小明同学乘车去河北吴桥杂技大世界游玩,此时所乘车的速度计如图甲所示,他也看见路边一个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则:

(1)该车的速度是多少?

(2)该车以速度计上的速度匀速行驶,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吴桥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四、实验题

19.在学习了测量物质密度后,小明想测出某种未知液体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

(1)测液体质量:

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为_________g。

(2)测液体体积:

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_________mL,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对他的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3)小明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该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_g/cm3。

20.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中:

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

______cm:

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______高度上。

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

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方移动______

选填“上”或“下”

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_眼镜

选填“近视”或“远视”

21.如图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玻璃板应该_____(选填“竖立”、“斜立”)在白纸上。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其目的是_____。

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目的是_____。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将_____(选填“靠近”、“远离”)玻璃板,像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4)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

22.图甲为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分钟后,停止记录。

(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

(2)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在当时的条件下,水的沸点是___℃,你认为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出一条即可)

(3)由乙图可知水的沸腾过程中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加热时间过长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为了验证“声音传播是否需要介质”,小明和小刚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小明轻敲桌面,小刚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上,他_____(填“能”或“不能”)听见小明轻敲桌面的声音。

(2)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小刚听见小明轻敲桌面的声音有何变化?

______。

这是因为________。

(3)放学后,小明和小刚走到车站附近时看到一根钢轨架在路边,这次,由小刚在钢轨的一头用石块敲一下,小明把耳朵贴在钢轨的另一头。

结果他听到了两次声响,这是因为_____和_____都能传声,第一次的声音是通过_____传过来,这是因为______。

24.如图,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_____cm,测得时向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4)实验操作时,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大,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11.G-F

12.光沿直线传播2不变甲丁发散

13.伽利略牛顿

14.凝华室内

15.声源响度音调

16.32

17.

(1)20cm3

(2)13.6g/cm3

18.

(1)60km/h;

(2)0.15h

19.30偏小0.8

20.

同一放大投影仪上远视

21.竖立为了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远离不变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

22.98可能当地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可能水的初温较低

23.能声音变小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的好固体(钢轨)气体(空气)钢轨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快

24.025小同一位置时间

1.两个实心物体,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是5:

3,体积之比是4:

5,它们的质量之比是

A.3:

4B.4:

3C.25:

12D.12:

25

2.两个完全相同的空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铝块(ρ铜>ρ铝)后,(铜块和铝块高度均小于烧杯高度),缓慢向两烧杯中倒满水,且水没有溢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放铝块的烧杯倒入水较多

B.放铜块的烧杯倒入水较多

C.两烧杯倒入水一样多

D.无法判断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0cm

B.此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原理相同

C.蜡烛燃烧段时间后。

光屏上的像会向下移

D.如果使蜡烛向左移动,光屏也需要向左移动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4.如图所示,两条光线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b点,在虚线框内放入甲透镜后光线将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c点;

在虚线框内放人乙透镜后,光线将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a点,则(  )

A.甲是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B.乙是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C.甲是凸透镜,可用于娇正远视眼

D.乙是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5.如图所示,暑假期间,小刚和爷爷到湖里去叉鱼。

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动,可以看得很清楚。

然而,当他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去叉它,却叉不到。

在图所示的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原因的是()

A.

B.

C.

D.

6.如图所示,有一束光线射入杯中,在杯底形成光斑,逐渐往杯中加水,光斑将

A.向右移动B.向左移动C.不动D.无法判断

7.小王在探究熔化实验时,把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质加热,通过实验记录,将温度随加热时间(环境情况和加热源是相同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象,从图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甲和乙都是晶体

B.固体时甲的比热容比乙小

C.甲的熔点比乙低

D.乙固体时的比热容比液体时小

8.冬天结了冰的衣服,即使在0℃以下的室外也会直接变干,俗称“冻干”,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B.升华C.液化D.汽化

9.张一山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

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C.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D.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10.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A.打雷时,总是先发生闪电,后发出雷声

B.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光传播得比声音快

C.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人耳比人眼反应慢

D.打雷时,闪电发生的地点和雷声发出的地点离人的距离不同

11.2018年2月,CR929飞机首件全尺寸(15m×

6m)复合材料机身壁板工艺件试制成功,标志着未来复合材料的使用,将减轻飞机重量,说明该复合材料的密度较_____,如果采用传统材料﹣钢铁制作全尺寸(15m×

6m)、厚度为5cm的平面壁板,则这样的壁板质量将达到_____t,壁板平面所承受的大气压力是_____N.

12.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将烛焰放在距凸透镜35cm的位置,调节光屏位置,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填“等大”“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

实验中他不慎用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此时光屏上__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体育比赛中,有时候运动员突然受伤,医护人员在实施急救时,常常会对着受伤部位喷一种雾状的药剂,如图所示。

运动员如果伤得不太重,经过这种紧急救治,往往能重返赛场,坚持比赛。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神奇的药剂?

为什么能对伤痛产生这么大的效果?

原来,这是一种叫作氯乙烷(C2H5Cl)的有机物。

它的沸点只有12.5℃,所以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

通常它以液态形式被储存在压强较大的金属罐中。

在喷出来的一刹那,压强减小且由于接触到温暖的皮肤,氯乙烷立刻变成气体,由液体变成气体的氯乙烷从运动员受伤部位的皮肤上吸收了大量热量,使受伤的部位温度迅速降低,神经被麻痹,于是疼痛就迅速缓解了,到比赛结束以后,运动员还要接受正式的治疗。

(1)氯乙烷在常温常压下的存在形式是_____态。

储存在金属罐中的氯乙烷是_____态。

(2)同质量的氯乙烷由液态变成气体时体积_____,密度_____(以上选填“变大”“不变”“变小”)

14.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如图),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减少________的干扰.利用听音棒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________(选填“高”或“大”)些.

15.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刻度尺的分度值而言,刻度尺______(选填A/B)更精密一些;

就测量的方法而言,刻度尺______(选填A/B)的放置不正确.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木块边长是________cm.

16.张伟同学身高1.7米,他站在穿衣镜(平面镜)前2米处,已知穿衣镜高1米,则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m,镜中的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