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4591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三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三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三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三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

《第三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文档格式.docx

(10)以居住区而不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组织。

苏联一些学者根据对古代东方和拉丁美洲古代文化的研究,突出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准和特点为:

(1)出现了统治者及其王室居住的宫殿群;

(2)出现了宏达的寺庙和圣所;

(3)供电、寺庙等建筑群与平民的房舍隔开;

(4)圣区和住宅区明显不同;

(5)具有奢华的王陵和墓葬;

(6)产生了大型艺术品;

(7)有了文字(碑铭石刻);

(8)数量上的标志是:

大型广场、大量住宅和公共房屋、较密集的居民点。

中国城市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

在《皇帝内经》、《世本》、《淮南子》、《吴越春秋》等古籍中都记载了皇帝筑城或“作城郭”。

20世纪30年代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中首次发现了完整的古城,距今有4000年之久。

1994年,湖南城头山发现屈家岭文化中期古城遗址,距今有4800年之久。

二、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原因

1.城市起源理论

现代社会科学家、考古学和历史学家提出了有关城市起源的理论。

(1)灌溉农业论。

城市是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只有在土地和气候适宜并且能创造出剩余农产品的地区,城市文明才能产生;

剩余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灌溉的结果;

灌溉导致特殊形式的劳动分工,它强化了耕作,促使人口集中,而且灌溉使大规模合作成为必要,导致管理体系的形成。

(2)市场论。

市场贸易高度集中导致了城市的兴起。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

(3)防御据点论。

城市是人们为了满足寻求保护的需要而兴建起来的。

古老的著名的都城都存在坚固的防御工事。

古汉语中,“城”是指在一定地域上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

《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

”《管子.度地》“地之守在城”。

《吴越春秋》“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4)宗教论。

由于宗教活动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原始社会处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崇敬,需要在一定固定的地方进行祭祀。

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以祭坛为中心或基础形成了城市。

2.城市形成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环境:

降雨、水源、土地等自然条件;

接近其他自然资源(交通线、矿床、建材及军事防御)

(2)农业创新——经济基础(剩余产品、灌溉、食物储存以及建筑技术)

(3)劳动分化

(4)政治组织出现

(5)社会阶层分化

3.传统社会城市的特点:

(1)规模小,数量少,发展速度慢。

(2)依赖周围腹地(hinterland)所提供的货物——商品交换的中心。

(3)围绕着一个精英集团集中,是正统文化的中心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简单:

四周城墙,城市中心是庙宇、宫殿。

主干道从中心向几个门延伸。

内部分区不是很明显。

(5)城市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经济职能不明显。

第二节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

1.主要内容: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熟悉城市发展的区域自然条件和区域经济条件。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是城市产生发展的基础,形成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即从总体上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城市群体分布(城镇体系)的面貌。

如:

江苏的苏北和苏南两个样。

四川盆地内部和边缘差异显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不断削弱。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1.纬度与城市分布

大城市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尤其在北半球。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其平均纬度在上世纪20年代初是44°

30′,在50年代初是36°

20′,70年代初是34°

50′。

在低纬度的大城市有两种主要区位类型

(1)坐落在海拔较高的气候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

例如南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被称为是地球的中心(南纬0º

13ˊ)海拔2818m。

各月平均气温都在13º

左右,一年四季,凉风习习,丝毫没有气候灼人的酷热。

哥伦比亚的波哥大(4º

36ˊN)海拔2556m,玻利维亚的拉巴斯

(16º

30ˊS、海拔3632m),墨西哥城(19º

24N、海拔2259m)等。

(2)分布在低纬度地带能接受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

 如新加坡(1º

11′N)印尼雅加达(6º

10′S)智利利马(12º

03′S)等,

少数低纬度城市则两种条件兼而有之。

 如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10º

30′S、H1000米)的山谷,北距加勒比海很近,既避免了酷暑,又可享受热带海滩的乐趣。

在高纬度的城市一般分布在气候上能得到暖流影响的地区

如奥斯陆(59º

55N)斯得哥尔摩(59º

20N)赫尔辛基(60º

10N)圣彼得堡(59º

58N)以及更靠北的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64º

09N)和世界纬度最高的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及不冻港摩尔曼斯克(68º

58N)都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2.气候与城市分布

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带。

在中低纬度地带又明显集中于降水量400mm以上的半湿润、湿润地区。

而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区,则很少有城市分布。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在我国分布在半干旱区的特大城市只有兰州、乌鲁木齐、包头、西宁。

3.地形地貌与城市分布

地形平坦的平原、盆地、丘陵,海拔多在0—2000m之间

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分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

我国三级地形阶梯与城市分布(大城市多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

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1983)。

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热带湿热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高寒地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地区。

我国不同地形类型与城市

(1)滨海城市:

多依托优良的港湾或便利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城市所在的滨海平原极为狭长,背靠低山丘陵。

厦门、青岛、大连、连云港、天津、上海。

(2)三角洲平原城市:

城市距海远近与三角洲大小有关,一般距海较近。

周围平原广阔,水网密集、土肥人众。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排灌良好。

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外侧沿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南丘陵山地外缘。

(4)平原与低山丘陵邻接城市:

处于狭窄平原和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带。

城市本身是平原地形,都临河,因平原狭窄、间有残丘起伏或周围一侧地形破碎。

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的城市。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多位于河谷、临河。

河谷平原较宽阔时,城市地形较平坦;

河谷平原较狭窄时,城市则有山城特点。

河谷平原呈盆地时,城市均是靠盆地边缘。

多分布于江南丘陵区。

(6)平原中腹城市: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不临海、不靠山,地势低平。

(7)高平原上的城市:

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左右的蒙古高原面上。

数量少。

(8)中山谷地城市:

在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般位于狭窄的河谷平原,十堰,攀枝花。

(9)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城市:

在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的高原上,城市多集中于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并濒临河流。

(10)高山谷地城市:

3000m以上的高山河谷区,城市极少。

拉萨。

通过表3—1(P41)可以看出:

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多于低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

除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

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以外,丘陵、山地区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临水也是普遍特点。

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原因为: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农业发达利于提供各种产品。

人口分布集中,有利于组织交通有利于向四周扩展,节省建筑投资。

城市选址对地形及环境的要求因时代而异。

在古代,出于防卫,城市多选在丘陵或河川围绕的位置上。

在近代,从产业上的便利考虑,多在三角州、扇状地带等平坦地带发展。

考虑交通上的需要,城市多在沿海沿江地带发展。

必要时选择在山麓地带。

从贸易、水利角度,选择谷口镇城址。

矿山城市,开始接近原料产地。

由于煤田、矿产品等接近内陆产地而发展起来。

后来又接近市场,多向冶炼和运输方便的海岸发展。

近年来,由于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的改善,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科学城、研究园区和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城市大量出现,它们要求适宜的气候条件、优美的风景、充足的清洁的水资源、相对平坦而景观不单调的地形、舒适的住宅和方便的生活服务等,从而良好的环境和生活居住条件成了科学城区位的重要影响因素。

4.河流与城市区位

在历史上,沿河设城是普遍规律。

即使今天河流对于城市仍不失为一项重要的区位因素。

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直接影响——提供城市用水、运输条件、利于安全防卫。

间接影响——河流、河谷区农业发达,易产生城市。

河流入海口:

上海、广州

干支流交汇处:

宜宾、重庆、武汉、九江、梧州

优良海港:

青岛、香港、大连

山前平原、绿洲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建设条件、劳动力资源、历史条件、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等发展生产和基础建设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称。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评价指从生产发展和布局的要求,评定自然条件对生产发展和布局的适宜性和保证程度,分析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为确定地区的上产发展和产业布局提供依据。

1.自然资源禀赋及其组合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自然条件向经济利用的衍生转化。

自然资源的禀赋及其组合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益

(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以煤炭为基础的——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等。

以石油为基础的——英国的阿伯丁,我国的大庆、玉门、东营、克拉玛依等。

以铁矿为基础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以金矿开采为基础的——约翰内斯堡、招远等。

以木材加工为基础的——伊春等。

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黄山、张家界等。

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

丹东

交通枢纽:

石家庄、郑州、株洲等铁路枢纽城市(邯郸)。

一个地区交通条件发生变化,会影响该地区城市的发展。

如扬州。

交通干线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

尤其是大城市,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

政治文化因素

古都—雅典、罗马、西安、洛阳等。

新建的政治中心城市—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等。

历史上的军事要地和军港—新加坡等

宗教城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梵蒂冈、耶路撒冷、拉萨等。

科技和旅游成为新的城市区位因素,如筑波、牛津、剑桥、硅谷;

黄山市、张家界市等城市的形成。

2.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1)区域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

(2)区域经济特色及优势(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布局特色)

(3)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

农业:

无锡为历史上重要的稻米集散地,发展成当时我国四大米市之一。

工业:

工矿业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因素如大同、阳泉等煤炭城市;

大庆、玉门等石油城市;

锡都个旧、盐城自贡,锑都冷水江等。

我国新设市中采矿城市占60%。

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

东部经济发达,大城市数量多

(4)市场化水平

市场对经济活动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及经济合理性

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3.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分割、风速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区域历史基础

区域历史沿革

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

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4.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道路交通、通讯

5.区域的政策制度条件

区域政策目标、工具、效应(制度创新)

三、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综合作用

1.区域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总量指标(GDP)、单一指标(人均GDP、人均纯收入)

相对指标(恩格尔系数、霍夫曼系数)

2.区域投资环境

第三节城市的地理位置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类型及与城市产生发展的影响。

地理位置的概念、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要求熟悉和理解地理位置的概念和类型。

一、地理位置

1.位置

区域所在地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实体的空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2.地理位置:

数理位置、政治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

(1)自然地理位置:

与山地、平原、江河、海洋的空间关系

(2)经济地理位置:

与交通线、进出口岸和已有大城市的空间关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香港、深圳、澳门)

3.地理位置的影响和作用

(1)影响城市联系区域的范围大小

(2)确定城市的专业化市场和优势产业部门

4.城市地理位置

指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特征:

唯一性

特殊性——职能特殊性、规模特殊性:

深圳、香港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位于北纬31°

13′至32°

36′,东经118°

19′至119°

24′,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下游,是中国“T”字形两大发展带(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汇部,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信枢纽。

兰州,甘肃省省会城市,西北第二大城市。

位于北纬36°

03′,东经103°

40′,依黄河而建,世界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

是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

西安,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北第一大城市。

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

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二、地理位置的类型

1.从不同空间尺度来分:

大、中、小位置

(1)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大城市才有大位置。

(2)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

例如:

兰州位于我国版图的中心,地处内陆,是重要的化工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是黄河上游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

随着新的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通往中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随着我国东西部交流和合作的加强,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作用更加明显。

天津

大位置――位于中国北部海域渤海湾的顶端。

对内它在西北高原与华北平原联系通道的交点上,华北、西北通过天津出海,陆上距离相对近便。

对外在海运上则不一定比周围诸港方便。

优势不如上海。

中位置――位于海河流域的九河下梢。

海河流域是它的直接腹地。

腹地内的农产品在丰度上不如长江三角州地区,而腹地内丰富的盐、铁煤、石油、建材等资源则为上海所不及。

小位置――位于河运发达的卫运河入海河处,海河远没有浦江宽深,天津可跨河在两岸均衡发展而上海则一直偏于浦西一侧。

2.根据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分:

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1)中心位置:

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汇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太原、贵阳、合肥、郑州

有利于区域的内部联系和管理

(2)重心位置: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优势区域、总联系距离最短)

(3)邻接位置:

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渔港要求邻近渔场,如舟山的沈家门,广西的北海;

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如煤城淮北、鸡西;

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4)门户位置:

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位于闽江口的福州就是在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省会城市的。

有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施。

(1)沿河城市区位类型

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会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

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从中国城市发展史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海交通要道发育壮大起来的。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船型不断加大,吃水不断加深,河口港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移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到近现代,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在我国如广州向黄浦、天津向塘沽、福州向马尾、宁波向镇海和北仑、上海向宝山。

(2)海港城市的区位:

海湾(大连、青岛)

海岛(香港、厦门)

陆连岛(澳门)

陆岬(开普敦、直布罗陀)

开普敦位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汇点--好望角北端的狭长地带,濒大西洋特布尔湾。

直布罗陀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城市和港口。

在直布罗陀海峡西端的北岸,是大西洋同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南对非洲的摩洛哥的丹吉尔市。

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战略地位加强。

是重要的要塞和海空军基地。

(3)沿铁路线(铁路促进近代城市发展)

枢纽位置通过位置端点位置

沿公路线

从以上三个方面所述可知,城市地理位置的特点千变万化,难以概括出分析的固定套路。

不过以下几点应给予注意:

不要忽视对城市自然地理位置的关注,并要赋予它经济意义。

对外交通运输是城市与外部联系的主要手段,因此城市地理位置的核心是交通位置。

重视城市所在地域或城市直接腹地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经济特征的分析。

如德州和连云港交通位置很好而没有等到理想的发展,主要原因是腹地小。

城市地理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加以分析。

对若干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加深对某城市地理位置特点的理解。

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中心地型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专业化城市的形成及特点。

要求掌握中心地型、交通枢纽型城市的形成和特点。

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将城市分成三种类型。

1.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

商品农业

功能:

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特点:

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

集镇、城镇、县城

发展基础:

农村向城市提供产品的种类、数量

(粮食、副食品、原料、剩余劳动力)

农村对城市的需求(生产、生活资料、科学文化行政服务)

发展前景:

城镇的行政等级、服务范围大小以及服务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本身的发展条件。

2.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交通地理位置

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

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

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发展的基础:

优越的交通位置

经济腹地——发展基础。

腹地越大、越富饶,转运要求越大,城市发展规模就可能越大。

后方输运系统——发展生命线。

后方输运系统越完善,城市规模越大。

城市建设条件——保证。

建设条件越好,城市规模越大。

3.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资源数量、种类、质量等

市场的需要

受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的制约

规模经济:

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有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集聚经济:

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

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徐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4.三种职能之间的关系

任何城市都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承担某种或某几种职能,如承担的职能数量少,服务范围小,其人口规模就小,在区域城市系统中的等级低;

而大城市往往承担多种职能,服务范围广,所以其人口规模大,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