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4065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

《社会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

内容:

1)要求全国普遍设立收容贫民的济贫院,强调对贫民实施救济是每个济贫区的责任,并通过委任贫民救济官的方式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地方救济行政体系;

2)建立征税机构以满足济贫资金筹集所需,并确认了从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方式;

3)对有劳动能力的强健贫民通过提供劳动场所的方式促其自立;

4)对失依儿童,以及孤儿院收养、家庭补助、家庭寄养等方式进行抚养。

5)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者,通过院内收容和院外救助两种方式进行救助。

影响:

济贫法中规定的做法虽然意味着政府已经开始着手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福利服务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但当时这种救助的主要目的是社会控制多于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

因此,济贫法严格规定受惠人的资格,所提供的援助极为有限,并以短期性为主。

同时,受惠者还将以付出个人尊严和自主权威代价,并且还会受到耻辱烙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无论如何,这项济贫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他国家所效仿。

2.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1883年德国颁布了《工人医疗保险法》,规定对工人实行强制性医疗保险;

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规定在工作中发生事故的人或死难者家属可以依法从保险联合会中得到抚恤金;

1889年颁布了《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规定70岁以上的人可以获得养老金,伤残者可以获得伤残救济金。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雏形。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初步确立,为其他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一批欧洲国家一级少数美洲和大洋洲国家开始社会保障立法。

3.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1)福利国家一词首见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邓普1941年所著《公民与教徒》。

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总和。

2)20世纪初期,英国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失业者及其家属急切的需要救助。

但是,1834年《新济贫法》所规定的设救济院进行收容的简单办法根本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私人慈善事业也力量单薄,无法应付成千累万失业家庭的需要。

在此情形之下,英国政府在德国之后也于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试图用社会保险的方法来解决失业等社会问题。

3)第二次世界大战,政府在战争期间成功的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而赢得了战争,这使人们在战争后期也发生了观念上的转变,比以前更加信任政府,并期望在恢复和平以后政府可以而且也应当在社会福利事务方面做更多的事。

此外,战争期间工人阶级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他们不但有权利获得政府的咨询,而且有权利进入政府的决策过程。

4)同时,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也对欧美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凯恩斯主义破除了古典经济学的不干预主义的教条,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人们认识到政府可以并且应当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和再分配政策来刺激需求和促进就业,从而为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关键性的经济学理论支持。

4.《贝弗里奇报告》的诞生及其影响

1)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探讨在战后应该如何改进其社会保障及福利体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战后重建社会福利而由贝弗里奇委员会于1942年11月提出的《关于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报告,即《贝弗里奇报告》。

2)贝弗里奇的目的是要削除社会中的五大病害:

匮乏、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惰。

他所提出的设想并不仅仅是扩充和改进已有的社会保险计划,而是要在战后建立一个新的、统一的、综合的和基本上涵盖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险体制,以取代旧的国民保险计划。

新的社会保险体制的主要特点有:

以均等给付和均等供款为基础,充分满足最低限度的生计需求,由被保险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负责其经费来源。

3)贝弗里奇明确指出,社会保障体系是否能够成功将取决于另外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由政府建立一个家庭津贴系统,对第一个儿童以下的每名儿童,每周予以津贴;

第二,引入一个综合的健康和康复服务,为全体人民提供免费的卫生和康复服务;

第三,由政府承担起维持充分就业的责任,借兴办公共工程,维持人民的全面就业。

贝弗里奇相信,只要政府在这些领域中建立起了必要的社会福利项目,社会保障制度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5.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

从1944年到1948年,英国政府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通过了一系列社会立法,初步建成了俘虏国家的基本制度。

《贝弗里奇报告》用一个新的统一的和综合的以社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取代了以往的济贫系统和20世纪初期的杂乱安排,尤其它的不论地域、收入,每个人均可获得一样的服务的公民普遍权利原则;

每个人均应被保障不失业、疾病、生育、残疾、老年而导致生活陷入最低生活标准之下的原则;

中英政府全面介入社会福利事务,并依法负责为国民提供各种福利服务的原则对后来各国的社会政策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继英国之后,北欧国家以及其他西欧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纷纷按英国模式实施社会福利政策,建设资金的福利国家。

6.美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时遇到经济大衰退,举国失业人数不断上升,促使美国人改变了对贫困和社会福利的看法,开始明白贫困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只是个人问题。

2)美国联邦政府在罗斯福总统的引领下,承担起满足国民基本需要的责任,于1935年颁布了一项影响深远的法案——《社会保障法》,其原始内容基本包括了两个社会保险计划和三个现金援助计划。

3)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不平等和两极分化以及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的问题加剧,给美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在上述情景下,1961年肯尼迪当选总统后,提出了新边疆计划,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其任职期间,先后通过了《社会保障修订案》、《再发展法案》和《人力发展与训练法案》,创立了食物劵以帮助穷人满足其食物需求。

此后的约翰逊总统沿着其前任的方向提出了大社会的概念,认为大社会可以想象为一个完美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通过满足公民的需要而实现社会公平。

4)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时美国社会福利的一个扩张时期。

这一时期,在肯尼迪和约翰逊两任总统的推动下,联邦政府在社会政策的各个方面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大大增加了对社会福利计划的资助,并提出了大量的新计划。

7.西方国家社会政策的调整与福利改革——以英国为例

1)在西方各国中,英国的社会政策发展道路最具有典型性。

它是战后最早实施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制的国家,也是7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同时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最早开始社会政策改革的国家。

2)自70年代中期以来,无论工党政府还是保守党政府均已采取紧缩政策,但同以往贝弗里奇原则决裂的最彻底的要算1979年上台的撒切尔夫人的三届保守党政府。

●在第一个任期,撒切尔夫人把失业作为一个政策工具,并进而放弃了贝弗里奇的充分就业原则。

此外,撒切尔夫人把抑制公共支出作为政府的另一个政策目标。

她领导的保守党废除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削弱了人们依法获得其他补贴的权利基础,并降低了选择性福利补贴的实际价值。

●在她的第二个任期内,由于大量的失业人口、老年人口和贫穷陷阱使得社会保障的费用不断上升,因而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撒切尔夫人改革的主要目标。

从程序上看,它改变了社会保障待遇的计算基础,将社会保障待遇只与价格同步增长,而不再与一般生活水平同步增长。

从结构上看,自1984年起,政府对社会保障系统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年的检讨,明确提出需要引入税收措施来鼓励私人保险计划,并用收入支持取代了补充保险,用家庭信贷取代了家庭收入支持,用社会基金取代了酌情支付。

●撒切尔夫人的第三个任期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的尝试。

首先,政府引入了人头税来代替地方税,要求所有的人向地方当局缴纳均等的税款。

其次,1988年制定的住房法案允许私人机构管理地方公共住房。

再次,同年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父母对子女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并将地方教育当局的学校转化为直接由中央政府资助的学校。

最后,8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开始对其国民健康服务进行改革,建议在国民健康服务中引入一个内部市场或准市场。

政府不再向医院提供全额经费,并且不再直接管理医院的内部事务,二是成为医疗服务的购买者,而医院之间则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而展开竞争。

3)7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以来,英国社会政策的历史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逆转。

但这些社会政策并没有完全有效的解决英国的社会问题,反而又造成了新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

1997年工党重新执政后,奉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政策,主张权利与责任平衡、用积极的或投资型的国家代替福利国家。

在实践层面,英国自1997年开始实施新政计划,力图使人们从依靠福利转向依靠工作,令那些有工作能力的青年、单身父母和长期失业的人等投身于工作。

第三章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理论体系

1.1950年,英国著名学者蒂特马斯被评为伦敦经济学院第一位社会行政学教授,标志着该学科到达法定年龄,并迅速在许多其他英国大学中被承认是一门大学学科。

2.迷什拉认为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有三个长处和两个不足。

1)就长处讲,首先,蒂特马斯肯定了家住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其次,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立在事实与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最后,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的多。

2)迷什拉也剖析了蒂特马斯社会政策研究取向的两个不足。

其一,单一价值取向。

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

其二,非理论的取向。

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

3.美国社会政策研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951年美国政治家拉斯韦尔和勒纳撰写出版了《政策科学:

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一书,首次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和体系,从而也第一次使政策研究具有了科学的形态,这标志着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开端。

帕特和斯普林格在阐述美国政策分析的发展时,把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30年至1960年的政策研究的实验期。

在此期间,政策研究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尝试去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第二阶段是从1960年至1980年的探索政策解决方案时期。

肯尼迪总统相信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改善社会状况,并致力于把这种信念转换成一系列社会立法。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促进政策过程时期。

在此阶段,人们开始对前一阶段进行反思,认识到政策分析的技术方法在解决人类问题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

4.描述性理论

在社会政策理论研究中,描述性理论是通过分类等方式,把复杂的社会政策现象简化成更加容易处理的类别,并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对不同的社会政策取向的更好地理解。

一种有代表性的描述性理论是由威伦斯基和黎贝克提出的关于社会福利的剩余性模型和制度性模型。

剩余性模型假定家庭和市场经济是满足个人需要的两个自然的渠道和优先性的福利供给结构。

制度性模型认为,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没有能力为自己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困难做好充分准备,家庭和就业往往也难以满足人们全部需要,因此,社会需要预先设立一套规范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去帮助个人和家庭满足需要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家庭和就业都失效后才去补救。

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

1.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1)社会不平等问题。

社会不平等及其所带来的贫困及其他各种社会问题四严重困扰当代各国的社会问题之一。

2)贫困问题。

与社会不公平等有关的另一重要社会问题是贫困问题。

3)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

老年人问题是指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得不到满足,因而引起社会反映,并需要采取几天行动予以回应的过程。

4)环境、资源与生态恶化的问题。

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对环境破坏的加剧和对自然资源的要求不断地扩大和提高,结果是整个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的打破,引发了极其严重的生态问题。

5)犯罪与其他越轨行为问题。

犯罪问题是各国长期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

除了犯罪行为以外,吸色情等其他一些问题也长期困扰着当代各国。

6)社会歧视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歧视既表现为各种制度性的歧视,也表现为人们的个人偏见,而个人的偏见常常是植根于社会文化之中。

7)健康与疾病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环境的恶化、生活节奏加快和新疾病的流行等因素仍然严重影响着当代人的健康。

8)居住环境中的问题。

居住环境中的问题既严重影响着部分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产生其他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

9)其他各种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1)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政府通过社会政策积极的干预市场和社会生活,可以扭转因市场失灵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缺陷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

其次,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因此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有效性。

再次,社会政策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准确的诊断社会问题,通过比较科学的政策方法来合理的配置资源,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社会问题。

最后,社会政策行动可以动员广泛的社会参与,从而形成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局限。

首先,社会政策是政府主导的公共行动,但由于各种原因,使政府行动中也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危险,因而降低了社会政策解决问题中的有效性。

其次,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条件下,政府的社会政策往往要重点解决一部分问题,有时候会忽略其他一些社会问题。

再次,社会政府行动需要比较复杂的组织过程,有时候会由于利益群体影响等人为的因素而使决策和实施过程偏离合理的目标和路径,从而影响社会政策的效果。

最后,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行动中并不是包医百病的,它一方面有比较有效的领域,而在其他领域中往往不是很有效;

另一方面即使在其有效的领域中也需要与其他各种行动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通过社会政策去解决社会问题,既是一种有效的和必不可少的方式,同时也存在着缺陷。

我们应该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根据具体的社会条件,科学地制订和实施社会政策,使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1.社会政策行动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这一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2.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层次

1)责任层次。

制度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强调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剩余模式是指首先有其他各种方式去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而只有当这些方式都是小时,才由政府通过社会福利的方式去解决。

2)角色层次。

其中最高的角色层次是社会政策行动的总体责任者,一般是政府;

其次是社会政策行动的资源提供者,最主要的是经费提供者。

3)公共行政层次。

社会政策的主体行动者包括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方政府——社区组织等层次的梯次结构。

3.当代民间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政策中角色和作用

1)当代民间机构的基本性质:

所谓民治组织是指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组织非企业性组织的总称。

它们以其民间和非营利性两个方面的特点而与其他组织区分开来。

在我国,民间组织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社会团体,二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三是基金会。

2)非营利组织及其特点:

所谓非营利组织指不以盈利为目标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

所谓第三部门指的是在社会服务领域中在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之外的另一个部门,即各种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

其特征为:

首先,非营利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非营利性,即它不以盈利为目的。

其次,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

再次,非营利组织具有公共性的特点。

最后,非营利组织有多样化的资源支持系统。

3)当代各类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

第一种方式是以中介组织的方式介入。

在当代社会中许多民间的基金会、慈善会等非营利组织担当了此类中介角色,积极参与筹集和分配社会服务的资源。

另一种介入方式是直接提供服务。

各种非营利组织通过自筹资金,或者通过政府公关资金或民间中介机构的支持,或者通过综合性的资金来源渠道,积极的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

4.现阶段社会政策主体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1)社会政策主体模式变化的国际趋势

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的角色发生了大的准便,从此以后欧美各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对社会福利事务的干预,在社会福利事务中主体地位逐渐增强。

随后,在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理念的影响下,各国的社会福利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主张降低政府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责任,并要求和鼓励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政策行动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2)多元福利模式的发展

所谓多元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的主体多元化。

国家福利体制过分强调了国家的责任,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病,而私人福利又可能大大损害社会公平原则和贫弱群体的利益。

一次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

多元福利模式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在整个社会福利体系中仍然扮演最主要的角色,承担最基本的责任,但同时其他各类组织和个人也以制度化的方式参与社会政策行动,并在其中分担责任。

3)当代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

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理关系可以概括为分工、合作和监督等方面。

二者首先可以再社会政策体系中形成分工关系。

其分工既可以是纵向分工,也可以是横向分工。

其中,纵向分工是指社会政策的不同阶段和各种任务之间的分工,横向分工是指在各个社会服务领域之间的分工。

此外,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在社会政策行动上还可以有广泛的合作,共同承担和完成社会服务项目。

再有,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还应该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政策行动的监督机制。

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及政府与民间机构关系的重组

●我国社会政策责任主体的变化。

企业与政府在财政上基本上脱钩,企业以独立法人的地位参与社会保障制度,依法承担其员工社会保障的财政责任,成为了社会政策体系中一类独立的财政责任主体。

同时,各种民间组织和社区组织等也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务,成为了社会政策行动中的另一类投资主体。

再有,个人在社会保险和其他一些社会服务中也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

概括起来看,目前我国的社会政策行动主体正在从过去基本上有政府负责的模式,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包括企业、社区、民间组织和个人在内的多元化的社会政策主体。

●我国社会服务机构主体的变化。

我国社会福利组织出现了很大的分化,其典型特征是组织成分的多样化。

目前,福利性社会服务体系包含看政府举办的福利服务组织、各类社会团体举办的社会服务、社区福利服务、跨社区的非营利公益事业、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福利服务以及私人举办的社会福利服务项目。

5.社会政策的对象可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的对象,以及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6.所谓普惠型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是否每个人都没有满足的需要。

选择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更倾向于首先要界定社会中或一个群体中哪些人真正具有困难,在此基础上将福利项目集中提供给那些最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7.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1)弱势群体概念一般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相对低下的群体。

其次,弱势群体是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

最后,弱势群体的概念是按照人群的某种外部特征来划分类别,它往往泛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

2)哪些群体容易成为弱势群体

在当代社会中,残疾人、老年人、文化技术水平低下者、失业者等自身能力不足或缺乏经济机会的群体一般会被看成是弱势群体。

3)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导致产生弱势群体的原因一般包括自身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两个方面。

在自身原因方面,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其生理状况或自身文化技术素质的局限而导致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的低下在社会原因方面,主要有社会歧视,或某些群体所处的较差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处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

4)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机制

在当代社会中,政府普遍通过社会政策行动队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其方式主要有

●福利救助。

对弱势群体成员提供一定的福利救助是帮助他们的最基本的方式。

福利救助包括现金救助、事务救助和服务救助等不同方式。

●提供机会。

政府和社会向弱势群体提供就业等经济机会往往是一种更加积极有效的帮助方式。

主要的途径一是通过公共行动而直接向弱势群体成员提供就业机会,二是通过立法等手段消除在就业领域中歧视。

●增能。

通过各种途径去增强弱势群体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其弱势的地位。

8.社会政策的资源

1)所谓社会政策的资源则是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社会条件。

2)政府调动社会政策的方式

●税收。

在当代各国,政府通过税收制度来筹集资金是社会政策财政资源主要的来源之一。

●转向收费。

政府还经常通过一些专项的收费来筹集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资金。

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的收费一般是针对专门的开支项目,更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

●除了税收和专项收费以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国债、利用外资以及其他各种途径筹集资金,以支撑社会政策行动的财政开支。

3)民间的资源调动方式

●社会集资。

社会集资是指在一个组织、社区或一定范围的人群中,通过参与者共同缴纳资金的方式来兴办一些社会服务项目,以满足人们在某些方面的需要。

社会集资的最大好处是贡献与利益挂钩,因而能够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社会捐赠。

社会捐赠是指公民个人或至在自愿的原则上向社会公益事业提供捐助。

●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服务是指人们在自愿的基础上利用其业余时间无偿的或低偿的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

志愿者服务分个人性的服务和有组织的志愿者服务。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贫困群体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增大其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而且也需要增大其社会资本。

因此在社会政策的发展中应该引进社会资本的视角,即以增大贫困群体的社会资本的方式来推动一种更加积极的社会行动。

9.政府社会支出

所谓政府社会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所做的财政投入量的总和,也是指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用做实施社会政策的部分。

当代各国政府的社会支出都是实施社会政策所需经费中的主体部分。

10.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资金供应模式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