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本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397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申报范本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题申报范本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题申报范本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题申报范本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题申报范本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申报范本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ocx

《课题申报范本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申报范本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申报范本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ocx

课题申报范本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课题名称: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申报级别: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课题类别:

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

其他

研究类型:

其他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124530815

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概念:

信息技术主要指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含其他现代教学媒体)环境下,对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了对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操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高效课堂(Highlyeffectiveclassroom)概念:

高效课堂描述颇多。

但基本的描述,即: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

概括为:

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目的就是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高效课堂时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内容,为我们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及述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早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研究热点,但对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外还比较少。

目前还没有成熟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借鉴。

比较零散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如下: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当时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还很少。

后来随着信息技术大规模的进入课堂,美国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思想得到大力推广。

现在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有: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等。

   我国关于高效课堂的理论比较成熟。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高效课堂应该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实”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

记者李炳亭在他的专著《高效课堂22条》中提出一些重要观点,如:

高效课堂的四个核心词:

教育、教师、学生、教室等。

   国内的高效课堂模式比较多,或多或少与信息技术相关。

如被一线教师称为“高效课堂模式”的杜郎口“10+35”模式,山东省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模式。

另外郑州102中学“交互白板环境下的高效课堂”也都享誉整个教育界。

该校将教室内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连通网络,每一节课后,包括老师的课件,学生的解答过程、修改过程,教师的讲解圈注等都可以储存下来,自动上传至校园网络,供老师、学生们调阅、反馈、总结、互动。

   总之,我们认为高效课堂的“高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教学是否高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是社会高速发展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2.是不断提高我市教学质量的需要。

3.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4.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5.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求。

6.通过研究形成一系列优秀的高效课堂教学课例。

使其他教育工作者具有借鉴意义。

7.通过研究总结出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的高效课堂评价体系。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A.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平台,为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B.以不同学科研究者的课堂为载体,深入研究与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

C.通过研究,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D.通过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E.通过研究,定量或定性地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

2.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A.探求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模式。

B.探求高效课堂构建对教师的要求。

C.探求高效课堂构建对学生的要求。

D.探求高效课堂构建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E.探求高效课堂构建的评价机制。

F:

探求高效课堂构建时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

(五).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假设

(1)通过研究,使课题组成员对高效课堂有完整的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2)通过研究,形成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模式。

(3)通过研究,总结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策略。

(4)通过研究,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和专业水平。

2.拟创新点

(1)总结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和方法。

(2)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效课堂评价体系。

(六).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A.分学科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探究。

B.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开展研究,如以杜郎口“10+35”模式为例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C.对每一个高效课堂课例均采用课前、课中、课后评测和问卷调查。

D.利用“一课多轮研究”方法,不断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模式。

即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直到形成一种比较科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E.利用学校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创优课、中老年教师献艺课等活动。

开展全员性的高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走出去”,聆听专家课堂并进行校际交流。

2.研究方法:

A.文献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及趋势,收集研究信息、研究资料。

B.问卷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教师进行调查,收集整理相关信息。

C.行动研究法:

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地进行研究,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反思,修正计划,再实践、观察、反思,取得第一手资料,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达成研究目标。

D.采用各类观察手段,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整理成果集、撰写论文等。

E.案例研究法——以真实教学案例为基础,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3.技术路线

A.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十一五市级课题《理化生与现代技术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素材。

B.确定本课题《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

C.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D.子课题分解,分科研究

E.设计调查问卷,全程跟踪每一节高效课堂

F.回收调查问卷,通过访谈,数据分析,得出高效课堂相关结论。

G.结论反馈→高效课堂设计→跟踪→调查(实践→发现问题→再实践→解决问题)。

H.数据分析、汇总、论文、课件等整理,结题报告。

4.实施步骤:

A、2012年4月—2012年7月为课题准备阶段。

收集有关信息资料,相关教育理论,进行课题研究的论证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组成课题组。

B、2012年8月—2013年7月为课题实施阶段。

课题组成员教师分解课题,分学科,分层次展开研究。

C、2013年8月—2014年8月为深化课题研究阶段。

进一步深入课题研究。

数据分析,数据处理,论文发表等。

D、2014年9月—2015年5月为课题总结阶段。

撰写结题报告、研究报告;全面总结和展示研究成果。

E、2015年6月向申请鉴定、验收。

        

课题可行性分析

 

 

(一).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

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共同完成了兰州市十一五课题《理化生与现代技术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于2011年底顺利结题,取得可喜的成果,并得到专家的肯定及认可,这些都为本课题顺利地开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资料储备。

1.自主开发优质课件80份成为学校以后相关课程上课必用课件。

2.课题组成员基本能独立完成课程整合。

3.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

4.省级以上论文12篇,提升了我校整体教科研水平。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科教学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课题主持人陈佰灵,1992年大学毕来,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职称。

2011年兰州市城关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011年获兰州市城关区优质课二等奖,自2007年以来有三篇论文在兰州市教育教学大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四篇。

2011年兰州市课件大赛获得三等奖,自主开发了《小学生必读诗词100首》VCD(2CD)光盘,由兰州市教材出版社公开出版;2012年1月完成为期三年的兰州市十一五课题并顺利通过鉴定。

从教二十二年来,他凭着自己内心的那份坚毅,用汗水与勤奋去耕耘,用执着和智慧去探索,潜心研究课堂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广泛的认可。

课题组成员以大学毕业的中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都有课题研究的经验。

并且在教育教学上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接受能力强,课题研究积极性高。

课题组成员的十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正式发表。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1、课题组成员教科研素养的不断提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人力资源。

随着十一五市级规划课题《理化生与现代技术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结题和本课题组成立,课题组成员都系统的接受了教科所罗所长关于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和培训。

系统地学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文章。

通过学习,使课题组成员掌握了一定的课题研究方法。

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为保证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课题组成员还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培训。

大多数成员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相关软件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2.图书馆和互联网为课题提供了海量信息。

学校图书馆每年更新各类图书,馆藏图书上百万,大量的信息技术以及高效课堂教学的书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

互联网接入办公室为每位研究者提供了实时上网查询相关信息的渠道。

3、学校重视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和支持。

从课题申报到结题,学校专门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制定了课题管理条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我校是原来具有初高中的学校,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较强的敬业精神。

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能够合理安排专项研究的时间,并从研究经费等条件上给予支持,保证课题研究顺利、有效开展。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成员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激励措施,4、学校加大投入,不断改善课题研究的硬环境在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大资金投入,使我校教育的信息化环境不断改善。

2012年9月学校将整体搬进新的教学大楼,学校每个教室均添置了实物投影仪,建立了2个多媒体教室。

建有一个电子阅览室,校园宽带上网。

硬件条件的改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障。

5、十一五市级规划课题的顺利结题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前一课题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对本课题的研究将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同时通过前一课题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6、兰州市城关区属中学校际交流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效资源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大力倡导的高效课堂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结合新课程改革,充分利用我校和城关区属中学的校际交流和资源共享,为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开展。

 

预期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