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3375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布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以下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讨论稿对测温的要求:

温控施工的现场监测与试验

6.0.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环境温度及温度应变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7天内,每昼夜可不少于24次;

以后可按每昼夜6-8次进行测试,入模温度进行测量,每台班不少于2次。

6.0.2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内监测点的布置,以真实地反映出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升、最大应变、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为原则,一般可按下列方式布置:

监测点的布置范围以所选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图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测试区,在测试区内监测点按平面分层布置;

在测试区内,监测点的位置与数量可根据温凝土浇筑体内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要求确定,经理论计算基本可以确定温度场和应力场规律的可以将测点沿最不利位置布置;

在基础平面对称轴线上,监测点位宜不少于4处,传感器布置应充分考虑结构的几何尺寸;

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每一点位的测点数量,宜不少于5点;

保温养护效果及环境温度监测点数量应根据具体需要确定;

混凝土浇筑体的外表温度,应以混凝土外表以内50mm处的温度为准;

混凝土浇筑体底面的温度,应以混凝土浇筑体底面上50mm处的温度为准。

6.0.3 

测温元件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列规定:

测温元件的测温误差应不大于0.3℃(25℃环境下);

测试范围:

-30~150℃;

绝缘电阻大于500MΩ

6.0.4 

应变测试元件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列规定:

测试误差应不大于1.0με;

-1000~1000με;

绝缘电阻大于500MΩ;

6.0.5 

温度和应变测试元件的安装及保护符合下列规定:

测试元件安装前,必须在水下1m处经过浸泡24h不损坏;

测试元件接头安装位置应准确,固定牢固,并与结构钢筋及固定架金属体绝热;

测试元件的引出线宜集中布置,并加以保护;

测试元件周围应进行保护,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下料时不得直接冲击测试测温元件及其引出线;

振捣时,振捣器不得触及测温元件及引出线。

6.0.6 

测试过程中宜及时描绘出各点的温度变化曲线和断面的温度分布曲线;

6.0.7 

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应变测试时,应设置一定数量的零应力测点。

按照以前的规范,对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实际要求不是很细,中冶在主持编制新的大体积规范,不知道正式版批了没有。

按传统做法:

埋设上中下三点,下点离板底100mm,中间点局厚度中间,上点板顶以下100mm(也有观点应该就是表面的),这是垂直步点原则。

另外,从平面来看,应该根据构件特点(代表性)确定测温点的布置,不用太近,当然也不能太远,主要根据构件特点,平板我一般大概10m左右方格。

测温点的埋设方法,最简单就是埋设竖直测温管(铁的或PVC),个人认为此做法可能偏差较大,因为中间一般温度最高,但是热通过对流可能造成孔口温度高于混凝土温度;

还有一种方式是埋设测温导线(热电耦),伸出三根导线(一般用根12钢筋竖直绑扎牢固),用配套手持电子测温仪测温,很方便。

这仪器导线有便宜的也有贵的,便宜的一根导线几毛钱,仪器几百到千把块都有。

最先进的还有一种无线测温的,适合于特别大的大体积混凝土,可能比较贵,没用过,但是很方便。

测温频率:

由于在养护开始阶段,混凝土温升比较快,在前15天,对混凝土每2个小时测温一次,以后对混凝土每4个小时测温一次。

中止测温条件:

测温主要控制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差,表面和大气温差不超过25度,(测量最高温度-最低气温),控制降温梯度一般每天不超3度,至表面温度和大气温度之差小于25度就可以撤除保温。

测温点布置原则:

测点须具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大体积砼内各部位的温度,从大体积混凝土高度断面考虑,应包括底面、中心和上表面,从平面考虑应包括中部和边角区。

但首先考虑温度变化敏感区,这是规程里面要求的!

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还是有经验的元素,举例说明一下吧!

某高层住宅楼工程地上14层,局部15层,地下2层,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27216.6m2。

施工中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测温方案:

测温点的布置——为保证测温点的代表性和可比性,混凝土测温孔按不大于25mm一个孔的原则布置,工程共布置56个中层测温点和56个表层测温点。

  中层测温点处预埋600mm长测温管,测温管用DN20铁管制作,底部用铁板封死,埋入混凝土内550mm,上部外露50mm。

表面测温点预埋200mm长测温管,埋入混凝土内50mm,外露50mm。

待底板钢筋绑扎好后,将测温孔的铁管点焊在排架钢筋上,上部管口用塑料袋包住以防灌进混凝土。

测温管口在测温和不测温时,都要用棉花堵紧,测温仪在测温孔停留时间应在大于3分钟时进行读数,并作好记录。

注意:

一个测温孔只能反映一个点的数据,不能采取通过沿孔洞高度变动测温探头的方法来测孔中不同高度位置的温度。

  根据底板的高度测温点可分为表面测温点、中部测温点、底层测温点,每处距表皮不小于50mm。

工程基层已设置滑移层,可以抵减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内外约束,因此未考虑底层测温点。

表面测温点的高度为底板顶标高下返50mm;

中部测温点的高度为底板顶标高下返550mm板厚。

 摘要:

目前,高层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愈来愈多,防止温度裂缝的出现显得尤为关键。

结合作者实践,介绍了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测温过程中热电偶法易出的问题及控制措施。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

布置;

测温;

控制;

热电偶

  

  1热电偶测温技术

  1.1测温仪器

  专用建筑测温线;

  JDC-2型建筑电子测温仪,精度0.1℃,量程-30℃~130℃;

  铜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1.2热电偶的埋设

  

(1)所有热电偶的埋设,必须按测温布置图进行编号,以3~5个为一个测点,3~5个测点为一个区,每个热电偶均得编号,并在埋设前进行测试检验。

  

(2)热电偶必须在钢筋绑扎完毕和混凝土浇注前安好,需绑扎在横向较粗钢筋的下侧,测温线应绑在钢筋上,其温感部位应处于测温点位置,并不得与钢筋直接接触。

  (3)按照施工平面位置的布点,用一根大于Φ12的钢筋,其长度为浇注层厚度或墙体厚度加20~30mm,温度传感器采用钢丝或胶布固定,且与钢筋之间要有隔离层。

  (4)测温线插头留在外面,并用塑料袋罩好,避免潮湿,保持清洁,留在外面的测温线长度应大于20cm,并按上中下顺序分别绑扎,每组测温线在线的上段做上标记,便于区分深度。

  1.3测温点的布置

  

(1)混凝土横断面宽度为120cm时,一个断面至少布三个热电偶,墙中心处一个,两侧距墙表面10cm处各一个(如图1)。

  

(2)墙体宽度为120cm~250cm时,每个断面至少布五个热电偶,在前面的基础上,距墙表面到中心距离的一半处再各布一个。

  (3)横断面布点一般间距为30~60cm;

高度上、下布点,墙中心一个,在距墙顶部50~80cm处布一个点;

墙体纵向布点距离为5~10m,中间部位也可交错布点。

  (4)基础混凝土有侧模,高宽比大于1时按墙体测温点布置。

  (5)如基础没有侧模,或用砖砌侧模以及高宽比小于1时,可适当减少两侧面测温点(如图2)。

  1.4测温要求

  

(1)一般在混凝土浇注完毕后10h开始测温,每班定时测定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和气温,以后每隔2-4小时测一次。

  

(2)温度变化主要为三阶段,升温阶段每2h记录一次,降温阶段每4h记录一次,一周后4~8h记录一次,直至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差小于25℃为止。

  (3)测温工作不分昼夜24h连续进行,从入模开始,7d内每2~4h测一次,7d后每4~8h测一次,应最少检测14d,最好为28d。

  (4)测温数据应认真仔细记录分析,及时向委托单位汇报结果,以便对混凝土的温控实施更及时的养护措施。

  2测点布置及控制

  

(1)墙体每区布点数量根据墙厚确定,实际测温布点大多都是按三点布置,而不考虑墙体厚度。

  

(2)基础布点如图2所示:

根据基础分区浇注部分按照对角线方向,分三个区。

  而实际布点中往往为了测温方便,基本都是布两个区,省略或者是忽视了中间部位测温点的绑扎。

  (3)测温主要是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内外的温度差。

  显然从外到内温度是逐渐升高的,离中心越近,其温度差就越小,而有些测温单位人员正是利用这点,在布点过程中不按照热电偶距表面10cm的要求布点(如图3),实际尺寸大于10cm,这样实际测温数据肯定满足最大25℃的要求,便于施工测温方案、资料的整理。

这种表层概念不清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不但降低了测温人员的警惕性,使其不能正确指导养护,而且很可能造成混凝土裂缝,严重影响结构质量。

  (4)不论是墙体还是基础,布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分区数量明显少于按标准规定计算的个数,而且一味的只求施工及测温的方便,所选的点没有代表性。

  (5)布点编号完毕后,现场施工人员及工人对其不了解,大多根本不闻不问,造成测温与施工这两个紧密相扣的过程脱节,致使在浇注过程中塑料袋破裂、热电偶破坏,测温工作无法开展。

  3测温过程的控制

  

(1)目前现场浇注大多使用商品混凝土,测温时对其入模温度记录不全,更甚者认为无关紧要,根本就不记录;

浇注时大气温度也是不记录或记录次数太少,忽略大气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应控制在30℃以内,也没有考虑天气情况影响。

  

(2)混凝土3d左右温度将会达到峰值,以后开始降温,大体积混凝土的降温速率一般不宜大于2℃/d,但是测温中,大多委托方和测温人员一味追求降温,忽略其速度太快也会产生裂缝,所以要严格控制降温速率,不能只顾着施工进度。

  (3)测温工作要24小时连续,白天大都能做到按时记录,而晚上测温工作往往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晚上大气温度较低,往往是温差增大的危险期,而晚上施工人员休息,委托单位无人监督过问,大部分测温人员就不能按时测温记录,即使温差增大,养护工人也是不能配合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值得注意。

  (4)测温工作按昼夜至少要连续观测14d,实际大部分测温单位在7d左右就停止测温,施工单位更是没有后期的养护,其温度变化当然不得而知,很可能影响到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发展。

  (5)测温中基本都是一个主测温区,应该设置辅助测温点,防止其它测温区因某种原因而失效,此时利用辅助点仍可得到温度数据。

条件允许,或对于重要工程,应利用两种不同的测温器材和测温手段进行比较,达到相互参照,以利校核,使测温数据更为准确、完整,保证工程质量。

  4结束语

  防止、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温升产生裂缝是其结构施工中最常见,也是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但由于混凝土本身的特性,温度裂缝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只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

  影响混凝土裂缝的因素相当复杂,如水泥品种及用量、混凝土入模温度、环境温度、风速、施工方案、配筋率、几何尺寸、混凝土本身的导热性能、收缩变形等等。

所以要控制裂缝的出现也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混凝土生产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除优化其原材料、加入外加剂,严格控制浇注过程外,更应对测温这一多变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但实际中往往得不到重视,施工人员与测温人员之间脱节,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