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0563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docx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docx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83-322年)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

他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较多地讨论了美的本质、诗人的灵感、审美主体“厄罗斯”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但它们是“理念”论原则的推演,附属他的政治哲学,并且表现了他对荷马以来众多诗人及其优秀作品的敌视、排斥态度。

他的对话篇才华横溢、别具艺术风格,在西方文学史上颇有地位与影响,但是并未构成一种总结艺术创作经验、自成严谨体系的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艺术作为创制知识表现现实的存在,美学是他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和先哲们迥然不同,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美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畴,总结艺术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焕发出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

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

结合他的知识论和伦理思想来探讨他的诗学,可以深化对他的美学理论包括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的理解。

    一、诗学的涵义

    亚里士多德并不热衷于只是对美作抽象思辩,像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所作的玄理论辩。

希腊爱琴文明和古典文明中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耀射着迷人光彩,特别是荷马史诗之后,希腊古典艺术绽开多样奇葩,希腊悲剧作为古典文明中的最高艺术形式,更以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表现希腊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

希腊古典文明中丰盈壮美的艺术成果,吸引亚里士多德去总结希腊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思索艺术的本性,探究艺术美的意义与价值,创建系统的美学理论即诗学。

    《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Poietike

  Techne)。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

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

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

诗即艺术创造。

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

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

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

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

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学》成书在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

现存的文本是他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或其门生的笔记,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

据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记载,《诗学》共有两卷。

可惜第二卷已失传,第一卷中说到后面还要展开讨论喜剧,可能就在第二卷。

《诗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其它著作遭到同样的命运,曾在地窖沉埋百余年,后经安德罗尼珂(Andronicus)整理、校订后,得以流传。

公元6世纪译成叙利亚文,10世纪译成阿拉伯文,现存最早的抄本是拜占庭人在11世纪所抄的。

至文艺复兴时期,从15世纪末叶起,《诗学》对西欧文学与美学思想的影响愈益强烈,西欧古典主义美学与文学尤其将它奉为圭臬。

西方近代与现代的多种美学理论建构,也往往不能越过对它的研究,以不同态度与方式从中汲取思想养料。

现代西方研究《诗学》的著作不少,较有影响的是:

布乞儿(S.H.Butcher)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艺术的理论》,毫斯(E.Hou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厄尔斯(G.F.El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论证》等。

《诗学》有数种中文译本:

傅东华先生译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天蓝先生译本(东北书店,1948年);罗念生译本(人民文学,1962年本及1980年修订本);苗力田先生主持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书名为《论诗》的译本(中国人民大学,1994年);最新的中梅先生的译注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有较详细的注释和解释有关术语及古希腊美学思想问题等的附录。

    现存《诗学》共二十六章,容大体分三部分:

(1)第一至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2)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

(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待人的一些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

《诗学》主要论述了三个艺术哲学问题:

艺术的本性,悲剧的意义,艺术的功用。

它的美学思想可归结为三个要点:

摹仿说,悲剧论,净化说。

    二、摹仿说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开宗明义指出,在研究诗的种类、功能、成分、结构之前,首先要阐明关于诗的本性的首要原理,即艺术的本性是摹仿。

他认为:

史诗、悲剧、喜剧、酒神颂以及其它各种艺术,“都是摹仿”,(1447a[,14-15])“摹仿处于活动中的人”,“摹仿出人的性格、情感和活动”。

(1448a[,1]、1447a[,26])“摹仿”的希腊词(mimesis)的含义,并不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临摹、仿效。

它本有两重含义:

一是指表现或表象(representation);二是通过英译的imitation,有外部现象摹本的意思。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说的摹仿,有技艺摹仿自然的宽泛含义,而在《诗学》中,它是一个特定的美学畴,指在“诗”这种创制技艺(艺术创作)中,表现人和人的生活。

(注:

参阅中梅译注的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06-217页。

附录之(四)对摹仿一词的希腊文词源意义和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使用摹仿一词的不同含义,作了详细阐释。

    说艺术是摹仿,在古代希腊能自然地容易被理解和接近。

英国美学史家鲍桑葵(B.Bosanquet,1848-1823年)说:

希腊艺术可以称为“摹仿性”艺术,因为希腊艺术并无抽象的理想性,而是以和谐、庄美、恬静的特征,艺术地再现生活,它包含着“审美真理”,铺平了通向“美学理论”的道路,“希腊的才华所描绘出的无限的全景就在摹仿性艺术,即再现性艺术的名目下,进入哲学家的视野”。

(注:

鲍桑葵:

《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8-23页。

    早先希腊的哲人们虽然已有论及艺术中的“摹仿”,但赋予不同的哲学意义和解释。

毕泰戈拉认为美是对数的摹仿;赫拉克利特主艺术摹仿自然的和谐即对立的统一;格拉底说绘画、雕像之类的艺术不但摹仿美的形象,而且可以借形象摹仿人的情感、性格。

柏拉图在《国家篇》第十卷中,详细论述了诗是摹仿。

“摹仿”已是同“分有”并提的哲学畴。

在他看来,现实事物摹仿“理念”(或译相、形式、型),艺术作品又只是摹仿现实事物的影象,是用语言、韵律、曲调、色彩等摹仿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过是制造影象,它同“理念”的真实存在、永恒真理,有双重的隔膜。

比如,木匠摹仿床的“型”制作木床,画家画的床又只是摹仿木床的影象,不是真实的存在。

从认知角度说,诗人、画家摹仿而生成的印象,只触及灵魂中的感觉和欲望这个低下部分,同把握“理念”的理性相距甚远。

柏拉图认为,艺术远离理念与理性,不仅无补于城邦治理和公民道德,而且会悖逆真与善,造成理性和情欲的冲突,败坏风习。

因此,在他设计的理想城邦中,荷马那样的杰出诗人一概被放逐。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知识论不同于柏拉图哲学,他对艺术的“摹仿”本性也有迥然相异的哲学理解。

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具有多样意义;诗摹仿人的活动,在作品中创制出艺术真实的存在;“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指表现人的本性与活动,显示人的这种“存在”的意义。

而且,“摹仿”是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的创制知识;艺术的“摹仿”并非只受感觉与欲望驱使,它凭借“实践智慧”洞察人生,把握生活的真谛。

因此,摹仿的艺术是高尚的知识活动。

他展开论述摹仿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

    希腊艺术摹仿希腊人的生活,摹仿的艺术本身又是希腊人生活的重要容。

希腊的大量艺术作品表现希腊神话传说。

在哲学尚未提出理性神之前,古希腊的神人同形同性,希腊人的心目中,奥林匹斯诸神生活在尘世间,同人一样喜怒哀乐、妒忌争斗,同英雄、凡人交往,神实为人的升华,体现希腊人的理想、智慧和创造力。

神正是对希腊人自身的摹仿。

早期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哲人塞诺芬尼(Xenophanes)早指出,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希罗多德指出:

希腊神的名字从埃及传入,赫西奥德和荷马的作品,才把诸神的家世、名字、尊荣、技艺、外形教给希腊人。

(注:

希罗多德《历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3-135页。

)可见,希腊诸神与英雄出现在远古口头文学创作中,就是摹仿希腊人活动的艺术形象。

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更多艺术作品包括悲剧,已直接表现尘世社会生活。

    亚里士多德用摹仿概括一切艺术的共同本性,有其深刻的涵义;艺术本源于摹仿;艺术以感性形象摹仿人的交往活动和精神生活;艺术形象同人的生活世界的事物原型有相似性,并不是另寓它意的象征性表现。

他的论证很实在:

对希腊艺术作品作切实分析,指出正是摹仿的手段、对象和方式不同,产生并区分了不同种类的艺术。

    摹仿手段指表现艺术形象的媒介,主要是声音和形体动作、颜色和构形、语言和韵律等。

亚里士多德大体就三种手段说明了三大类艺术的发生。

(1)音乐和舞蹈。

音乐使用音调和节奏,舞蹈使用形体动作,摹仿人的情感或活动。

它们是远古希腊人在劳作、祭神中最早产生的摹仿艺术。

亚里士多德尤其肯定并重视音乐的手段模仿人的性情,他在《政治学》中也指出:

节奏和曲调摹仿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所有其它正反的情绪和品性,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同人心息息相通,会产生比普通快感更为崇高的体验。

(1340a[,1]-1340b[,17])

(2)绘画和雕塑,即现代所说的造型艺术。

它们使用颜色与构形摹仿。

西欧原始人早有洞穴壁画的可观成就。

公元前19世纪希腊半岛居民制作的瓶上,已有花卉、动物、车马、人物的图画。

至希腊古典时期,神像画和人的肖像画达到较高水平,雕塑艺术成就相当高超。

梅隆(Myron)的“掷铁饼者”栩栩如生,菲迪阿斯(Phidias)的巴特农神庙塑像庄严静穆、飘逸凝重。

主要刻画神、人的雕塑是当时造型艺术的主体,表现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也认为:

颜色和构形可通过对人物的视觉印象,表征其性情与品德。

(1340a[,33-39])(3)狭义的“诗”,即史诗、颂歌、抒情诗、讽刺诗和悲剧、喜剧等文学形式。

它们都使用有韵律的语言摹仿的人的活动、情感、性格。

古代希腊的文学创作传统悠久辉煌。

早在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伟大史诗《伊利昂记》、《奥德修记》,壮阔地描述公元前12世纪氏族社会解体、早期奴隶制形成时期,希腊人远征小亚的特洛伊城的故事,歌颂战争中的英雄人物。

荷马史诗为后来希腊的各种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公元前8-7世纪女诗人萨福抒写的情诗、婚歌清丽婉约,吟唱在爱琴海域,卓有声誉。

希腊古典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形式悲剧与喜剧,主要使用语言对白手段,结合音乐、舞蹈,最能综合、深入地摹仿人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说它们在各方面都是一种高级的、具有较高价值的艺术形式。

(1449a[,5])他在《诗学》中最重视研究的史诗和悲剧,分别是早期和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

在狭义的“诗”中,语言与韵律的手段必须创制艺术形象,摹仿人的情感和行为,才能成为诗的艺术。

他指出:

有人若用韵文写医学、物理学著作,恩培多克勒用韵文写自然哲学,他们都算不上是诗人。

(1447b[,18-21])

    摹仿对象不同,则使每种艺术部产生不同的类型。

摹仿对象是处于活动中的人,他们有品性差别,或高尚、或一般、或鄙劣,就是说,或优于常人、或近于常人、或劣于常人。

这样,摹仿容不同,使各种艺术部发生类型差异。

如绘画:

公元前5世纪著名壁画家波吕格诺托斯(Polygnotos)善画“优于常人”的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泡宋(Pauson)用近似漫画形式描绘鄙劣人物;狄奥尼索斯(Dionysos)善画逼真肖像,有“人的画家”之称。

再如戏剧:

“戏剧”的希腊文drama,有“动作”的词源意义,故戏剧的本义指动作摹仿。

悲剧指严肃戏剧,主要摹仿高尚人的高尚行为;喜剧则主要摹仿鄙劣人物的活动。

这就是两种戏剧形式的差别。

亚里士多德指出:

这里说的“鄙劣”,并非一定指“恶”,而是指“滑稽”,属于“丑”,是不引起痛苦与灾难的“丑”。

(1449a[,32-34])艺术中的“丑”,也能给人艺术美的愉悦。

    用同种手段摹仿同种对象,因摹仿方式不同,也会产生艺术形式的差异。

如在“诗”中,荷马史诗用语言叙述方式,悲剧和喜剧则用演员动作、韵文对白方式来摹仿。

    亚里士多德论述摹仿的手段、对象和方式,不是为了对艺术作技术性分类。

实质上,他阐述了:

艺术本源于摹仿;艺术是对人的外在活动和在品性的摹仿,人是艺术的主体和主题;艺术以创制性的形象真实反映人的生活,艺术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这种论述,同柏拉图主艺术只是对“理念”的双重隔层摹仿,显然对立。

西方学者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摹仿手段都是符号,同它们指谓的事物并无本质相似、自然联系,艺术最终产生于心灵中非现实的想象,因此,艺术不是生活原型的再现,而是摹仿者心绪的象征表现。

布乞儿批评这种象征主义解释,不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原意。

他的《解释篇》说过口语是心绪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16a[,3])但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的心灵中的印象并不是符号,而是外部事物的摹本,同事物相似。

在感知活动中,对象在心灵中刻下印象,逼真地留在记忆中,(《论记忆》450a[,27]-451a[,17])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实在事物的特殊映现。

(注:

参阅布乞儿《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艺术的理论》,纽约1951年版,第124-125页。

)鲍桑葵也通过具体分析指出,柏拉图的审美思想有象征主义色彩,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抛弃摹仿说而采纳象征说,“在他那里,艺术以实在事物为标准,在艺术处理中又有理想化。

这同艺术的实际过程是十分符合的”。

(注:

鲍桑葵:

《美学史》第75-82页。

    第二,摹仿是人的本性,艺术在实现人的本性中进化和完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发源于人的双重本性:

人天生有摹仿的禀赋;人固有对美的事物天生的美感能力。

    在他看来,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摹仿本能。

人是最富有摹仿能力的动物,人类通过摹仿获得最初的经验和知识。

摹仿实质上是一种求知能力,正是由于这一点,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

(1498b[,5-8])从《后分析篇》第二卷最后一章可知,他认为人在感官知觉和记忆的不断重复中,产生了经验,经验中既已发生了对事物的普遍特性的思想性判断,又保留着对特殊事物的形象性的知觉判断。

在经验的温床里,可以生长出不同知识形式的株苗:

凭借理性和努力,把握关于存在事物的普遍本质和原因的理论知识(包括证明的科学知识);凭借实践智慧把握关于人的特殊行为的实践知识;凭借实践智慧把握显示必然性的特殊形象,形成创制知识,即诗或艺术。

摹仿实际上是人的求知本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摹仿产生的艺术是以形象方式认识实在、通达真理的特殊求知活动。

艺术的摹仿不是照样画葫芦、猴子学人,不是消极直观地映象;艺术中的真理是一种能动的“解蔽”即呈现真理,是洞察人和生活的本质。

    美令人愉悦、引起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并不只是由于对称、秩序、确定性的形式美引生快感,更重要地是由于求知是最快乐的事,所以人类在摹仿中感到愉悦。

他说:

求知不仅对哲学家是最快乐的事,而且对一般人也是最快乐的事,正因此,诗能产生美的愉悦。

例如,人们观赏绘画感到愉悦,因为观赏中在求知,认识到“这就是那个事物”;尸体和令人嫌恶的动物平时看到觉得痛苦,而在绘画中对它们作维妙维肖的摹仿,人们却乐于观赏,也是由于求知中发生愉悦。

(1448b[,1-17])

    人还有另一种天生的美感本性。

它不是生理欲望的满足,不是实用的、功利性的,而是指感受对称、秩序、确定性中产生独特的愉悦。

亚里士多德说到:

绘画中色彩优美处理的技巧给人快感,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人惬意表达情感的天性。

(1448b[,18-21])《问题集》第十九卷专门探讨音乐中的不同旋律、节奏、音程、声乐和器乐,为何能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

他指出:

音乐中旋律和节奏的运动,同人们的行为相关,最易表达人的情感和品性;(919b[,26-37])悲剧的歌唱中穿插朗诵会产生悲剧效果,因为对比表现情感,造成极致的不幸或悲痛,单调则难以使人悲痛欲绝。

(8918a[,12-13])总之,各种摹仿手段、方式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也出于人的美感天性,在于审美主体的情感共鸣。

    各种艺术形式都出自实现上述人的双重本性。

戏剧是当时已臻成熟、成果卓显的文学形式。

亚里士多德探究希腊悲剧、喜剧的由来和发展,表明艺术形式的演变与成熟,是人的摹仿与美感天性不断进化、提升的结果。

这符合古希腊戏剧史的实际。

    悲剧、喜剧最早都发轫于民间即兴创作。

悲剧最初起源于酒神颂引子,随着不断增生新成分,悲剧不断提高,直到发展出它自身的本质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时悲剧艺术形式已臻完善,不再发展了。

悲剧并非指剧情必定悲惨之作,而是指摹仿严肃、完整、宏大行为的严肃剧。

“悲剧”的希腊文tragodia,原意是“山羊之歌”,因为悲剧由萨提尔(satur)剧演变而来,后者是在酒神崇拜中由扮成山羊摸样的演员演出的剧目。

公元前6世纪末累斯博斯人阿里翁表演酒神颂时,即兴编诗回答歌队长的问题,宣述酒神故事。

之后,才捐弃简短情节、荒唐台词,形成有庄严格调的悲剧。

题材容不再限于酒神故事,大多取材于荷马史诗、神话与英雄传说。

从希波战争至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后,希腊悲剧尤其兴盛,得到重大发展,以不同方式深入表现希腊人的现实生活,开阔地涉及命运、、战争、民生制、社会关系、妇女地位、家庭伦理等容。

演剧成为希腊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波战争期间佛律尼科斯的悲剧《米利都的隐落》在雅典演出时,全场恸哭。

雅典古典时期悲剧名家迭出,三大悲剧家将希腊悲剧推进至辉煌峰巅,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悲剧已发展出“本质形式”。

埃斯库罗斯(Aeschylus,公元前525-456年)写有70部剧作,悲剧传存7部,《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等代表作主要表达命运不可抗拒,人对自己的选择行为负责。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公元前496-406年)是派政治家伯里克利的好友,60年艺术生涯中创作130部剧作,传存7部悲剧,《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等名作题材取自英雄传说,崇扬英雄主义,主人不屈从命运,以自己的才智、力量克服苦难、抗争命运,表现了人的自我觉醒。

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公元前485-406年)曾从学于雅典启蒙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也是格拉底的好友,写剧本92部,悲剧传存18部,《美狄亚》、《特洛亚妇女》等皆是名篇,他终结了“英雄悲剧”,以强烈的批判精神直面社会现实:

抨击不正义战争;反对将制蜕变为政客弄权的工具;反对男女不平等,支持受迫害妇女抗争;暴露贫富悬殊,同情穷人奴隶、鞭挞富人贫暴;怀疑、揭露迷信,主人自己支配命运,等等。

希腊悲剧发展到欧里庇得斯,从神话英雄到尘世现实,从相信命运支配到认识人自己的力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正是人的摹仿天性即认识社会现实和人自身逐步实现、不断提升。

他对三大悲剧家给予高度评价。

    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在悲剧发展中不断实现人的美感天性,摹仿手段与方式即艺术美的形式不断改进,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如从酒神颂的萨提尔剧单人即兴编诗答话,到悲剧根据诗人创作,由演员、歌队表演剧情完整的故事,演员人数增加,缩短合唱,对话成为表演的主要手段,并引进舞台布景,悲剧规模变得宏大,成为庄重的综合性艺术。

萨提尔剧重于歌舞,诗的韵律采用四双音步长短格;悲剧则以对话为主体,创造了适合对话韵律的短长格。

再如,他认为史诗和悲剧都用韵律语言摹仿严肃行为,亲缘性最近,后者也由前者演变而来,艺术形式上后者又是对前者的超越、创新。

史诗采用诗人叙述方式,只用六音步长短短格韵律;悲剧用演员、歌队的对话、动作表演故事,采用短长格韵律表现对话,歌队的“合唱琴歌”有多种曲调,各有不同的行数、音步和节奏。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比史诗更多的艺术成分,如音乐、扮相等等,能使人体味“强烈生动的快憾”,能以紧凑集中的情节、节省的时间达到摹仿目的,取得更好效果。

他说,史诗成分悲剧皆有,而悲剧的成分,不尽出现于史诗中。

“悲剧优于史诗,因为悲剧比史诗能更好地达到目的”。

(1462a[,15]-b[,15])

    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也有其由来和发展,体现了人的摹仿和美感天性、审美能力不断进化。

喜剧的希腊文komodia,原意是“狂欢歌舞剧”,古希腊喜剧起源于收获葡萄时节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

公元前6世纪初,它在希腊本土的麦加拉已演变为表现神话故事和日常生活的滑稽剧,即兴编喜谑诗句回答问题,所以麦加拉人自称首创喜剧,麦加拉人萨里翁将滑稽剧介绍到雅典,并使它具有诗的形式和戏剧的歌队。

可见,原始喜剧早于公元前6世纪末叶形成的悲剧,但由于喜剧起初不受重视,执政官分配歌队给喜剧诗人参赛是较晚的事,那时喜剧已有确定形式,雅典于公元前487年才在酒神大节正式上演喜剧,比上演悲剧晚。

至希腊古典时期,喜剧兴盛,表现了比悲剧更为自由的创作手法,有种种政治讽刺剧、社会讽刺剧,雅典涌现三大喜剧家,除了克剌提诺斯(约公元前484-419年)、欧波利斯(约公元前447-411年)之外,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公元前484-419年)最负盛名,写喜剧44部,传存11部。

他的作品开阔展示希腊古典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生动画面,针砭社会时弊,剖示时代危机,提出革新城邦的理想。

喜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多有创新,如采用“对驳场”表现主题思想,更多使用民间俗语,歌队作用减少,庄穆与诙谐、抒情与俚俗交织的风格,等等。

亚里士多德考究悲剧、喜剧的由来、演变,阐明艺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进化,是人的摹仿和审美能力逐步提高、人的求知和美感天性不断实现与升华的过程。

这种艺术进化观,颇有合理性。

    第三,摹仿应表现必然性、或然性和类型。

    亚里士多德认为:

诗人的职能不是记录已经发生的事,而是描述出于必然性、或然性而可能发生的事,表现某种“类型”的人和事。

(1451a[,36]-b[,7])历史作品和诗的区别不只在于是否用韵文写作,希罗多德的《历史》若改写为韵文,依然是历史著作。

他分析诗区别于历史的特点:

历史叙述已经发生的事实,诗则描述出于必然、或然,在过去、现在、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它未必已是现实的存在,但相似现实、相当逼真;历史记录个别性事实,诗则在可能的事件中显示“普遍性事物的本性”,因而比历史“更富有哲理,更为严肃”;历史只记述个体人的活动,诗则要在特殊中见普遍,描写某种“类型”的人和事;历史编述众多事件,往往只见偶然联系,诗即使写历史故事,也要择取精要情节,作艺术加工,揭示事件的因果联系,将它们结成能产生特殊快感的有机整体。

(1459a[,16-30])

    亚里士多德的以上论述,表明摹仿说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他在《解释篇》、《前分析篇》中论“模态”,可理解为命题模态中见事物模态。

他认为:

或然性同实然性、必然性并不处于矛盾的对立关系;处于潜能状态的可能的事物,可蕴涵必然性而变为现实,而实然的必定是可能的,从现实事物可洞察其或然性、必然性;特殊事物中则寓有普遍的本质与原因。

由此推论,摹仿不是记录经验的个别事实,所谓依据必然性、或然性描述可能发生的人与事,是要在特殊的生活原型中把握普遍本性,揭示因果联系,经过艺术加工,创造生动的典型形象,体现诗的真理。

他强调诗表现“类型”,这是最早的关于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