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集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3116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集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论语选读》集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论语选读》集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论语选读》集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论语选读》集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集注Word文件下载.docx

《《论语选读》集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集注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选读》集注Word文件下载.docx

”孔子下,欲與之言。

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論語•衛靈公)

(四)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問曰:

“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隱者也。

”使子路反見之。

至,則行矣。

子路曰:

“不仕無義。

長幼之節,不可廢也;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五)子路宿於石門。

晨門曰:

“奚自?

“自孔氏。

“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論語•憲問》)

(六)孟子謂宋勾踐曰:

“子好遊乎?

吾語子遊:

人知之,亦囂囂;

人不知,亦囂囂。

曰:

“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

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

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

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二、當仁,不讓於師

(一)叔孫武叔毀仲尼。

子貢曰:

“無以為也!

仲尼不可毀也。

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

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

不見其不知量也!

”(《論語•子張》)

(二)陳子禽謂子貢曰:

“子為恭也,仲尼豈賢與子乎?

”子貢曰:

“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夫子之得家邦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

(三)顏淵喟然歎曰: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論語•子罕》)

(四)子曰:

“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

”公西華曰:

“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論語•述而)

(五)子曰:

“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衛靈公)

(六)子曰:

“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吾無隱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七)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

夫子莞爾而笑,曰:

“割雞焉用牛刀!

”子遊對曰:

“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戲之耳。

”(論語•陽貨)

(八)子見南子,子路不說。

夫子矢之曰:

“予所不者,天厭之!

天厭之!

”(論語•雍也)

(九)子曰:

“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非曰能之,願學焉。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

“異乎三子之撰。

”子曰:

“何傷乎?

亦各言其志也。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

“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夫子何哂由也?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論語•先進)

(十一)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十二)顏淵死。

“噫!

天喪予!

”(論語先進)

(十三)顏淵死,子哭之慟。

從者曰:

“子慟矣!

“有慟乎?

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一)子曰:

“由,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二)子曰: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三)子曰: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四)子貢曰: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人皆見之;

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子張)

(五)子夏曰:

“小人之過也必文。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八)子夏為苣父宰,問政。

“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子路)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十)子貢問政。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去兵。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十一)子曰: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論語•子罕)

(十二)自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十三)子貢問曰: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敢問其次。

“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敢問其次。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為次矣。

“今之從政者何如?

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顏淵問仁。

“克己複禮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

“請問其目。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二)仲弓問仁。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

“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三)樊遲問仁。

“愛人。

”問知。

“知人。

”樊遲未達。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

“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何謂也?

”子夏曰:

“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

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四)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其’恕’乎!

(五)子貢曰:

“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可謂仁乎?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仁遠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七)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

(八)子曰: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不仁著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論語•裏仁)

五、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二)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賈對曰:

“以告者過也!

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

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其然?

豈其然乎?

”(論語•憲問)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五)子路問成人。

“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六)孔子曰:

“君子有九思: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季氏)

(七)子曰: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八)子路曰:

“君子尚勇乎u?

“君子義以為上。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十)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讒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

六、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三)子路問:

“聞斯行諸?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諸?

”冉有問:

“聞斯行之。

“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惑,敢問。

“求也退,故進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四)子張問曰:

“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

三已之,無慍色。

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

“忠矣。

“仁矣乎?

“未知。

焉得仁?

”“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

至於他邦,則曰:

‘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之一邦,則又曰:

“清矣。

”(論語•公冶長)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居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九)子貢曰: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詩》雲: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乎?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論語•學而)

(十)子夏問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繪事後素。

“禮後乎?

“起予者商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

”(論語•八佾)

七、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一)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學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

“未也。

”“居!

吾語女: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論語陽貨)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論語泰伯)

1.無禮:

這裏的“無禮”與今意不同,今意是沒有禮貌;

這裏的“無禮”字面意思是“沒有禮制”,亦即不考慮禮制對人的約束。

2.篤: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解作“忠誠”、“厚道”。

於:

3.興於仁:

4.朱熹《論語集注》曰:

“”

(六)子夏曰:

“賢賢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學而)

1.賢賢: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賢:

①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荀子·

王制》:

‘尚賢使能。

’②尊重,賞識。

《禮記·

禮運》:

‘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賢賢:

尊重賢者。

2.易:

輕視。

如《史記·

高祖本紀》:

“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

3.致:

“致:

送達。

《荀子解蔽》:

‘遠方莫不致其珍。

’引申為獻出、盡。

本句云云。

《後漢書·

臧洪傳》:

‘凡我同盟,齊心一力,以盡臣節。

’”

4.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教師用書》之“參考譯文”譯為:

“這種人雖說沒學,我也一定說他學了。

”這裏把“雖曰”譯作了“雖說”,但此“雖說”是一個詞還是兩個詞?

作為一個詞,“雖說”就是“雖然”,作為兩個詞,“雖說”等於“雖然說……”。

古文中“雖曰”常見,諸如《伶官傳序》: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種樹郭橐駝傳》:

“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

”揆之文意,“雖曰”皆為二詞,“曰”有實意。

不過到底是什麼人所“曰”,則不予交代:

可能只別人,也可能使自己“曰”。

“謂”是什麼意思?

是“說”還是“認為”之意?

如果解作“認為”,則“之學”為其賓語,但“之學”不成立,因為“之”字根本不能作主語。

所以,“謂”字必須解作“說”,“之”和“學”均為“謂”之賓語(雙賓語)。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敏:

“敏”字有“敏捷、迅速”之意,也有“努力、奮勉”之意。

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將此“敏”字釋為“敏捷、迅速”,《選讀》則釋為“勤勉”,即勤奮、努力。

《集注》:

“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

”則是解為“勤勉”、“努力”。

後說可從。

《譯注》譯“敏於事”為“對工作勤勞敏捷”,兩意並存,不可取也。

2.有道:

《辭海》:

“有道:

①指有才藝或有道德的人。

《周禮·

春官·

大司樂》: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鄭玄注:

‘道,多才藝者。

’《論語·

學而》: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

‘有道,有道德者。

’②舊指政治清明。

《論語·

季氏》: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3.正焉:

《辭海》釋此“正”字為“正、糾正”。

《論語正義》:

“焉:

助語之辭。

”王力《古代漢語》注釋“就有道而正焉”句曰:

“大意是:

在學業上有弄不清楚的地方,向有道德的人請教,以正定其是非(依邢昺說)。

”此說楊伯峻《譯注》不從。

楊說同於《辭海》,可從。

4.也已:

句末語氣詞連用,“也”、“已”都表示確定,連用以後,確定的語氣更強。

現代漢語沒有適當的詞對譯,但可用“了”補足語意。

(洪成玉《古漢語複音虛詞和固定結構》)

(八)哀公問:

“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

1.為:

王力《古代漢語·

常用詞(五)》:

“為:

算做,算是。

為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孟子·

梁惠王上》:

‘不為不多矣。

’”此處“孰為”之“為”,即應是“算做”“算是”之意。

此意諸多辭書未收及。

2.《選讀》:

“不貳過:

不重犯早先犯過的錯誤。

貳,重複,某種行為或現象再次出現。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亦將此“貳”字解作“重複”。

《現代漢語詞典》:

“重複:

動詞。

①(相同的東西)又一次出現:

內容∽。

②又一次做(相同的事情):

他把說過的話又∽了一遍。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出、入:

一般注本皆出入於家。

楊伯峻《譯注》據《禮記·

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認為此處“出”是出己宮,“入”是入父宮,因之將“入則孝,出則弟”譯為“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

離開自己房子,便敬愛兄長”。

“出”和“入”為一對反義詞,所指對象應該是相同的。

亦即皆謂父宮或皆謂己宮。

此其一也。

其二,將“孝”“弟”僅僅局限於一宮之間,未免狹隘。

故楊說不可從。

2.謹:

一般注本皆注為“慎重小心”、“謹慎”,楊伯峻《論語譯注》則解作“寡言少語”。

《說文》:

“謹:

愼也。

從言堇聲。

”楊注過於拘泥於字之本義。

(十一)陳亢問於伯魚曰:

“子亦有異聞乎?

”,鯉趨而過庭對曰: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學《詩》乎?

’對曰:

‘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

‘學《禮》乎?

’‘不學《禮》,無以立。

’鯉退而學《禮》。

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

“問一得三:

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論語季氏)

1.亦:

副詞,用於是非疑問句中,加強疑問語氣。

可譯為“可”等。

“可:

④副詞,用於疑問句裏加強疑問的語氣:

這件事他∽願意?

2。

遠:

“㈡yuà

n疏遠;

避開。

衛靈公》:

‘遠佞人。

’《漢書·

劉向傳》:

‘黜遠外戚。

’”朱熹《集注》:

“遠:

去聲。

3.陳亢:

《集注》、《譯注》均以為“亢”字音gāng。

一 论孝

1 有子①曰:

“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③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学而》)

①〔有子〕即有若,孔子晚年时的弟子。

②〔孝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③〔鲜〕少。

【译文】有子说:

“做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在位者的,这样的人少啊!

不喜欢触犯在位者,却喜欢作乱的,这样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就由此而生了。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的根本吧!

2 子曰:

“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先生说:

“父亲还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志向;

父亲去世以后,看他的行为;

三年而能遵从父亲的为人处事之道的,可以称得上‘孝’了。

3 孟懿子①问孝。

“无违。

”樊迟②御③。

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

①〔孟懿子〕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鲁国的大夫。

当时鲁国三家大夫(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掌握国家实权。

②〔樊迟〕孔子的学生,名须,字子迟。

③〔御〕驾车。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

先生说:

“不要违背了理。

”(一天),樊迟驾车,先生对他说: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了理’。

”樊迟问:

“这是什么意思呢?

”先生说:

“父母在世时,当以礼事奉;

去世了,当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4 孟武伯①问孝。

“父母唯其疾之忧。

①〔孟武伯〕姓仲孙,名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谥号。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

“(要想到)父母总是担心子女生病,(由此体会父母对子女深厚的爱)。

5 子游①问孝。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①〔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

“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能供养父母。

就是对于犬马,都能供给饮食;

如果内心不尊敬,那么怎样区别呢?

6 子曰:

“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

①〔几(jī)〕这里是轻微、委婉的意思。

“子女事奉父母,(若父母有过错),当委婉劝谏,表白自己的意见,若父母不听从,仍然很敬重父母,不违背于理,虽然很辛劳,也没有怨言。

7 叶公①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②羊,而子证③之。

”孔子曰: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子路》)

①〔叶公〕名沈诸梁,字子高。

叶,地名,当时属楚国,在今河南叶县境内。

叶公即叶地的长官。

②〔攘〕偷窃。

③〔证〕相当于现在的告发、揭发。

【译文】叶公对孔子说:

“我们乡有行事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而儿子出来告发了。

”孔子说:

“我们乡的正直的人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遮掩,儿子替父亲遮掩。

‘直’包含在其中了。

8 宰我①问:

“三年之丧,期②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③,期可已矣。

“食夫稻④,衣夫锦,于女安乎?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⑤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阳货》)

①〔宰我〕孔子学生,名予,字子我。

②〔期(jī)〕一周年。

③〔钻遂改火〕古代用的是钻木取火的方法,被钻的木,四季不同,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zhé

)之火,秋取柞楢(yó

u)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一轮回。

④〔稻〕古代北方以稻米为贵,居丧者不能吃。

⑤〔居处〕平日的居住生活。

在古代,孝子要住在临时用草料、木料搭成的小棚子里。

【译文】宰我问:

“三年的丧期(太久了),一年时间就够长的了。

君子三年不治礼,礼一定会败坏;

三年不治乐,乐一定会佚失。

而且旧谷已尽,新谷已收,钻燧取火之木也都改了,所以守丧一年就可以了。

“(父母去世刚一年),吃稻米,穿锦衣,你对此心安吗?

”宰我说:

“心安。

“如果你心安就那样做吧。

君子守丧的时候,吃了美食也不觉得香甜,听到音乐也不觉得快乐,在日常屋室里起居总也不能心安,所以才不做这些。

如今既然你心安,就那样做吧!

”宰我出去后,先生说:

“宰我不仁啊!

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脱离父母的怀抱。

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啊。

宰我对他的父母有三年的爱吗?

二 孔子与弟子

1 子贡①问曰:

“赐也何如?

“女,器也。

“何器也?

“瑚琏②也。

公冶长》)

①〔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②〔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皿,相当尊贵。

【译文】子贡问道:

“我怎样呢?

“你是一种有用的器物。

”子贡问:

“是什么器物呢?

”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