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2829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

《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

而上海市尤甚,10个中心市区,人口密度高达226152人/km2【1】。

2、绿地缺乏

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过低,园林绿地太少,裸露地太多。

全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6.25m2;

其中134个城市不足3m2,31个城市不足1m2【2】。

3、“城市病”蔓延加剧

城市化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环境绝对面积的减少,并使之在很大区域发生质的变化而消失,对城市居民起着本质的作用,其结果是许多“文明病”或“公害病”相继产生,如肥胖病、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

而且导致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病症,如电脑病、空调病、火锅病、脂肪肝、脾酒肚、

啤酒心、服装病、首饰病、居住综合症等。

据上海市统计肝癌死亡率市中心为28.9人/10万,市郊为18人/10万,远郊为9.98人/10万。

4、环境所致的心理障碍

在城市环境条件下,人类种群中一方面人口高度集中,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相对隔离。

传统关系被经济关系、法律关系所取代,于是心理性疾病就产生于城市,尤其是在大城市的生态环境下。

5、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

随城市建筑物密度增大和大规模排水系统以及其他地下建筑物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雨水向土壤的渗透,使城市地下水位下降。

在那些主要依地下水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城市尤为严重,过度抽取地下水,甚至发生地面沉降现象。

到1995年,我国已有50多座城市出现地面沉降。

6、环境污染严重

城市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集中场所,利用和消耗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产生大量废弃或有害的污染物质,使城市环境的构成与状态受到破坏和污染。

在城市中,家庭燃烧、工厂机器的运转和机动车辆的行驶排出大量污染物,污染城市空气,造成大气污染。

据监测,我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日均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3-5倍,全国几乎没有一座城市的空气达标。

城市中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够,通过下水道系统流入江河湖海,形成了各色各样的水污染。

据中科院1996年发布的一份国情研究报告表明,全国532条主要河流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大江河流经的15个主要城市河段中有13个河段水质受到污染。

城市中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污泥排出量不断增加,日积月累、占地堆积,形成包围“城市”的垃圾。

给鼠类、蚊蝇提供了繁殖的场所,威胁人类健康,影响市容市貌。

大量的塑料垃圾影响土壤的通透性、破坏土质,影响植物生长。

7、生存风险,明减暗增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对于受风、雨、雪、雹、水等自然灾害的风险是明显的降低了,但受地震、火山、流行病、传染病、车祸等造成的伤害的风险却增加了。

二、生态学的发展及城市生态学的产生

回溯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生态学在其产生之初就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逐渐完善。

在生态学发展的初期,即19世纪,其研究内容侧重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到了20世纪中期,由于人口急剧增长所带来的压力以及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这把双刃剑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社会发展中出现了PRED(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一发展)之间不能相互协调的综合症。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学在社会上被重新定位。

它摆脱了长期困扰其发展的自然主义倾向的束缚,把研究系统之外的人变成生物圈之内的人,把人类及其生产活动列入生态学研究的复合系统之中,在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中充分发挥其原有的科学积累,并广泛吸收、融汇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精华,这使生态学得以迅速发展并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当代科学的舞台,由过去倍受争议的丑小鸭经过现实的锻炼脱颖而出,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白天鹅。

尽管它的羽翼还不够丰满、结构还不完善,但它充满了活力,面对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前途一片光明。

生态学在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其产生时的狭隘的学科局限和传统的研究范围,不仅在理论和方法方面,而且在研究对象的范畴、规模和尺度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生态学在研究社会问题中的重新定位。

当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紧密地结合社会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断突破其初始时期以动植物为中心的学科界限,把人类社会包括在内,向解决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发展,并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研究的对象不断拓宽。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一方面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不断拓宽,另一方面表现在从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向人工生态系统发展,从单一生态系统向复合生态系统拓展。

第三,从研究结构到研究功能和过程。

为了解决当前生产和社会面临的问题,生态学加强了系统功能和过程研究的力度。

特别是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功能,或社会公益功能引起了生态学家的密切关注。

第四,从局部的孤立的研究向整体的网络化研究发展。

由于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的变化,生态学的研究是在相对孤立的局部地区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向着区域化和全球化发展,并形成网络进行综合与对比。

第五,学科之间相互交融与新分支学科的不断产生。

当现存的学科不能很好的用来阐明一个或一系列科学问题时,就会导致科学理论的变革。

例如生态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并发展了人类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城市生态学。

许多生态学家认为,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正在成为当代生态学的学科前沿,并给人类的未来带来巨大的影响。

城市生态学正是这方面突出的代表。

城市的发展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

朴素的城市生态学思想理念早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中,例如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这种理念。

然而现代城市生态学的思想最先出现在美国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著作中,其代表著作是1925年由R,E.Park等人合著的《城市》,这一学派的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它是生态、经济和文化三种基本过程的产物,是文明人类的自然栖息地。

他们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城市人口和社会机构分布的形成过程,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探寻人群空间分布的各种社会原因和非社会原因,他们称这种研究为“人类社会学”,其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社会学方面。

然而,城市生态学真正作为一门科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一批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

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化历史。

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第一篇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其对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前景所做的估计,进一步激起了人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

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项国际性的研究计划—人和生物圈(MAB)计划,其目的在于研究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对整个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地可能发生的环境过程和环境压力,找出人类合理管理生物圈的途径和方法。

此外,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于1974年在海牙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生态学大会成立了“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并组织出版了季刊《城市生态学》杂志。

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IIUE)、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欧洲联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开展了相关研究。

目前,对城市生态学的含义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其基本概念却是大同小异的。

概而言之,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我国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起步稍晚,但发展很快。

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生态学传人我国,引起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科学家的广泛兴趣。

许多城市先后提出并实施了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等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提出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各类城市超过80个,其中有一些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

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

1986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其重点在于城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198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为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与国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

1997年12月,全国第三届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专题讨论会在深圳和香港的相继召开,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1990年中国生态学会在珠海和澳门展开了生态城市研讨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8月在中国深圳召开了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并讨论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

这些都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别。

生态城市的概念并不统一,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

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

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生态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

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得到保护;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次,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体系。

生态经济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它包括生态农业的实施;

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处理;

能源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

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等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包括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可持续消费模式;

倡导生态文明;

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

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

人口结构优化;

交通方便。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动态过程。

一般来说,生态城市的建设大体上要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级阶段。

通过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使公众充分认识到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城市发展面临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从而更关心生态城市的建设。

第二阶段,生长阶段。

进一步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提倡绿色生活消费模式,基本建立以生态价值观、美学观、伦理观等为内容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

第三阶段,高级阶段。

城乡进入有序稳定的发展状态,即实现生态城市目标。

实际上,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城乡生态化的过程,生态城市则是城乡生态化的高级阶段。

城乡生态化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途径,是现有城乡向生态城市转变的必经阶段。

四、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展望

目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问题,而我国社会经济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加人WTO后的机遇与挑战,大规模的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以及西部大开发等工程正在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生态学面临的不仅仅是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今后一段时间内,在城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应当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度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第二,扩大城市科学研究的范围,即由以单一的城市为对象的研究,转变为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和乡村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研究。

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

第四,设计一套可用于生态城市评价、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建设方法论上的指导。

第六,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第七,加强教育、培训和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

第八,加强国际间、城市间和社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65-189;

[2]温家宝.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几个问题,风景园林,2001.3,100-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