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自能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自能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自能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精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量事实表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师既是基础也是关键。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竞争与发展的第一宝贵资源”。
因此,有效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成为教育发展的“百年大计”,也是亟待加强研究的课题之一。
本课题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实践上的应用与探索,期待在探索中形成我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品牌特色。
(4)自能——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我区构建自能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的要求。
自去年开始,我区就已经着力推进了高效课堂的研究,多次举行研讨会,探讨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今年在区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各学科名师工作室,又确立了《区中小学“自能高效课堂”研究》作为重点课题,以全面推进此项工作。
这项工作局领导十分重视,各校也都紧跟而上,将高效课堂的研究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第一要务,为我们进行此项课堂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和理论支撑。
结合我区推进构建自能高效课堂的实验研究的大好形式,构建自能——高效的课堂成为众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首要任务。
2.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研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被“空壳化”、“程式化“的倾向,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缺乏明确的思路,缺乏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课堂实施上,不能从社区资源、地方特色出发,学生探究内容单一,远离生活实际,没能真正实践课程开设的要义。
有些也存在课程表上有其名无其实的现象,究其根源,课程是关键。
因此我们确定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自能——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理念,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和谐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策略,让孩子的身心在求知的同时全面发展。
3.可行性分析
我区自2002校自2002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已有四项省级课题结题,9人在省级讲课比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区教研室徐主任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我校自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在具体实施上也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区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省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及生成性目标的研究》都已取得一系列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
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这都为我们实施此项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让教师、学生和社会参与课程决策,体现教育民主。
2、以新课程的先进理念为指导,探索出以学生最优发展为本的自能高效课堂的特点,并形成新课程背景下师生课堂教学行为的不断创新。
3、探索出更加适合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改变学习方式,发展个性,培养人文素养。
4、探索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策略,及基本要求,形成我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品牌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构建“自主——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模式。
1、调查了解本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效果等真实情况,调查分析学生身心健康状况;
2、调查了解本区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弊端表现及其成因,探求实现自能学习的教师主导方式和自能学习的有效方式。
3、通过理论指导及教学实践,探索自能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策略、方法及评价措施;
4、探求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5、探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上和谐关系的有效性;
五、研究的原则
1、适宜性原则。
实施自能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策略时,我们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尽量突出学校的优势,以提高课堂教学策略的成功率,构建自主——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模式。
2、学生发展原则。
即自能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策略旨在满足资质不一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性。
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完全依赖于教师的牵引,不是吞食教师送到嘴边的东西,而是依靠自己积极的读、主动的思和大胆的问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智慧。
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思考、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改变以学科知识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采取以学生的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把课程与学生身处的环境和个人经验联系起来。
3、整体性原则。
即自能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策略实施突破了“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而融入了家庭、社区等外在因素。
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处理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协调关系。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实施自能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策略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学校课程的实验,把握世界课程理论发展方向,大胆实践,重视实践的理论升华,使自能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策不断完善。
六、研究的措施
(一)落实各项保障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领导小组,教科室总负责,名师工作室具体负责。
参与研究的教师由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
2、制度保障:
为使课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制定每学期研究计划。
同时,建立和课程实施的有关的教师的考核、学生的评价等规章制度,对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提出工作任务和质量要求。
如:
学生活动记录表、活动评价表、活动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资料。
3、课时保障:
每周各班有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外出采访、实践、体验、调查等活动。
4、培训保障。
充分利用好“相约周五教研日”和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室网络博客,加强师资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建设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5、经费保障。
加大经费投入,为教师订购书籍,鼓励教师“充电”学习,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外出调查、学习、文印等一切科研经费保障。
6、综合保障。
协调社会、家庭、政府,争取社会、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二)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措施
1、分析情景:
首先要分析校内外情景。
校内的情景主要包括本校师资、环境设施、学生特点等。
校外的情景主要包括学生家庭、社区环境、风貌、历史沿革、风俗人情、传说故事等。
2、选择材料:
每个年级组要在情景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材料。
3、确定目标:
各年级组要在材料选择的基础上,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原则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4、组织实施:
首先应根据提供的参考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主题让学生选择。
5、评价展示: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及成果的评价;
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
不仅要关注知识与能力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即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
不能满足于展示交流阶段的评价,更要注重实践活动中的过程评价。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
在评价的同时,积极探索成果的展示方式。
可以通过竞赛、朗诵、演讲、摄影、表演、报告会等形式及时地把学生丰富多彩的阶段性成果展示出来,供人品评。
也可以运用文本、多媒体、网络等途径展示。
6、汇编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展示学生活动成果。
(三)确定构建自能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策略的过程
1、建立自能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策略实施组织。
2、加强校本课程培训指导。
3、明晰校本课程的目标、价值:
分析渡村资源特点和教育价值,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基础和需求。
4、确定实施总体方案,包括总体目标、实施方向、教学框架。
5、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各年级、班级、活动小组或根据学校提供的主题,或在板块内自主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抓好过程管理。
6、评价活动的效果,完善活动方案和资源系列,形成每一个主题活动的案例,开展后续研究。
7、构建自能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策略。
七、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文献法;
调查法;
行动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5月):
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申报立项;
查阅文献,学习掌握构建自能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策略的理论;
调查、分析学校内外情景,构建自能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框架。
2.实施阶段(6—6月):
根据研究方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各项研究;
设计校本课程案例,并组织实施;
对自能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策略的成果进行评价及展示活动;
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研究方案,实验阶段成果汇报。
3.深入阶段(5月—9月):
构建自能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策略基本框架;
汇编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编学生学习成果集。
4.总结阶段(9月—12月):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论证;
成果推广。
八、部分研究成果
附件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探究”式教学策略
1、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在观察、思考中引发问题,为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要领: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机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2、制定方案
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为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操作要领:
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用分组活动的方式,让各小组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计划和方案。
本步要注意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点拨的作用。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后,活动进入策划阶段。
在此阶段,学生小组要讨论活动计划、进行活动策划。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小组将自己的计划在全班上进行交流,并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即在别的小组汇报后,能展开充分的讨论,为每个小组完善他们的计划。
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再修改、完善计划。
在活动策划阶段,教师的指导应重点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①学生进行活动策划
这一阶段的活动策划主要是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在此期间,学生要进行小组分工,完成活动计划,教师可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将活动计划做得较规范,起始阶段教师可对小组活动计划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如提供撰写活动计划的表格等。
②学生将本组方案计划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在此环节中,学生小组要派出学习小组长,将本组活动策划在全班进行汇报,与其他同学交流。
③学生针对各小组方案计划情况展开讨论
在学生分组汇报本组的活动策划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
论证方案的可行性能帮助、完善活动的计划。
④学生根据讨论情况完善计划
此环节在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主要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小组的方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计划。
3、实施探究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计划或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依据计划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调查、搜集、尝试等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活动中要注重小组合作,让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能活动起来。
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汇报交流,其课堂活动过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步骤。
①学生分组汇报活动过程
4、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对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总结成果。
一般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展示与交流,在统一思想、得出结论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针对不同的活动主题,交流的方式也可多种多样。
5、研究与讨论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一般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6、拓展与创新
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密切融合。
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取舍,不一定面面俱到。
附件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制作”课教学策略
本教学策略共分五步,即激发兴趣,确定主题——实践活动,探究制作——展示评价,体验快乐——总结收获,提升认识——拓展延伸,想象创新。
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每一步都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实践活动”,具有活动空间开放,活动内容综合,活动形式灵活等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多样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实践过程中广泛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
较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
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和创新素质的发展。
1.激发兴趣,确定主题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与思考,并在观察与思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确立活动的主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并结合当地资源、学生特点等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与思考,并在观察与思考中感知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确立活动主题。
布鲁纳说得好:
“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
”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
实践证明那些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激活起来。
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
教师只有善于从多渠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创造的品质,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
如果导入的问题抓住学生兴趣点,就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所以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满怀欢喜、信心十足地进行研究和实践活动。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还有许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主题来源的方式:
(1)教师提供活动主题。
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可以选择这种方式确定活动主题,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新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还没有感性认识。
教师可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特点的主题,帮助他们打下自主选题的基础,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熟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和过程。
(2)师生共同讨论生成活动主题。
这种方式是现实中较为常见的主题生成形式。
这种方式能较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性。
具体的操作大体为活动开始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某种情境或提出某个范围,由学生自己确定活动主题。
(3)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主题
这种主题生成方式适合于高年级,他们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一定的认识,在他们的选题中,教师只需要在目的性和可行性方面进行必要的提示,其他方面不用过多的限制。
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能够培养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
主题确立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和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
主题确立要重视那些来自学生的问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
主题确立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源于生活的原则。
“生活即教育。
”,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述“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是重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生活,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活的教科书,也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问题或者课题,或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实的世界进行各种体验,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
在生活的课堂中从学校走向大自然,去锻炼以增长才干,去创造以完善自我。
(2)可行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要考虑活动的现实指向性、可行性。
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注意选择一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值得研究,内容积极,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的活动及课题。
此外,活动主题切口要小。
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知识经验的限制,更要选择一些切口较小、容易操作的主题。
从小处着手,深挖掘。
(3)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拥有独一无二的“我”。
人的主体性是各种潜能中最重要、最高层次的潜能,是素质结构的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条件,开发、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功能。
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容。
然而主体性是不能“教”给学生的。
只有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温床,才能确立自主性,培养能动性,提高创造性。
2.实践活动,探究制作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小组协作相结合共同探究制作。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制作,体验探究制作的快乐;
教师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地引导与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积极表现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实践性课程。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
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与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指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
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懂得“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本环节“实践活动,探究制作”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核心部分。
它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交流方法,明确制作步骤。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讨论等交流制作的方法,确定制作的步骤。
教师也可予以动手示范或出示相关视频,优化制作步骤。
(2)认识工具,注意操作事项。
学生认识制作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明确制作过程中的操作事项。
制作工具由学生根据实际的制作情况自由选择;
制作过程中的操作事项,在学生自主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点拨、总结。
(3)小组探究,体验创作过程。
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制作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创作的过程。
学生探究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巡视辅导,参与学生的创作活动实践。
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1)放手让学生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靠大脑的思维活动来支配的,只有具备了创造性的思维,才有可能支配创造性的活动,进而培养人独立创造的能力。
想象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羽翼。
爱因斯坦说: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教育学生敢于想象,甚至“异想天开”。
所以,在学生准备制作之时,教师可以强调学生尽可能地根据平时的学习、生活所看到的事物来展开想象,或者展开独特的想象,放飞自己的思想,通过思考、想象确定制作什么物体,尽可能不要制作出与刚才老师提供一样的范例作品出来。
这样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调动了学生积极展开联想的动力,学生通过看、想才有题材可取,有了题材,就有动手制作的动力,否则会陷入无从下手的局面。
学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