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2519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根据所学知识,我国的四至点分别是:

最北端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50°

N附近;

最南端是曾母暗沙,4°

最西端是帕米尔高原,73°

E附近;

最东端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135°

E附近。

从③经纬度判断,③端点是最北端。

【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④端点是我国最西端,所在省区为新疆。

新疆深居内陆,海洋气流不易到达,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大陆性气候显著;

新疆地区总体气候干旱,农业以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为主;

降水少,河流少,流水作用不显著;

新疆地形可概括为三山夹两盆。

故选A。

2019年9月8日,第11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郑州开幕。

入场仪式上,34个代表团各带来了30秒的驻停表演,展现了各自的文化体育特色。

5.开幕式现场,观众们欣赏到的表演项目搭配不正确的是

A.陕西代表团红绸飘舞的大秧歌B.云南代表团的哈尼族舞蹈

C.新疆代表团的侗族大歌D.上海代表团的国风油纸伞

6.我国少数民族个数最多的省区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5.C6.A

【5题详解】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新疆没有分布。

【6题详解】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个数最多的省份。

根据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可知,①为云南省、②为广东省、③为湖北省、④为黑龙江省。

读“中国季风进退与雨带推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正常年份,当我国雨带推移到C位置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华南地区—黄梅时节家家雨B.东南沿海—台风登陆

C.长江流域—清明时节雨纷纷D.西南地区—乍暖还寒

8.图中①②③④⑤表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分布在季风区内

B.非季风区仅分布在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

C.非季风区既不受冬季风影响,也不受夏季风影响

D.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

【答案】7.B8.D

此题考查我国季风气候特征。

【7题详解】

图中C、D、E三线表示我国雨带移动多年年平均位置,6月份,雨带移动带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梅雨”季节,表示为D线;

4、5月份,雨带移动华南地区,华南地区降雨天气,表示为E线;

7、8月份,雨带移动到华北、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下雨,东南沿海盛行台风天气,表示为C线;

西南地区乍暖还寒时候应为初春季节。

故选B。

【8题详解】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此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主要分布在季风区内,但不是全部,故A错;

非季风区包括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和我国西北地区,故B错;

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非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区域,而冬季风影响我国大部分区域,故D正确,C错误。

读我国大陆东部季风区四地日平均气温)10°

C的开始日期与结束日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四地由南到北的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②③①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③①②④

10.若④地的纬度较③地高,则③地可能是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江南丘陵D.青藏高原

【答案】9.A10.D

此题考查中国地理气候特征。

【9题详解】

若只考虑纬度,则纬度越低,热量条件越优越,即日平均气温≧10℃的开始日期越早,结束日期越晚。

读图可知;

④地日平均气温≧10℃的开始日期最早,结束最迟,故纬度最低;

②比③开始日期较早,冬季较迟,纬度较低;

①开始日期最迟,结束最早,纬度最高。

根据分析可知,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四地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④,我国为北半球,则四地由南到北的排列是④②③①,A正确。

【10题详解】

若④地的纬度较③高,但③地日平均气温≧10℃的开始日期较④晚,而结束日期早,说明③地的热量较④少,热量可能是受地势影响。

而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由于海拔高,为高寒气候,则③地可能是青藏高原,D正确。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关于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空间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由东北向西南减小B.由西南向东北减小

C由东南向西北减小D.由西北向东南减小

12.该区域沟谷发育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B.风化作用C.流水浸蚀作用D.断层发育

13.该区域各级沟道中,修建大量的堤坝,其主要目的是

A.发电、灌溉B.拦泥蓄水C.航运、养殖D.防洪、抗旱

【答案】11.D12.C13.B

此题考查中国地理黄土高原地形区地理特征。

【11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示区域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土壤颗粒物是随着西北风从我国西北内陆及中亚沙漠地区迁移而来的。

随着风速的降低,颗粒物粒径较大的先沉积下来,而颗粒物粒径较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物粒径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12题详解】

该区域沟谷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雨水冲刷形成。

【13题详解】

图示区域位于黄土高原,海拔较高,地表沟壑多,地势起伏大;

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

区域植被覆盖差,水土保持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

当地建有大量堤坝可以拦泥蓄水,以防止水土流失。

我国甲、乙两地相距约20km,但降水的日变化差异很大。

下图示意两地年降水量的日变化。

14.有关甲地降水日变化表达正确的是

A.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降水量大B.位于山地迎风坡,夜雨量较大

C.受地形影响,夜雨量较大D.受植被蒸腾影响,白天雨量大

15.与乙地相比,甲地降水的日变化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原因主要是

A.气温日较差大B.土壤水分较多C.病虫害较少D.空气湿度较大

16.甲、乙两地最可能位于

A.甘肃省B.河南省C.四川省D.山西省

【答案】14.C15.B16.C

此题考查热力环流和中国地理气候特征。

【14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甲地夜雨量较大,白天降水量较少,说明甲地位于山谷中,山谷白天气温上升慢,而夜晚降温也慢,使得夜晚空气温度较高晚,引起空气上升,形成降雨,因此影响甲地降水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15题详解】

乙地白天雨量较大,夜晚雨量较少,说明位于山坡上,白天温度高,蒸发量大,土壤水分较少,而甲地位于山谷,白天温度较低,蒸发量小,有夜雨量大,土壤水分较多。

【16题详解】

从年降水量看,把该地年降水量日变化相加得到年降水量大于800mm,说明该地位于南方地区,同时甲、乙两地距离较近,而雨量差异较大,说明地势起伏大,同时具有上述特征的地区应为四川省。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绘了。

1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下渗减少

A.②④B.①②C.③④D.①④

18.森林植被恢复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减缓,是由于

A.河道淤积B.降水变率增大

C.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D.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答案】17.A18.C

此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

【17题详解】

森林植被对降水量影响不大,①错误;

森林遭破坏后,下渗减少,坡面径流增加,②④正确;

森林遭破坏后,植被减少,蒸发(腾)量减少,③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森林植被恢复后有利于地表水下渗,丰水期时降水更多的转化为坡下径流,枯水期时河流因地下水补给充分,径流量较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减缓,C项正确;

森林植被恢复后还有利于缓解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现象减少,A项错误;

降水变率增大会导致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增大,B项错误;

下渗量增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的少,D项错误。

2018年11月25日,长约近千公里的甘肃河西走廊自西向东遭遇大风沙尘天气袭击,多地遭冬季鲜见的强沙尘暴侵袭,呈现巨型“沙墙”。

下图为我国河西走廊区域图。

19.监测沙尘暴移动路径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B.遥感技术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

20.从地理位置这个角度分析河西走廊沙尘暴的形成原因是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②冬春季多大风

③北偎腾格里、巴丹吉林两个大沙漠④南依祁连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1.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甘肃省重要农业区之一,该区发展灌溉农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

A.水土流失B.酸雨C.土壤盐碱化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19.B20.D21.C

此题考查沙尘暴的形成因素和地理信息技术。

【19题详解】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A错。

遥感技术是利用电磁波远距离的探测目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沙尘暴进行监控,B对。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分析、处理信息,C错。

数字地球主要功能是将信息转化成数字,D错。

【20题详解】

沙尘暴形成

原因包括沙源和风。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疏;

河西走廊北边为腾格里、巴丹吉林两个大沙漠,为沙尘暴天气提供沙尘源;

南边有祁连山,走廊易形成“峡管效应”,多大风,形成大风,提供动能。

冬春季多大风属于该地气候因素,不是从地理位置这个角度来分析的,故D对。

【21题详解】

该区干旱且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发展灌溉农业易造成土壤盐碱化,C正确。

巴拉圭河干支流两岸覆盖着厚厚的私土,在流域内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沼泽湿地。

左图示意巴拉圭河、巴拉那河、乌拉圭河流域分布,右图示意甲地的气候资料。

22.下列有关巴拉圭河流域沼泽湿地广布的原因表达不正确的是

A.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B.纬度低,蒸发量大

C.河流流经地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D.流域内土质勃重,

23.下列产业部门不适合在该沼泽湿地发展的是

A.水产品加工业B.生态旅游业C.水产养殖业D.造纸业

【答案】22.B23.D

此题考查湿地的形成和保护。

【22题详解】

湿地主要是地表水多而排水不畅形成的。

分析巴拉圭河流域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多条河流交汇,地表水丰富河流流经地区地形平坦,流域内土质黏重,均导致该流域地表水多而排水不畅。

而蒸发量大,导致地表水减少,不利于沼泽形成,故选B。

【23题详解】

湿地水分多,利于水产养殖;

湿地空气清新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

也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但发展造纸业会污染水源,不适合在该沼泽湿地发展,故选D。

中秋佳节,一群成都人用诵读经典诗文的形式,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彰显浓浓的家国情怀。

24.下列降水量和蒸发量组合图,最有可能表示成都

A.甲B.乙C.丙D.丁

25.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精准素描,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下列民谣与成都有关的是

A.太阳出来挤着晒B.坐车没得走

快C.四季服装同穿戴D.帕帕头上带

【答案】24.C25.A

此题考查气候的判读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4题详解】

甲图可能蒸发量夏季月份较高,说明气温较高,但降水较少,所以夏季实际蒸发量较小,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或热带沙漠气候;

乙图降水量、可能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变化大体一致,而且蒸发量极小,相当于甲图的约1/10,应为极地气候,气候严寒;

丙图从降水看,夏多冬少,年降水量约1000mm,且两个蒸发量相当也是夏多冬少,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同理可知,丁与丙相似,同为季风气候,但丁降水比丙少,应为温带季风气候。

而成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25题详解】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阴雨天多,晴天少。

故太阳出来挤着晒;

山城重庆依山而建,道路高低不平,故坐车没得走的快;

云南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且气温年较差小,故四季服装同穿戴;

黄土高原上风沙大,且烈日毒辣,故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帕帕头上带。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它的蒸发量(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水分供应不受限制时,某一固定下垫面的最大可能蒸发量)的差值,称为水分盈亏量。

下左图示意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平均水分盈亏量的空间分布。

下右图示意甲、乙、丙三地水分盈亏量的月份分配。

(1)说出图中山脉的走向及地理意义。

(2)指出图示地区水分盈亏量最低的月份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乙所在省区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特征及成因。

【答案】

(1)走向:

东北一西南。

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分界线;

非季风区与季风区的分界线;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草原与森林的分界线;

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

(2)水分盈亏量最低的月份为5月份。

5月份气温回升快,温度高,蒸发大;

雨季未到,降水少,晴天多,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3)水位季节变化大;

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

乙地所在省区是吉林,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集中在夏季,形成夏汛;

春季气温回升,有大量积雪融水,形成春汛。

【分析】

此题考查中国地理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详解】

(1)结合中国地理知识得知,图中山脉为大兴安岭,经线可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可指示东西方向,所以大兴安岭走向应为:

东北——西南。

大兴安岭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东部为东北平原,西部为内蒙古高原,所以也是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分界线;

西部内蒙古高原受大兴安岭地形阻挡,夏季风影响较少,所以大兴安岭也是非季风区与季风区的分界线;

西部河流受大兴安岭地形阻挡,无法流向海洋。

所以大兴安岭也是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以东降水量超过400mm,以西不足400mm,所以大兴安岭也是草原与森林、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

(2)据图得知,三地水分盈亏量在一年中5月份最低。

水分盈亏量由降水量和蒸发量决定,所以水分盈亏量小需从蒸发量大和降水量小两个因素分析。

5月份东北地区气温回升快,温度高,导致蒸发量大;

东北地区雨季在七、八月份,此时雨季未到,降水少;

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使得水分盈亏量小。

(3)影响水位季节变化因素有补给类型及其补给量的变化。

据图分析,乙地所在省区是吉林,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多降雨,河流受雨水补给影响,形成夏汛。

吉林省纬度高,冬季寒冷,降雪多,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流受积雪融水补给,形成春汛。

秋冬季节,河流补给量较少,水量小,使得水位季节变化大。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秦岭及南侧相邻的汉江谷地,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

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称为“全球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

(1)简述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

(2)分析秦岭及其以南的汉江谷地物种丰富的原因。

(3)一山之隔的渭河平原和汉江谷地,但植被显著不同,这和当地气候密不可分。

分析与渭河平原相比,汉江谷地突出的气候特征。

(1)先是地壳运动,岩体陷落形成地堑,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平原。

(2)该区域地处南北交界处,气候兼备南北气候特征;

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分异明显,为我国南北动物分布提供多样的气候条件;

河谷地区地形较为封闭,人地关系协调,受外界影响较小,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

(3)汉江谷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汉江谷地冬季最低月气温在0℃以上;

汉江谷地年降水量更大,雨季更长。

此题考查我国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地貌

形成,需从地质作用中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分析。

渭河平原两侧地势高,中间地势,为谷地地形,属于地堑。

地堑是由于地层断裂下陷形成(内力作用)。

地堑中部地势低,容易受到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外力作用)。

(2)物种丰富说明此地气候差异较大,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不同的环境。

还有人类影响较小。

据图得知,秦岭及其以南地区位于南北交界处,兼有南北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地形多山,海拔高,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水热组合多样,为我国南北动物分布提供多样的气候条件;

加上河谷地区四周多山,地形较为封闭,人类活动少,此地受外界影响较小,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

(3)气候特征需从温度、降水角度分析。

汉江谷地位于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渭河平原位于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汉江谷地纬度低,冬季最低月气温在0℃以上,比渭河平原高;

汉江谷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降水量比渭河平原更大,雨季更长。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廊桥是一种有屋檐的桥,有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看风景等用途,宋代以来浙江庆元县境内曾兴建多达230多座各式廊桥,其中,木制廊桥是其重要的一类,至今还留存21座。

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

清乾隆年间建于图中甲处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

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留至今。

下图示意浙南山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

(1)廊桥的建造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请简析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2)推测甲处古廊桥当年被山洪冲毁的自然原因。

(3)乙处重建古廊桥采用“夏伐秋晾”的安排。

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4)分析廊桥在历史时期对当地经济生活产生的有利影响。

(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河流众多,河网密布;

气候降水充沛,太阳辐射强;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

(2)该地当年受连续强降水影响,引发特大洪水;

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导致河流流速加快,水位暴涨,对桥造成强大冲击;

丙处地势陡峻,遇强降水引发大量挟带泥沙、石块、树木等杂物的洪流摧毁桥梁。

(3)夏伐:

夏季降水丰富,河水水位高,流速快,便于采伐区的木料顺河源流至桥址。

秋晾:

秋季降水较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干。

(4)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加大各地间的文化交流。

此题考查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自然环境特征可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角度分析。

廊桥是一种有屋檐的桥,有遮阳避雨的功能,说明当地气候由降水充沛、太阳辐射强的特点。

廊桥分布多,说明当地河流众多,河网密布,需要建桥穿过。

廊桥多分布在浙江一带,当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自然带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茂盛。

(2)甲处古廊桥被山洪冲毁,说明山洪强度高,可从降水、河道和地势等角度分析。

浙南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充沛,多暴雨,该地强降水影响,引发特大洪水;

从图中等高线和河道分析,河流从乙处流向甲处,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会导致河流流速加快,水位暴涨,洪水开始冲击桥体;

丙处为山谷地形,极易引发泥石流,挟带大量泥沙、石块、树木等杂物并入河流,摧毁桥梁。

(3)读图分析,采伐区位于河流上游。

山区道路交通不便,因此木材靠河流运输最为方便。

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充沛,导致河流水位上涨,流速加快,便于采伐区的木料顺河源流至桥址。

到了秋季,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燥,利于湿木料晾干。

(4)结合材料廊桥的用途说明。

廊桥的修建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便于货物的流通,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人们来往可以更加频繁,加大各地间的文化交流。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连续十几年面积逐渐减小,南纳湘、资、沉、澄四水,北与长江相连,为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冬季水位较低,是候鸟南迁的重要栖息地。

每年冬季,有上千万只候鸟在这里越冬。

2015年洞庭湖出现罕见的冬汛,水位比上一年同期高出了3m多,一些浅水区成了深水区,一些洲滩也被水淹没,对候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材料二下表为洞庭湖年输沙量统计表。

注:

四水指流入洞庭湖的湘江、资水、沉江、遭水四条河流

材料三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径流、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1)结合材料,说明洞庭湖年输沙量的特征。

(2)简述洞庭湖面积减小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简述洞庭湖冬季成为候鸟天堂的自然条件。

(4)分析此次冬汛对候鸟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

(1)入湖泥沙总量大于出湖泥沙总量;

入湖泥沙主要来自长江。

(2)湖泊对长江径流量调节能力减弱,旱涝灾害频繁;

调节气候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3)(冬季)气候温暖;

冬季水位低,多浅滩湿地;

生物类型多样,数量大,食物丰富。

(4)洞庭湖湖水位上涨,淹没洲滩;

候鸟觅食区减少、食物不足,生存受到威胁。

措施:

通过减少上游河流水库入湖水量,控制湖区水位;

人工投放鸟食;

加强对该地区生存环境的监测。

此日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湖泊的作用。

(1)从图中可知长江来沙占入湖总沙量的82%,占入洞庭湖沙量的绝大部分;

洞庭湖出沙量仅占入湖量的26.3%,说明绝大部分的沙留在了湖内,入湖泥沙总量大于出湖泥沙总量。

(2)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增加枯水期河流径流量。

洞庭湖面积减小会导致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使得旱涝灾害频繁。

湖泊还可以调节气候,使湖边湿气增加,温差变小。

庭湖面积减小会导致调节气候能力下降,环境变得恶劣,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3)此题可从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等角度分析。

洞庭湖纬度较低,冬季气温高,温度适宜,有利于候鸟生存。

据材料得知,洞庭湖冬季水位较低,多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