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高手必记公式及证明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2249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高手必记公式及证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数学高手必记公式及证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数学高手必记公式及证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数学高手必记公式及证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数学高手必记公式及证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高手必记公式及证明Word文档格式.docx

《数学高手必记公式及证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高手必记公式及证明Word文档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高手必记公式及证明Word文档格式.docx

  (AD:

DB)·

(BE:

EC)·

(CF:

FA)

  =(S△ADF:

S△BDF)·

(S△BEF:

S△CEF)·

(S△BCF:

S△BAF)

(S△BDF:

S△CDF)·

(S△CDF:

S△ADF)

  =1

  此外,用定比分点定义该定理可使其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ABC的三边BC、CA、AB或其延长线上分别取L、M、N三点,又分比是λ=BL/LC、μ=CM/MA、ν=AN/NB。

于是L、M、N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λμν=1。

 

  第一角元形式的梅涅劳斯定理

如图:

若E,F,D三点共线,则

  (sin∠ACF/sin∠FCB)(sin∠BAD/sin∠DAC)(sin∠CBA/sin∠ABE)=1

  即图中的蓝角正弦值之积等于红角正弦值之积

  该形式的梅涅劳斯定理也很实用

  第二角元形式的梅涅劳斯定理

  在平面上任取一点O,且EDF共线,则(sin∠AOF/sin∠FOB)(sin∠BOD/sin∠DOC)(sin∠COA/sin∠AOE)=1。

(O不与点A、B、C重合)

  塞瓦定理

  塞瓦定理

  在△ABC内任取一点O,

  直线AO、BO、CO分别交对边于D、E、F,则(BD/DC)*(CE/EA)*(AF/FB)=1

  证法简介

  (Ⅰ)本题可利用梅涅劳斯定理证明:

  ∵△ADC被直线BOE所截,

  ∴(CB/BD)*(DO/OA)*(AE/EC)=1①

  而由△ABD被直线COF所截,∴(BC/CD)*(DO/OA)*(AF/FB)=1②

  ②÷

①:

即得:

(BD/DC)*(CE/EA)*(AF/FB)=1

  (Ⅱ)也可以利用面积关系证明

  ∵BD/DC=S△ABD/S△ACD=S△BOD/S△COD=(S△ABD-S△BOD)/(S△ACD-S△COD)=S△AOB/S△AOC③

  同理CE/EA=S△BOC/S△AOB④AF/FB=S△AOC/S△BOC⑤

  ③×

④×

⑤得BD/DC*CE/EA*AF/FB=1

  利用塞瓦定理证明三角形三条高线必交于一点:

  设三边AB、BC、AC的垂足分别为D、E、F,

  根据塞瓦定理逆定理,因为(AD:

DB)*(BE:

EC)*(CF:

FA)=[(CD*ctgA)/[(CD*ctgB)]*[(AE*ctgB)/(AE*ctgC)]*[(BF*ctgC)/[(BF*ctgA)]=1,所以三条高CD、AE、BF交于一点。

  可用塞瓦定理证明的其他定理;

  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重心):

如图5D,E分别为BC,AC中点所以BD=DCAE=EC所以BD/DC=1CE/EA=1

  且因为AF=BF所以AF/FB必等于1所以AF=FB所以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此外,可用定比分点来定义塞瓦定理:

于是AL、BM、CN三线交于一点的充要条件是λμν=1。

(注意与梅涅劳斯定理相区分,那里是λμν=-1)

塞瓦定理推论

  1.设E是△ABD内任意一点,AE、BE、DE分别交对边于C、G、F,则(BD/BC)*(CE/AE)*(GA/DG)=1

  因为(BC/CD)*(DG/GA)*(AF/FB)=1,(塞瓦定理)所以(BD/CD)*(CE/AE)*(AF/FB)=K(K为未知参数)且(BD/BC)*(CE/AE)*(GA/DG)=K(K为未知参数)又由梅涅劳斯定理得:

(BD/CD)*(CE/AE)*(AF/FB)=1

  所以(BD/BC)*(CE/AE)*(GA/DG)=1

  2.塞瓦定理角元形式

  AD,BE,CF交于一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sin∠BAD/sin∠DAC)*(sin∠ACF/sin∠FCB)*(sin∠CBE/sin∠EBA)=1

  由正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易证

  3.如图,对于圆周上顺次6点A,B,C,D,E,F,直线AD,BE,CF交于一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B/BC)*(CD/DE)*(EF/FA)=1

由塞瓦定理的角元形式,正弦定理及圆弦长与所对圆周角关系易证。

  4.还能利用塞瓦定理证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一点

设三边AB、BC、AC的垂足分别为D、E、F,根据塞瓦定理逆定理,因为(AD:

FA)=[(CD*ctgA)/[(CD*ctgB)]*[(AE*ctgB)/(AE*ctgC)]*[(BF*ctgC)/[(AE*ctgB)]=1,所以三条高CD、AE、BF交于一点。

托勒密定理

百科名片

定理图

定理的内容托勒密(Ptolemy)定理指出,圆的内接凸四边形两对对边乘积的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乘积。

原文:

圆的内接四边形中,两对角线所包矩形的面积等于一组对边所包矩形的面积与另一组对边所包矩形的面积之和。

从这个定理可以推出正弦、余弦的和差公式及一系列的三角恒等式,托勒密定理实质上是关于共圆性的基本性质.

证明

  一、(以下是推论的证明,托勒密定理可视作特殊情况。

  在任意四边形ABCD中,作△ABE使∠BAE=∠CAD∠ABE=∠ACD

  因为△ABE∽△ACD

  所以BE/CD=AB/AC,即BE·

AC=AB·

CD

(1)

  而∠BAC=∠DAE,,∠ACB=∠ADE

  所以△ABC∽△AED相似.

  BC/ED=AC/AD即ED·

AC=BC·

AD

(2)

  

(1)+

(2),得

  AC(BE+ED)=AB·

CD+AD·

BC

  又因为BE+ED≥BD

  (仅在四边形ABCD是某圆的内接四边形时,等号成立,即“托勒密定理”)

  所以命题得证

  复数证明

  用a、b、c、d分别表示四边形顶点A、B、C、D的复数,则AB、CD、AD、BC、AC、BD的长度分别是:

(a-b)、(c-d)、(a-d)、(b-c)、(a-c)、(b-d)。

首先注意到复数恒等式:

(a?

b)(c?

d)+(a?

d)(b?

c)=(a?

c)(b?

d),两边取模,运用三角不等式得。

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c-d)与(a-d)(b-c)的辐角相等,这与A、B、C、D四点共圆等价。

四点不限于同一平面。

平面上,托勒密不等式是三角不等式的反演形式。

  二、

  设ABCD是圆内接四边形。

在弦BC上,圆周角∠BAC=∠BDC,而在AB上,∠ADB=∠ACB。

在AC上取一点K,使得∠ABK=∠CBD;

因为∠ABK+∠CBK=∠ABC=∠CBD+∠ABD,所以∠CBK=∠ABD。

因此△ABK与△DBC相似,同理也有△ABD~△KBC。

因此AK/AB=CD/BD,且CK/BC=DA/BD;

因此AK·

BD=AB·

CD,且CK·

BD=BC·

DA;

两式相加,得(AK+CK)·

CD+BC·

但AK+CK=AC,因此AC·

DA。

证毕。

  三、

  托勒密定理:

圆内接四边形中,两条对角线的乘积(两对角线所包矩形的面积)等于两组对边乘积之和(一组对边所包矩形的面积与另一组对边所包矩形的面积之和).已知:

圆内接四边形ABCD,求证:

AC·

BD=AB·

CD+AD·

BC.

  证明:

如图1,过C作CP交BD于P,使∠1=∠2,又∠3=∠4,∴△ACD∽△BCP.得AC:

BC=AD:

BP,AC·

BP=AD·

BC①。

又∠ACB=∠DCP,∠5=∠6,∴△ACB∽△DCP.得AC:

CD=AB:

DP,AC·

DP=AB·

CD②。

①+②得AC(BP+DP)=AB·

BC.即AC·

BD=AB·

推论

  1.任意凸四边形ABCD,必有AC·

BD≤AB·

BC,当且仅当ABCD四点共圆时取等号。

  2.托勒密定理的逆定理同样成立:

一个凸四边形两对对边乘积的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乘积,则这个凸四边形内接于一圆、

推广

  托勒密不等式:

四边形的任两组对边乘积不小于另外一组对边的乘积,取等号当且仅当共圆或共线。

  简单的证明:

复数恒等式:

(a-b)(c-d)+(a-d)(b-c)=(a-c)(b-d),两边取模,

  得不等式AC·

BD≤|(a-b)(c-d)|+|(b-c)(a-d)|=AB·

CD+BC·

AD

  注意:

  1.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b)(c-d)与(a-d)(b-c)的辐角相等,这与A、B、C、D四点共圆等价。

  2.四点不限于同一平面。

  欧拉定理:

在一条线段上AD上,顺次标有B、C两点,则AD·

BC+AB·

CD=AC·

BD

欧拉公式

(1)分式里的欧拉公式

  a^r/(a-b)(a-c)+b^r/(b-c)(b-a)+c^r/(c-a)(c-b)

  当r=0,1时式子的值为0当r=2时值为1

  当r=3时值为a+b+c

(2)复变函数论里的欧拉公式

  e^ix=cosx+isinx,e是自然对数的底,i是虚数单位。

它将三角函数的定义域扩大到复数,建立了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关系,它在复变函数论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e^ix=cosx+isinx的证明:

  因为e^x=1+x/1!

+x^2/2!

+x^3/3!

+x^4/4!

+……

  cosx=1-x^2/2!

-x^6/6!

……

  sinx=x-x^3/3!

+x^5/5!

-x^7/7!

  在e^x的展开式中把x换成±

ix.(±

i)^2=-1,(±

i)^3=?

i,(±

i)^4=1……

  e^±

ix=1±

x/1!

-x^2/2!

?

x^4/4!

  =(1-x^2/2!

+……)±

i(x-x^3/3!

……)

  所以e^±

ix=cosx±

isinx

  将公式里的x换成-x,得到:

  e^-ix=cosx-isinx,然后采用两式相加减的方法得到:

sinx=(e^ix-e^-ix)/(2i),cosx=(e^ix+e^-ix)/2.这两个也叫做欧拉公式。

将e^ix=cosx+isinx中的x取作π就得到:

  e^iπ+1=0.

这个恒等式也叫做欧拉公式,它是数学里最令人着迷的一个公式,它将数学里最重要的几个数字联系到了一起:

两个超越数:

自然对数的底e,圆周率π,两个单位:

虚数单位i和自然数的单位1,以及数学里常见的0。

数学家们评价它是“上帝创造的公式”,我们只能看它而不能理解它。

(3)三角形中的欧拉公式

  设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r为内切圆半径,d为外心到内心的距离,则:

d^2=R^2-2Rr

(4)拓扑学里的欧拉公式

  V+F-E=X(P),V是多面体P的顶点个数,F是多面体P的面数,E是多面体P的棱的条数,X(P)是多面体P的欧拉示性数。

  如果P可以同胚于一个球面(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能吹胀而绷在一个球面上),那么X(P)=2,如果P同胚于一个接有h个环柄的球面,那么X(P)=2-2h。

  X(P)叫做P的欧拉示性数,是拓扑不变量,就是无论再怎么经过拓扑变形也不会改变的量,是拓扑学研究的范围。

  在多面体中的运用:

  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V、面数F及棱数E间有关系

V+F-E=2

  这个公式叫欧拉公式。

公式描述了简单多面体顶点数、面数、棱数特有的规律。

(5)初等数论里的欧拉公式

  欧拉φ函数:

φ(n)是所有小于n的正整数里,和n互素的整数的个数。

n是一个正整数。

  欧拉证明了下面这个式子:

  如果n的标准素因子分解式是p1^a1*p2^a2*……*pm^am,其中众pj(j=1,2,……,m)都是素数,而且两两不等。

则有

  φ(n)=n(1-1/p1)(1-1/p2)……(1-1/pm)

  利用容斥原理可以证明它。

西姆松定理

西姆松定理图示

西姆松定理是一个几何定理。

表述为:

过三角形外接圆上异于三角形顶点的任意一点作三边的垂线,则三垂足共线。

(此线常称为西姆松线)。

西姆松定理的逆定理为:

若一点在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上的射影共线,则该点在此三角形的外接圆上。

西姆松定理说明

  相关的结果有:

  

(1)称三角形的垂心为H。

西姆松线和PH的交点为线段PH的中点,且这点在九点圆上。

  

(2)两点的西姆松线的交角等于该两点的圆周角。

  (3)若两个三角形的外接圆相同,这外接圆上的一点P对应两者的西姆松线的交角,跟P的位置无关。

  (4)从一点向三角形的三边所引垂线的垂足共线的充要条件是该点落在三角形的外接圆上。

  证明一:

△ABC外接圆上有点P,且PE⊥AC于E,PF⊥AB于F,PD⊥BC于D,分别连DE、DF.

  易证P、B、F、D及P、D、C、E和A、B、P、C分别共圆,于是∠FDP=∠ACP①,(∵都是∠ABP的补角)且∠PDE=∠PCE

  ②而∠ACP+∠PCE=180°

  ③∴∠FDP+∠PDE=180°

  ④即F、D、E共线.反之,当F、D、E共线时,由④→②→③→①可见A、B、P、C共圆.

  证明二:

如图,若L、M、N三点共线,连结BP,CP,则因PL垂直于BC,PM垂直于AC,PN垂直于AB,有B、P、L、N和

M、P、L、C分别四点共圆,有

  ∠PBN=∠PLN=∠PLM=∠PCM.

  故A、B、P、C四点共圆。

  若A、B、P、C四点共圆,则∠PBN=∠PCM。

因PL垂直于BC,PM垂直于AC,PN垂直于AB,有B、P、L、N和M、P、L、C四点共圆,有

  ∠PBN=∠PLN=∠PCM=∠PLM.

  故L、M、N三点共线。

相关性质的证明

  连AH延长线交圆于G,

  连PG交西姆松线与R,BC于Q

  如图连其他相关线段

  AH⊥BC,PF⊥BC==>

AG//PF==>

∠1=∠2

  A.G.C.P共圆==>

∠2=∠3

  PE⊥AC,PF⊥BC==>

P.E.F.C共圆==>

∠3=∠4

  ==>

∠1=∠4

  PF⊥BC

PR=RQ

  BH⊥AC,AH⊥BC==>

∠5=∠6

  A.B.G.C共圆==>

∠6=∠7

∠5=∠7

  AG⊥BC==>

BC垂直平分GH

∠8=∠2=∠4

  ∠8+∠9=90,∠10+∠4=90==>

∠9=∠10

HQ//DF

PM=MH

  第二个问,平分点在九点圆上,如图:

设O,G,H分别为三角形ABC的外心,重心和垂心。

  则O是,确定九点圆的中点三角形XYZ的垂心,而G还是它的重心。

  那么三角形XYZ的外心O1,也在同一直线上,并且

  HG/GO=GO/GO1=2,所以O1是OH的中点。

  三角形ABC和三角形XYZ位似,那么它们的外接圆也位似。

两个圆的圆心都在OH上,并且两圆半径比为1:

2

  所以G是三角形ABC外接圆和三角形XYZ外接圆(九点圆)的"

反"

位似中心(相似点在位似中心的两边),H是"

正"

位似中心(相似点在位似中心的同一边)...

  所以H到三角形ABC的外接圆上的连线中点必在三角形DEF的外接圆上....

旁心定理

  三角形一内角平分线和另外两顶点处的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该点叫做三角形的旁心。

三角形有三个旁心。

  证明:

EO=FO=DO

  在△ADO与△AFO中:

  ∠AFO=∠ADO

  ∠DAO=∠FAO(角平分线)

  AO=AO(公共边)

  ∴△ADO与△AFO全等

  ∴DO=FO(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边对应等)

  在△FCO与△CEO中:

  ∠CFO=∠ACEO

  ∠ECO=∠FCO(角平分线)

  CO=CO(公共边)

  ∴△FCO与△CEO全等

  ∴EO=FO(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边对应等)

  ∵EO=FO(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边对应等)

  又∵EO=DO(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边对应等)

  ∴EO=FO=DO

费马点定义

  在一个三角形中,到3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费马点。

  

(1)若三角形ABC的3个内角均小于120°

,那么3条距离连线正好平分费马点所在的周角。

所以三角形的费马点也称为三角形的等角中心。

  

(2)若三角形有一内角不小于120度,则此钝角的顶点就是距离和最小的点。

费马点的判定

  

(1)对于任意三角形△ABC,若三角形内或三角形上某一点E,若EA+EB+EC有最小值,则E为费马点。

费马点的计算

  

(2)如果三角形有一个内角大于或等于120°

,这个内角的顶点就是费马点;

如果3个内角均小于120°

,则在三角形内部对3边张角均为120°

的点,是三角形的费马点。

  我们要如何证明费马点呢:

费马点证明图形

  

(1)费马点对边的张角为120度。

  △CC1B和△AA1B中,BC=BA1,BA=BC1,∠CBC1=∠B+60度=∠ABA1,

  △CC1B和△AA1B是全等三角形,得到∠PCB=∠PA1B

  同理可得∠CBP=∠CA1P

  由∠PA1B+∠CA1P=60度,得∠PCB+∠CBP=60度,所以∠CPB=120度

  同理,∠APB=120度,∠APC=120度

  

(2)PA+PB+PC=AA1

  将△BPC以点B为旋转中心旋转60度与△BDA1重合,连结PD,则△PDB为等边三角形,所以∠BPD=60度

  又∠BPA=120度,因此A、P、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又∠CPB=∠A1DB=120度,∠PDB=60度,∠PDA1=180度,所以A、P、D、A1四点在同一直线上,故PA+PB+PC=AA1。

  (3)PA+PB+PC最短

  在△ABC内任意取一点M(不与点P重合),连结AM、BM、CM,将△BMC以点B为旋转中心旋转60度与△BGA1重合,连结AM、GM、A1G(同上),则AA1<

A1G+GM+MA=AM+BM+CM.所以费马点到三个顶点A、B、C的距离最短。

  平面四边形费马点

  平面四边形中费马点证明相对于三角型中较为简易,也较容易研究。

  

(1)在凸四边形ABCD中,费马点为两对角线AC、BD交点P。

费马点

  

(2)在凹四边形ABCD中,费马点为凹顶点D(P)。

  经过上述的推导,我们即得出了三角形中费马点的找法:

  当三角形有一个内角大于或等于一百二十度的时候,费马点就是这个内角的顶点;

如果三个内角都在120度以内,那么,费马点就是使得费马点与三角形三顶点的连线两两夹角为120度的点。

费马点性质:

(1)平面内一点P到△ABC三顶点的之和为PA+PB+PC,当点P为费马点时,距离之和最小。

  特殊三角形中:

  

(2).三内角皆小于120°

的三角形,分别以AB,BC,CA,为边,向三角形外侧做正三角形ABC1,ACB1,BCA1,然后连接AA1,BB1,CC1,则三线交于一点P,则点P就是所求的费马点.

  (3).若三角形有一内角大于或等于120度,则此钝角的顶点就是所求.

  (4)当△ABC为等边三角形时,此时外心与费马点重合

欧拉线

定义

三角形的外心、重心、九点圆圆心、垂心,依次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条直线就叫三角形的欧拉线。

  莱昂哈德·

欧拉于1765年在它的著作《三角形的几何学》中首次提出定理:

三角形的重心在欧拉线上,即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和外心共线。

他证明了在任意三角形中,以上四点共线。

欧拉线上的四点中,九点圆圆心到垂心和外心的距离相等,而且重心到外心的距离是重心到垂心距离的一半。

欧拉线的证法1

  作△ABC的外接圆,连结并延长BO,交外接圆于点D。

连结AD、CD、AH、CH、OH。

作中线AM,设AM交OH于点G’

  ∵BD是直径

  ∴∠BAD、∠BCD是直角

  ∴AD⊥AB,DC⊥BC

  ∵CH⊥AB,AH⊥BC

  ∴DA‖CH,DC‖AH

  ∴四边形ADCH是平行四边形

  ∴AH=DC

  ∵M是BC的中点,O是BD的中点

  ∴OM=1/2DC

  ∴OM=1/2AH

  ∵OM‖AH

  ∴△OMG’∽△HAG’

  ∴AG/GM=2/1

  ∴G’是△ABC的重心

  ∴G与G’重合

  ∴O、G、H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如果使用向量,证明过程可以极大的简化,运用向量中的坐标法,分别求出OGH三点的坐标即可.

欧拉线的证法2

  设H,G,O,分别为△ABC的垂心、重心、外心

连接AG并延长交BC于D,则可知D为BC中点。

  连接OD,又因为O为外心,所以OD⊥BC。

连接AH并延长交BC于E,因H为垂心,所以AE⊥BC。

所以OD//AE,有∠ODA=∠EAD。

由于G为重心,则GA:

GD=2:

1。

  连接CG并延长交BA于F,则可知F为AB中点。

同理,OF//CM.所以有∠OFC=∠MCF

  连接FD,有FD平行AC,且有DF:

AC=1:

2。

FD平行AC,所以∠DFC=∠FCA,∠FDA=∠CAD,又∠OFC=∠MCF,∠ODA=∠EAD,相减可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