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绪及相关疾病的物质结构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2233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3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情绪及相关疾病的物质结构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的情绪及相关疾病的物质结构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的情绪及相关疾病的物质结构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的情绪及相关疾病的物质结构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的情绪及相关疾病的物质结构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的情绪及相关疾病的物质结构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

《人的情绪及相关疾病的物质结构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情绪及相关疾病的物质结构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的情绪及相关疾病的物质结构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

当运动量超过某一阶段时,体内便会分泌脑内啡,当大脑处于清醒松弛时,当一个人感到高兴时,脑中会分泌D,·

内啡呔.同时将此感觉往体内传递。

使血液顺畅。

体内细胞尤其是免疫细胞被活络.防止疾病和老化口。

3皮质醇(Cortis01)

皮质醇也称“可的松”或“氢化可的松”,是肾上腺在应激反应里产生的一种类激素,是从肾上腺皮质中提取的对糖类代谢具有最强作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

压力状态下身体需要皮质醇来维持生理功能,如果没有它。

身体无法对压力做出有效反应,这是因为皮质醇分泌能释放肌肉中的氨基酸、肝脏中的葡萄糖及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这些物质被输送到血液里充当能量使用。

皮质醇在操纵情绪和健康,免疫细胞和炎症、血压及维护缔结组织等方面有特别重要功效。

正常情况下,身体能很好地控制皮质醇的分泌和调节血液中的皮质醇含量。

正常皮质醇代谢遵循这样一种生理节奏:

一个周期的24h,皮质醇水平最高在早晨06:

00--08:

00时。

最低点在凌晨00:

00~02:

00时,通常在上午08:

00~12:

00时水平骤降,之后全天持续缓慢下降,到凌晨02:

oo时又由最低点再次回升.让人们清醒并准备好面对新的充满压力的一天。

我们都有压力,其中承受重压力的人或生活节奏紧张的人或节食的人,每晚睡眠少于8h的人,皮质醇分泌规律被打破,皮质醇水平长期偏高,负面效应就会呈现在新陈代谢的变动上,血糖升高、食欲增加,体质量下降、极度疲劳等,身体健康状况也随之下降”。

4复合胺(Serotonin)

复合胺是大脑中和情绪有关的化学物质。

在调整发怒等情绪时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人在饥饿时容易发脾气,因为合成复合胺所需的氨基酸只能靠饮食获得。

英国研究人员作了一个测试:

先测量20个健康人体内复合胺含量,然后让他们参加模拟测试:

面对公平与不公平报酬的反应。

结果复合胺含量低的人更容易抢别的志愿者的钱,这是愤怒驱使下的反应。

复合胺可以帮助医师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

交给他们控制情绪的方法”.

5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

能特异性作用于各类胆碱受体,在组织内迅速被胆碱酯酶

破坏,其作用广泛,选择性不高。

研究发现.当人体需要对新刺激进行分析时,在学习、空间工作记忆、注意、自发运动和探索行为等认知活动中.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被激活,脑内乙酰胆碱的释放随之改变.脑内乙酰胆碱于认识过程密切相关。

脑内有大量乙酰胆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正常老人比青年时下降30%。

美国医师伍特曼给脑内乙酰胆碱减少的老人吃富含胆碱的食物,发现有明显的防止记忆力减退的作用.保持和提高大脑中乙酰胆碱的含量,是解决记忆力下降的有效途径。

乙酰胆碱多以胆碱状态存在于蛋,鱼、肉,大豆之中.胆碱在体内起生化反应后。

就合成有生理活性的乙酰胆碱”。

6血清素(5-hydroxyltryptamine)

血清素又称5-羟色胺(5-HT)。

是体内产生的一种神经传递素.5-HT在脑组织中的浓度较高.它是调节神经活动的一种重要物质。

主要分布于松果体和下丘脑,参与痛觉、睡眠和体温等生理功能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5-HT含量及功能异常能与精神病和偏头痛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有关。

通过饮食适量提高血清素含量能改善睡眠,让人镇静,减少急躁情绪.给人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

蔬菜和水果如菠萝,香蕉中5-HT的含量都很高,我们可以多食用以改善情绪。

7维生素B(VitaminB)

维生索B族有12种以上,被世界一致公认的有9种,全是水溶性维生索。

大量缺乏维生素Bl会导致情感淡漠,形成记忆困难。

摄入维生索B2较多的女性往往情绪更好、思路更清楚,更加沉着冷静。

维生索B6有助于成年人进入更深的睡眠。

维生索B12缺乏会造成抑郁症等精神上的疾病,甚至导致厌世自杀。

只有维生素B充足,神经细胞能量才能充沛,才能有效缓解忧虑、紧张的情绪,增强对压力的应对能力。

8卵磷脂(Lecithin)

卵磷脂被誉为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

第三营养素”。

卵磷脂是生命的基础物质,人类生命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它的滋养和保护。

卵磷脂存在于每个细胞之中,更多的是集中在脑及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肝、心、肾等重要器官。

大脑共有150亿个脑细胞,其中大脑神经细胞中17%---20%是卵磷脂.卵磷脂是脑组织重要的构成物质之一,卵磷脂能提高脑细胞的活化程度,提高记忆与智力水平。

所以人们把卵磷脂称为。

脑黄金”。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人们长期处在紧张的环境和种种压力下,常患有焦虑、急躁、易怒、失眠、耳鸣等症。

即植物神经紊乱,通常被称为神经衰弱。

经常补充卵磷脂,可使大脑神经及时得到营养补充,保持健康的工作状态。

利于消除疲劳,激化脑细胞,改善因神经紧张而引起的急躁、易怒、失眠等症.

9镁(Mg)

镁是动植物必需的金属元素之一,成人(体质量70kg)体内含义20~309,对蛋白质、核酸、类脂化合物的酶合成的活化、软骨和骨骼的生长以及维持脑和甲状腺功能非常重要。

镁离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维持人体新陈代谢和多种生物酶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生理作用。

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和预防疾病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当脑镁含量降低时,人会表现精神抑郁.焦虑.恐惧、情绪紧张甚至眩晕、昏迷等症状卜

10钙(Ca)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元素之一.调节人体各个系统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都依靠它的存在。

钙是脑神经元代谢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能保证脑力旺盛、情绪愉快。

缺钙会影响神经传导。

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失调,人会变得敏感、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

11铁(Fe)

铁是人体健康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人体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缺铁可使血红蛋白含量和生理活性降低。

以致血液中带氧量减少.而影响大脑中营养素和氧的供应.很多进入青舂期的少女少男常有情绪不稳定。

容易疲乏。

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力减退及学习成绩下降等现象.与缺铁有密切关系。

补铁的食物有动物的肝,肾,鱼,虾.紫菜.黑木耳、大枣等。

青少年应多多食用”

12锌(Zn)

锌是人体海马回的重要微量元素(海马回位于人脑控制学习和记忆活动的中枢.主要负责形成和储存长期记忆),与记忆和智力有关.儿童缺锌回厌食。

导致蛋白质摄人不足.大脑发育受损.海马回缺锌.最终导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情绪易失控,心理素质差。

人每天锌的需求量约定15mg.富含锌的食物有鱼类,海藻类,肉类、谷.豆类等”.

13.梅拉多宁(Melatonin)

梅拉多宁是人体内的一种激素,在每个人的体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分泌和积聚,如果它在人体内积聚过多时,就会作用到人的大脑中主管情绪的区域,导致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如烦躁、沮丧等,甚至精神忧郁、乱发脾气。

一般情况下,梅拉多宁所导致的人的情绪不良通常比较短暂,短则十几分钟,多则几个小时,最多一两天,很快就过去了,对身体和生活可以说是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也就不必太过介意。

但是,也有一些时候,如果这种梅拉多宁分泌得太过异常,就会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加以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这种影响

14.多巴胺(Dopamine)

多巴胺是行为的催化剂,它促使人们去寻求感到愉快的事情,而且当找到之后就会产生快感。

多巴胺是大脑中一组名为“单胺”的化学成分中的一种,单胺又是神经递质家族中的一员,神经递质同人的很多性格和行为相关,例如快乐、抑郁、攻击、进食和性等等。

多巴胺是在大脑中部的神经元细胞体内合成的,在大脑深处有一片被称为“伏隔核”的区域,该区域含有丰富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产生多巴胺并且对其做出反应。

伏隔核是大脑的兴奋区和快感中枢,在此区域中释放多巴胺就会使人感到极度快感。

15.五羟色胺(5-HT)

五羟色胺是一种神经传递元素,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它不仅能够较大程度地影响到睡眠和食欲,同时也对情绪起着很大的作用。

如果大脑中这种物质含量较低,人就比较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冲动,做出一些不理智甚至是很危险的行为来。

事实上,大脑缺乏五羟色胺的症状并非只是在某些人身上出现,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现象,只不过在有的人身上表现得重一些,而在另一些人身上表现得轻一些罢了。

16.维生素B12(VitaminB12)

维生素B12的缺乏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会出现肝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碍,疲劳、记忆力衰退,抵抗力降低,发生造血障碍,贫血、皮肤粗糙和皮炎等。

所以,一般人是怎么也不会把自杀行为与维生素B12的缺乏联系起来的。

但实际上,新的研究表明,维生素B12缺乏不仅能引起纯生理上的不良反应,而且还会造成抑郁症等精神上的疾病,这在医学上也是很早以前就有定论的。

只不过,维生素B12严重缺乏时甚至会导致厌世自杀,却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因为医学研究人员在对部分不明原因的自杀者的尸体做病理切片分析时发现,他们体内都有一个共同的奇怪现象,那就是严重缺乏维生素B12。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一些自己也说不出什么理由、莫名其妙地就产生轻生念头的自杀未遂者做了类似的研究分析,结果也证实了他们身上都严重缺乏维生素B12。

并且,通过对这些人进行服用一定量的维生素B12实验之后,他们头脑中的悲观绝望念头果然由此淡漠甚至完全消除,进而会对自己当初为什么会产生那些奇怪和极端的念头而感到可笑和不解。

所以,认为维生素B12缺乏能导致人自杀行为的说法并非是凭空杜撰。

(二)情绪调控机制的理论模型

前文在物质基础上分析了物质对于情绪的影响,但是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上,既然身体不同部位(尤其是大脑的不同区域)拥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那么会有不同地方调控不同的情绪吗?

答案是肯定的,下文将通过两个模型解释不同区域对情绪的影响以及其相互联系。

美国心理学的奠基人James(1894)开创了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先河。

他认为,人们的情绪体验来源于机体的外周生理反应,提示不同性质的情绪经验可能会伴随特异性的外周生理活动。

采用心率、指温和血压等生理指标的研究显示,人类的一些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等)伴随着特定的外周生理改变。

近期采用心率变异性等指标的研究也表明,不同的基本情绪存在特异的自主神经活动模式。

这些证据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James的观点。

然而,美国生理学家Cannon(1931)则认为,尽管人类的一些基本情绪伴随着特异性的外周自主改变,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源自外周的自主反应就一定是情绪体验的唯一或主要来源,真正决定情绪性质的是中枢脑区。

近期的神经功能成像研究显示,在体验不同情绪期间皮层与皮层下脑区往往伴有特异性的激活或失活,近年来对以下情绪的研究进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Cannon的观点:

恐惧:

当个体产生恐惧体验时,海马(外显记忆功能区)、杏仁核(情绪唤醒区)、前额皮质(工作记忆区)这几个脑区在起作用;

很可能是即时呈现的恐惧刺激,激活了海马和杏仁核,然后在前额皮质中经同时表征、相互整合后产生恐惧体验,其中杏仁核是恐惧情绪体验中一个相当关键的结构。

厌恶:

通过脑损毁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手段发现,厌恶情绪激活的脑区有脑岛、基底神经节和纹状体。

惊奇:

惊奇根据刺激的不同,其激活的脑区有所区别:

如果刺激物是负性的,那么激活的脑区为杏仁核右腹侧;

如果刺激物是正性的,那么激活的脑区则为腹内侧前额叶皮质。

悲伤:

被试者在悲伤的情绪中,前额叶皮质中部、额下回、颞上回、楔前叶、杏仁核、丘脑等活动都有所增强。

愉快:

在愉快的情绪下参与活动的脑区有:

下丘脑前额叶皮质、杏仁核、腹侧纹状体、额前回、前额叶背外侧、后扣带回、颞叶、海马、丘脑和尾状核。

愤怒:

对于愤怒的研究表明,愤怒与杏仁核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更多的是把愤怒和恐惧联系在一起研究,单纯研究愤怒脑机制的很少,也不成熟,有人认为与额叶、扣带前回有关。

这些提示不同性质的情绪感受可能具有特定的中枢回路。

近年来,随着情绪电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从整合的角度把情绪的外周反应与脑活动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些系统化、层次化的情绪生理整合模型。

这两个整合模型从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整合的角度,为系统考察情绪生理机制提供了基本框架。

下面将介绍主要的两种模型:

情绪环路模型和神经内脏整合模型。

1.情绪环路模型:

强调由外周至中枢的自下而上的调控方式,试图解释情绪经验形成的机制。

一般认为,情绪刺激引起的主观感受是人们情绪反应的主要成分,情绪与情绪感受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但是Damasio假设,情绪感受是由情绪和感知结合而成。

(比如一个人在不同情绪下感知到相同的事物引起的情绪感受是不同的)因此情绪是情绪感受的独立部分。

是由特定对象或情景触发的躯体反应和中枢活动变化的集合。

这种变化可以分为内脏活动、腺体反应和骨骼肌运动。

前两者一般无法被直接觉知,主要由下丘脑与脑干的一些核团调节和控制;

后者可以进入意识范畴,主要由纹状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负责。

Damasio据此提出了情绪环路模型,认为情绪是骨骼肌、腺体反应、内脏活动在脑区的映射。

这种环路可以分为身体环路和似身体环路。

身体环路:

身体环路中,腹内侧前额皮层和杏仁核能够将刺激物的情绪信息通过脑干的传出结构传至躯体,引起内脏、腺体和骨骼肌等躯体状态的变化。

接着,这些躯体信号可以映射到岛叶、躯体感觉皮层等脑区,由此产生了人们的情绪感受。

这种环路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中枢—外周—中枢。

这种环路模型虽然解释了机体感受外界变化引起情绪改变的原因,但是当我们做梦时,当我们思念亲人时并没有从外界获取任何信息,也没有躯体感受为什么也能引发各种情绪呢?

Damasio就此提出了似身体环路:

似身体环路:

主要依靠个体过去的经验或情景想象等心理表征,由此触发中枢脑区的躯体状态表征的激活,这种神经机制并不涉及实际的躯体状态,岛叶和躯体感觉皮层接收的信息直接来自腹内侧前额皮层和杏仁核等脑区。

2.神经内脏整合模型:

采取由中枢至外周的自上而下的调控方式,以说明情绪调节的神经过程。

认为情绪是个体应对复杂环境事件所做的反应,可以为目标定向行为准备充分的能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需求。

Thayer等人(2000,2009)假设,人类复杂情绪反应的神经基础主要依赖中枢自主网络(centralautonomicnetwork,CAN),因为它可以调控适应性的内脏活动、神经内分泌和行为反应。

中枢自主网络(CAN)它们相互间连接成一个动态活动的系统,通过整合情绪刺激的中枢活动和自主反应,以保证机体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神经内脏整合模型认为,个体在安静状态下前额皮层对皮层下脑区和自主反应施加抑制性影响。

当个体面临威胁性情绪刺激时,前额叶的活动水平降低,使得皮层下交感兴奋环路sympathoexcitatorycircuits)所受的抑制逐渐解除,引起交感活动增强和副交感(迷走)活动减弱,从而出现有利于个体战斗-逃跑(fight-flight)行为的腺体和内脏反应。

一般情况下,机体的能源供应在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会保持正常的动态平衡。

然而,当能源需求持续超出了个体可以承受的范围时,就会产生交感过度增强而副交感过度减弱的自主失衡现象,引发个体的焦虑和抑郁等复合情绪。

综上所述,情绪环路模型主要重视外周躯体状态在决定情绪经验中的作用,采取了由外周至中枢的自下而上的调控方式;

而神经内脏整合模型则强调前额皮层对皮层下自主功能的抑制性调控在维持情绪正常适应功能中的作用,采取了由中枢至外周的自上而下的调控方式。

这两个模型从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整合角度,阐释了情绪经验与情绪调节的生理机制。

现在普遍认为这两种调控是同时存在的。

以杏仁核为例,恐惧性刺激信息是通过两条相互分离的通路到达杏仁核的(Phelps&

Ledoux,2005)(见图4)。

其中,“低”路(“low”road)可以将来自丘脑的感觉信号直接送至杏仁核。

杏仁核在初略评价了刺激的情绪意义后,便可率先激活并启动自主、行为和内分泌反应。

情绪环路模型认为,正是这些外周信号向岛叶和躯体感觉皮层的投射形成了情绪感受的基础。

与“低”路不同,“高”路(“high”road)则可以将来自丘脑的感觉信号投射到感觉和联络皮层。

大脑皮层基于对刺激的认知加工(外侧前额皮层)和动机与情绪意义评价(腹内侧前额皮层、眶额皮层和前扣带回皮层),进一步调节杏仁核的情绪反应。

神经内脏整合模型正是强调了前额皮层可以调节杏仁核的活动,以便实施对自主功能的抑制性影响。

但是,杏仁核也可以通过激活基底前脑的乙酰胆碱通路,以提高皮层神经元对情绪性刺激的警觉水平。

可见,杏仁核作为情绪信息加工的皮层下关键结构之一,它所启动的情绪性身体反应会受到自下而上调控(感觉)与自上而下调控(认知及动机与情绪评价)的双重调节,人们的情绪经验是在它们的动态相互作用中形成与改变的,情绪调控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

综上可知,人类情绪的活动可能是一个涉及多种心理成分和多层次结构系统相互作用的脑功能网络(见图4)。

首先,刺激传入的“分离”或“平行”处理通路可以建立人与外部环境刺激的信息沟通,在感觉信息通过丘脑投射至感觉皮层的同时,情绪信息可以由此传送到杏仁核、前扣带回皮层和岛叶皮层等结构。

其中,杏仁核可以启动快速的身体唤醒与行为反应,而前扣带回皮层和岛叶皮层的痛苦与厌恶反应可能更加缓慢持久。

随后,外部刺激和反映情绪性身体状态的内部信号作用于由感觉皮层和这三个脑结构组成的神经网络,使人们可以初步感受到一些基本(原发)的情绪经验。

最后,背外侧前额皮层与前扣带回皮层的相互作用可以协调认知与注意机制,使人们能够产生明确的情绪意识体验;

同时,腹内侧前额皮层、眶额皮层和前扣带回皮层还可以通过评价刺激的动机与情绪意义,以便进一步调控身体的反应和情绪行为,甚至改变人们的情绪体验。

只有这样,人类的情绪才能够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变化。

(三)三种情绪障碍疾病及其相关机制和假说

前文已经就人的基本情绪和关于情绪的产生的基本方式进行了阐述,本部分将继续就人的情绪展开讨论,人的情绪控制是一个神奇而又复杂的过程,再到目前为止的研究中都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只有许多关于情绪产生的模型和假说,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的压力逐渐增大,逐渐的人们开始产生器质性病变,例如抑郁症强迫症等疾病,这些疾病大都与人的脑部神经组织病变有关,下面将就其中几个典型的情绪障碍疾病展开讨论。

1.抑郁症

神经生物学解释

抑郁症作为一种情绪障碍性疾病,受到了精神病学、心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影像学等学科学者的重视。

长期以来,各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对抑郁症的遗传生理、心理行为特点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抑郁症脑功能的研究逐步深入。

研究表明,抑郁症病人在前额叶、前扣带回、杏仁核等皮层和皮层下脑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这为揭示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打开了新的局面。

当前,对抑郁症病人情绪加工过程中的脑功能改变的研究,已成为抑郁症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前额叶是抑郁症研究中研究得最多的脑区。

研究发现,在情绪加工过程中,抑郁症病人前额叶(主要是前额叶背外侧、背中部)功能普遍降低。

但因研究方法和情绪加工任务的不同,有关脑功能改变的报道结论不一,有报道说抑郁症病人双侧前额叶背外侧等脑区功能活动减低的同时,前额叶其他脑区(特别是腹侧区和眶区)的脑功能增强。

除前额叶的脑功能改变外,抑郁症病人的海马、杏仁核、丘脑等部位的功能活动与正常人相比也有改变。

图1:

在愉快和悲伤刺激下的脑反应图

1.1和抑郁症相关的神经回路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症状与一系列神经网络的异常活动相关。

结构影像学和尸体解剖学研究表明,抑郁症病人的海马和前额叶灰质体积和胶质细胞密度显著缩小,这些区域和抑郁症中与认知功能下降的症状相关,如记忆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负罪感、自杀念头等;

杏仁核和膝下沟回的体积和活动的改变与抑郁症病人的焦躁情绪相关;

下丘脑功能的异常则与食欲、睡眠以及昼夜节律的紊乱相关;

此外调控奖赏的脑区腹侧纹状体等在抑郁症病人中也明显缩小。

这些变化可能与抑郁症病人忧虑、快感缺失的症状相关。

皮层的其他区域如前扣带回和眶额皮层的体积在抑郁症病人中也明显缩小。

这些抑郁症相关脑区的病理性变化和抑郁症症状的因果关系尚无明确定论。

虽然抑郁症的症状和上述特定的脑区分别密切相关,但将来还是应该突破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从整个神经网络的功能异常来研究和抑郁症相关的神经回路。

1.2几种有关的假说

1.2.1单胺假说

单胺假说认为大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低下可诱发抑郁症。

利血平是耗竭单胺类递质的降压药。

临床研究发现一部分利用利血平治疗高血压的患者出现了抑郁症状。

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就是基于单胺假说的抗抑郁药,这些抗抑郁药通过抑制突触外单胺类递质的重吸收或抑制它们的降解来提高突触外单胺类递质的浓度达到抗抑郁的效果。

虽然单胺类抗抑郁药能迅速提高脑内单胺类递质的水平,但在临床上表现出明显的治疗效果却有数周的延迟且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很低(大约30%)。

此外,许多证据表明大脑内单胺类递质水平的低下并不是抑郁症的直接诱因。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升高可能通过强化负性记忆加重和应激事件相关的抑郁症。

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丁玉强研究员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徐林课题组利用5-HT神经元敲除小鼠对焦虑和抑郁症的行为学和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中枢5-HT缺失并没有增加动物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但极大地增强了恐惧记忆的形成并持久不退。

该效应可被脑内注射5-HT或5-HTlA受体激动剂逆转。

尽管5-HT缺失实验并没有发现抑郁症的遗传易感性,但是发现了5-HT系统功能低下决定了创伤后应激综合症的遗传易感性。

以5-HT重吸收转运体激动剂为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达体朗通过降低突触5-HT水平达到良好的抗抑郁疗效。

因此,大脑内单胺类递质水平的变化不直接影响抑郁症,而可能通过影响转录翻译介导的分子和细胞机制调节神经可塑性长时程的变化

1.2.2应激假说

许多抑郁症病人血清糖皮质激素的升高,提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失调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发病机制。

应激通过大脑皮层感受并将这种信号传递到下丘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