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老师们:
本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于年月申报批准被列为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
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
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而教学是学校完成培养人才任务的基本途径,它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必然要处在一个中心地位。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更是衡量一所学校成功与失败的试金石。
实施素质教育并渗透到课堂四十分当中去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那么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就成了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随着我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与学生的学习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
然而,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没有终点。
学生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学习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但是对学习效率的追求却是无限的。
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探索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影响着一部分教师。
旧的教学习惯影响着课堂教学,以学生考分高低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简单的评价,也使得有些教师急功近利,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加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
如此这般,实在难以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要从教育思想上入手,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的研究为突破口,开展课堂教学效率评估研究。
二、理论依据
1、诱思探究理论
“诱思探究”即:
诱导思维,探索研究。
“诱”者,循循善诱,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思”者,独立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诱思探究教学法认为:
教学的全部核心问题就在于教师的每个教学策略考虑的并不是自己怎样教,而首先考虑的是学生怎样学;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程;既把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观点,又使教师为主导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保证,使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手脑并用,全部身心真正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才能使媒体所输送的信息进行有效消化、吸收,加工处理,形成新的认知,形成学生的能力。
2、最优化教学理论
所为最优化,就是指“所选择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小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的最佳效果。
它是指一所学校、一定班级在具体条件的制约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成果。
最优化教学理论强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的最优化离不开学生学的最优化,没有学生学的最优化,也就不可能有教师教的最优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提不出问题,就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就不能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
就会出现精力不集中的现象,就达不到学习的最优化,直接影响着教师教的最优化。
3、自主构建理论
自主构建理论认为:
任何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界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自主构建,从而使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体系,内化成可以随时外显的东西。
教学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学生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内部动力是自组织的根本动力。
教学过程和学生发展的过程都是主体自我构建过程。
离开主体的自我构建,自组织是不可能实现的。
学生不能主动地去自主建构过程,不积极的参与课堂,只是被动地去接受,就会把学习作为负担,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疲劳感,教学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三、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价值
(一)课题研究目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的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激励诱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真正凸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是为学生主体服务的。
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学生非智力因素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培养各种能力,从而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缺乏主动权的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的理论研究;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的实践研究;
5、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中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研究。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策略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1、本课题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它所构建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程序、教学评价无疑将丰富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和机制。
本课题的研究核心是“提高教学效率”,它必将促进教师更新观念,努力实现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艺。
2、本课题的研究将丰富和发展课堂教学理论,为人们正确认识小学课堂教学提供基础的实践理论借鉴。
四、实施步骤
根据课题自身情况,拟将课题研究工作分三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
准备工作(2005年9月-2005年12月)
本阶段主要是进行课题前期准备和开题工作。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必要的文献准备,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和工作动员以及实验教师的技能培训,草拟、修改、形成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围绕课题进行初步学习、宣传和研究,对学校过去研究的成果和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初步的认识成果,完善研究方案,筹措资金完善计算机局域网络,组织教师进行必要的参观、访问和交流。
该阶段工作要求充分准备,动员有力,方案具体可行,研究人员及相关教师认识明确,心齐力足。
2、第二阶段:
横向扩充和纵向深入研究(2006年1月-2008年12月)
全面展开实验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不断总结、修正实验过程。
具体地讲,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深入学习,研究课题的有关资料、文献,广泛组织师生学习现代教育的有关思想和心理学、脑科学研究的有关成果,围绕课题和实验方案进一步完善措施,对课题及实验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写出书面报告,部分成果可以论文形式反映对课题研究尤其是实验过程的理性思考,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采取相应措施深化课题研究。
这一阶段工作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因此要积极对待,不拖散;同时戒骄戒躁,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认真思索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好各类矛盾,克服各种困难,使课题的实施能够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配合;成果的总结要尽量全面、客观,定性准确,实事求是。
第三阶段:
形成成果阶段(2009年1月—2009年4月)
在第二阶段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自制优秀课件。
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五、研究方法和要求
针对我校课堂教学中启而不发,问而不答,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课堂上缺乏诱导灵气,学生课堂上缺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的现状,为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把改革的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提出,即创设情境、学生自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多元互动、探究方案——后置补偿、反馈矫正——巩固练习、达成目标——总结全课、明确要点六个环节;任课教师每节课要采取不同形式的表扬激励。
为了较好地贯彻落实“六环节、一激励”教学法,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要求:
1、选好实验班级、实验学科。
本次实验对象是一、二、三年,学科是语文、数学。
实验教师要吃透“六环节一激励”教学法的内涵,其核心在于让学生提出问题,重点在激励。
要明确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道理,并且要逐步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同时要用好激励措施,不断地给学生以刺激,以达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开好实验班班主任与实验教师会。
让老师们明了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
班主任在班内做好宣传发动,达到让学生积极配合的目的。
实验教师要根据“六环节一激励”教学法的具体要求去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科学设计激励措施。
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教学。
3、定时听课研讨。
研究实验中所暴露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措施。
4、每学期要总结阶段性成果,开会交流经验,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
实验教师学期末要写出实验论文,上好实验展示课。
实验教师要持之以恒,潜心研究,不可三分钟热度,实验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原始材料,要善于总结归纳,避免会干但不会总结,下力不小,经验了了的现象。
六、预期成果
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的实验研究,争取达到以下目标:
1、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
现代的教学观认为:
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
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
①整体观。
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
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
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
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2、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
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通过实验研究,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
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
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
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