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2110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Word文档格式.docx

(3)用数学符号来叙述上述问题中,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

(4)试用Venn图表示A∪B=C.

(5)请给出集合的并集定义.

(6)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

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A={x|x是国兴中学2012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B={x|x是国兴中学2012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男同学},C={x|x是国兴中学2012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

(7)类比集合的并集,请给出集合的交集定义,并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活动:

先让学生思考或讨论问题,然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主要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并能用数学符号来刻画,用Venn图来表示.

讨论结果:

(1)集合之间也可以相加,也可以进行运算,但是为了不和实数的运算相混淆,规定这种运算不叫集合的加法,而是叫做求集合的并集.集合C叫集合A与B的并集.记为A∪B=C,读作A并B.

(2)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了集合C.

(3)C={x|x∈A,或x∈B}.

(4)如图1所示.

(5)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A∪B={x|x∈A,或x∈B},用Venn图表示,如图1所示.

(6)集合之间还可以求它们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这种运算叫求集合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①A∩B=C,②A∪B=C.

(7)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A∩B={x|x∈A,且x∈B}.

用Venn图表示,如图2所示.

图2

例1集合A={x|x<5},B={x|x>0},C={x|x≥10},则A∩B,B∪C,A∩B∩C分别是什么?

学生先思考集合中元素的特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将集合中元素利用数形结合在数轴上找到,那么运算结果寻求就易进行.这三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求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关键是找出它们的公共元素和所有元素.

解:

因为A={x|x<5},B={x|x>0},C={x|x≥10},在数轴上表示,如图3所示,所以A∩B={x|0<x<5},B∪C={x|x>0},A∩B∩C=

.

图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求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时,①明确集合中的元素;

②依据并集和交集的含义,直接观察或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写出结果.

变式训练

1.设集合A={x|x=2n,n∈N*},B={x|x=2n,n∈N},求A∩B,A∪B.

对任意m∈A,则有m=2n=2·

2n-1,n∈N*,因n∈N*,故n-1∈N,有2n-1∈N,那么m∈B,即对任意m∈A有m∈B,所以A⊆B.

而10∈B但10

A,即A

B,那么A∩B=A,A∪B=B.

2.求满足{1,2}∪B={1,2,3}的集合B的个数.

满足{1,2}∪B={1,2,3}的集合B一定含有元素3,B={3};

还可含1或2其中一个,有{1,3},{2,3};

还可含1和2,即{1,2,3},那么共有4个满足条件的集合B.

3.设集合A={-4,2,a-1,a2},B={9,a-5,1-a},已知A∩B={9},求a.

∵A∩B={9},则9∈A,a-1=9或a2=9.

∴a=10或a=±

3.

当a=10时,a-5=5,1-a=-9;

当a=3时,a-1=2不合题意;

当a=-3时,a-1=-4不合题意.

4.设集合A={x|2x+1<3},B={x|-3<x<2},则A∩B等于(  )

A.{x|-3<x<1}    B.{x|1<x<2}

C.{x|x>-3}D.{x|x<1}

解析:

集合A={x|2x+1<3}={x|x<1},

观察或由数轴得A∩B={x|-3<x<1}.

答案:

A

例2设集合A={x|x2+4x=0},B={x|x2+2(a+1)x+a2-1=0,a∈R},若A∩B=B,求a的值.

明确集合A,B中的元素,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满足A∩B=B的集合A,B的关系.集合A是方程x2+4x=0的解组成的集合,可以发现,B⊆A,通过分类讨论集合B是否为空集来求a的值.利用集合的表示法来认识集合A,B均是方程的解集,通过画Venn图发现集合A,B的关系,从数轴上分析求得a的值.

由题意得A={-4,0}.

∵A∩B=B,∴B⊆A.

∴B=

或B≠

当B=

时,即关于x的方程x2+2(a+1)x+a2-1=0无实数解,

则Δ=4(a+1)2-4(a2-1)<0,解得a<-1.

当B≠

时,若集合B仅含有一个元素,则Δ=4(a+1)2-4(a2-1)=0,解得a=-1,

此时,B={x|x2=0}={0}⊆A,即a=-1符合题意.

若集合B含有两个元素,则这两个元素是-4,0,

即关于x的方程x2+2(a+1)x+a2-1=0的解是-4,0.

则有

解得a=1,则a=1符合题意.

综上所得,a=1或a≤-1.

1.已知非空集合A={x|2a+1≤x≤3a-5},B={x|3≤x≤22},则能使A⊆(A∩B)成立的所有a值的集合是什么?

由题意知A⊆(A∩B),即A⊆B,A非空,利用数轴得

解得6≤a≤9,即所有a值的集合是{a|6≤a≤9}.

2.已知集合A={x|-2≤x≤5},集合B={x|m+1≤x≤2m-1},且A∪B=A,试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

由A∪B=A得B⊆A,则有B=

,因此对集合B分类讨论.

∵A∪B=A,∴B⊆A.

又∵A={x|-2≤x≤5}≠

,∴B=

,或B≠

时,有m+1>2m-1,∴m<2.

时,观察图4:

图4

由数轴可得

解得2≤m≤3.

综上所述,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m<2或2≤m≤3,即m≤3.

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集合间关系的应用.已知两个集合的运算结果,求集合中参数的值时,由集合的运算结果确定它们的关系,通过深刻理解集合表示法的转换,把相关问题化归为其他常见的方程、不等式等数学问题.这称为数学的化归思想,是数学中的常用方法,学会应用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课本本节练习1,2,3.

【补充练习】

(1)求A∩B,A∪B.

(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A∩B________A,B________A∩B,A∪B________A,A∪B________B,A∩B________A∪B.

(1)因A,B的公共元素为5,8,故两集合的公共部分为5,8,

(2)由Venn图可知

A∩B⊆A,B⊇A∩B,A∪B⊇A,A∪B⊇B,A∩B⊆A∪B.

2.设A={x|x<5},B={x|x≥0},求A∩B.

因x<5及x≥0的公共部分为0≤x<5,

故A∩B={x|x<5}∩{x|x≥0}={x|0≤x<5}.

3.设A={x|x是锐角三角形},B={x|x是直角三角形},求A∩B.

因三角形按角分类时,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彼此孤立,故A,B两集合没有公共部分.

所以A∩B={x|x是锐角三角形}∩{x|x是钝角三角形}=

4.设A={x|x>-2},B={x|x≥3},求A∪B.

在数轴上将A,B分别表示出来,得A∪B={x|x>-2}.

5.设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矩形},求A∪B.

因矩形是平行四边形,故由A及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为A∪B,A∪B={x|x是平行四边形}.

6.已知M={1},N={1,2},设A={(x,y)|x∈M,y∈N},B={(x,y)|x∈N,y∈M},求A∩B,A∪B.

M,N中的元素是数,A,B中的元素是平面内的点集,关键是找其元素.

∵M={1},N={1,2},∴A={(1,1),(1,2)},B={(1,1),(2,1)},故A∩B={(1,1)},A∪B={(1,1),(1,2),(2,1)}.

7.若A,B,C为三个集合,A∪B=B∩C,则一定有(  )

A.A⊆CB.C⊆AC.A≠CD.A=

思路一:

∵(B∩C)⊆B,(B∩C)⊆C,A∪B=B∩C,

∴A∪B⊆B,A∪B⊆C.∴A⊆B⊆C.∴A⊆C.

思路二:

取满足条件的A={1},B={1,2},C={1,2,3},排除B,D,

令A={1,2},B={1,2},C={1,2},则此时也满足条件A∪B=B∩C,

而此时A=C,排除C.

关系;

(2)当A=

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

(3)当A=B={1,2}时,A∩B,A∪B这两个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

(1)

(2)(3)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图5

依据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含义写出运算结果,并观察与集合A,B的关系.用Venn图来发现运算结果与集合A,B的关系.

(1)

(2)(3)中的集合A,B均满足A⊆B,用Venn图表示,如图5所示,就可以发现A∩B,A∪B与集合A,B的关系.

A∩B=A⇔A⊆B⇔A∪B=B.

用类似方法,可以得到集合的运算性质,归纳如下:

A∪B=B∪A,A⊆(A∪B),B⊆(A∪B);

A∪A=A,A∪

=A,A⊆B⇔A∪B=B;

A∩B=B∩A;

(A∩B)⊆A,(A∩B)⊆B;

A∩A=A;

A∩

A⊆B⇔A∩B=A.

本节主要学习了:

1.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2.通常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来求交集和并集.

1.课外思考:

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

2.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

3.书面作业:

课本习题1.1,A组,6,7,8.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容易接受,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加强练习和拓展课本内容.设计中通过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写出集合运算的结果,这是突破本节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

第2课时

作者:

赵冠明

问题:

①分别在整数范围和实数范围内解方程(x-3)(x-

)=0,其结果会相同吗?

②若集合A={x|0<x<2,x∈Z},B={x|0<x<2,x∈R},则集合A,B相等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明:

在不同的范围内集合中的元素会有所不同,这个“范围”问题就是本节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

①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A={x∈Z|(x-2)

=0};

B={x∈Q|(x-2)

C={x∈R|(x-2)

=0}.

②问题①中三个集合相等吗?

为什么?

③由此看,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④问题①中,集合Z,Q,R分别含有所解方程时所涉及的全部元素,这样的集合称为全集,请给出全集的定义.

⑤已知全集U={1,2,3},A={1},写出全集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B.

⑥请给出补集的定义.

⑦用Venn图表示∁UA.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提示学生注意集合中元素的范围.

①A={2},B=

,C=

②不相等,因为三个集合中的元素不相同.

③解方程时,要注意方程的根在什么范围内,同一个方程,在不同的范围其解会有所不同.

④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为U.

⑤B={2,3}.

⑥对于一个集合A,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

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记为∁UA,即∁UA={x|x∈U,且x

A}.

⑦如图6所示,阴影表示补集.

图6

思路1

让学生明确全集U中的元素,回顾补集的定义,用列举法表示全集U,依据补集的定义写出∁UA,∁UB.

本题主要考查补集的概念和求法.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依据补集的含义,直接观察写出集合运算的结果.

常见结论:

∁U(A∩B)=(∁UA)∪(∁UB);

∁U(A∪B)=(∁UA)∩(∁UB).

等于(  )

A.{1,6}     B.{4,5}

C.{1,2,4}D.{3,5}

B

UQ)等于(  )

A.{1,2}B.{3,4,5}

例2设全集U={x|x是三角形},A={x|x是锐角三角形},B={x|x是钝角三角形}.求A∩B,∁U(A∪B).

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分类和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的含义.结合交集、并集和补集的含义写出结果.A∩B是由集合A,B中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U(A∪B)是全集中除去集合A∪B中剩下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根据三角形的分类可知A∩B=

A∪B={x|x是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U(A∪B)={x|x是直角三角形}.

1.已知集合A={x|3≤x<8},求∁RA.

∁RA={x|x<3,或x≥8}.

2.设S={x|x是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菱形},C={x|x是矩形},求B∩C,∁AB,∁SA.

B∩C={x|x是正方形},∁AB={x|x是邻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SA={x|x是梯形}.

3.已知全集I=R,集合A={x|x2+ax+12b=0},B={x|x2-ax+b=0},满足(∁IA)∩B={2},(∁IB)∩A={4},求实数a,b的值.

a=

,b=-

∵U=R,A={x|x≤2+

},∴∁UA={x|x>2+

}.而4,5,6都大于2+

,∴(∁UA)∩B={4,5,6}.

思路2

例1已知全集U=R,A={x|-2≤x≤4},B={x|-3≤x≤3},求:

(1)∁UA,∁UB;

(2)(∁UA)∪(∁UB),∁U(A∩B),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3)(∁UA)∩(∁UB),∁U(A∪B),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学生回想补集的含义,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数轴来解决.依据补集的含义,借助于数轴求得.

在数轴上表示集合A,B,如图7所示,

图7

(1)由图得∁UA={x|x<-2,或x>4},∁UB={x|x<-3,或x>3}.

(2)由图得(∁UA)∪(∁UB)={x|x<-2,或x>4}∪{x|x<-3,或x>3}={x|x<-2,或x>3};

∵A∩B={x|-2≤x≤4}∩{x|-3≤x≤3}={x|-2≤x≤3},

∴∁U(A∩B)=∁U{x|-2≤x≤3}={x|x<-2,或x>3}.

∴得出结论∁U(A∩B)=(∁UA)∪(∁UB).

(3)由图得(∁UA)∩(∁UB)={x|x<-2,或x>4}∩{x|x<-3,或x>3}={x|x<-3,或x>4};

∵A∪B={x|-2≤x≤4}∪{x|-3≤x≤3}={x|-3≤x≤4},∴∁U(A∪B)=∁U{x|-3≤x≤4}={x|x<-3,或x>4}.∴得出结论∁U(A∪B)=(∁UA)∩(∁UB).

UA)∪(∁UB)等于(  )

D

2.设集合I={x||x|<3,x∈Z},A={1,2},B={-2,-1,2},则A∪(∁IB)等于(  )

A.{1}   B.{1,2}C.{2}   D.{0,1,2}

例2设全集U={x|x≤20,x∈N,x是质数},A∩(∁UB)={3,5},(∁UA)∩B={7,19},(∁UA)∩(∁UB)={2,17},求集合A,B.

学生回顾集合的运算的含义,明确全集中的元素.利用列举法表示全集U,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把集合中的元素填入相应的Venn图中即可.求集合A,B的关键是确定它们的元素,由于全集是U,则集合A,B中的元素均属于全集U,由于本题中的集合均是有限集并且元素的个数不多,可借助于Venn图来解决.

由题意借助于Venn图,如图8所示,

图8

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Venn图以及推理能力.借助于Venn图分析集合的运算问题,使问题简捷地获得解决,将本来抽象的集合问题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这正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优越性.

课本本节练习4.

1.设全集U=R,A={x|2x+1>0},试用文字语言表述∁UA的意义.

A={x|2x+1>0},即不等式2x+1>0的解集,∁UA中元素均不能使2x+1>0成立,即∁UA中元素应当满足2x+1≤0.∴∁UA即不等式2x+1≤0的解集.

2.如图11所示,U是全集,M,P,S是U的三个子集,则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________.

图11

观察图可以看出,阴影部分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不在集合S内;

二是在集合M,P的公共部分内,因此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集合S的补集与集合M,P的交集的交集,即(∁US)∩(M∩P).

(∁US)∩(M∩P)

则A等于(  )

A.{1,2}   B.{2,3}   C.{3,4}   D.{1,4}

如图12所示.

图12

由于(∁UA)∩(∁UB)={2},(∁UA)∩B={1},则有∁UA={1,2}.∴A={3,4}.

C

(  )

A.{1}B.{1,3}C.{3}D.{1,2,3}

∵∁IB={1,3},∴A∪(∁IB)={1}∪{1,3}={1,3}.

某班有学生50人,解甲、乙两道数学题,已知解对甲题者有34人,解对乙题者有28人,两题均解对者有20人,问:

(1)至少解对其中一题者有多少人?

(2)两题均未解对者有多少人?

先利用集合表示解对甲、乙两道数学题的各种类型,然后根据题意写出它们的运算,问题便得到解决.

设全集为U,A={只解对甲题的学生},B={只解对乙题的学生},C={甲、乙两题都解对的学生},则A∪C={解对甲题的学生},B∪C={解对乙题的学生},

A∪B∪C={至少解对一题的学生},∁U(A∪B∪C)={两题均未解对的学生}.

由已知,A∪C有34个人,C有20个人,

从而知A有14个人;

B∪C有28个人,C有20个人,所以B有8个人.因此A∪B∪C有N1=14+8+20=42(人),∁U(A∪B∪C)有N2=50-42=8(人).

∴至少解对其中一题者有42个人,两题均未解对者有8个人.

本节课学习了:

①全集和补集的概念和求法.

②常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进行集合的补集运算.

课本习题1.1A组 9,10,B组 4.

本节教学设计注重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指导学生借助于数轴或Venn图进行集合的补集运算.由于高考中集合常与以后学习的不等式等知识紧密结合,本节对此也予以体现,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有关解不等式的知识.

【备选例题】

【例1】已知A={y|y=x2-4x+6,x∈R,y∈N},B={y|y=-x2-2x+7,x∈R,y∈N},求A∩B,并分别用描述法、列举法表示它.

y=x2-4x+6=(x-2)2+2≥2,A={y|y≥2,y∈N},

又∵y=-x2-2x+7=-(x+1)2+8≤8,∴B={y|y≤8,y∈N}.

【例2】设S={(x,y)|xy>0},T={(x,y)|x>0,且y>0},则(  )

A.S∪T=S  B.S∪T=T C.S∩T=S  D.S∩T=

S={(x,y)|xy>0}={(x,y)|x>0且y>0,或x<0且y<0},则T⊆S,所以S∪T=S.

【例3】某城镇有1000户居民,其中有819户有彩电,有682户有空调,有535户彩电和空调都有,则彩电和空调至少有一种的有________户.

设这1000户居民组成集合U,其中有彩电的组成集合A,有空调的组成集合B,如图13所示.有彩电无空调的有819-535=284(户);

有空调无彩电的有682-535=147(户),因此二者至少有一种的有284+147+535=966(户).填966.

图13

966

【知识拓展】

差集与补集

有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C是由所有属于A但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那么C就叫做A与B的差集,记作A-B(或A\B).

例如,A={a,b,c,d},B={c,d,e,f},C=A-B={a,b}.

也可以用Venn图表示,如图14所示(阴影部分表示差集).

图14

图15

特殊情况,如果集合B是集合I的子集,我们把I看作全集,那么I与B的差集I-B,叫做B在I中的补集,记作

也可以用Venn图表示,如图15所示(阴影部分表示补集).

从集合的观点来看,非负整数的减法运算,就是已知两个不相交集合的并集的基数,以及其中一个集合的基数,求另一个集合的基数,也可以看作是求集合I与它的子集B的差集的基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