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196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从材料“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一句说明到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专制的体现。

这又体现了法家思想,因此说是法家思想的胜利。

因此D正确;A项错误,新儒学的核心是法家思想;B项错误,不是从本质上的认识;C项错误,儒家思想虽然得到发展,但是基本的内容并未发生变化。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独尊儒术”

25.一年前,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不敢说已是衰世;一年后,严复却在《救亡决论》中响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自这时起的半个世纪内,“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

导致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郑观应,严复”、“自这时起的半个世纪内,‘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绪二十年(1894年),一部体现郑观应成熟而完整维新思想的《盛世危言》终于面世,可知:

AB两项所示的时间段,不符合郑观应,严复生活的时间段,排除AB。

进一步分析,可知,自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系列救国救民运动,救亡图存,可知,D项表述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维新思想

26.《世界现代史》写道:

“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A.公私合营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D.斯大林模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材料“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企业和贸易的存在”的信息体现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可以排除。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27.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到:

“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头、马400万匹。

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为稳定农产品价格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消极怠工

C.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农民利益被忽视D.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消极应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世界性经济危时间为1929年至1933年,主要在欧洲资本主义市场,并未在苏联出现,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间为1919年至1921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苏联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题中没有反映重工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为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出现了题中消极应对现象,故D项正确。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运动影响

28.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

“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说: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的共同认识是

A.主动融入国际大家庭B.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异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注意关键信息“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对外开放的意识,故选A。

B在邓小平的话中没有明显体现,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29.《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写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答案】B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

30.全球化正从“美国化”异化为“反美化”“去美化”,诚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约翰逊所说:

“我们在过去20年依赖的很多增长驱动器正在消亡……我们将面临一个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垮掉的10年,这与全球化相关。

”上述材料认为全球化

A.使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B.对美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C.使美国成为全球的众矢之的D.使美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材料认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正从“美国化”异化为“反美化”、“去美化”,说明全球化对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形成冲击,使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

A项正确。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全球化

31.20世纪90年代,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

“新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B.苏联的解体使世界冲突的形式发生改变

C.“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国家更容易产生冲突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使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中“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故A项正确;材料分析是是冲突的原因而不是冲突的形式,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及知识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世界冲突发生的原因而不是文化多元的原因,故D项错误。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全球化

32.“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

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分析题干材料,实际是在说明欧洲和中国的崛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级格局正在向多元化转变,B项结论错误,材料所描述的时间段两级格局还没有被多极格局取代。

并且题干也没有强调“一超多强”的趋势,排除D。

题干没有说到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故排除D,答案A。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

33.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

“在21世纪头10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

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

”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对美国霸主地位的严峻挑战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其不再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

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D.美国在国际上的战略行动失去了以往那种自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材料“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体现了多极化趋势增强。

所以C正确;选项ABC表述不符合史实,错误。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

34.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世界第二

D.1928~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后工业快速发展,成就巨大,但结合史实和表格信息能够判断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192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已结束,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片面发展工业而忽视农业协调发展的现象,所以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举措不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C项说法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等,目的不是发展农业本身,而是服务工业,所以C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答案选C。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工业和和农业集体化

35.下表是根据罗斯托著作《世界经济:

历史与展望》中有关数据绘制的,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936~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分布简表

地区

世界

资本主义工业国

美国

苏联

亚非拉地区

占世界工业生产比例

100%

76%

32%

19%

5%

A.亚非拉地区落后的根源在于其未发展工业B.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未显示成效

C.罗斯福新政保障了美国工业经济发展优势D.资本主义工业国丧失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

【答案】C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