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第九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1800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第九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第九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第九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第九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第九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第九章Word下载.docx

《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第九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第九章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第九章Word下载.docx

  第一,建立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稳定货币。

  第二,独立制定实施货币政策。

  第三,独立监管、调控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保持应遵循这样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中央银行应以一国宏观经济目标为出发点制定货币政策,从事业务操作;

  二是中央银行应按照金融运行规律,制定实施货币政策,规避政府短期行为的干扰。

  目前国际上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模式主要有:

  第一,独立性较大的模式。

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可以独立制定货币政策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政府不得直接对它发布命令、指示,不得干涉货币政策。

如果中央银行与政府发生矛盾,通过协商解决。

美国和德国都属于这一模式。

  第二,独立性稍次的模式。

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于政府,而实际上保持着较大的独立性。

有些国家法律规定财政部直辖中央银行,可以发布指令,事实上并不使用这种权力。

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

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属于这一模式。

  第三,独立性较小的模式。

中央银行接受政府的指令,货币政策的制定及采取的措施要经政府批准,政府有权停止、推迟中央银行决议的执行。

其代表国家是意大利。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的性质是:

中央银行是金融管理机构,它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对金融经济领域进行调节和控制。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当代各国的中央银行均居于本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和核心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国家金融政策,并代表国家监督和管理全国金融业。

中央银行不能首先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是要考虑国家的宏观经济问题;

中央银行的业务目标不是为实现盈利,而是为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

中央银行不是一个办理货币信用业务的经济实体,不是经营型银行,而是国家金融管理机关,是管理型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的职能包括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管理金融的银行等四个方面。

  1.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具有货币发行的特权、独占权,是一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职能:

  

(1)中央银行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适时适度发行货币,保持货币供给与流通中货币需求的基本一致,为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2)中央银行应从宏观经济角度控制信用规模,调节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应以稳定货币为前提,适时适度增加货币供给,正确处理好货币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中央银行应根据货币流通需要,适时印刷、铸造或销毁票币,调拨库款,调剂地区间货币分布、货币面额比例,满足流通中货币支取的不同要求。

  2.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为政府提供服务,是政府管理一国金融的专门机构。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具有以下基本职责:

  

(1)代理国库。

这包括:

办理政府预算收入的缴纳、划拨和留用,办理预算支出的拨付,向财政反映预算收支情况;

协助财政、税收部门收缴库款;

其它有关国库事务等。

  

(2)对政府融通资金。

作为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具有为政府融通资金,解决政府临时资金需要的义务。

中央银行对政府融通资金的主要方式有:

政府财政收支出现暂时失衡或财政长期赤字时,中央银行向财政直接提供贷款以平衡财政收支;

中央银行进入一级市场直接购买政府债券,由此形成直接流人国库的财政收入。

  (3)代理政府金融事务。

如代理国债发行及到期国债的还本付息等。

  (4)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进行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等。

  (5)充当政府金融政策顾问,为一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各种资料、数据和方案。

  3.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通过办理存、放、汇等项业务,作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履行以下几项职责:

  

(1)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所赋予的特权,要求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须依法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

集中准备金便于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相互调剂准备金,增强清偿能力,保障存款人的资金安全和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自身稳定;

有助于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控制全社会货币供给量;

为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非现金结算创造了条件;

强化了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

  

(2)充当最后贷款人。

所谓最后贷款人,指中央银行为稳定经济金融运行,向那些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及时提供贷款,帮助它们渡过难关。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提供贷款,通常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票据再贴现,即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把自己持有的票据卖给中央银行并由此获得一定现金的业务;

二是票据再抵押,即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为应付急迫的资金需求,把自己持有的票据抵押给中央银行并由此获得一定的现金的业务。

票据再贴现与再抵押业务的办理,最终使中央银行真正成为一国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信贷中心。

  (3)主持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

商业银行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并由此在中央银行开立存款账户,这样,商业银行间因其客户的债权债务关系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即可通过中央银行采用非现金结算办法予以清算,中央银行于是成为一国银行业的清算中心。

  (4)主持外汇头寸抛补业务。

中央银行根据外汇供求状况而适时买进卖出外汇,即在商业银行外汇头寸过多时买进外汇,在商业银行外汇头寸不足时则卖出外汇。

中央银行此举既向商业银行提供了外汇资金融通便利,又可由此监控国际收支状况,谋求外汇收支平衡。

  4.管理金融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的银行,指中央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首脑,致力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对整个银行业的运行进行调控监管。

中央银行作为管理金融的银行,其职责主要表现在:

  

(1)根据国情合理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在稳定货币的前提下谋求经济增长。

  

(2)制定颁行各种金融法规、金融业务规章,监督管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3)管理境内金融市场。

中央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与管理者,地位特殊且重要。

在管理境内金融市场方面,中央银行主要致力于审查、监督上市证券的合法性,确保证券交易、资金往来的合法化;

借助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市场利率,左右融资成本,调节资金供求关系。

  发行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

  管理金融的银行

 三、中央银行的业务

  

(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及其主要职能可以从其资产负债表得到概括反映。

由于各个国家的金融制度、信用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各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及包括的内容不一致,但总体结构基本一致,如表9-1。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所记载的资产、负债的任何变动,均能反映国民经济的变动情况。

就货币供给量的调控而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适时适度变动资产负债规模、结构,而使货币供给量作相应的变动,以实现其所定调控目标。

所以,分析了解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对于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化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作用十分重要。

  表9--1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

负债

国外资产

外汇

黄金

贴现及放款

政府债券

政府借款

其它资产(固定资产等)

通货发行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

其它负债

资本项目

 

资产项目合计

负债及资本项目合计

  中央银行的资产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债权,包括国外资产、贴现及放款、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在途现金项目和其它资产。

  国外资产主要包括外汇和黄金,是中央银行代表国家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并进行适当的黄金和外汇买卖产生的余额。

贴现和放款反映的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贴现与贷款余额,即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券。

政府债券是中央银行购买的各种不同期限的政府债券余额;

财政借款反映中央银行对财政的贷款。

通常,许多国家的法律禁止中央银行直接对政府提供贷款,所以这一项目并不具有普遍性。

政府债券及财政借款都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债券。

中央银行的其它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等。

  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指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其它部门特有的对中央银行的债券,主要包括通货发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延期支付项目、其它负债。

  通货发行有包括流通中现金(即非银行公共所持现金)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库存现金两部分。

中央银行一般是一国通货的唯一发行银行,因此通货发行是中央银行负债的一个主要项目。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反映了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余额,包括法定准备金、存款和超额准备金存款。

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是中央银行代理国库接受的存款余额。

通货发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以及国库存款之和被称为基础货币,对于一国的货币供给总量具有重要影响。

其它负债包括外国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等。

  

(二)中央银行的业务

  1.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指由社会各集团和家庭个人持有的对中央银行的债权。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是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基础。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

  

(1)货币发行。

中央银行依据一定的货币发行制度,遵循一定的货币发行原则,经由不同途径从事货币发行业务。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其调控经济金融运行的重要资金来源。

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即通常所说的钞票或现金,是基础货币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的最大负债项目之一。

  

(2)代理国库。

中央银行凭借财政部开设于中央银行的专门账户代理财政收入支出,履行代理国库职责,财政金库存款即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3)集中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集中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旨在满足流动性与清偿能力要求。

调控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便利资金清算以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而这一最大的存款资金自然成为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

  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产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各种债权。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对其制定实施货币政策、调控金融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有:

  

(1)贷款。

中央银行的贷款对象是:

商业银行、政府。

中央银行为缓解商业银行短期资产不足的困难、补充其流动性而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

中央银行对政府发放弥补资金短期缺口的贷款。

  

(2)再贴现。

中央银行着眼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依照再贴现条件审查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申请,买进符合条件的票据,并按再贴现率对商业银行投放货币资金。

  (3)证券买卖。

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供应量,适时地开展公开市场业务,采用直接买卖、回购协议等方式买卖政府中长期债券、国库券等有价证券。

  (4)国际储备。

中央银行为稳定币值、稳定汇价、调节国际收支,保管黄金、外汇等储备资产。

  (5)其它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在其主要资产业务之外还根据具体情况办理其它类型的资产业务。

  3.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

  资产清算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这类业务可以划分为:

  

(1)集中办理票据交换。

票据交换工作一般在票据交换所进行,参与票据交换所交换票据的银行均是“清算银行”或“交换银行”,它们都必须依据票据交换所有关章程的规定承担一定的义务(缴纳一定交换保证金、在中央银行开立往来存款账户用以结清交换差额、分摊交换所有关费用)才能拥有入场交换票据的权利。

  

(2)结清交换差额。

中央银行开立有往来存款账户(独立于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的各清算银行,其票据交换所的最后差额即由该账户上资金的增减来结清。

  (3)办理异地资金转移。

中央银行的资金清算工作既通过其分支机构组织同城票据交换与资金清算,也办理全国范围内的异地资金转移。

  

(1)货币发行

  负债业务

(2)代理国库

  (3)集中存款准备金

  

(1)贷款

  

(2)再贴现

  中央银行的业务资产业务(3)证券买卖

  (4)国际储备

  (5)其它资产业务

  

(1)集中办理票据交换

  中间业务

(2)结清交换差额

  (3)办理异地资金转移

 

第二节货币政策体系

一、金融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概述

  

(一)金融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国家的经济职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具体而言,就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调节宏观经济变量比如税率、利率、汇率、价格、就业等,以促进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宏观调控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在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主要是针对经济的短期运行,解决经济的周期波动问题,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汇率政策,有时还使用收入政策。

  其二,宏观调控和政府管制都是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和操作的,但两者的具体目的和手段并不一样。

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手段,间接影响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以熨平经济波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而政府管制主要是运用行政权力,直接限制微观主体的市场行为,如市场准入,数量管制和价格管制,自然垄断和共有资源的管理等。

  其三,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不是对立,市场经济之所以需要宏观调控和政府管制,是因为市场会失灵和失败,宏观调控只是为了校正市场失败,使之更有效地运行,而不是为了抑制和取代市场。

  金融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管理通过多种方式来实施:

  一是战略引导,包括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

  二是财税调控,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

  三是金融宏观调控。

这些宏观调控的途径和手段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共同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相对而言,金融宏观调控侧重于国民经济的总量和近期目标,但是为宏观经济内在的规律所决定,其作用也必然地影响到结构和长远目标。

  具体讲,金融宏观调控是以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主体,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用量,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机制与过程。

金融宏观调控的内容包括金融宏观调控主体、金融宏观调控对象、金融宏观调控目标、金融宏观调控手段、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和金融宏观调控效应等。

  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前提是商业银行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实行二级银行体制。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则将缺乏独立的金融宏观调控主体,也缺乏作为金融宏观调控操作直接对象的商业银行体系。

在此情况下,所谓金融宏观调控就是不存在的。

  就金融宏观调控的类型而言,包括计划调控、政策调控、法律调控和行政调控四种。

计划调控和行政调控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

政策和法律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

我国转轨经济中,政策调控和法律调控的色彩日趋浓厚,计划调控和行政调控只能是政策调控和法律调控的补充形式。

 

(二)货币政策及其特征

  1.货币政策的涵义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其构成要素主要有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和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等。

从确定目标,运用工具,到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这中间还存在着一些作用环节,其中主要有中介目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

  货币政策的范围有广义、狭义之别。

从广义上讲,货币政策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和其它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供给数量的一切措施。

照此理解,货币政策包括有关建立货币制度的种种规定;

包括所有旨在影响金融系统的发展、利用和效率的措施;

甚至可以进一步包括像政府借款、国债管理乃至政府税收和开支等可能影响货币支出的行为。

而现在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较之上述口径要窄得多。

狭义的货币政策主要是研究货币的发行与调控,货币量与产出、收入、价格、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并围绕这些经济联系与影响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2.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

  

(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一般涉及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总量问题,而不是银行或厂商等经济单位的微观经济个量问题。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

货币政策正是通过货币的供给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并间接地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变动,从而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3)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

货币政策一般不采用或少采用直接的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而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整“经济人”的经济行为,进而调控经济。

  (4)货币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为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些都是长期性的政策目标,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

而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和调节措施又具有短期性、实效性的特点。

因此,货币政策的各种具体措施是短期的,需要连续操作才能逼近或达到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

3.货币政策的类型

  

(1)扩张型货币政策。

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下降,从而增加投资,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主要措施:

一是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以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应量;

二是降低再贴现利率,以诱使商业银行增加再贴现,增强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能力,增加货币供应量;

三是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多购进证券,增加货币供应。

除以上措施外,中央银行也可用“道义劝告”方式来影响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增加放款,以增加货币供应。

【在我国】,扩张型货币政策常表现为扩大贷款规模。

  

(2)紧缩型货币政策。

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使利率升高,从而抑制投资,压缩总需求,限制经济增长。

措施是扩张型货币政策中所采用措施的反向操作。

  (3)非调节型货币政策。

这是指中央银行并不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的经济目标和经济状况,不断地调节货币需求,而是把货币供应量固定在预定水平上。

其理由是在较短时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会自动地得到调节,国家的经济目标和经济状况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但实践证明,由于货币政策效应的不确定性、长期性和对利率波动不予调节可能带来损失的确定性和即期性,各国中央银行一般不采用这种类型的货币政策。

  (4)调节型货币政策。

这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的经济目标和经济状况,不断地调节货币供应量。

具体内容是:

当超额准备金的需求和货币的需求增长时,中央银行增加准备金供给;

反之则相反。

其理由是:

在需要时调节准备金需求和货币需求正是为了稳定货币、稳定利率,因为货币币值和利率的剧烈波动会扰乱金融市场。

实践中,大部分国家采取这种类型的货币政策。

(三)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1.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是在一定市场环境下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一种市场机制过程。

这种市场机制过程可以理解为同一事物的两层涵义,即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和调控机制。

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启动调控工具到政策目标实现的自然过程,它是由机制各要素的内在联动关系所决定的;

而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正是利用传导机制的内在联动关系,由中央银行运用调控工具有意识变动货币供给,以期对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发生影响,从而达到中央银行政策目标的过程。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框架和构成要素、每一构成要素的功能特性如图9-1所示:

  图9-1金融宏观调控框架与要素

  如图9-1所示,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从左至右分述如下:

  

(1)调控主体:

中央银行

  现代金融与银行制度是二级体制,在其中,中央银行居于一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和核心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国家金融政策,并代表国家监督和管理全国金融业。

中央银行不是一个办理货币信用业务的经济实体、不是经营型银行,而是国家金融管理机关,是管理型银行。

中央银行的独特职能决定了金融宏观调控的主体必定是中央银行。

  

(2)调控工具: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或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票据贴现的再贴现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卖出和买人证券等来实施紧缩或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控基础货币和市场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和金融市场的行为与态势,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从而改变企业与住户的货币需求预期,调整社会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3)操作目标:

超额存款准备金与基础货币

  超额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有很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超额准备金增加(减少),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潜在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降低),从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增强(下降)。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直接可以控制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量,中央银行通过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来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4)变换中介:

商业银行

  在现代货币信用制度下,现代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机制使得商业银行的负债和从商业银行的提现形成了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载体。

中央银行能有效控制的是基础货币,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一级主控变量,从基础货币转为社会货币供应量必须通过具有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商业银行这个金融中介体的转换传导,因此,商业银行成为金融宏观调控的变换中介。

  (5)中介指标: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的间接控制二阶变量,因为它是总需求的载体,会直接形成社会对实际劳务和商品的需求,因此它成为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调控的中介指标。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能力,不仅取决于一阶变量基础货币,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传导性能、货币乘数机制等。

  (6)调控受体:

企业与居民户

  企业与居民户是形成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对比关系的微观个体,他们不仅在量上决定社会总供求的规模,而且前者决定了后者的内在结构。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实际上是在影响企业与居民户的投资与消费行为,从而达到金融宏观调控目的。

  (7)最终目标:

总供求对比及相关四大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大政策目标形成于各国长久以来的经济实践。

由于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的实质是间接总量调控政策,因此,中央银行实际上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总供求对比,影响企业与居民户经济行为,间接实现四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