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考前60天之社会转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1647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考前60天之社会转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考前60天之社会转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考前60天之社会转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考前60天之社会转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考前60天之社会转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考前60天之社会转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历史考前60天之社会转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考前60天之社会转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考前60天之社会转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2)认为社会存在(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启示借鉴:

运用唯物史观应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

(1)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

(2)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

(3)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等。

五、社会史观

大众化、生活化。

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等。

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小中见大”。

重视历史上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全面理解社会现象的发生和演变,感受时代进步的脉搏。

六、革命史观

矛盾、阶级、斗争、运动。

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3.基本范畴:

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这一史观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

七、生态史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环境恶化。

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二者的关系。

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

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

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八、心态史观

个体心理、社会心理。

特定时期(稳定时期、危机时期、变革时期)个人或群体的精神风貌;

不同类型人物或群体的欲望动机和利益诉求;

变革时代个人或群体的思想观念变迁;

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心路历程。

 

(二)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社会转型期的含义:

指社会经济、政治结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

①社会转型不是社会局部的改变,而是社会整体系统全面的结构性的调整转化;

②“转”是一种状态,一个历史阶段,一种趋势,一个动态的过程,但不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因而具有明确的时代特色。

如“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都属于此范畴。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

总体特征:

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具体表现:

(1)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

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

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

(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

(3)文化: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

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

“士”阶层活跃;

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转型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中外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人文主义起源、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

罗马法律和海外贸易发达)时代。

〖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二、两宋时期(960年——1127——1279)

〖该时期一般不列入社会转型时期,但宋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渗透到近现代社会,以下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探讨〗

(1)政治文明:

宋代官僚政治体制内的改革,贵族政治的荡然无存,特别是科举制完全向庶民开放、再无门第限制(宋以前才学受重视,但门第影响仍很深)。

君主——平民社会的来临。

(2)物质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

”对“商业革命”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品种类增加;

市坊制度崩溃;

④“金融革命”,出现纸币;

⑤商税政策发生变化,商税已成为政府的重要来源;

⑥对外(海上)贸易发达;

⑦商人的地位逐步提升;

都市革命,南宋临安商业气息浓厚,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减弱;

市民阶层兴起,市民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发生新的变化,(市民)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词、话本);

⑩农村集市逐渐形成,如四大商业名镇。

【经济的其它方面:

经济格局,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农业租佃关系的发展;

手工业制瓷业五大名窑。

(3)精神文明:

学术思想:

理学,作为思想的转型,一是表现为“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是体现在中国文化由外向型转为内省(盛唐为开放自由的社会风气,理学强调个体规范化和社会伦理道德)。

科技文化:

科技鼎盛,“三大发明”取得划时代进步;

文艺辉煌。

三、明末清初(16~18世纪)

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近代文明的前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具体表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反君主专制的出现。

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2)经济:

①农业: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美洲农作物传入;

人口激增,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②手工业:

私营超过官营;

制瓷业种类增多并融入外来文化;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政府抑制工商业(重农抑商)。

③商业:

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长途贸易发达;

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3)思想文化科技:

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儒学极端化);

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

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没有产生近代科技。

〖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

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

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4)外交:

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

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民族关系领域:

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中外联系:

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代议制形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启蒙运动兴起;

自然科学诞生。

四、两次鸦片战争时期(19世纪中后期)

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1)政治上:

一方面(侵略),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另一方面(反侵略),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中外反动势力从对抗到相勾结。

(2)经济上: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近代企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

“天朝上国”观念受冲击,开眼看世界;

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4)社会生活上:

西方经济侵略,改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5)外交、国防、教育:

近代化。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总理衙门。

洋务运动推动。

西方列强侵略。

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整体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先进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推动政治体制的转型。

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

清政府进一步开展“自救”运动:

预备立宪和新政。

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进一步发展);

在列强侵略(资本输出)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民族民主意识高涨;

近代教育呈现新的变化。

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

内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外因:

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中外联系:

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六、过渡时期(1949~1956年)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而言:

新中国建立并得到巩固,民主法制制度建立。

新中国成立,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三大制度),颁布1954年宪法。

任务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两个阶段为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经济建设时期(1953~195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启动,1953年起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术界出现大批出色的作品;

人民教育确立;

“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科技。

中苏友好,苏联文化对中国影响巨大。

(4)外交上: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国际舞台。

(5)社会生活上:

物质相对匮乏,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时代主题。

两极格局对峙,两大阵营“冷战”;

西方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形成。

七、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以来)

中国特色(“走苏联模式”到“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政治:

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经济:

对内改革(准确理解并区分以下概念:

所有制形式、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分配体制等),提出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文化:

新时期理论。

由轻视人才转向尊重人才、知识;

“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

“双百”方针重新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外交上:

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

⑤科技上:

以“载人航天”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

⑥社会生活上:

讲究卫生、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的文明生活方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14~16世纪近代文明兴起(上)

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世界各地由相对孤立到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具体而言:

三件大事——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1)经济领域:

①.世界联系,新航路的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世界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②.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发生或加强,这都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③.生产力,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

(2)政治领域: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天主教会统治,教会等级制度;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也给亚、非、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从思想文化看,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兴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文主义复兴,近代科学兴起(天文学革命)。

转型原因: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此时,中国在一些领域出现近代文明的前奏,但仍处于封建社会;

中西对比,中国已有落后于西方之势。

二、17~18世纪近代文明兴起(下)

总体特征:

欧美处于手工工场时期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这一阶段的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14~16世纪)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

①政治领域:

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英法美通过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代议制)。

②经济领域:

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③思想领域:

继文艺复兴之、宗教改革后,欧洲出现了启蒙运动,重创神学和专制思想体系。

④对外关系:

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荷兰17世纪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英国最终(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日不落帝国)。

⑤科学方面迅速发展:

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并且推动工业革命的兴起。

此时,中国仍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徘徊,中西对比,中国已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

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1)政治领域: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经济领域:

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逐步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因国情不同,各国工业化各有特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市场的角度)。

自由资本主义盛行(亚当·

斯密)。

(3)国际关系:

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4)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科技文化: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基于对“理性王国”和工业革命反思之上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兴起。

(6)社会生活:

城市化进程加快。

(7)国际工人运动:

1871年的巴黎公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的出现。

此时,中国社会巨变。

近代化刚刚起步,与西方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领导权未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1)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

教材虽没有说明,但应该知道,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

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以英法美为典型.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

另一种以俄德日为典型,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专制色彩较浓。

(2)经济方面: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

生产力水平(能源利用)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

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大企业时代);

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

经济格局,英国逐渐失去优势地位,美德发展迅速并有赶超趋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可分三种类型:

一是美德高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

二是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实力尚强;

三是俄、日,尤其是日本发展很快,但实力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

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3)科技文化:

“电气时代”;

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现代物理学发展;

印象派艺术流行。

(4)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

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选修三知识)

(5)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看:

十月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普及。

五、20世纪前期

总体特征:

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进一步呈现多元化。

重大事件:

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

主要表现:

十月革命后开始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

同时经济大危机和法西斯主义的泛滥,西方资阶民主政治受到严重挑战,出现重大波折。

苏联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后,逐步探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创了工业化新模式,逐步实现工业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经济大危机重创西方,美国首开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国家干预经济新时期。

(3)思想:

干预主义兴起(凯恩斯主义);

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现代派艺术兴起。

【附: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或调整】

六、二战后的世界格局(1945年以后)

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和美苏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形成。

世界格局的变化:

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以“冷战”的方式全面对抗,争夺世界霸权,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

西欧、日本崛起;

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反映了战后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欧美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建立福利国家;

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出现。

70年代以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滞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世界经济区域化(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

④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⑤中国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重大成效。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推动力,使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则是现代主义流派的盛行;

全球互联网发展。

吸取大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经验,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

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附:

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1、资本主义经济: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2、资本主义政治:

资本主义对旧世界的改造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3、资本主义文化:

近代科学的发展和三次科技革命

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环境:

社会稳定,有利的国内外环境。

2、政治因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完善以及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

3、科技条件:

前代积累;

三次科技革命;

外来技术。

4、市场条件:

世界市场;

国内市场。

5、资本条件:

对内压榨?

对外掠夺?

吸引外资?

 各国?

6、自由劳动力条件:

7、丰富资源:

8、经济思想和政策:

影响市场形成、扩大发展、统一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各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