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课程标准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1596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课程标准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近代史课程标准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近代史课程标准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近代史课程标准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近代史课程标准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课程标准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近代史课程标准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课程标准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课程标准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起,中国与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冲突叠起。

3.第三阶段:

1750-1840年。

西方人的鸦片贸易策略与武装挑衅。

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中西矛盾加剧,关系紧张。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爆发(2学分)

一、鸦片贸易与禁烟问题

1、鸦片问题的起源。

鸦片贸易及其发展。

烟毒泛滥的社会后果。

清廷禁烟政策的演变。

2、林则徐与禁烟运动。

二、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40年6月—1840年11月。

英军自中国东南沿海北上进犯天津,要挟清廷。

第二阶段:

1840年11月—1841年8月。

中英在广东谈判,英军攻打虎门炮台,《穿鼻

草约》,清廷宣战。

《广州和约》。

三元里抗英斗争。

第三阶段:

1841年8月—1842年8月。

英军再度北犯。

清廷求和。

《南京条约》

三、鸦片战争中国失利的原因:

1.中英社会发展水平与战争实力差距;

2.清廷信息闭塞,决策失当;

3.清廷战和方针不定,投降派渐占上风;

4.清廷不能以长击短,掌握战争主动权。

第三节不平等条约的签定(2学时)

一、《南京条约》及续约的主要内容。

二、《望厦条约》、《黄浦条约》、《伊宁条约》。

第四节鸦片战争的意义及其影响(本章重点)(2学时)

一、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二、中西关系发生质变;

三、中国近代化历程启始;

四、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化。

第五节五口通商时期的发展特点(本章难点)(2学时)

一、中外通商贸易的新格局;

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五、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中国近代化历程开始的特殊性在哪里?

3.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六、参考书目:

1.陈胜粦:

《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陈胜粦:

《对西方挑战的首次回应——鸦片战争》(图录),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3.《鸦片战争档案史料》(1-7),天津出版社1992年版

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

第二章太平天国(共6学时)

通过本章教学,太平天国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尤其是农民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曾国藩湘军的崛起和特点;

天京变乱的原因及其后果;

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政治情况和特点;

洪仁玕和《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及其经验教训等。

1、天朝田亩制度

2、《资政新篇》

第一节拜上帝会与革命的酝酿(1学时)

一、洪秀全早期思想的演变

1、洪秀全早期经历。

2、《劝世良言》、《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百正歌》。

二、拜上帝会的创立

1、洪秀全、冯云山的宣传发动工作。

2、杨秀清的作用。

《原道觉世训》、《太平天日》。

第二节金田起义与胜利大进军(1学时)

1、团营、金田起义、圣库制度、永安建国。

太平军攻占两湖,东取金陵。

2、太平军的进军战略与定都之策。

3、太平军的北伐与西征。

4、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及其特点。

第三节太平天国的革命理想与实践(本章重点)(1学时)

一、《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编》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与意义。

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特色。

《资政新编》与洪仁玕。

《资政新编》的近代化色彩。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编》比较。

二、太平天国的革命实践

太平天国的政权建设。

太平天国的土地与农村经济政策、城市工商业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法律与社会政策

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

第四节太平天国的悲剧(本章难点)(1学时)

一、杨秀清与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的中央权力架构与杨秀清的突出地位。

杨秀清与其它领导人之间的矛盾。

天京事变。

二、石达开出走

石达开与天京事变。

石、洪的新矛盾。

石达开出走及其影响。

三、洪秀全后期的失误

洪秀全脱离群众,少理朝政,任人唯亲,沉溺于宗教神话之中。

第五节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1学时)

以洪仁玕、李秀成、陈玉成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的形成。

西线战事。

三河大捷。

第二次西征半途而废。

列强的外交与武装干涉。

天京保卫战。

天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捻军与太平天国。

第六节太平天国的性质、意义及失败原因(1学时)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打乱了旧有的社会秩序,加剧了清政府统治的危机。

太平天国挫败的原因:

1.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

2.农民及其领袖自身的弱点。

1.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历史地位。

2.农民革命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茅家琦:

《太平天国通史》(上中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罗尔纲:

《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

3.《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第三章第二次鸦片战争(共5学时)

通过本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意义;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的开始勾结,中国政权开始半殖民地化。

1、天津条约

2、北京条约

第一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1学时)

为扩大侵略的要求,列强1854、1856年两度提出修约要求,结果都被清政府拒绝。

于是,它们决心抓住一个机会作为借口挑起战争。

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

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进行诈索。

第二节战争概况:

(1学时)

1、从1856年10月英军进犯广州,到1858年6月《天津条约》的签订。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叶名琛被俘。

英法联军北上大沽,炮轰大沽炮台,大沽失陷,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赴天津议和。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和《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2、从大沽冲突到1860年11月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

英、法政府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

大沽口保卫战痛击侵略者。

英法联军扩大侵战争攻下塘沽、大沽,占领天津。

英法侵略军抢掠焚毁圆明园,控制北京城,逼签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第三节中国战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原因:

资本主义列强的联合侵华;

清政府领导集团不能形成有影响的抵抗派,反而出现一大批投降派;

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爆发。

第四节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1学时)

1958年中俄《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

改变了《尼布楚条约》规定并已维持将近170年的中俄边界。

这不仅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且是一个非法的条约。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又把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使沙俄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沙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的最大获利者。

第五节中外势力勾结的开始(1学时)

1、总理衙门设立

2、清政府“借师助剿”方针的确立

(1)侵略者的态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刚结束,英法等国就明确表示要帮助清剿灭太平天国的意向。

(2)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态度:

分为两种。

(3)北京政变:

又叫辛酉政变,也叫祺祥政变,清朝宫廷内部的一次政变。

奕訢被任命为议政王,慈禧自此取得最高统治权。

它既是清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也是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契机,所以也是清封建政权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步骤。

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什么会出现中外和好的局面?

2、沙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的最大获利者

第四章洋务运动(共8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和内容,并对其作用进行评价;

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冲突、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分歧。

1、洋务运动与近代早期的思想文化变革

2、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第一节洋务运动的兴起(1学时)

一、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

中国的早期工业化是以洋务派办企业为起点的。

洋务派办的军工企业。

洋务派办的民用企业。

洋务企业的作用与性质。

二、中国近代工业中的民族资本与工业资本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民族资本的重要企业。

外国在华资本的膨胀。

三、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中国早期工业是由三种资本企业组成。

三种资本企业之间有矛盾与竞争,也有联系与依赖。

早期工业企业在经营方针与管理体制在有许多中西混合、新旧并存现象。

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

办工业除了赢利的经济目的外,还有自强的政治动机。

近代工业的薄弱。

第二节洋务运动与近代早期的思想文化变革(本章重点)(2学时)

一、洋务思潮的三大理论支柱:

师夷长技论、富国强兵论、中体西用论。

中体西用论的意义。

二、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论战。

论战焦点:

要不要变法改革?

要不要学习西方?

三、洋务派的文化教育改革举措:

办学堂、派留学生、改科举。

四、中国近代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家及其代表作。

第三节洋务派与近代国防和外交(2学时)

一、洋务派改造与强化国家军事机器的措施与结果

洋务派对清军陆军的改革。

洋务派创建近代水师的努力。

北洋海军。

二、洋务派与近代外交

清政府外交机构的改革。

第一批驻外使臣。

最早的外交使团。

洋务派的外交路线:

和戎。

洋务派的三个外交主张:

避战求和、舍藩保国,以夷制夷。

洋务派外交路线的失败。

第四节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本章难点)(2学时)

一、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相似之处

两国改革时的历史背景与前提。

两国改革的方向、动力与步骤。

二、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差异

两国改革派的实力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同。

两国改革的范围与深度不同。

第五节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1学时)

一、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

开启了中国资本主义化的先河。

二、洋务运动的消极作用:

“补天”与“和戎”思想与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主题相违背。

1.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怎样评价洋务思想?

1.李时岳、胡滨:

《从封闭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徐泰来:

《洋务运动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五章民族危机的加剧与中法战争(共4学时)

通过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中法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影响意义。

1、左宗棠收复新疆

2、中法战争清政府乘胜求和的原因

四、讲授内容

第一节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2学时)

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的订立

(1)阿古柏入侵新疆、沙俄侵占伊犁。

(2)海防与塞防之争: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东南沿海和西北边疆同时出现危机。

在东南,日本侵略台湾;

在西北,俄国侵略新疆。

李鸿章经营海防,放弃新疆;

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

俄国侵略新疆,威胁到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的安全,因而与英国发生矛盾,这使围绕新疆问题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

(3)左宗棠收复新疆。

(4)围绕伊犁展开的外交活动:

崇厚与《里瓦几亚条约》;

曾纪泽与《中俄改订条约》,通过改约,中国的损失有所减少,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中较为成功的事件。

二、日美侵犯台湾,《烟台条约》和英俄进窥西藏

(1)日美侵犯台湾。

琉球难民事件。

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改名为“冲绳县”。

1885年,日本又派伊藤博文强迫清政府在天津订立了《朝鲜撤兵条约》(也叫《中日天津条约》)

(2)烟台条约:

英国借口马嘉里事件,胁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

烟台条约中对扩大通商口岸和外国人进入内地、鸦片问题等的规定。

这是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间一个较为重要的不平等条约。

(3)英国侵略西藏。

1890和1893年,先后订立《中英藏印条约》和《中英藏印条款》也叫《藏印条约》。

第二节中法战争(2学时)

一、背景:

1、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侵略扩张更加疯狂。

使地处我国四邻、唇齿相依的国家先后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

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

中法战争既是在我国边疆普遍出现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同时又是我国边疆危机出现的表现。

2、清政府继续腐朽与腐败。

虽出现了洋务派,但顽固派在中央占据主导。

3、直接原因:

法国对越南的侵略。

二、战争经过:

小规模的战争在越南境内进行。

刘永福和黑旗军的抗法战争

战火燃烧到中国本土。

福建水师全军覆灭。

清政府的对策:

“明交暗战”与“阳抗阴降”。

三、中国“不败而败”:

辉煌的战役胜利换来了屈辱的和约。

台湾、镇海战役;

镇南关大捷。

中法外交谈判及《中法简明条约》、《中法新约》的订立。

五、思考题

1、列强是如何扩大其在华权益的?

2、清政府外交政策的误点。

1.王绍坊:

《中国外交史: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余绳武:

《沙俄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中法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第六章中日甲午战争(共7学时)

1、朝鲜问题

2、战争过程

第一节甲午战争的爆发(2学时)

一、日本军国主义与甲午战争

1、日本近代的变革与发展。

2、军国主义与近代日本的国家特征。

军国主义发展的具体结果:

大陆政策与侵华侵朝阴谋。

二、朝鲜问题与日本侵华(本章难点)

1、朝鲜问题的由来及演变,中日朝鲜交涉。

《中日天津条约》的内容及其含义。

2、东学党起义与中、日介入。

日本正式发动战争。

丰岛海战与甲午战争的正式爆发。

第二节甲午战争的过程(本章重点)(3学时)

一、日军进犯朝鲜与中国东北

1、平壤之战与清军的退却。

2、黄海海战及其对中日战争全局的影响。

(重点讲授)

3、战火燃烧到中国境内,清军在东北战场的溃退。

、旅顺屠城与日方对罪行的掩盖。

4、清政府的第一次求和,张、邵使日及其失败。

二、日军占领山东半岛与北洋舰队的覆灭

1、日军的战略企图。

清军在山东半岛的失败。

2、日本陆海军围攻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的消极战略及其覆灭。

第三节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2学时)

一、伊、李和谈与《马关条约》(本章重点)

1、日本停战的内外原因。

2、伊、李谈判经过。

3、《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

二、三国干涉还辽

三、反割台斗争

1、德国对山东的觊觎。

巨野教案,中德交涉与《胶澳租界条约》。

2、李鸿章与《中俄密约》。

沙俄租借旅大,《旅大租地条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3、法国在云南、两广的经营。

外交换文与《广州湾租界条约》。

4、英国在长江流域的特权。

《订租威海卫专条》与威海的租占。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5、美国第一次“门户开放”宣言与对华政策。

1.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如何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

2.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3.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特点。

1.《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孙克复、关捷主编:

《甲午战争人物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戚其章:

《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七章戊戌维新运动(共8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维新运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相关重要事件和人物等基本史实;

认识维新运动的性质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1、维新运动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

2、百日维新

第一节维新思潮(本章重点)(2学时)

一、康有为的早期活动与变法理论

1、康有为的早期经历与思想演变。

2、变法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二、严复与《天演论》的译介

三、谭嗣同的政治活动。

谭嗣同与《仁学》,《仁学》的哲学与政治理论。

四、梁启超的启蒙活动与民权思想。

五、总结:

维新思潮的基本内容与时代特征;

维新思潮与近代文化。

六、对维新思潮的反动:

《劝学篇》与《翼教全编》

第二节启蒙运动与维新活动的普遍开展(2学时)

一、《公车上书》的背景与社会效应

二、学会与报刊的普遍创立

三、湖南的维新启蒙运动

四、康有为的上书活动与保国会

第三节百日维新(2学时)

一、戊戌新政(本章重点)

1、《定国是诏》与光绪帝的锐意改革。

帝党与新政。

康有为的奏议。

康有为与光绪帝。

2、百日维新的内容及评价。

二、新旧对抗

慈禧太后的权术对新政的态度。

激烈的新旧对抗。

维新派的对策。

三、戊戌政变(本章难点)

1、政变阴谋的策划。

光绪帝与维新派的挣扎。

2、政变的发生。

有关戊戌政变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2学时)

一、维新运动的历史地位:

介绍有关学术争鸣

二、维新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及失败原因分析,维新运动与各国改革的比较

1.近代中国第一次启蒙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

2.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思想和活动

1.《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汤志钧:

《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第八章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共7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相关重要事件和人物等基本史实。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

2、辛丑条约

第一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2学时)

一、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近代教案与反洋教斗争特征。

2、天主教势力在华北及全国各地的膨胀。

3、华北地区的灾荒。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名称的确定与义和团在山东的崛起。

冠县犁园屯“十八魁”与朱红灯、心诚和尚领导的义和拳起事。

2、义和团的组织形式、成份、纲领口号及其特色。

义和团的“灭洋”与排外的评价问题。

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矛盾态度及其原因。

剿与抚的问题(本章难点)。

第二节反抗八国联军的战争(本章重点)(3学时)

一、八国联军侵华与清政府宣战

1、列强对清政府交涉与压力。

使馆驻军。

西摩联军及其失败。

2、八国联军攻占大沽,正式发动战争。

3、清政府的对外政策辩论与西太后的“宣战”。

“宣战”的原因。

二、津、京地区的战争与沙俄侵略中国东北

1、天津义和团与清军的抗敌斗争。

天津失陷与“天津都统衙门”。

2、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与清廷的西逃。

3、清政府下令“剿办”义和团。

4、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