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学实验指示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1328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纺纱学实验指示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纺纱学实验指示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纺纱学实验指示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纺纱学实验指示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纺纱学实验指示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纺纱学实验指示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纺纱学实验指示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纺纱学实验指示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纺纱学实验指示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喂给、预梳部分:

由棉卷架、退卷罗拉、给棉板、给棉罗拉、刺辊、除尘刀、刺辊分梳板、三角小漏底等组成。

  

(2)主梳部分:

由锡林、盖板、前上罩板、前下罩板、大漏底等组成。

  (3)输出成条部分:

由道夫、剥取罗拉、转移罗拉、上下轧辊、喇叭口、大压辊、圈条器等组成。

  3.要求学生在初步了解机构的组成和工艺过程后,进一步仔细观察和了解:

  

(1)棉卷架、棉卷罗拉、给棉板的形状和给棉罗拉表面的沟槽形状。

  

(2)刺辊、锡林、道夫的针布规格,植针方向、回转方向和相对运动速度。

  (3)除尘刀、刺辊分梳板、三角小漏底、大漏底的形状。

  (4)盖板的形状、针布规格和运动速度。

  (5)三罗拉剥取机构。

  (6)圈条机构。

  (7)全机的传动系统。

五、作业与思考题

  1.画出盖板梳理机的传动图,标出各变换齿轮的位置并说明其作用。

  2.绘出盖板梳理机工艺简图,标出各机件的回转方向、相对运动速度及植针方向并说明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属于什么性质。

图1:

FA201梳棉机工艺简图

实验二精梳梳理工艺与设备

  1.了解精梳机的工艺流程。

  2.了解精梳机的结构及各机件的主要作用。

  3.了解精梳机的工作周期。

  4.了解精梳机的传动系统。

  5.了解精梳机的调整。

  质量要求较高的纺织品,它们用的纱或线都是经过精梳工艺后纺制而成的。

因此精梳工程对纱线的质量和成本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精梳工程的任务:

  1.去除纱条中不适应纺纱工艺要求的短纤维。

  2.进一步分离纤维,提高纱条中纤维的伸直平行度。

  3.较为完善的清除棉(毛、麻)粒和杂质等。

  精梳的实质是纤维的一端被积极握持住,另一端受到梳针的梳理。

  A201D精梳机若干台

  本实验主要介绍棉纤维用A201型系列精梳机

1.A201精梳机的工作过程

精梳机工艺过程:

承卷罗拉2带动小卷退卷→下钳板上的给棉罗拉4→给棉罗拉4间歇转动每次给出的棉层长度称为给棉长度,给出的棉层被导向上、下钳板5、6的钳口中,钳板周期性的前后摆动(摆动过程中开启闭合,后摆闭合前摆开启,后摆闭合,锡林7已到达钳口下方,梳理钳板握持的须丛前端,锡林梳理结束;

铅板前摆,前摆途中,上钳板逐渐开启,梳理好的须丛依靠本身的弹性向前挺直,靠近分离钳口,后分离罗拉先倒转,分离钳口握持的上一周期的棉网到入机内准备与新的棉网相结合,然后在规定的时刻顺转,这时,钳口外的须丛正好到达分离钳口实现接合,接合之后须丛被抽紧,顶梳插入须丛发生作用(尾端从须丛中抽过被梳理)

  2.精梳机的组成

主要有喂入机构、钳制机构、梳理机构、分离机构、清洁机构和出条机构等六部分组成。

3.运动配合精梳机的运动配合

5个主要机件的运动

钳板:

前后摆动,钳口开启闭合

锡林:

定轴转动

给棉罗拉:

随钳板座前后摆动同时,间歇周期产生给棉动作

顶梳:

前后摆动

分离罗拉:

后分离罗拉倒转→顺转→静止 

4.精梳机的工作周期

精梳机一个工作循环可分为四个阶段。

以FA261为例说明如下

(1)锡林梳理阶段

开始与结束

开始:

第一排针接触棉丛,结束:

末排针脱离棉丛;

主要机件的运动:

锡林:

梳理须丛;

给棉罗拉:

未给棉;

分离罗拉:

静止;

钳板:

先后摆再前摆;

闭合供锡林梳理;

顶梳:

先后摆再前摆,不接触须丛

(2)分离前的准备阶段

锡林梳理结束,结束:

棉丛到达分离钳口。

主要机件的运动

闭合继续前摆,后钳口逐渐开启;

继续转动,不梳理棉丛;

给棉罗拉给棉;

顶梳继续前摆,并开始接触棉丛;

分离罗拉由静止至开始倒转,将棉网倒入机内,准备与钳板送来的纤维丛结合至开始顺转。

(3)分离接合阶段

棉丛到达分离钳口,结束:

钳板到达最前位置。

继续前摆,钳口开启至最大;

从给棉到停止(前进给棉);

继续前摆,梳理棉丛后端至结束;

顺转,将钳板送来的纤维牵引出来,叠合在原来的棉网尾端上。

(4)梳理前的准备阶段

钳板开始后退,结束:

第一排针开始接触棉。

后摆钳口逐渐闭合至完全闭合;

继续转动,第一排针靠近棉丛;

给棉罗拉给棉停止(前进给棉);

继续后摆,梳理须丛直至钳板完全闭合前时脱离棉丛;

继续顺转输出棉网,并逐渐趋向静止,至完全静止

1.略述精梳机如何去除短纤维。

2.根据下面四个不同时期的开始和结束的位置,用手慢慢盘转转盘,并记录下下表中四个时期各主要机构的动作情况。

  注意:

精梳机的四个工作时期,不能截然分开,有些机件的运动是跨于两个时期之间的,但动作总是相互配合的。

  

 

实验三并条工艺与设备

  1.了解并条机的组成及工作过程。

  2.熟悉并条机的机构并了解各机件的作用。

  3.了解并要机的传动系统。

  由于梳棉机下来的棉条(生条)重量不匀率较大,条子中大部分纤维呈弯钩或卷曲状态,而且还有一小部分小棉束。

因此,这种生条还不能直接上细纱机纺成符合质量要求的细纱。

所以.并条机的任务是:

  1.通过多根棉条的并合均匀作用,改善其长片段不匀(即重量不匀)。

一般通过并条后熟条的重量不匀率应达到1%左右,重量偏差应控制在±

1%以内。

  2.由于并合使纱条变粗,因此并条机在并合的同时还须对纱条进行牵伸拉细,在牵伸的过程中使纤维伸直平行,消除弯钩和卷曲。

  3.利用并合和牵伸,将纤维混和均匀,是并条工序极为重要的任务。

  并条机牵伸伸机构的型式由连续牵伸、双区牵伸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三上三下压力棒曲线牵伸。

  A272并条机一台

  本实验主要介绍A272并条机。

  l.并条机的工艺过程

  图2-6-l、图2-6-2为A272并条机的结构图和牵伸部分工艺简图。

条子从条筒内引出后,通过导条台上的导条罗拉和导条压辊向前输送,再由给棉罗拉喂入进牵神区。

由于牵伸装置中各对罗拉的表面速度由后向前逐渐加快,因而喂入的多根条子被逐渐拉成薄片。

再通过集束器的初步汇集后,由集束罗拉输出,经喇叭口成条,压辊压紧,最后通过圈条器有规律地圈放在机前的条筒内。

  2.并条机的组成

  

(1)喂入部分:

由导条台、导条罗拉、导条棒和给棉罗拉等组成。

  

(2)牵伸部分:

由罗拉、皮辊、加压装置、清洁装置、集合器等部件组成。

  (3)成条部分:

主要是圈条机构。

  

(1)实验机台牵伸装置的结构和形式。

  

(2)罗拉的表面沟槽状况和皮辊结构。

  (3)清洁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4)圈条机构的结构。

  (5)全机传动系统。

  1.画出牵伸部分工艺简图。

  2.画出并条机传动图,并注明各变换齿轮的位置及其作用。

  3.根据给定的棉条定量和实验机台现配备的变换件,计算并条机的理论产量(kg/hr)。

        

A272F并条机

1-给棉罗拉2-第三罗拉3-第二罗拉4-压力棒 5-前罗拉6-喇叭口7-集束罗拉

实验四环锭纺细纱工艺与设备

  1.了解环锭细纱机的工艺流程。

  2.了解环锭细纱机的牵伸、加捻、卷绕和成形机构的结构及作用。

  3.了解环锭细纱机的全机传动和各变换齿轮的作用。

  细纱是纺纱工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将前道工序纺成的粗纱,通过牵伸、加捻,纺制成符合一定号数(或支数)和品质要求的细纱,供后道工序使用。

因此,细纱工序的主要任务是:

  1.喂入的粗纱和条子,均匀地抽长拉细到成纱所要求的号数。

  2.对牵伸后的须条加上适当的捻度,使成纱具有一定的强力、弹性、光泽和其它的物理机械性能。

  3.将纺成的细纱,按一定的成形要求,卷绕在筒管上,便于运输、储藏和后道工序加工使用。

  细纱机是纺织厂的主要设备之一,它决定了纺织厂各种机台配备的数量。

通常纺织厂的规模就是以拥有细纱机的总锭数来表示的。

细纱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是衡量一个纺织厂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综合表现。

因此,细纱是整个纺纱工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道工序。

  环锭细纱机一台

  本实验主要介绍环锭细纱机.

  1.锭纺纱机的工艺过程

  图2-11-1为环锭细纱机的工艺流程简图。

粗纱从吊在纱架1上的粗纱筒管3表面退绕出来,经过导纱杆4及缓慢往复的导纱器,进入牵伸装置5,被牵伸后的须条由前罗拉输出,通过导纱钩6,穿过钢丝圈9,经加捻后卷绕到紧套在锭子7的筒管上。

  2.环锭细纱机的组成、主要机件的作用和运动配合要求

  环锭细纱机主要由喂入机构、牵伸机构、加捻卷绕机构、卷统成形机构等组成。

  

(1)喂入机构:

喂入机构包括粗纱架、导纱杆、吊锭(或托锭)。

横动导纱器等组成,其作用是使粗纱有控制地、均匀地喂入牵伸机构。

  

(2)牵伸机构:

牵伸机构由罗拉、皮辊、皮圈、皮圈架、皮圈肖、集合器、摇架加压装置等机件组成。

目前细纱机一般采用三罗拉双皮圈牵伸机构,无控制区小,能较好地控制纤维运动。

长纤维细纱机的中皮辊一般开有滑溜凹槽,上下皮圈只在两边受到压力,当长纤维通过时形成弹性握持,而不是强制握持,有利于纤维通过。

这种牵伸称为滑溜牵伸。

  (3)加捻卷绕机构:

加捻卷绕机构包括导纱钩、钢领、钢丝圈、锭子、隔纱板、锭带盘、张力盘、筒管等组成。

  导纱钩的作用是把前罗拉输出的须条引导到锭子中心线的上方,便于加捻和控制纱条有规律地运动。

  钢领是钢丝圈的回转轨道,环锭细纱机的“环”指的就是钢领。

钢丝圈在运行时,其一端与钢领的内侧圆弧(俗称跑道)相接触,二者配合良好与否,常成为高速和增大卷装时的主要问题。

  钢丝圈是细纱机上最小的零件,它的型号(这里主要指钢丝圈的几何形状)和号数(指钢丝圈重量)对纺纱张力、细纱断头率的影响较大,必须根据纺纱号数(或支数)、钢领型号、锭子速度等加以选择。

  锭子是加捻卷绕机构的主要部件,由锭杆、锭盘、锭胆和锭脚等组成,连杆以锭胆为轴承而高速回转,要求震动小,运转稳定.隔纱板的作用是防止相邻两锭子间气圈相近,以减少断头。

锭带盘通过锭带、锭盘带动锭子转动,每根锭带拖动四只锭子。

张力盘的作用是维持锭带一定的张力。

筒管内孔上部与锭杆配合,下部与锭盘配合,要求各锭插上筒管后高度一致,而旦在高速运转下不跳动.

  锭子高速回转通过纱条带动钢丝圈绕钢领回转,钢丝圈每转一转,给牵伸后的须条加上一个捻回。

钢丝圈的运动速度小于筒管的回转速度,两者转速之差,就是筒管的卷绕圈数。

钢领板在成形机构的控制下,作有规律的垂直升降运动,使纱条按一定的成形要求卷绕在筒管上。

  (4)卷绕成形机构:

各种环锭细纱机卷统成形规律基本上相同,管底成形为凸钉式,纱管卷绕成圆锥形。

因此,要求钢领板应具有下列运动:

  ①钢领板短动程升降:

钢领板短动程升降运动由成形凸轮控制,由于成形凸轮的升弧与降弧比例不同,使得钢领板速度升慢降快,从而绕成稀密两种不同的纱层(束缚层和卷绕层)。

  ②钢领板的级升:

钢领板的级升运动由棘轮控制,它使钢领板每完成一次短动程升降运动后,上升一小段距离。

  ③管底成形:

管底成形由凸钉来完成,凸钉只在管底成形时产生作用,使纱管底部绕纱容量增加。

当凸钉逐渐转移到不与链条接触时,钢领板的升降动程就不再发生变化。

  1.画出细纱机传动图,并注明各变换齿轮的位置及其作用。

  2.根据传动图试计算锭速、前罗拉转速、捻度常数和牵伸常数。

实验五转杯纺纱工艺与设备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熟悉转杯纺纱的工作原理和工艺过程。

  2.了解转杯纺纱机的结构和主要机件的作用。

  3.了解转杯的纱机的传动系统。

  转杯纺纱以前也称气流纺纱,用自由端纺纱,是目前各种新型纺纱中较为成熟、并己大量推广应用的一种纺纱新技术。

  自由端纺纱方法与传统的纺纱方法不同之处在于:

在纺纱过程中输送的纤维不再是连续的而是形成“断裂”(如图2-13-1所示)。

因此,这就需要供应的纤维在很高的速度下产生非常细的纤维流(图中的断裂牵伸阶段),并在输送纤维的过程中形成“断裂”,纤维各自穿过“断裂”而凝聚,粘附于纱条的自由端纱尾(图中的凝聚阶段)加捻成纱(图中的加捻阶段)。

由于自由端的回转,成纱内加入的是真捻。

成纱过程一般包括喂给、开松、凝聚、加捻和卷绕。

      

  转杯纺纱与其它自由瑞纺纱方法的主要区别是凝聚加捻的机构和作用不同。

转杯纺工艺中,纤维先在转杯离心力作用下凝聚于槽中,产生并合效应,再在假捻盘作用下加结成纱。

三、实验设备

  FA601A型实验单头转杯纺纱机

  

(一)工艺过程

  转杯纺工艺过程如图2-13-2所示。

条子3从条筒引出送入喂给板喇叭4,由喂给罗拉5和喂给板6还过弹簧加压积极握持向前输送,分梳辊7的锯齿(或针布)对条子进行分梳和开松,开松后的单纤维随分梳辊向前运动,依靠分梳辊的离心力和补入气流的作用,从分梳辊上脱离转移到输送管8中,然后进入纺纱杯2。

纤维沿隔离盘10向纺纱杯里面11运动,并在离心力作用下沿斜面滑向凝聚槽12,叠合成环形的凝聚须条。

从引纱罗拉连出一段种子纱头,在纺杯的负压作用下由假捻盘9的中心孔伸出,与凝聚槽中的纤维环相接触并随纺杯同速旋转,从而与纤维环给合在一起。

随着纤维的不断喂入和纱线的不断引出,形成连续纺纱过程.成纱15通过假捻盘16和引纱管14,最后由引纱罗拉20引出,直接统成街子纱19。

  

(二)机构组成

  转杯纺纱机主要由喂给分梳机构、排杂机构、凝聚加捻机构和卷绕机构组成,要求仔细观察各部件的形状,结构及作用。

  1.喂给机构

  主要由喂给喇叭,喂给罗拉和喂给板组成,其作用是使条子在进入分梳辊前受到必要的压缩和充分的均匀握持。

  

(1)喂给喇叭:

由塑料或胶水压制成的渐缩状通道,用于压缩进条、增加抱合。

了解其截面形状、表面性状及与握持钳口的相对位置对纺纱的影响。

  

(2)喂给罗拉和喂给板:

金属沟槽罗拉与金属电镀喂给板在弹簧作用下,形成一个有一定压力的握持钳口,并通过罗拉的回转输送纤维。

了解握持力大小和分梳面长度对分梳质量的影响。

  2.分梳机构

  分梳辊:

分梳机构的主要部件。

一般组成是铝合金或铁胎,表面包覆金属锯齿条,也有个别是植梳针或锯齿片。

前二者常用于短纤维纺纱,后者用于长纤维纺纱。

  

(1)了解锯齿规格对分梳效果及成纱质量的影响。

  

(2)了解分梳辊的选用及转速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3.排杂机构

  转杯纺纱机的排杂装置根据纺纱器结构形式不同,可分为固定式和调节式两大类。

该机构将补气和排杂相结合,利用气流与分梳辊的离心力排除微尘和杂质,达到减少转杯凝聚槽积尘、稳定生产、减少断头、适应高速的目的。

固定式排杂装置的排杂口大小及位置都是固定的;

调节式排杂装置的最大特点是排杂和补气分开,在补气通道处设计了一个阀门,用于调节补气量的大小,进而达到控制转移率和落棉含杂率的目的。

  4.加捻凝聚机构

  加捻凝聚机构主要由输送管、纺纱杯、假捻盘及隔离盘等组成.凝聚成条与加捻作用是转杯纺纱机实现连续纺纱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它主要通过纺纱杯来实现。

目前采用的纺纱杯有自排风式和抽气式两大类,本实验所用的BD—200型和FA601A型,属自排风式。

  

(1)输送管:

入口大出口小的渐缩型管道.开松后的单纤维由此进入纺杯,入口处沿分梳辊的切线方向,其出口伸入纺纱杯内。

  

(2)纺纱杯:

转杯纺纱机的关键部件,其基本形状是由两个中空的截头圆锥体联接而成。

在两个圆锥体的交界处(最大直径处)形成一个凝聚纤维的凹槽,称凝聚槽,是单纤维叠合成条的场所,它一般有圆形和V型两种。

V型槽的凝聚角由正角和负角组成,正角使纤维滑入槽中,负角使杂质排出.自排风式纺纱杯的下部开有数个排气孔,纺杯回转产主的离心力将气流从排气孔排出而在纺杯内形成负压,以吸入纤维和种子纱头。

  (3)假捻盘:

使剥离的纱条绕自身轴线回转产生假捻,从而增加引纱点与剥离点间的纱线捻度,提高纱线动态强力,减少断头。

  (4)隔离盘:

自排风式纺纱杯所用。

既引导和控制纤维流向纺纱杯滑移面的运动,又起到将输送的纤维与加捻后的纱条隔离开、减少成纱外包缠绕纤维的作用,是影响纺纱杯内气流流场分布的关键部件之一。

大部分的隔离盘在边缘处开有导流槽,并根据所纺原料按纺杯回转方向超前于输送管一定角度。

  了解隔离盘的结构(有否导流槽)、作用和安装位置对纺纱的影响。

  5.卷绕机构

  主要由引纱罗拉、导纱器、卷绕辊筒和成形加压装置组成。

转环纺纱的特点是加捻与卷绕分开,从而增大卷装,提高生产率。

  

(1)了解导纱、成形机构的形式。

常用的有急行往复式和槽筒式二种。

  

(2)了解筒子加压机构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三)传动系统

         

  本实验设备的全机传动系统如图2-13-3所示。

  1.观察了解本实验设备的有关工艺参数并填写下表:

纺纱杯型号

凝聚槽型式(凝聚角)

假捻盘型式

纺纱杯直径

分梳辊规格

隔离盘安装位置

BD-200

FA601A

  2.简述转坏凝聚槽形式及V形凝聚角对成纱的影响。

3.试分析转环纺纱的加捻特点及捻度分布。

实验六梳理机锡林、道夫纤维转移率

  1.加深对锡林道夫间纤维转移率含义的认识。

  2.了解影响锡林道夫间纤维转移事的主要因素。

  3.学习测定梳理机纤维转移率的一种方法.

  梳理机锡林、道夫间纤维转移能力的大小,影响锡林、盖板(或工作罗拉)间的针面负荷,从而影响到梳理机的分梳、均匀和混和作用,也就是说直接影响到梳理机的产量和质量.锡林道夫问纤维转移率r(以下简称转移率)的含义,可用下式表示:

   

  (20—1)

  式中:

-锡林单位面积上转移到道夫上的纤维量。

     

-正常运转时,锡林在转移前(盖板至道夫或工作罗拉至道夫间)单位面积上的纤维量。

  测定梳理机转移率的方法很多,测出的数值也因测试方法不同而备有差异。

目前采用较多的是自由纤维法。

在假设输入等于输出的金属针布梳理机上,经理论推导,锡林、道夫间的纤维转移率可用下式计算:

(20—2)

(20—3)

qd-锡林在一转内转移给道夫的纤维量(g);

     Dd-道夫直径(m);

     nd-道夫转速(r/min);

     e-夫~小区辊的张力牵伸;

     G-生条定量(g/5m);

     nc-锡林转速(r/min);

     Q-自由纤维量(g)。

即停止喂入后,锡林、盖板(或工作罗拉)所能继续转移给道夫的纤维总量。

  影响转移率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

1.产量:

  

(1)产量增加:

①定量不变(即G不变),产量增加,即nd增加,亦即qd增加,所以转移率r增加。

②当产量不变(即nd不变)

,定量增加,即G增加,r增加。

  

(2)产量不变:

道夫速度nd增加,定量减轻(即G减少),此时道夫针布上纤维充满系数少,道夫抓取能力强,致Q减少,r增加。

  2.锡林速度:

  锡林速度增加,自由纤维量减少。

有一临界速度(200~250)转/分左右,在临界速度以下,nc增加,r减少;

在临界速度以上,nc增加,r增加。

  3.锡林直径:

    在表面速度相同条件下,锡林直径小则转速快,离心力大,转移率大。

  4.锡林道夫间隔板:

    锡林与道夫之间隔距小,道夫抓取锡林上纤维的机率大,转移率也大。

  5.针布规格:

    锡林针布密度小、角度大、浅齿,配针隙容纤维量大、角度小、齿深的道夫针布,转移率大。

  6.纤维性能:

    长纤维与金属之间的摩擦系数较短纤维大,因而长纤维的转移率较短纤维低。

  7.盖板(或工作罗拉)针布规格及其与锡林间的隔距等对转移率也有影响。

三、实验设备、仪器、用具和原材料

  1.金属针布梳理机。

一台

  2.条粗测长器。

  3.链条天平一台

  4.速表一只

  5.卷尺一把

  6.棉或化纤卷一只

  7.罗拉梳理机用长纤维若干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记录试验机台有关工艺参数,见作业与思考题表1中的内容.

  2.清扫机上机前的飞花和纤维。

  3.机器开车生头.待正常运转后关停道夫,在喇叭口前作有色记号(放置数根有色纤维),一分钟后开慢车。

当锡林道夫隔距点处形成的厚层纤维网进入喇叭口时,迅速在喇叭口前作第二个有色记号,待记号输出大压辊后即关机停车。

用测长器和卷尺测量出并记录下二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