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1289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守恒、思维可逆、需要事物支持的逻辑运算——逻辑思维水平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提出假设、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道德认知发展(三期论)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不能判断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8、9岁):

按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又称道德实在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按自己主观价值标准,又称道德相对论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1、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2、变态行为是本性需要与社会要求失调所致。

3、人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有赖于心理社会经验。

4、社会环境决定了危机能否获得解决。

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与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

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

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按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前期(0-2岁):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

自主感,羞耻感。

意志

3、幼儿期(4-7岁):

主动感,内疚感。

目标

4、童年期(7-12岁):

勤奋感,自卑感。

能力

5、青少年期(12–18岁):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诚实

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感,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50岁):

繁衍感,停滞感。

关心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

完善感,失望、厌恶感。

智慧、贤明

艾里克森心里发展阶段理论主要特点: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个体发展是连续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的过程。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

4、二维性,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1、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互为决定因素。

2、观察学习——示范行为学习,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改变自己的动因。

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

1、突破行为主义的研究,探索认知和思维的作用

2、强调行为与认知相结合

3、强调主体作用

(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个体成熟)和高级心理机能(社会历史文化)两类。

心理发展——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1、最近发展区思想——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潜力的开发,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4个标志:

1、主动性和有意性

2、概括性和间接性

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个性化

(五)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两难)

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第一阶段:

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服从成人

第二阶段:

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需要;

自我中心

2、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

第三阶段:

好孩子定向阶段——塑造被社会赞同的形象

第四阶段: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服从法律和权威

3、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律不再是死板的

第六阶段:

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全人类的正义

 

第二节婴儿期的发展(0-3岁)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意义、规律、主要动作)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2、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整体——分化

2、不随意——随意

3、具有一定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1、手的抓握动作——发展重点是五指分化、手眼协调,意义:

(1)主动探索和认识

(2)操作工具,动作具有间接性

(3)使各种感觉协调活动

2、独立行走——婴儿发展的里程碑,意义:

(1)婴儿移动从被动——主动

(2)扩大认知范围

(3)增进交往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视、听、味、嗅、肤、知)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优先注视范式——刺激偏爱程序,婴儿生来就偏爱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

(二)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3周,视焦点26厘米)

2、视觉追踪:

(12-48小时)

3、颜色视觉:

(15天)

4、对光的察觉:

(24-96小时)

5、视敏度:

(24小时13/100,7岁发展最快)

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探索世界的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

(三)听觉的发展

1、听觉辨别能力:

1天。

低音容易反应,高音引起惊跳。

婴儿表现:

感受抚慰、警觉、痛苦

2、语音感知:

对母亲声音敏感

3、音乐感知:

6个月能辨别音乐

4、视听协调能力:

初生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视——听协调

(四)味、嗅、肤觉的发展

1、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2、嗅觉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1周偏爱母体气味。

3、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发展迅速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

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2、深度知觉:

吉布森的视崖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有深度知觉。

3、方位知觉:

上下(3岁)——前后(4岁)——左右(5岁以自身,7-8岁以客体)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二、记忆的发展

1、出生到3个月:

保持能力增长

2、3-6个月:

长时记忆能力发展

3、6-12个月:

出现“认生”现象。

4、12个月以后:

词语逻辑记忆,延迟模仿标志着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三、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

1、直观性和行动性:

动作是思维起点,解决问题的手段,有交往功能。

2、间接性和概括性:

区别物体特征,遇到类似情景可以采用同样行动

3、缺乏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思维活动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四、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理论

1、先天成熟论:

乔姆斯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自然成熟说、转换生成语法、语言获得装置

2、后天学习论:

斯金纳、班杜拉、布鲁纳,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起决定作用。

强化说:

操作条件反射

社会学习说:

模仿成人,选择性模仿。

3、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对儿童言语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语音感知和发音)

语音的发展:

1、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2、多音节阶段(4–9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句法的发展:

(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完整句)

1、1岁半到2岁半:

是婴儿获得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

2、3岁:

基本掌握母语语法规则

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1、笑的发展:

自发性微笑(0–5周)反射性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对所有人微笑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对熟悉的人更多的微笑

2、哭的发展:

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3、恐惧的发展:

(紧张感、逃避、退缩,懦弱)

本能的恐惧:

反射性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怕生:

6-8个月,也叫陌生人焦虑

预测性恐惧:

想像引起的恐惧,怕黑等

二、气质——托马斯、切斯

1、容易型约40%

2、困难性10%

3、迟缓性15%

混合型35%

三、社会性依恋

1、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2、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

安全性依恋

回避性依恋

反抗性依恋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威廉·

詹姆斯、哈特

1、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8个月之前,尚未发生;

9-12个月,初步主体我;

12-15个月,明确发展

2、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

15-18个月,把自己作为客体认知,利用外表认识自己,18-24个月,明确客体我,用词称呼自己,此时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

第四单元婴儿期心理卫生

1、保证营养、睡眠

2、关注情感、建立安全依恋

3、针对气质类型积极对待婴儿

4、促进认知活动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岁)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幼儿的认知多半是通过游戏进行的。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1、精力过剩论——人需要活动倾向

2、精神分析论——控制情境,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3、练习论——技能的排演和练习

4、重演说——重演人类历史发展

5、娱乐论——获得越快,恢复健康

6、认知论——同化过程,儿童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中。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婴儿游戏的特点

1、1岁以内:

成人-婴儿游戏

2、2岁:

实物游戏

3、婴儿末期:

模仿性游戏

幼儿游戏——象征性游戏

童年游戏——规则性游戏

(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独自游戏:

一个人玩,婴儿期

2、平行游戏:

几个儿童玩,幼儿期

3、联合游戏:

言语交流,没有约束,没有角色之分。

幼儿中、末期

4、合作游戏:

有组织、有目的,彼此协调合作。

始于幼儿中期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2、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4、培养健全的人格

5、增强体质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言语的发展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1、依从成人——独立评价

2、外部表现——内在品质

3、简单笼统——较为具体

4、主观情绪性——初步客观性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1、运动抑制,学会抑制行为

2、情绪抑制

3、认知活动抑制,按问题的难易做出反应

4、延迟满足,学会等待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1、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绪发展、道德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

亲社会行为:

1岁分享,2岁助人、4-6岁提高,7岁识别困难线索

攻击行为:

工具型攻击(抢夺、推搡)、敌意攻击(嘲笑、骂人)

童年攻击性高——成年攻击性高

2、儿童攻击行为控制:

改善环境、教授策略、了解后果、榜样作用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2岁能说出自己的性别)

社会生物学:

激素影响

精神分析论:

父母认同

社会学习论:

观察学习

四、同伴关系的发展(儿童生活在父母、同伴两个世界里)

1、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社会认知和交往技能的发展

2、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

3、满足儿童爱和归属以及尊重的需要

4、培养良好人格

五、第一反抗期——幼儿期

第四单元幼儿期心理卫生

1、组织游戏

2、鼓励交往

3、培养良好习惯

4、培养独立性

第四节童年期心理发展(7-12岁)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前人经验

2、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具有被动性和强制性。

为适应将来的环境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小学期内)

1、学习的外部活动——学习内容

2、兴趣不分化——分化

3、低年级游戏起作用——中年级以后降低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元记忆(弗拉维尔)指学习者理解自己的记忆过程,以及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监控和校改这些过程的能力。

1、有关自我的知识:

四年级达到成人水平

2、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

幼儿直观,9岁以后进一步认识

3、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小学儿童掌握

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概念:

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二)自我评价的特点

1、独立性增长

2、批判性提高

3、内容扩大深化蒙达·

哈特尔身体、活动的自我——社会、心理的自我

4、稳定性提高

二、亲子关系发展

三阶段模式

1、父母控制(6岁以前)

2、共同控制(6-12岁)

3、儿童控制(12岁以上)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

2、不受欢迎的儿童

3、受忽视的儿童

(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1、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人际联结关系首先是教师

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初期:

2-3人伙伴关系;

中期:

3-4人伙伴集团;

后期:

集团联合成整体

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四、友谊的发展

友谊的意义:

学习帮助、交往支持、情感共鸣、解决困难、增加快乐

(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第一阶段(约3-5岁):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第二阶段(6-9岁):

单向帮助关系

第三阶段(9-12岁):

双向帮助关系

第四阶段(12岁以后):

亲密、持久的共享关系

(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4、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第四单元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1、学会学习

2、培养品行

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11、12——15、16岁)

第一单元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一、生理发育高峰(青春期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矛盾的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初中生记忆广度11.04±

0.4)

第三单元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第一次在婴儿期)

第四单元青春期心理卫生

一、加强性教育

二、尊重少年儿童独立意识

父母帮助儿童渡过反抗期的要点

1、做好思想准备,改善态度

2、尊重其独立自主要求

3、以友相待

4、正确引导

三、调控情绪

第六节青年期(成年初期)的心理发展(17、18——35岁)

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第一单元青年期一般特征

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

第一次诞生:

为生存而诞生

第二次诞生:

为生活而诞生

霍尔认为青年期由“疾风怒涛”转入“相对平稳”

一、生理、心理达到成熟水平

二、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恋爱、结婚

第二单元青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智力的发展

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分为:

流体智力:

知觉速度、机械记忆、图形关系等不太受教育文化影响的智力。

晶体智力:

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

青年期两种智力同时提高,成年后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晶体智力稳定上升。

二、思维的发展

青年期后辩证、相对、实用的思维成为重要形式

帕瑞认为,进入青年期后,个体思维中逻辑的绝对成分逐渐减少,辨证成分逐渐增多。

1、二元论阶段:

非此即彼

2、相对性阶段:

比较不同理论

3、约定性阶段:

认为两种相反的观点都有自己的立场,并且出发点不同。

拉勃维维夫:

成人思维——实用性思维

第三单元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修正依据:

生活经验;

他人评价

自我接纳,自我否定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人生观——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霍布斯的享乐主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

价值观——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态度。

是人们对人生认识的凝聚。

斯普兰格把人分为:

理论的、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1、青春期萌芽

2、青年期发展

3、大学阶段形成高峰,逐渐成熟

(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受成熟因素制约

达到辩证逻辑思维

自我意识发展,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相互制约

社会化趋于成熟

2、受社会文化制约

3、受生活经验制约

三、亲密感的建立

四、社会关系变化

安托露丝——人生护航舰

1、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2、朋友关系

五、职业的适应

影响青年职业选择的因素:

1、家庭因素

2、教育和智力水平

3、性别

4、人格霍兰德把人格类型分为:

现实的、研究的、艺术的、社会的、企业的、常规的

青年参加工作可分为:

一、试验阶段,18-25岁。

二、稳定阶段

六、人格变化

20-40岁之间,自信、自尊、独立性和成就定向上升

第四单元青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树立正确择偶观,正确对待爱情挫折

二、增强择业自主意识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七节中年期(成年中期)的心理发展(35~40——60~65岁)

中年期是人生历程的中间阶段,是生理成熟期,心里稳定期,青年向老年转化的过渡期(平稳、变化)。

第一单元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一、身体变化:

各种器官逐步退化

二、更年期:

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在50岁左右。

女性早于男性,又称“第二个青春期”。

(一)女性更年期:

性腺功能开始衰退到消失的时期。

也就是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

在45~55岁之间,持续8~12年。

女性更年期特征:

第二性征逐渐退化,生殖器官萎缩,雌性激素代谢相关组织退化,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二)男性更年期:

性器官萎缩,性功能由旺盛到衰退的变化时期。

主要特征:

性功能降低;

植物神经性循环机能障碍;

精神状态、情绪变化。

第二单元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变化:

最早出现,最早衰退。

40岁以后视敏度、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

反应时青年在高峰期。

二、记忆的发展变化:

不能笼统地说下降了,而是侧重点和结构的改变。

不重视细节,更关注本质。

三、创造力的发展:

青年期在自然科学、数学领域最高,中老年期人文科学领域创造高峰。

第三单元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二、人格变化

1、内省日趋明显

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完美人格”

3、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4、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第五单元中年期心理卫生

一、劳逸结合

二、培养豁达的人生观,战胜中年危机

三、正确处理家庭工作关系

第八节老年期(成年晚期)的心里发展(60岁以后)

第一单元老年期的心理变化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

主要指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的丧失。

主要依据:

1、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

2、认为心理发展单向不可逆。

3、年龄是心理发展衰退的根据。

二、毕生发展观:

巴尔特斯基本观点:

1、心理发展贯穿一生

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

3、心理发展总是有生长和衰退两方面结合而成

4、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相互作用。

年龄不是唯一要素。

第二单元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一、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

老化最明显的是视觉、听觉,其次是味觉、痛觉和其他感觉。

(一)视觉退化:

晶状体弹性变小,视调节能力下降,老花眼,白内障、黄斑病、青光眼

(二)听力下降:

50岁以后听力下降,20岁以后听觉理解力随年龄下降,70岁以后尤为明显

(三)味、嗅、皮肤觉逐渐迟钝:

50岁后味觉阈限增大,60岁以后嗅觉减退,70岁急剧衰退。

60岁以后整体下降

二、记忆的年老变化

有关记忆下降机制的解释:

1、记忆加工过程变慢,中枢神经系统机能老化

2、工作记忆容量变小,相当于内存变小

第三单元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一、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

1、期待期

2、退休期

3、适应期退休综合症——工作压力消失、作息时间改变、人际关系变化引起的烦躁郁闷等生理失调

4、稳定期

三、人格的变化

1、不安全感

2、孤独感

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5、趋于保守

6、回忆往事

四、死亡的来临库伯勒-罗丝提出死亡可分为5个阶段

1、否认

2、愤怒

3、讨价还价

4、抑郁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