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docx
《36岁幼儿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6岁幼儿心理学资料Word格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4)幼儿学习的发展
6.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内容。
(1)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幼儿心理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4)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7.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4)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8.开展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有利于发现幼儿零散心理现象的内在联系;
有利于幼儿教师提升个人的教育经验的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
有利于幼教工作者开展幼儿个别差异的针对性教育;
有利于新教师快速适应幼儿教育岗位.
9.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1)要有明确的观察对象。
(2)事先确定好观察地点。
(3)观察时间段的选择。
(4)研究科学、方便可行的记录方法。
10.调查法的步骤:
使用调查法的基本步骤是:
采用抽样方法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内容→根据内容选择调查手段→准备调查材料→进行实地调查→整理调查资料→总结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
六、论述题
1.论述认知、情感、意志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认识、情感与意志这三者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认识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正确与深刻的认识,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
另一方面,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识活动的进行与发展,情感和意志既在人的认识中起过滤和动力作用,又是衡量人的认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样,情感也会对意志行为产生推动作用,而意志行为又有利于情感的丰富和升华。
2.试述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虽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现象的两个组成部分,但它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它是在个体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特征。
例如,经历了生活的磨难的人深刻认识克服困难的重要意义后,在性格上会变得更加坚强与勤奋;
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不断影响着心理过程,使心理过程带有个人的色彩。
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时,细心的幼儿与粗心的幼儿同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观察,但是分析两名幼儿的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时会发现,细心的幼儿观察时会很耐心、细致,能观察到事物的细节部分。
粗心的幼儿也能按教师的要求观察,但仅限于对教师要求中指出的观察点或者自身的兴趣点进行快速浏览。
3.论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与幼儿的生理发展加速有关。
脑神经研究表明,在大脑皮质神经活动发展的加速期,幼儿智力发展出现了突发现象;
其次,与幼儿心理发展的状态有关。
幼儿心理品质处于初步形成期,具备了发展的条件却还不够稳定和完善,可塑性大;
第三,与心理发展的整体性有关。
心理发展的各方面是相互影响、统一协调发展的,心理某方面的发展会受到其他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影响。
例如幼儿学习外语比年长者容易,因为他们没有像成人一样产生“可能丢面子”的心理负担,而变得羞怯、不敢开口,反而积极参与交流、以多说为乐,外语表达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了解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有助于幼儿教师把握促进幼儿不同领域发展的最佳时期,适时为幼儿关键期的发展创设有效的影响环境,满足幼儿学习的需求,促进幼儿更好、更快地发展。
4.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应?
心理反映的对象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与动物不同,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而是根据人在实践中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反映客观世界的。
例如研究发现,在婴儿早期,他们能够辨识一群猴子中不同猴子的脸,但不能清楚辨别他的妈妈和其他成人的脸。
但到了婴儿后期,在适应人类生活的过程中,婴儿这种辨识动物脸谱的能力逐步退化,而选择性发展了专门辨别人脸的能力。
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现在个人因需要、情感、态度、经验等方面,使人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比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样的事物的认识,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心境下,也会有很大差异;
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人能根据既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和改造世界,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
例如同样看到路边的一颗苹果树,喜欢吃苹果的路人想的是怎样才能摘到树顶的苹果;
而农业技术员会考虑这是什么品种的苹果、如何提高其挂果率、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园林设计师则考虑这种苹果树是否也可以用来做路边的景观树的问题;
如果是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会趴着看树干上排队爬行的小蚂蚁,想法弄清楚小蚂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由于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选择使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了差异性,因此每个幼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世界。
幼儿教师和家长不仅要了解幼儿的心理规律,还要深入了解不同幼儿的不同想法,为幼儿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幼儿心理的选择性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七、案例分析
1.从清早起床到现在,你的哪些心理现象参与到活动中,举例说明。
(至少列举出4种心理活动)
答案要点:
开放题,只要是心理活动即可。
2.
印度狼孩和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人类的遗传基因,有产生心理活动的大脑,但是却缺乏正常的成长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
这说明人的心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是无法离开社会生活的,如果离开社会生活,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正常。
3.现象一:
运用感觉剥夺实验来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现象二:
仅观察一次或两次就对幼儿的心理特点下结论
请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研究方法相关知识分析:
你觉得这2个现象反映了哪些问题?
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
(1)第一个案例违反了教育性原则,采用的研究方法不符合教育要求和道德标准,研究过程对幼儿身心发没有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并对幼儿身心健康造成了损害,后人应引以为戒。
(2)第二个案例中老师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因为他在研究中违背了客观性原则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
该老师并没有实事求是地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仅通过一两次的观察就武断的下结论,这样的研究缺乏信度和效度。
(结合案例分析要点酌情给分)
4.
(1)特点:
首先,被试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都是在经过事先周密安排设计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
其次,试验者并没有明确指出儿童去观察榜样,更没有要求儿童去学习榜样的行为,而只是让儿童看到一些行为;
儿童有机会模仿但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指示。
第三,实验对行为反应的多样性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因而所提供的行为反应的环境基本上是开放性的。
(2)实验室实验的局限性:
首先,实验室环境难以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境,研究结果缺乏生态效果,难以推广;
其次,实验室内所能了解的行为有限,而心理学家应该了解儿童在自然情境下的各种行为;
第三,实验研究的设计受到道德伦理的制约,限制乐实验室研究的课题,例如在攻击性研究中人为的增加儿童攻击性或减少其自我控制,就会受到指责。
(结合案例分析要点酌情给分)
5.
从以上实例中不难看出,两位教师观察了解幼儿,都抓住三个基本环节:
现场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利用观察资料。
但两位教师对这三个环节的处理,还存在一些差异:
(1)从现场观察看,A教师抓往黄点点连续三天的异常情绪,展开追踪观察是可取的。
B教师抓住胡辛峰的分离焦虑,进行深入的观察也很有必要。
她们在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的问题上,很重视幼儿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提倡的。
追踪观察、深入观察也是必须的。
(2)从记录观察结果看,A教师在观察记录中,仅以“又哭了”三个字记叙黄点点的消极情绪,提供给研究分析的第一手资料过于简单。
因此,教师对幼儿产生该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时,难免带有教师主观推断的色彩和成份,做出“可能是不会说话”、“原来是不会脱衣服”、“原来是不爱吃牛肉”这样一些主观推测出来的结论,对于解决黄点点爱哭的情绪问题是毫无裨益的。
B教师却不同,她通过对旁听到的父子之间的对话记录,对胡辛峰的神态、心情、语言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对与胡辛峰的直接接触过程进行追忆,使观察记录较好地保留了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貌,确保观察记录的客观、详实,为进一步揭示这个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分离焦虑的原因提供了线索,也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切入点。
所以建议A教师通过对黄点点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做细致的观察并做好原始记录,在持续追踪观察的基础上,与家长取得联系,深入了解黄点点在家里的表现并做好记录,为揭示黄点点不适应幼儿园的原因提供可靠详实的资料。
因此,全面、详细的观察、访谈记录,是作出客观的分析和准确判断的依据。
(3)从分析、利用观察资料看,A教师对于黄点点为什么天天哭,未能从不会说、不会穿、不爱吃等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向、胆小、适应不良的性格特征的层面去寻找原因,而把黄点点天天都哭的原因,归结为他不会说话,应该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B教师的做法比较妥当。
她透过“来园时哭闹”这个表面现象,看到了家庭离异后给幼儿心灵造成的创伤。
教师并不费心地去琢磨“我感冒了”是真是假,而是首先给予情感上的安抚,并由此而确定了“帮助他度过情感饥荒”的教育策略。
建议A教师抓住刚入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通常小班幼儿因为需要适应新的幼儿园环境,在幼儿园里,他们可能因为情感需要没被满足在为难时哭了,可能因为缺乏安全感产生对幼儿园的恐惧,或者对幼儿园中一些特定的环境、人、现象不习惯而引发消极情绪,耐心细致地系统观察,发现其情绪变化的规律,找出他情绪背后的动因,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黄点点。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
1.成熟学说:
是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
4.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
第一中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是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第二中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儿童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儿童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7.替代强化:
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8.自我强化:
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应。
9.本我:
是本能的心理能量储藏室,他由一种先天的遗传的本能冲动或能驱力所组成,代表人的生物主体,是一切驱欲能量的来源。
10.超我:
来着自我,又称超脱自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其主要职能就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1.格赛尔认为,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遵循五条原则,分别是那五条?
(1)发展方向的原则
(2)相互交织的原则
(3)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4)个体成熟的原则
(5)自我调节的原则
2.陈鹤琴关于儿童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儿童不同于成人:
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
(2)儿童心理特点:
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群、好野外生活。
3.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
遗传提供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
遗传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
(2)环境:
家庭对幼儿心理的发展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
托幼机构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心理的发展
(3)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
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是相互影响的;
幼儿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断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4.简述行为主义学说的儿童发展观的教育启示。
(1)注意环境的影响。
创设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尽可能避免来自外界环境的一切不良刺激,以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
(2)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详尽。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期望幼儿完成的行为或任务,分解成为一系列的细小的行为步骤。
(3)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能否保持下去与它的后果有关。
(4)主义榜样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行为主义非常重视榜样对幼儿学习的影响,认为幼儿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来学习的。
5.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心理机能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6.维果茨基关于儿童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维果茨基归纳心理活动有以下4个方面的表现: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的变化、组合,形成间接、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最近发展区思想;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7.本我、自我、超我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何?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约制的有机整体。
本我派生出自我,自我派有生出超我,反过来超我管束自我,自我有管束本我,这三种成分同时活动。
在一个正常人身上,本我、自我、超我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而使人能较好的适应生活,应付体内外的各种刺激。
8.说说幼儿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与认知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教育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维果茨基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落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教育要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
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也即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
1.请你运用所学的幼儿发展理论的有关观点,分析一、二个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的问题。
这是开放题,答题时应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对理论的解释
(2)理论在所分析现象或问题中的实际运用情况
2.有人认为教育从0岁开始完全没有必要。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1)不同意。
(2)陈鹤琴认为,儿童一生下来是一个有生命力、生长力,能够分辨与取舍外界刺激,具有学习能力的积极个体,是一个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者。
他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实验中说明,“幼稚时期(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性格;
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
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言语最快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易时期”(即最佳期)。
由此,他主张把“从小教起”的起点放在“从出生教起”。
(3)从0岁起开始教育要注意适度教育,不能拔苗助长。
成熟学说创始人格赛尔认为,父母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他们。
具体而言,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把自己的工作与儿童的准备状态和特殊能力结合起来;
每一个家长都应当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和烦恼。
如果成人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教导孩子,往往会导致儿童成年以后的失落,甚至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俗话说:
“有其父必有其子”。
说明遗传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不同意。
虽然遗传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作用,但是其他因素如生理成熟,环境和幼儿心理内部因素都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所影响。
遗传提供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也是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它对幼儿智力和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遗传决定了儿童的气质类型,并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儿童的情绪和性格的发展。
但是,除了遗传,
环境和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对幼儿心理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儿童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素养、人际关系、生活条件和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
社会环境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幼儿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们不能只看到遗传和环境这些客观因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而忽视幼儿心理发展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
只有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弄清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引导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
1.
(1)根据陈鹤琴“从出生教起”的观点,奶奶认为颖颖身体不好,所以“只要照顾好颖颖的吃和穿,身体健康就好”的观念,以及“百般呵护,有求必应”的做法是不利于颖颖身心发展的。
陈鹤琴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具有学习能力,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态度和情绪都要从小打下基础。
因此,建议家长在做好保育的同时,从出生起就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为孩子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刺激,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根据格赛尔的观点,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和学习。
由于脑的发育不够成熟,生活和知识经验有限,3岁的颖颖无法理解古诗和三字经的含义,孩子不喜欢,家长也苦恼。
建议家长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善于观察并耐心等待。
(3)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育应了解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才能确定通过指导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因此,教育过程中要求孩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即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而三字经的学习对颖颖来说难度太大。
建议父亲了解颖颖现有的心理能力和水平,并设计切实可行能发挥其潜力的教育内容。
(4)根据家庭环境和教育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这一观点,颖颖的父母在发现她很娇气任性,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时,与家人商量颖颖的教育问题,并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5)根据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家长应该尊重幼儿自身的兴趣,了解其内心需求,而不该自作主张地为颖颖报了4个兴趣班,如果常此下去,颖颖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负面情绪,对其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建议家长在观察孩子心理特点的同时,咨询幼教专家或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制定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措施。
(1)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中老师建议家长使用的方法符合行为主义学说的观点。
在这个案例中,家长使用的了负强化的手段促使东东做作业这种行为的出现频率增加,从而使得东东的做作业速度提高了。
不看电视对于东东来说是一种惩罚,是一种不愉快的刺激,只有当东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或者完成作业,他才能看电视——这时,他的惩罚刺激被移除了,他做作业的这种行为因此得到了强化。
(2)教育启示:
注意环境影响:
创设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尽可能避免来自于外界环境的一切不良刺激,以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详尽:
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把期望幼儿的行为或任务,分解成为一系列细小的行为步骤;
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3.
解题思路:
(1)皮亚杰依照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中班的小朋友处在前运算阶段(2~7岁)。
该阶段儿童初步掌握了语言和符号,开始出现直觉思维(4~7岁)或表象思维。
但是该阶段的儿童依靠表象思维,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根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推算过期日期对于中班的儿童来说太难了。
(2)格赛尔认为父母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他们。
具体而言,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把自己的工作与儿童的准备状态和特殊能力结合起来。
这个阶段的儿童还无法进行运算思维,因此老师不应该安排这么难的内容让孩子掌握。
(3)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参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他认为教学内容应处在最近发展区间,不宜太容易,这样的学习是无意义的,无益于孩子的发展,是在做重复工作。
但是,教学内容也不能太难,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因为孩子无法掌握要学的内容。
4.
(1)对于人的发展而言,遗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同样重要。
但是,除了遗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儿童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素养、人际关系、生活条件和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
(2)教育启示: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遗传和环境。
作为家长和儿童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健康的、和谐的、充满爱的环境。
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适当的刺激,针对其发展特点和水平制定适宜的教育内容。
(结合案例分析酌情给分)
5.
(1)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但是模仿行为的发生是有一定条件的。
班杜拉用替代强化来解释这一现象:
观察者因看到别人(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他本人间接引起相应行为的增强;
观察者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产生替代性惩罚作用,抑制相应的行为.
(2)注意环境影响:
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能否保持下去与它的后果有关;
注意榜样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以观察学习为基础的示范教学,可以为幼儿提供正确的模仿榜样或对象,减少尝试错误和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在示范教学中要选择幼儿感兴趣、容易为幼儿接受的模仿对象。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幼儿产生影响,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
例如,教师如果责骂或体罚幼儿,等于为幼儿示范了攻击性行为;
教师如果态度和蔼、亲切,幼儿就能学得良好的待人态度。
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身教言传。
此外,家庭教育要和幼儿园教育配合一致,父母也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