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诊断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1088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医诊断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医诊断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医诊断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医诊断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医诊断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医诊断文档格式.docx

《西医诊断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医诊断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医诊断文档格式.docx

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的特征

10.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咯血呕血

病因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炎、肺脓消化道溃疡、肝硬化、急性胃黏膜病变、胆道出

肿、心脏病等血、胃癌等

出血前症状喉部痒感、胸部、咳嗽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咯出呕出,可为喷射状

咯出血的颜色鲜红暗红色、棕色、有时为鲜红色

血中混有物痰、泡沫食物残渣、胃液

酸碱反应碱性酸性

黑便无、若咽下血液量较多时可有有、可为柏油样便、呕血停止后仍可持续数日

出血后痰的性状常有血痰数日无痰

11.咯血量

小量:

每日咯血量在100ml以内。

中等量:

每日咯血量在100——500ml。

大量:

每日咯血量在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100——500ml。

主要见于空洞型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慢性肺脓肿。

支气管肺癌少有大咯血,主要表现未痰中带血,呈持续或间断性。

慢性支气管炎和支原体肺炎也可出现痰中带血或血性痰,但常伴有剧烈咳嗽。

12.血的颜色和性状:

鲜红色——因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和出血性疾病所致咯血

铁锈色血痰——见于典型的肺炎球菌肺炎,也可见于肺吸虫病和肺泡出血

砖红色胶冻样痰——见于典型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

暗红色——二尖瓣狭窄所致咯血

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左心衰竭所致咯血

黏稠暗红色血痰——肺栓塞

13.呼吸困难:

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14.吸气性呼吸困难(肺源性呼吸困难中类型之一):

主要特点表现为吸气显著费力,严重者吸气时可见“三凹征”,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

三凹征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所致。

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

15.呕血:

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常伴有黑便,严重时可有急性周微循环衰竭的表现。

16.黄疸:

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umol/L(0.1——1mg/dl).

超过34.2umol/L(2mg/dl)时出现临床可见黄疸。

17.昏迷:

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

按其程度可分三阶段:

(1)轻度昏迷:

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

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存在。

(2)中度昏迷:

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射。

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3)深度昏迷:

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

深、浅反射均消失。

18.体格检查:

是指医师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于传统或简便的检查工具,如体温表、血压计、叩诊锤、听诊器、检眼镜等,客观地了解和评估病人身体状况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19.叩诊音:

叩诊时被叩击部位产生的反响称为叩诊音。

叩诊音的不同取决于被叩击部位组织或器官的致密度、弹性、含气量及与体表的间距。

(1)清音:

是正常肺部的叩诊音。

(2)浊音:

心、肝被肺缘覆盖的部分。

病理状态下如肺炎。

(3)鼓音:

胃泡区和腹部。

病理情况下见于肺内空洞、气胸、气腹等。

(4)实音:

实质脏器部分。

病理状态下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或肺实变等。

(5)过清音:

正常成人不出现。

病理状态下见于肺气肿。

20.生命征:

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为体格检查时必须检查的项目之一。

21.急性面容:

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口唇疱疹,表情痛苦。

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球菌肺炎、疟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2.肾病面容:

面色苍白,眼睑、颜面水肿,舌色淡、舌缘有齿痕。

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肝硬化、严重结核病等。

●23.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

面容惊愕,眼裂增宽,眼球凸出,目光炯炯,兴奋不安,烦躁易怒。

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4.二尖瓣面容:

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

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25.满月面容:

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和胡须生长。

见于Cushing综合征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

26.瘀点:

大于2mm

紫癜:

3——5mm

瘀斑:

大于5mm

血肿:

片状出血并伴有皮肤显著隆起

27.蜘蛛痣:

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

28.肝掌:

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

29.落日现象:

由于颅内压增高,压迫眼球,形成双目下视,巩膜外露的特殊表情,称落日现象,见于脑积水。

30.瞳孔大小:

病理情况下,瞳孔缩小,见于虹膜炎症、中毒(有机磷类农药)、药物反应(毛果芸香碱、吗啡)等。

瞳孔扩大见于外伤、颈交感神经刺激、青光眼绝对期、视神经萎缩、药物影响(阿托品、可卡因)等。

双侧瞳孔散大并伴有对光反射消失为濒死状态的表现。

31.地图舌:

舌面上出现黄色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隆起部分,状如地图。

舌面的上皮隆起部分边缘不规则,存在时间不长,数日即可剥脱恢复正常,如再形成新的黄色隆起部分,称移行性舌炎,这种舌炎多不伴随其他病变,发生原因尚不明确,也可由核黄素缺乏引起。

32.裂纹舌:

舌面上出现横向裂纹,见于Down病与核黄素缺乏,后者有舌痛,纵向裂纹见于梅毒性舌炎。

33.草莓舌:

舌乳头肿胀、发红类似草莓,见于猩红热或长期发热病人

34.甲状腺听诊:

当触到甲状腺肿大时,用钟型听诊器直接放在肿大的甲状腺上,如听到低调的连续性静脉“嗡鸣”音,对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很有帮助。

另外,在弥漫性甲状腺肿大伴功能亢进者还可听到收缩期动脉杂音。

三度: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I度;

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II度;

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III度

35.胸骨角:

位于胸骨上切迹下约5cm,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

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

胸骨角还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36.腹上角:

为左右肋弓(由两侧的第7——10肋软骨相互连接而成)在胸骨下端会合处所形成的夹角,又称胸骨下角,相当于横膈的穹隆部。

正常约70度——100度,体型瘦长者角度较小,矮胖者较大,深吸气时可稍增宽。

其后为肝脏左叶、胃及胰腺的所在区域。

37.桶状胸:

为胸廓前后径增加,有时与左右径几乎相等,甚或超过左右径,故呈圆桶状。

肋骨的斜度变小,其与脊柱的夹角常大于45度。

肋间隙增宽且饱满。

腹上角增大,且呼吸时改变不明显。

见于严重肺气肿的患者,亦可发生于老年或矮胖体型者。

38.佝偻病胸:

为佝偻病所致的胸廓改变,多见于儿童。

沿胸骨两侧各肋软骨与肋骨交界处常隆起,形成串珠状,谓之佝偻病串珠。

下胸部前面的肋骨常外翻,沿膈附着的部位其胸壁向内凹陷形成的沟状带,称为肋膈沟。

若胸骨剑突处显著内陷,形似漏斗,谓之漏斗胸。

胸廓的前后径略长于左右径,其上下距离较短,胸骨下端常前突,胸廓前侧壁肋骨凹陷,称为鸡胸。

39.潮式呼吸:

又称陈-施呼吸。

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成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加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40.肺下界:

平静呼吸时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上,腋中线第8肋间隙上,肩胛线第10肋间隙上。

41.湿啰音:

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黏液和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称水泡音。

特点:

为呼吸音外的附加音,断续而短暂,一次常连续多个出现,于吸气时或吸气终末较为明显,有时也出现于呼气早期,部位较恒定,性质不易变,中、小湿罗音可同时存在,咳嗽后可减轻或消失。

42.干啰音:

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为一种持续时间较长带乐性的呼吸附加音,音调较高,基音频率约300——500Hz。

持续时间较长,吸气及呼气时均可听及,但以呼气时为明显,干啰音的强度和性质易改变部位易变换,在瞬间内数量可明显增减。

发生于主支气管以上大气道的干啰音,有时不用听诊器亦可听及,谓之喘鸣。

43.支气管哮喘:

症状:

多数患者在幼年或青年期发病,多反复发作,发病常有季节性,发作前常有过敏原接触史,或过敏性鼻炎症状,如鼻痒、喷嚏、流涕或干咳等黏膜过敏先兆,继之出现胸闷,并迅速出现明显呼吸困难。

历时数小时,甚至数日,发作将停时,常咳出较多稀薄痰液后,气促减轻,发作逐渐缓解。

体征:

缓解期患者无明显体征。

发作时出现严重呼气性呼吸困难,患者被迫端坐,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严重者大汗淋漓并伴发绀,胸廓胀满,呈呼气位,呼吸动度变小,语音共振减弱,叩诊呈过清音。

两肺满布干啰音。

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患者,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44.心尖搏动:

主要由于心室收缩时心脏摆动,心尖向前冲击前胸壁相应部位而形成。

正常成人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搏动范围以直径计算为2.0——2.5cm.

45.震颤:

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

46.因素心浊音界临床常见疾病

左心室增大向左下增大,心腰加深,心界似靴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左心室增大或合并肺动脉段扩大左房显著增大:

胸骨左缘低3肋间心界增大,心腰消失。

二尖瓣狭窄等

左房与肺动脉段均增大:

胸骨左缘第2、3肋间心界增大

,心腰更为丰满或膨出,心界

如梨形

47.听诊区:

(1)二尖瓣区:

位于心间波动最强点,又称心尖区。

(2)肺动脉瓣区:

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

(3)主动脉瓣区:

位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

(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又称Erb区。

(5)三尖瓣区:

在胸骨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

48.听诊顺序:

先听心尖区再听肺动脉瓣区,然后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最后是三尖瓣区。

49.心率:

正常成人在安静、清醒的情况下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老年人偏慢,女性稍快,儿童较快,小于3岁的儿童多在100次/分以上

50.奔马律:

是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张期的三音心律,【心率不齐是指:

心率不在正常范围内的跳动。

心率在160~220次/分,常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率低于60次/分者(一般在40次/分以上),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低于40次/分,应考虑有房室传导阻滞。

心率过快超过160次/分,或低于40次/分,大多见于心脏病病人,病人常有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

“心律不齐”指的是心跳或快或慢,超过了一般范围。

心脏自律性异常或传导障碍引起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

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过度疲劳、严重失眠等常为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

心律失常特别多见于心脏病患者,也常发生在麻醉、手术中或手术后。

心率是指用来描述心动周期的专业术语,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以第一声音为准。

健康成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大多数为60~80次/分,女性稍快;

3岁以下的小儿常在100次/分以上;

老年人偏慢】。

心律就是指心跳的节奏。

正常人的心脏跳动是由一个称为“窦房结”的高级司令部指挥。

窦房结发出信号刺激心脏跳动,这种来自窦房结信号引起的心脏跳动,就称为正常的“窦性心律”,频率每分钟约为60~100次。

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即心律就是由此而来。

51.水冲脉:

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故名水冲脉。

是由于周围血管扩张或存在分流、反流所致。

前者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脚气病等。

后者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导管未闭、动静脉瘘等。

52.交替脉:

系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的脉搏。

一般认为系左室收缩力强弱交替所致,为左室心力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

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53.奇脉:

是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系左心室搏血量减少所致。

正常人脉搏强弱不受呼吸周期影响。

当有心脏牙塞或心包缩窄时,吸气时一方面由于右心舒张受限,回心血量减少而影响右心排血量,右心室排入肺循环的血量减少,另一方面肺循环受吸气时胸腔负压的影响,肺血管扩张,致使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血量减少,因而左室排血也减少。

这些因素形成吸气时脉搏减弱,甚至不能触及,故又称“吸停脉”。

●54.二尖瓣狭窄:

当失代偿期发生时,初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休息时呼吸困难、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甚至发生急性肺水肿。

另外,多于活动或夜间睡眠时发生咳嗽,劳累时加重,多为干咳。

咳嗽致支气管内膜微血管或肺泡内毛细血管破裂时,有血丝痰;

如咯出较大量鲜血,通常见于黏膜下支气管静脉破裂出血;

急性肺水肿时多有大量粉红色泡沫状痰。

如左心房明显扩张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

由于扩大的左房和肺动脉压迫左喉返神经致其麻痹引起声音嘶哑。

(1)视诊:

两颧绀红色呈二尖瓣面容,口唇轻度发绀,由于右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可向左移位。

若儿童期即有二尖瓣狭窄,因右心室肥大,心前区可有隆起。

(2)触诊:

心尖区常有舒张期震颤,患者左侧卧位时较明显。

右心室肥大时,心尖搏动左移,并且胸骨左下缘或剑突下可触及右心室收缩期抬举样搏动。

(3)叩诊:

轻度二尖瓣狭窄者的心浊音界无异常。

中度以上狭窄造成肺动脉段、左房增大,胸骨左缘第2、3肋间心浊音界向左扩大,正常心腰消失,心浊音界可呈梨形。

(4)听诊:

1.局限于心尖区的低调、隆隆样、舒张中晚期递增型杂音,左侧卧位时更明显,这是二尖瓣狭窄最重要而又特征性的体征。

窦性心律时,由于舒张晚期心房收缩促使血流加速,杂音于此期加强;

心房颤动时,舒张晚期杂音可不明显。

2.心尖区S1亢进,为本病听诊之第二个特征。

3.部分患者于心尖区内侧可闻及一个紧跟S2后的高调、短促、响亮的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开瓣音),提示瓣膜弹性及活动度尚好。

开瓣音在S2后发生越早,提示左房压高和狭窄严重。

如瓣叶钙化僵硬,则S1减弱和(或)开瓣音消失。

4.由于肺动脉高压,同时主动脉压力低于正常,两瓣不能同步关闭,所致P2亢进和分裂。

5.如肺动脉扩张,肺动脉瓣区可有递减型高调叹气样舒张期早期GrahamSteell杂音,于吸气末增强。

6.右室扩大伴三尖瓣关闭不全时,胸骨左缘第4、5肋间有收缩期吹风性杂音,于吸气时增强。

7.晚期患者可出现心房颤动,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有脉搏短绌。

55.腹部膨隆:

平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肋缘与耻骨联合的平面,外观呈凸起状,称为腹部膨隆。

56.舟状腹:

严重时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使腹外形如舟状。

称舟状腹。

57.腹壁静脉:

门静脉阻塞有门静脉高压时,腹壁曲张静脉常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血液经脐静脉(胚胎时的脐静脉于胎儿出生后闭塞而成圆韧带,此时再通)脐孔而入腹壁浅静脉流向四方。

下腔静脉阻塞时,曲张的静脉大都分布在腹壁两侧,有时在臀部及股部外侧,脐一下的腹壁浅静脉血流方向也转流向上。

上腔静脉阻塞时,上腹壁或胸壁的浅静脉曲张血流方向均转流向下。

58.板状腹:

如因急性为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受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为板状腹。

59.胆囊压痛点:

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界处

阑尾压痛点: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McBurney点麦氏点)

60.反跳痛:

当医师用手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用并拢的2-3和手指(示、中、无名指)压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此时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常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称为反跳痛。

61.腹膜刺激征:

腹膜炎患者常有腹肌紧张,压痛与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亦称腹膜炎三联征。

62.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时,即可查出移动性浊音。

63.肝硬化:

肝硬化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肝脏又有较强的代偿功能,所以在肝硬化发生后一段较长时间,甚至数年内并无明显症状及体征。

临床上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早期)和失代偿期(中、晚期),但两期间的分界并不明显或有重叠的现象,不应机械地套用。

代偿期肝硬化症状较轻微,常缺乏特征性,可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恶心、大便不规则等消化系统症状及乏力、头晕、消瘦等全身症状。

失代偿期肝硬化时上述症状加重,并可出现水肿、腹水、黄疸、皮肤黏膜出血、发热、肝性脑病、少尿、无尿等症状。

肝硬化患者面色灰暗,缺少光泽,皮肤、巩膜黄染,面、颈和上胸部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或蜘蛛痣,手掌的大、小鱼际和指端有红斑称为肝掌,男性常有乳房发育并伴压痛。

肝脏由肿大而变小,质地变硬,表面不光滑。

脾脏轻度至中度肿大,下肢常有水肿,皮肤可有瘀点、瘀斑、苍白等肝功能减退表现。

失代偿期肝硬化均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的表现。

1.腹水。

是肝硬化晚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腹水出现以前,常发生肠内胀气,有腹水后腹壁紧张度增加,患者直立时下腹部饱满,仰卧时则腹部两侧膨隆呈蛙腹状。

大量腹水使腹压增高时,脐受压而突出形成脐疝。

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大量腹水可有液波震颤。

大量腹水使横膈抬高和运动受限,可发生呼吸困难和心悸。

腹水压迫下腔静脉可引起肾淤血和下肢水肿。

部分患者因大量腹水使腹压增高,腹水通过膈肌变薄的孔道和胸膜淋巴管漏入胸腔,可产生胸水。

2.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

门静脉高压时,静脉回流受阻,使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形成侧支循环,临床上重要的侧支循环有三条:

a.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

系门静脉系统的胃冠状静脉和腔静脉系统的食管静脉形成侧支。

经奇静脉回流入上腔静脉产生食管下端和胃底黏膜下静脉曲张,如粗糙食物、胃酸侵蚀或腹内压突然升高,可致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表现为呕血、黑粪、休克,甚至肝性脑病,严重时可危机生命。

b.腹壁静脉曲张:

门静脉高压使脐静脉重新开放与腹壁静脉形成侧支,使脐周腹壁静脉曲张,脐以上腹壁静脉血流经胸壁静脉和腋静脉回流入上腔静脉,脐以下腹壁静脉经大隐静脉,髂外静脉回流入下腔静脉,在剑突下,脐周腹壁静脉曲张处可听到静脉连续性潺潺声。

高度腹壁静脉曲张外观可呈水母头状。

c.痔静脉曲张:

门静脉系统的直肠上静脉与腔静脉系统的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吻合成侧支,明显扩张形成痔核,破裂时引起便血。

3.脾肿大。

门静脉高压时,脾脏由于慢性淤血,脾索纤维增生而轻、中度肿大,脾肿大时可伴脾功能亢进,全血细胞减少。

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脾脏可暂时缩小。

当发生脾周围炎时,可出现左上腹隐痛和脾区摩擦感和摩擦音。

64.肠梗阻:

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排便排气停止和腹胀。

腹痛是最主要症状,机械性肠梗阻时,梗阻近端肠段平滑肌产生强烈收缩,而出现阵发性剧烈绞痛,约数分钟一次,小肠梗阻的腹痛较大肠梗阻严重。

高位小肠梗阻时一般腹痛在上腹部,低位小肠梗阻时腹痛常位于脐周,结肠梗阻时腹痛常位于下腹部。

早期即有反射性呕吐,吐出胃肠内容物,高位小肠梗阻呕吐发生早,可吐出胃肠液及胆汁,呕吐量大,低位小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晚,先吐胃液和胆汁,以后可吐出粪臭味小肠内容物,如有肠管血供障碍,可吐出咖啡色血性液体,麻痹性肠梗阻可有溢出性严重呕吐,接肠梗阻一般唔呕吐,或到病程晚起才有呕吐。

肠道积气积液可产生腹胀,小肠梗阻时以上腹和中腹部腹胀明显,结肠梗阻以上腹和两侧腹部腹胀明显。

患者常无排便和排气,但在完全性小肠梗阻的早期,可排出大肠内积存的少量气体和粪便。

呈痛苦重病面容,眼球凹陷呈脱水貌,呼吸急促,脉搏细数,甚至血压下降、休克等征象。

腹部检查见腹部膨胀,小肠梗阻可见脐周不规则呈梯形多层排列的肠型和蠕动波,结肠梗阻可见腹部周边明显膨胀。

腹肌紧张且伴压痛,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可出现反跳痛。

机械性肠梗阻患者可听到肠鸣音明显亢进,呈金属音调。

麻痹性肠梗阻患者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当腹腔有渗液时,出现移动性浊音。

65.肌力:

是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

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在床面上能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4级——能作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

5级——正常肌力

临床意思:

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可分别称为完全性瘫痪和不完全性瘫痪(轻瘫)。

不同部位或不同组合的瘫痪可分别命名为:

1.单瘫:

单一肢体瘫痪,多见于脊髓灰质炎;

2.偏瘫:

为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同侧颅神经损害,可见于颅内病变或脑卒中;

3.交叉性偏瘫:

为一侧肢体瘫痪及对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脑干病变;

4.截瘫:

为双侧下肢瘫痪,是脊髓横贯性损伤的结果,见于脊髓外伤、炎症等。

66.浅反射:

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

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阵挛(踝阵挛、髌阵挛)

病理反射:

Babinski征、Oppenheim征、Gordon征、Hoffmann征

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67.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120——160g/L

成年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红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