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语文专题复习一古典诗词鉴赏山东人民版 精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0705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语文专题复习一古典诗词鉴赏山东人民版 精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高二语文专题复习一古典诗词鉴赏山东人民版 精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高二语文专题复习一古典诗词鉴赏山东人民版 精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高二语文专题复习一古典诗词鉴赏山东人民版 精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高二语文专题复习一古典诗词鉴赏山东人民版 精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语文专题复习一古典诗词鉴赏山东人民版 精Word格式.docx

《最新高二语文专题复习一古典诗词鉴赏山东人民版 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语文专题复习一古典诗词鉴赏山东人民版 精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二语文专题复习一古典诗词鉴赏山东人民版 精Word格式.docx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

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和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地看到寺庙。

这是一幅美丽的“枫桥夜泊”图。

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

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生机盎然。

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

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

例2: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仅二十个字的短诗,其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已被河水冲没),共三层,由于楼址的地势高,所以登楼远望,周围景物尽收眼底:

远处是中条山,近处是滔滔奔流的黄河,极目远望,还可隐约地看到晋南和渭河两岸的奇景。

因此,鹳雀楼在唐代就成为登临的胜地了。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

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

“依”字用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

“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

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

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

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

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

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例3: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都是名篇,都达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结合。

从“境”来说,二者都是气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种浩瀚的气势、雄浑的景象有力地显示出来了。

但就“意”来说,二都又颇有差异。

孟浩然所抒发的情,只是个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济无舟楫”——想当官无人推荐。

而杜甫所抒发的情,虽然也有个人之情,但主要的却是忧国之情,想的是“戎马关山北”——关山北的战事。

因此,孟浩然诗就显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诗却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铢两悉称。

3.抒情方式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表现感情。

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普遍认识到了。

比如《毛诗序》的作者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

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意”。

例4: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他写了好几首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

这首诗是公元760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

诗的前两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

第一句中的“寻”字,说明诗人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侯祠的。

三、四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

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的阶下碧绿的花草,树上有黄鹂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灭,没有人欣赏了。

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

最后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极度惋惜和悲痛。

全诗感情深沉。

诗的结尾所说的“泪满襟”的“英雄”,首先是诗人自己。

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挚,所以,就使得诗的艺术形象饱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千古绝唱。

例5: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也是一首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名作。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地点和景色,后两句劝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尽一怀酒”,因为分手后就见不到“故人”了。

这两句,语言是朴素的,然而它不仅出色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深情,也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

难怪这首诗在当时就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在各处广泛传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抒情的方式有:

(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

2000年春季高考。

(2)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

2001年高考(9)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

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

2001年第8题

4.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来塑造形象。

5.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烘托、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用典等,有助于披文入情。

其他如“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6.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洒脱,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样写友情,李白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杜甫却说: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氵预堆。

”欣赏两人的诗,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的差异。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

婉约派,豪放派

7.语言特色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

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这些动词或长或短的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的倾泻不尽,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四)诗歌鉴赏技巧

1.厚积博发,注重平时积累 

(1)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 

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2)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

2.审读作品

(1)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当然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

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文和文下注(诸如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

(2)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3)推敲诗题、以明意旨

题目包含着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例如从《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4)品位语言、披文入境

养成逐字逐句品位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读习惯。

艺术创作往往是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我们在鉴赏作品时,由于没有选项这个阶梯可借助。

(五)方法点拨

1.抓住有效信息,注意四种暗示:

(1)诗题的暗示:

标题是诗歌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往往含有诸多信息,所以,研读诗题可以得到许多提示。

①表达作者写作缘由。

如2001年全国卷《赋得暮雨送李胄》,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的诗,作者是因为李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这首诗。

②表明作者写作目的。

我们读朱庆馀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内容,好象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但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的心情,是一首干谒诗。

③表明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如1997年全国题刘禹锡的《望洞庭》,1998年全国卷贾岛的《题李凝幽居》,2001年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都属此类。

④表达作者的情感。

比如诗题中有“怨、愤、哭、思、忆”等字眼实乃点睛之笔,具有鲜明的暗示作用。

例: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杜甫的《春夜喜雨》,“喜”正是作者这个春夜的情感;

2018年江苏题《征人怨》的“怨”字也表达了主人公的情感,观其标题,便不难推知其情感和内容。

⑤直接表达诗歌类型。

如标题中点出古迹或在古迹前冠以“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的,多为怀古诗。

这类诗歌或表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之志,抒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或发昔盛今衰之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或批判,多借古讽今。

如陶渊明的《咏荆轲》、杜甫的《咏怀古迹》等。

以一物象为题或在物象前冠以“咏”或“题”则为咏物诗。

如贺知章的《咏柳》、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等。

题目中有“送”或“别”等字的多为送别诗。

这类诗歌有的抒发依恋与伤感,基调多低沉哀婉,如《赋得春雨送李胄》等;

有的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愿,感情多旷达刚健,如高适的《别董大》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另外,标题中出现“塞”、“军”、“征”等字的为边塞诗,如李益的《从军北征》等。

⑥提示诗眼:

有的诗题与诗歌的中心有关,阅读时要学会抓标题中的关键字(题眼)。

如《题李凝幽居》题目中的“幽”字。

(2)作者及朝代的暗示:

高考的所有诗歌都会附上作者姓名,而从这些姓名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但如果出现的是“素未谋面”的诗人,也不必紧张,因为命题者给出的写作朝代也可以暗示我们诗歌的创作背景。

(3)注释的暗示: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文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所以,在鉴赏时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2018年山东卷《江阴浮远堂》,对这首诗的作者戴复古,如果不大熟悉,不妨借助所给的注脚——南宋后期诗人,联想当时南宋王朝偏安一隅的政治形势,联想南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诗作,再结合该诗的后两句,就很容易得出:

作者该是一位爱国诗人,这首诗应表现诗人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之情。

(4)试题的暗示:

试题的题干、其他题目的题干,也可能帮我们清除障碍。

总之,在做鉴赏诗歌题目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所给的已知条件,哪怕是作品的一个写作时间,都不可轻易放过。

既然是给出了,一定是有用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不妨这样去想),理解这些,再加上平时对诗歌相应知识的积累,对作家创作的风格、流派,诗歌的不同类别的梳理,诗歌鉴赏就不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事了。

2.古诗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如:

李华《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2018年全国卷I)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2)分析技巧型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陈与义《早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回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3)分析语言型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诗的语言风格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放笔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等。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炼字型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或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1)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裴迪《华子岗》

日落松风起,

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

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是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

“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

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5)一词、一句领全诗型

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或说前人认为,某词(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何看法?

①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该词(句)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戴复古《江阴浮远堂》

横冈下瞰大江流,

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

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3.答题的注意点:

读懂所给的诗歌固然重要,但将思考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也不容忽视,应注意准确、规范。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紧扣题目要求:

怎么问就怎么答,问表现手法就答表现手法,不要答非所问。

要紧扣要求,具体作答。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即先论点后论据,先用规范、准确的术语回答,再结合诗句作具体的分析,不要只答概念不作分析,空洞无物。

(3)要点齐全:

高考阅卷一般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文字的切人点。

要点要全,组织答案要完整,评价要恰当。

不管有无要求,都要联系诗作具体内容,不要架空分析。

(4)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一筹。

(5)对比较宽泛的问题,如“写一段鉴赏文字”,“你更喜欢哪一首”等,应该力求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风格等方面去评价,提供多角度的答案。

【模拟试题】

1.下面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对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伤田家

聂夷中

二月粜新丝,五月卖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宴,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竹”是农家命根。

这两句揭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宴”与“逃亡屋”形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力量。

D.全诗言简意丰,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2.赏析诗歌,回答问题。

定风波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

为什么?

3.赏析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________两个字中。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4.赏析诗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2)“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怎样理解这两句词?

5.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