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八册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数学第八册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第八册 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认真做好补差工作。
加强学生的数感、提高算法多样化。
4、尽力创设浓厚的、鲜明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
5、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关心与支持。
四、研究专题及实施步骤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进行学校专题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改进教学方法,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五、教学内容及计划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至二周
(一)《乘法》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
7
1、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笔算和口算方法
2、注意通过比较让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体验乘法的一些计算规律,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体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至四周
(二)
《升和毫升》
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6
1、结合实例在具体比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了解“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在具体操作中认识升和毫升间的进率
2、联系现实生活和加强操作,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
3、重视估计容量多少,发展空间观念
四至五
周
(三)
《三角形》
1、联系现实情景和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及其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3、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探索、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
4、亲身感知并认识等腰
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性
5、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至六周
(四)
《混合运算》
教学整数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1、联系现实的问题情境和已有认识学习运算顺序
2、适当安排比较,引导学生切实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周
(五)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相应的图形及各部分名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重视实践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七至八周
(六)《找规律》
通过观察、实践、思考找出事物里的一些数学规律,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思考
1、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找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2、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表示找简单排列、组合问题中的规律
八至九周
(七)
《运算律》
教学乘法分配律及相应的简便运算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
2、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一些计算的简便算法
3、安排有效练习提高学生合理计算的能力
4、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落实知识的综合应用
九至十周
(八)
《对称、平移和旋转》
5
1、用折纸的方法认识和确定对称轴,学习画对称轴
2、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学会平移简单图形的方法
3、联系现实情景体验旋转和学会把方格纸上图形旋转90°
4、灵活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十至十三周
(九)
《倍数和因数》
认识倍数和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素数和合数。
14
1、通过操作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2、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
3、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4、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思考,认识素数和合数
十三至十四周
(十)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4
1、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积、商变化规律的过程
2、逐步提高学习要求,发展学生学习水平
3、注意应用规律,加深有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十四至十五周
(十一)
《解决问题的策略》
1、让学生用画图的策略探索解决图形实际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用画图的策略探索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方法
3、在应用策略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
十五至十六周
(十二)
《统计》
教学折线统计图
1、选择适当题材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
2、联系问题的需要和统计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重视发展学生统计观念和统计能力
十六至十七周
(十三)
《用字母表示数》
1、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字母表示数
2、突出数学化过程,发展符号感
3、注意字母式子的简单运算
十七至十九周
(十四)
整理与复习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一课时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就把积的个位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
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求“一共住了多少户”算式怎么列?
板书:
144×
15=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讲述:
15等于多少呢?
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请学生板演。
同桌交流:
请同桌同学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哪位同学来说说计算的过程。
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确:
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类似,先要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1—4
第1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
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第2题。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把有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1)对还是错?
(2)错在哪啦,你能分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吗?
第3题。
重点组织学生讨论:
25×
112怎样列竖式简便。
一般把两位数写在下面。
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明确:
总价=数量×
单价
四、课堂作业
计算:
245×
23
136×
46
78×
312
216×
67
54×
324
618×
23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练习课
练习课
一、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口答。
统计准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订正。
二、笔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2题让学生说说笔算的过程。
统计正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帮助订正。
三、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7—10
第7题
学生读题后试着独立解决。
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
速度×
时间=路程
第8题
读题后教师对“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略作解释。
引导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
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
“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解
不对所有的学生作要求。
五、课堂作业
34×
321
312
562×
12
345×
34
264×
56
132×
58
567×
89×
143
“想想做做”9
2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第一课时
2008/2/26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经验,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
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简便竖式的写法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算式怎么列?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
850×
15=
15=?
,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指名学生板演(两种不同写法)
提问:
这两种方法都对吗?
那么哪一种简便?
我们通常都用这种简便方法表示。
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小组交流:
像这样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怎样写比较简便。
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对比着计算。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
第5题。
学生填完后引导比较:
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作业:
第2、4题。
一、完成“想想做做”6、7、9、10题
第6题
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每组题的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
几十几乘几百,几百几十乘几十都可转化成几十几乘几十来计算。
第7题
以卡片形式出现,指名口算。
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小结:
不看乘数末尾的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数数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得后面添几个0。
第9题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
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提问并解答。
第10题
答案不唯一,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数末尾0的个数和积末尾0的个数的关系。
二、课堂作业
1、第8题
2、第9题的第二个问题:
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
3
练习一--第一课时
2008/2/27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小黑板准备习题
一、完成练习一的1—5题
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谁来说一说,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乘数末尾的0先不看,把0前面的数相乘,有几个0就在所得的积的后面添几个0。
第2题
学生在自备本上独立做,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3、4、5题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作业
1、笔算下面各题
35×
253
67×
465
54×
176
46×
342
87×
28×
434
2、解决问题(补充2题)
练习一-第二课时
2008/2/28
第二课时
20×
500
25×
100
210×
4
32×
30
3×
120
10×
460
40×
800
200
13×
300
200×
70
60×
900
100×
50
学生直接说得数
指名学生说,选3题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较简便?
二、完成练习一的6、7、10、12题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分组做。
指名学生说得数
比较第1、2组题,说说每组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说出:
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乘这两个数的积。
比较第3组题。
501个20相加,可以先算500个20是多少,再加上1个20。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对运用第6题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如:
36×
250=250×
4×
9
125×
64=125×
8×
8
读题后,帮助学生理解:
一套单人课桌椅是指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
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第12题
指导学生看懂表格。
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
1、简便运算
402×
20
250×
16
48×
125
2、完成练习一的8、9、11题
第二单元
升和毫升
第一课时
2008/3/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1升”的实际意义。
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升。
在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3、让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投影、小黑板、挂图、水杯、水壶、量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学生收集的饮料瓶子。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3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
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
(板书:
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
(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
(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
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
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
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
(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
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
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
(3)指各两小组回答:
你们是怎样做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
(2)指名口答。
4、“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
说说你的理由。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容量和升-第二课时
2008/3/2
教科书第13~14页的内容。
一、制做量器
1、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概念,并学习了升这个容量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出示课题:
认识升)
2、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
我们将用这个瓶子来制做自己的量器。
3、师用量杯给每个小组的瓶子里倒入一升水。
现在,每个小组的瓶子里都有了一升水。
请小组的同学在瓶子上贴上一张纸,并在一升的地方做上记号。
4、接下来,请小组里的同学把纸条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分别做上记号。
现在,我们自己的量器就完成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器,感觉一下1升,
1/2升,1/4升,3/4升各是多少。
5、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杯,试试你们量器中的一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
(小组活动)
6、各小组汇报结果(结果不同可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7、请同学们再拿出另一个容器,小组里先估计一下它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比1升少。
再用你们的量器量一量,大约有多少升。
8、小组里如果还有不同的容器,让学生多做几次。
二、解决问题,升华提高
“想想做做”第1题
1、师拿出6种不同的容器,分发给6个小组,并将一升水分别倒入几个容器中。
(生可下面观察其他小组)
2、请同学们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你能估计出它们的容量是多少吗?
4、请同学们将它装满水之后再量一量。
“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读题后生独立完成。
2、师公布答案后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想想做做”第3题(课前布置完成)
课前让同学们在家里称一称1升的水有多重,谁来汇报一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同学们能积极动脑筋,与同伴合作一定收获不小吧。
谁能谈谈有什么收获?
认识毫升
2008/3/3
教科书第15~17页的内容。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