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萍名中医工作室滨州中医医院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9554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萍名中医工作室滨州中医医院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萍名中医工作室滨州中医医院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萍名中医工作室滨州中医医院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萍名中医工作室滨州中医医院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萍名中医工作室滨州中医医院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萍名中医工作室滨州中医医院文档格式.docx

《苏萍名中医工作室滨州中医医院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萍名中医工作室滨州中医医院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萍名中医工作室滨州中医医院文档格式.docx

患儿神志清,精神佳,面色红润有光泽,双目有神,双侧颜面不对称,右侧面颊较左侧明显小,颈部活动度较前增大,局部包块较前变软,包块较前减小,余同前,继续治疗,每日1次,7天1疗程,休息2天,行第二疗程。

2018.7.15复诊:

病情明显好转,患儿颈部活动度较前灵活,右转幅度约50°

,睡眠姿势较前改善,余正常。

神志清,精神佳,双目有神,双侧面部对比较前改善,眼裂基本对称,口角无歪斜,颈部包块变软(质地),范围缩小。

颈部肌力无痉挛。

继续观察治疗,给予颈部放松。

2018.8.2复诊:

病情继续好转,颈部包块变小,质地变软,颈部活动较自如,面部双侧对比较前明显改善,纳可,睡眠好,二便调,继续巩固治疗。

2018.8.23复诊

病情明显好转,颈部活动较灵活,幅度增大。

彩超检查报告示:

右侧胸锁乳突肌局限性增生,范围15.9*20.9*9mm,边界尚清,内回声欠均匀。

左侧胸锁乳突肌厚约6.2mm,回声均匀。

右侧胸锁乳突肌局限性增厚,考虑肌性斜颈。

效不更方,继续巩固治疗。

治疗方案:

点揉颈夹脊穴、大椎、风池、肩井以改善颈部肌肉双侧不称状态。

2019.9.10复诊

病情明显好转,颈部转动灵活,双侧幅度基本相等。

坐立位头部无明显偏歪。

双面颊部肌肉饱满度基本对等,口角对称无偏歪。

余正常,继续巩固治疗,2周后复查彩超显示左侧胸锁乳突肌厚约6.5mm,左侧胸锁乳突肌厚度6.2mm,回声均匀。

心得体会:

苏萍老师认为本病的发病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胎儿宫内姿势不良,大约60%的患儿是由于脐绕颈或受到不正常的子宫壁压力等原因使胎儿在子宫中颈部处于过度屈曲受压状态,影响胸锁乳突肌血液供应,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肌肉纤维水肿变性,继而出现纤维瘤样硬结,硬结最后被纤维组织代替,使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斜颈。

二、间室综合征,患儿在母体中或娩出过程中由于颈部的前屈、旋转、侧弯使胸锁乳突肌中部扭转,造成动脉受压变窄甚至闭塞,胸锁乳突肌缺血、水肿,造成间室综合征,最后肌肉纤维化挛缩,临床出现斜颈症状。

三、胸锁乳突肌发育不良,由于先天或环境因素导致胸锁乳突肌发育缺陷,在宫内诱发肌肉缺血或分娩中在外力和重力的重负荷下过度伸展,部分肌纤维组织从原纤维束脱离,肌纤维间质水肿,反应性肉芽组织产生,逐渐纤维化出现斜颈。

四、产伤因素,胎儿在生产过程中胸锁乳突肌受到产道挤压或由于产钳的助产牵拉造成肌肉纤维损伤使其挛缩导致斜颈。

五、遗传因素,在苏萍老师治疗的患儿中有部分患儿有血缘关联,父子、兄弟、同一家族表亲关系均有。

有研究者发现疑似斜颈的遗传基因,Zuffardi等在Xq28定位了一个斜颈基因,认为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杜鹃等认为该基因的准确定位为13q32-qter,因此斜颈具有家族易感性。

总之,斜颈的发病是多种因素所致,既有先天因素的原因,也有宫内外环境的影响,最终结果胸锁乳突肌发生挛缩、纤维化从而导致斜颈发生。

小儿肌性斜颈的病理变化为胸锁乳突肌间质增生和纤维化。

小儿肌性斜颈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气血瘀滞不畅,结聚于筋脉所致,小儿推拿治疗斜颈具有舒筋活络、松解黏连、软坚散结、条畅气血等功效,治疗过程舒适,患儿接受程度高,为斜颈治疗的首选疗法。

其中揉按法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挛缩;

弹拨法能加快肿块与局部组织的剥离;

扳拉拔伸旋转能伸展胸锁乳突肌,恢复颈部活动功能;

推揉颈肩部能松解肌肉紧张,减轻其对其他肌腱的牵拉。

苏萍老师认为运用小儿推拿治疗肌性斜颈取得较好疗效最重要的一点是治疗过程中重视整体观念,可能患儿只是表现为局部胸锁乳突肌挛缩或肿块,但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胸锁乳突肌与周围的肌肉组织如斜方肌、颈阔肌、深部的斜角肌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可能暂时外观无异常表现,但胸锁乳突肌痉挛同样会影响到周围肌肉、神经血供,造成周围肌肉发育不良,这种情况在临床并不鲜见。

如果只针对胸锁乳突肌挛缩处或肿块处施术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在治疗中不能仅针对患侧胸锁乳突肌治疗,还特别注意配合健侧、肩背部施术,重点点按风池、翳风、大椎、肩井、缺盆等穴位,对于颈项部的其他组织和穴位同时治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萍老师认为本病一经确诊,应尽快治疗,患儿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最好在三个月内干预,年龄越小对痛觉越不敏感,治疗过程多处于睡眠状态,依从性好。

因治疗疗程较长,尤其需要家长的耐心配合,教育家长日常生活中注意纠正不良姿势,入睡时在患儿头两侧放软枕,使其头保持正中位,平时利用玩具、灯光等吸引患儿向歪斜的反方向转头。

苏萍名中医工作室医案2

患者姓名:

孙茂雨性别:

男年龄:

22岁

就诊日期:

2018-11-12

主诉:

胃脘部不适一年

自述胃脘部不适,偶有腹胀,纳食减少,饭后易嗝气,二便正常。

体重无明显减轻,曾作胃镜检查显示:

胃肠部气泡较多。

未做过治疗。

既往史:

既往体健。

过敏史:

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

神志清,精神可,血压105/75㎜Hg。

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无杂音,腹胀,叩诊呈鼓音,无压痛,无反跳痛,墨菲氏征(-),麦氏点无压痛。

舌质红,苔薄白,舌根部稍腻,脉弦细。

胃镜检查显示:

中医诊断:

胃痞

证候诊断:

肝气乘脾

西医诊断:

功能性消化不良

治法:

疏肝健脾

处方:

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

炒白术15云苓15炒鸡内金12木香9

砂仁9柴胡12白芍12佩兰9

藿香9陈皮9党参12甘草6

5付水煎服日一付早晚温服

2018-11-17复诊患者胃部不适减轻,食欲增加,但进食后易发生胃胀,午后胃胀尤重。

舌脉同前。

中药上方加焦三仙各10g、厚朴6g,继用5付。

苏老师讲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望无胀大。

且常伴有胸膈满闷。

得食则胀,嗳气则舒。

多为慢性起病。

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绪、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

乃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和而成。

如《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篇》云:

“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

”又如《素问·

病机气宜保命集》云:

“脾小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

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致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见胁肋疼痛,胸闷,脘腹胀满;

肝失疏泄,则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

脉弦为肝郁不舒之征。

遵《内经》"

木郁达之"

之旨,治宜疏肝理气之法。

柴胡功善疏肝解郁,用以为君。

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共为臣药。

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

参苓白术散补脾胃,益肺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等作用。

调节胃肠运动:

本方煎剂小剂量对肠管有兴奋作用,能解除肾上腺素对肠管的部分抑制;

大剂量则抑制肠管的收缩,并能拮抗氯化钡和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收缩,能增强肠管对水和氯离子的吸收。

改善代谢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改善血流变学的指标。

苏萍名中医工作室医案3

马远桐性别:

女年龄:

3岁

2018-12-14

运动及语言发育落后于同龄儿2年。

患儿为1胎1产,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3350g,产于滨州市人民医院,产后无异常表现。

11个月于北京儿童研究所检查,诊断“癫痫”,服用多巴金控制。

随后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诊断为“发育迟缓”,为了进一步治疗,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

患儿5个月抬头,现患儿头控好,不能坐,会翻身,能爬,精细动作可,不能独立站立,认知差,语言发育迟缓,无意识叫爸爸妈妈,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有癫痫病史,服药控制。

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

无肝炎、结核病史。

无外伤史,无中毒史及其他特殊病史可询。

按计划接种疫苗。

父亲、母亲身体健康,无家族遗传史。

患儿神志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自主体位,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颅大小形态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耳鼻口未见明显异常。

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不大。

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率88次/分,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脊柱居中,前后二阴及二便未查。

全身肌力低下,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4级,双手精细动作可,能独坐,坐位平衡差。

腘窝角165°

,足背屈角20°

双侧膝腱跟腱反射(++),双侧巴氏征(-),踝阵挛(-)。

颅脑CT:

未见明显异常。

五迟病

脾肾两虚

生长发育迟缓

健脾补肾开窍益智

1.脏腑推拿脾俞、肾俞、命门、脊中、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内关等.

2.康复训练

治疗一月后,患儿可独坐,能四点支撑爬,能扶站、扶走,精细动作可,认知差,语言发育迟缓,无意识叫妈妈。

治疗三月后,患儿独走,精细动作提高,认知理解能力提高,语言发育落后,全身肌力低下,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4+级,双手精细动作可,双侧膝腱跟腱反射(++),双侧巴氏征(-),踝阵挛(-)。

推拿疗法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是运用推拿等疗法成功抢救虢太子的尸厥暴疾。

它是“以人疗人”的自然疗法,被赞为“元老医术”,《黄帝内经》中记载“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

脑性瘫痪属于传统医学中“五迟”、“五软”“五硬”范畴,究其发病原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

《张氏医通》指出:

“五迟者……,系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保婴撮要》指出:

“五软者……皆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

由此可见,不论五迟还是五软,其发病均与肾精不足有关,由于先天两精相博后生成之形神不足,五脏失司,气血虚弱,清窍不利,影响了神的活动所致。

根据肾为先天之本和“治痿者独取阳明”理论,选取益肾填精、健脾益气穴位为主治疗本病,再结合具体病因以及临床表现选取相关经络腧穴,重视督脉和膀胱经穴位,同时督脉还与核心肌群位置相重合,对维持患儿坐位、站立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脏腑推拿可以强脊补肾、温经散寒、通调气机、消瘀散结,达到振奋人体功能、稳定核心肌群的目的。

 

苏萍名中医工作室医案4

于子涵性别:

男年龄:

16岁

2019-01-09

过敏性鼻炎病史10余年,近几日发作。

自述有过敏性鼻炎病史10余年,每年秋冬发作,鼻痒不适,打喷嚏,流鼻涕饮,眼部充血,流泪。

平素出汗较多,纳呆,二便调。

月经量少,色黑暗,每次3天,周期27~28天。

无其他病史。

神志清,精神可,面黄少光泽,心肺(-),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

未触及明显异常包块,鼻粘膜及眼结膜充血,流清涕,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

无。

鼻渊

肺脾气虚

过敏性鼻炎

健脾益肺。

玉屏风散加减

炒黄芪15g炒白术12g云苓15g防风9g

辛夷9g(包)苍耳子9g白芷12g薄荷12g(后下)陈皮9g甘草6g

7付每付水煎400ml分两次服。

先用煎煮好的药物热气熏鼻部,等药物温热后再口服。

1.16复诊,发作次数减少,舌质淡红,苔白,舌体偏小,脉沉细。

上方黄芪增至20,加生地12g,党参12g继用7付。

苏老师认为过敏性鼻炎病位主要在肺,因肺主皮毛,开窍于鼻。

常为肺不足,卫外不固,外邪易乘虚而人,客于鼻窍而发为本病。

肺气虚、过敏体质为内因,祛除过敏因素是治疗的一个方面,而调理体质、补益肺气以固表尤为重要,故采用益气固表法治疗本病为解除病痛之根本。

玉屏风颗粒处方出自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有扶正祛邪、益气固卫、改善过敏体质之功效。

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二者合用使气旺表实,邪不易内侵;

防风走表祛风并御风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以达固表御邪之目的。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提高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增强体液免疫的作用;

白术具有抗菌、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防风具有抗菌、抗过敏、抗氧化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三药合用,可使卫表固,邪气去而鼻窍通。

苏萍名中医工作室医案5

李功名性别:

5岁

2019-03-08

咳嗽痰多4天。

患者4天前出现咳嗽,咳声重浊,有痰不会吐,晨起较重,夜晚有少量咳嗽,不影响睡眠,口唇红,无发热,纳少,小便调,大便粘滞不爽。

神志清,精神稍差,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正常,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

舌质红,苔黄厚,指纹紫红达风关。

血常规无异常。

咳嗽

痰热阻肺

上呼吸道感染

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麻杏石甘汤加减

蜜麻黄3g炒杏仁5g石膏6桑叶5g

浙贝5g瓜蒌5g连翘5g薄荷3g

焦楂5g桔梗3g甘草3g

5付每日1付,每付水煎100ml分早、中、晚温服

小儿推拿:

膻中、风池、迎香、大椎、定喘、肺腧、清肺、清天河水、清板门

复诊患儿咳嗽减轻,仍有少量粘痰,不易咯出,晨起咳嗽较重。

舌质红,苔白,指纹淡紫达风关。

上方去石膏,加紫苑3g、百部3g继用5付。

苏老师讲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有时候简称麻杏石甘汤,可以辛凉疏表、清肺平喘,治疗外感风寒,邪热壅肺证,这个时候表邪未尽,邪热已壅肺。

病机来看,它治疗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我们现在使用,邪热壅肺是主要的。

所以主证现在为肺热咳喘。

这个方在《伤寒论》中,它是用于外伤寒邪,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由表入里过程当中,要化热,邪正斗争化热,就造成了伤寒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这种郁而化热,导致邪热壅肺。

从温病来讲,也用麻杏石甘汤,温热病邪侵犯,它由卫分到气分也是由表入里,也可以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但这时候表邪未尽,就是说在这样一个阶段,邪热壅肺已经形成了,但是病邪没有完全入里,表邪还有,运用这个方时,针对表邪的有无需要灵活运用的。

苏萍名中医工作室医案6

旷佩倧性别:

男年龄:

24岁

2019.2.25

左侧口角歪斜,左眼闭合无力3天。

患者自述5天前受凉感冒,继而出现舌部麻木,2天后出现左侧口角歪斜、左眼闭合无力、鼓腮漏气、饮水漏水、塞食等。

随到滨医就诊,给予VitB1、甲钴胺片、神经因子等口服、肌溶,病情无明显变化,特来本院就诊。

患者症见:

左眼闭合无力,皱眉无力,左侧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鼻唇沟偏歪,左侧鼻唇沟变浅。

伸舌居中,舌质红,苔白,脉弦紧,咽部充血水肿,扁桃体无肿大,脉弦紧,左乳突压痛明显。

血常规:

淋巴分类:

中医初诊:

面瘫

证候诊断:

风痰阻络

面神经炎

祛风散寒,通经通络。

治疗:

1.中药:

制白附子6g白僵蚕6g全蝎6g当归12g

白芍12g白芷10g荆芥10g防风10g

连翘15g葛根20g板蓝根15g甘草6g

7付,水煎服

2.针刺:

浅刺:

阳白、攒竹、太阳、地仓、颊车、风池、合谷、醫风,日1次,七次+TDP。

嘱避风寒,勿食生冷、烟酒之品。

2019.3.4复诊

患着病情的好转,左眼闭合完全,皱眉力度较右侧弱,口角歪斜明显减轻,无塞食现象,仍鼓腮漏气,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浮紧,乳突压痛(—)

1.中药:

上方去荆芥、加地黄12g羌活9g继服7付。

攒竹透鱼腰+阳白、地仓透颊车、承浆透夹承浆、下关、醫风、风池、合谷,+TDP+电针,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七次

2019.3.11复诊

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左眼完全闭合,皱眉有力,口角歪斜未明显(双侧口角对称,但大笑仍有偏歪)。

无塞食漏水等现象,仍有鼓腮漏气,纳可,二便调,睡底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当归12g白芍12g僵蚕6g全蝎6g

制白附子6g白芷10g防风10g葛根15g

地黄12g黄芪15g川芎10g

7付,水煎服。

2019.3.18复诊

病人情况良好,症状完全缓解,病人无不适症状,中药上方继服七付巩固疗效。

苏老师讲病程较久,治疗以祛风通络,养血和营为法,采用透穴疗法加强刺激,见效快。

透穴针法分为直针透刺、斜针透刺、横针透刺和多向透刺。

直针透刺所及之穴皆为深刺;

斜针透刺,所进之穴为浅刺,所透之穴为深刺;

横针透刺所及之穴皆为浅刺。

针刺以面部穴位为主,针之,可疏通经络,调节局部的气血循环,矫正歪斜。

针药结合,相辅相成,针治标而药治本,标本同治,故能效若桴鼓之应。

用太阳透率谷、牵正、下关,颊车透地仓、颧、承浆,头临泣透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等就是作用相近的邻近穴透刺法,增强疗效。

也可采用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针药结合是中医药学的优良传统,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就提出并实践了这种方法,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

“药而不针者非良医也”,特别强调了实行针药结合方法的重要性。

古今名医都是使用这种方法的典范,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多年的临床实践,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的确是一种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法。

苏萍名中医工作室医案7

患者姓名肖凤性别:

女年龄:

51岁

2019-04-25

颈肩部不适伴头晕、头痛一个月

自述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肩部不适伴头晕、头痛,后头部疼重,怕风、低头及劳累后可加重,颈部活动不利,纳眠可,二便调。

无特殊病史。

神志清,精神不振,血压130/80㎜Hg。

双肺呼吸音粗,心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

C3、4、5、6、7椎间及椎旁压痛,后枕部压痛、风池穴压痛,颈椎后仰受限。

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涩。

颈椎X片:

C3-6椎间孔变形、变小,颈椎退变。

伤筋

气虚血瘀

颈椎病

益气活血通络

1、推拿

2、针灸取穴:

风池、颈椎夹脊、百会、大椎、后溪。

3中药水煎服

丹参15当归12白芍12川芎9

葛根30桂枝9红花9桃仁9

羌活12桑枝30姜黄12透骨草30

杜仲12甘草10

5付,每日1付,水煎400ml早晚温服

4.30复诊,患者颈肩部疼痛好转,头晕未再发作,继续针灸、推拿治疗,中药上方去桂枝、姜黄,加黄芪15、苍术9,继用5付。

苏老师讲本病尚无特效疗法。

手术疗法复杂,风险大,故临床多采用非手术疗法,而其中的针灸疗法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运用针灸补虚泻实,通过疏通脏腑经络气血,作用“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经络腧穴,阻断或转移心神对疼痛刺激的感知作用。

每穴附近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伴行,针刺夹脊穴不但可以影响脊神经后支还可以涉及前支,前支与交感神经相联系,能影响交感神经。

由此可知,颈夹脊穴与颈椎病变部位的神经有解剖对应关系,在该部位针灸,以改善神经受压症状,达到治疗目的。

另外,深刺颈夹脊穴,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使病变受累的颈椎、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结构及神经血管邻近组织产生良性反应,从而调整改善脊柱内外环境平衡。

督脉为诸阳之会,针刺大椎、百会能调节脑部经络气血运行,恢复脑部的正常功能。

风池为治风要穴。

现代研究认为针刺风池对脑血管有解痉扩张和收缩的双重作用,可以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

治疗后较治疗前椎动脉血流量增加,平均血流速度加快,椎动脉内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且TCD指标的改善情况与临床疗效相一致。

苏萍名中医工作室医案8

患者姓名张环性别:

53岁

2019-08-19

颈部疼痛及左上肢上肢酸胀不适一月。

自述一月前劳累出现双上肢酸胀不适,左手拇食指麻木,时有抽搐样疼痛,背部发凉,与姿势有关,不敢平卧,并有乏力之感,颈部活动不利。

纳可,眠差,二便调。

神志清,精神不振,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

颈椎曲度直,C4、5、6椎旁压痛,T1-T5椎体及椎旁左侧压痛明显,局部肌肉略有紧张。

舌质淡,舌尖有瘀点,舌体大,舌苔薄黄,脉细。

胸椎X片无异常。

血痹

气血不足

肌纤维炎

益气养血,舒筋通络。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20g白芍15g桂枝12g当归15g

川芎9g葛根30g羌活12g鸡血藤30g

红花12g甘草9g生姜5片,大枣7枚

7付水煎服,每日1付,水煎400ml早晚温服。

复诊,病情明显好转,颈部疼痛明显减轻,左手麻木减轻,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素日怕冷易感冒。

中药:

黄芪20g白芍15g桂枝12g川芎6g

当归12g丹参20g葛根30g姜黄12g

羌活12g鸡血藤30g红花12g地龙12g

桑枝20g补骨脂12g巴戟天12g甘草6g

颈部推拿、针刺:

C4、5、6夹脊、曲池、外关、合谷,TDP照射,

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局部保暖。

苏老师讲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贵要略》,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身体不仁、微恶风寒为证治要点。

患者体质虚弱,上肢不适为营卫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肤,血不养筋加上风寒入侵血脉所致,黄芪桂枝五物汤,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