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五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9207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6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五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五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五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五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五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五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五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五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五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怎样列式?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

问:

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

4=24×

3=25×

2=14×

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怎么列式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

130×

5=2×

380=150×

6=7×

13=460×

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

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

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

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16×

3=48(千克)

想:

10×

3=306×

3=1830+18=48

16

×

3

48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

《作业本》p16必做题:

第1—3题选做题:

第4题

回家作业:

《课时》p22—23必做题:

第1—62题选做题:

思维拓展

课后反思

1.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让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埋下伏笔。

3.在估算过程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教师以口算卡的形式出示算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2.练习时人人参与,独立口算。

3.个别答和小组开火车相结合,然后在教科书上填写结果。

4.小黑板出示算题。

45×

2=34×

2=63×

3=270×

4=

17×

4=38×

5=250×

2=19×

5.口算得数,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5=5×

20×

12

200×

24=

6.请认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

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

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要的说明。

二、估算练习。

1.小黑板呈现题目,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结果。

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算的?

三、创新思维练习。

1.板书题目。

2。

读题,理解题意。

“买3棵送1棵”是什么意思?

(付3棵的钱,得到4棵小树)

3.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4.、反馈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认真体会,鼓励创新思维。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作业本》p17必做题:

第1—4题选做题:

第5题

《课时》p24—25必做题:

新颖题:

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

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这样的题型是第一次碰到,又跟生活相关,题材较好。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练习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1.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题卡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8×

3=16×

8=36×

2=46×

20=4×

160=3×

150=150×

6=

26×

7=20×

19=200×

73=900×

24=430×

8=15×

6=190×

5=

师: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

24=145×

27=679×

13=286×

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152246

16×

23×

34

---——————————

804156964

134104638

————————————

9381196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5×

73=46×

275=264×

46=

157=27×

172=182×

49=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

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8题

四、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作业本》p19必做题:

《课时》p27—28必做题:

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乘法

1.以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借助例题素材,为学生理解“速度”概念以及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准备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方法,提供学生充分的思考活动空间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竖式的简便写法,关于“0”的处理

理解“0”和非“0”数字的对位原理

口算卡片、小黑板、挂图

第五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计算(小黑板)

40×

72=600×

300=30×

23=53×

30=20×

700=40×

22=40×

72=40×

72=20×

20=40×

90=502×

7=608×

5=908×

4=400×

50=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2、笔算

708×

6=790×

8=54×

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导入新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1)

出示主题图及题目,特快列车每小时可以行160千米,30小时行多少千米?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160×

30=问: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的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有几个零。

板书课题补充;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30=4800

160

×

30

—————

4800

2.学习例2

(2)

出示主题图及题目,普通列车每小时可以行106千米,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

106×

30=

(2)将算式“106×

30=”与“160×

30=”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3)教师:

遇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运用以有的知识你能解决吗?

(4)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

(5)反馈解决问题的情况。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

(2)计算106×

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30=3180

106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6)练一练:

108×

40=206×

30=209×

40=

三、课堂活动

补充练习(竖式计算):

203×

12=308×

24=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30=4800106×

160106

30×

——————————

48003180

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作业本》p20题:

必做题:

第1—4选做题:

《课时》p29—30必做题:

练习提升;

选做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

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学会速度的写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

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

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

情境导入: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

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

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

可以写成16千米/时。

(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

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生思考,并反馈。

金老师开车行160千米用了2小时,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60÷

2=80千米/时

金老师开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行160千米用了多少小时?

160÷

80=2小时

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师板书:

速度×

时间=路程

路程÷

速度=时间

时间=速度

三、巩固新知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小强每分钟打字108个”,这句话表示小强打字的速度。

()

(2)红红平均每分钟折12架纸飞机,可以写作:

12∕分。

()

(3)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用关系式“速度÷

时间=路程”就可求得。

()

2、写一写: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3、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4、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五、补充题: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43千米/时,从绍兴出发过

5小时能否到达上海?

速度时间路程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16千米/分

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106千米/时

声音传播340米/米

蜗牛的速度9厘米/分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80×

2=160千米

↓↓↓

速度×

路程÷

课堂作业:

《作业本》p21题:

第1—3选做题:

《课时》p30—31必做题:

补充作业:

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

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8米

积的变化规律

1.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2、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事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使学生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多样性的训练

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

自主思考探索,归纳出积的变化情况

小黑板

第七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1.板书呈现:

2=12

20=120

200=1200

(教师先写出第一个因数6(3个对齐),再分别写出第二个因数,以很快的速度写出三个算式的积。

教师:

你知道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的写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并板书:

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随着乘以几。

2.接着教师再呈现出:

80×

4=320

4=

你能很快填出以下的答案吗?

你又发现了什么?

二、组织交流,研究问题

1.(学生得出答案后)引导学生观察以上的算式,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发现。

(1)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特点和积的变化特点;

(2)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随着除以几。

2.综合以上的板书,你能接着往下写两道算式吗?

试试看,你能行的!

3.完成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写的算式,根据板书内容进行说明,从而进一步理解、巩固以上的规律。

4.合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请大家读读我们找到的规律,你能用一句话表达这些意思吗?

学生大胆尝试,交流,评议,师生共同归纳出:

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几倍。

三、举例验证,规律应用

1.让学生根据规律,自己再举例说明。

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一些算式:

如:

其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的,2×

3=620×

3=60200×

3=6002000×

3=6000;

其中一个因数扩缩小10倍的,6000×

2=12000600×

2=120060×

2=120;

其中一个因数逐一扩大一样的倍数,12×

3=6624×

3=7248×

3=14496×

3=288;

其中一个因数逐一缩小不一样的倍数,72×

2=14436×

2=729×

2=183×

2=6。

2.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积的变化规律

2=1220×

4=80

20=12010×

4=40

200=12005×

4=2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几倍。

《作业本》p23题:

第1—5选做题:

第6题

《课时》p32—33必做题:

估算

1.一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估算。

2.结合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的实际

创设情景,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进行估算,加深对估算过程的理解。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解决问题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学生养成合作互助的意识

理解、掌握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能使估算结果合乎情理

电脑课件

第八课时

秋天到了,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去秋游,你想去吗?

校长安排王老师去买票,明天王老师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请大家帮忙算一算。

二、合作交流,研究问题。

1.出示主题图与题目。

2.认真审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读懂题意,写出解答算式。

(引导学生懂得问题的含义,是“大约”,只需估出一个近似值)

(2)独立估算;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3)组织讨论。

谁估算得好一些?

为什么?

(4)概括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

接近准确性(符合实际);

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一般用口算就能得出结果。

)所以,估算时关键在于如何对两个因树进行估算。

什么时候应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一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的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值。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估算

49×

104

(1)49≈50

(2)49≈50(3)49≈50

104≈100104≈11050×

104=5020

50×

100=500050×

110=5500

应该准备5000元。

应该准备5500元。

应该准备5020元

估少了,不合理。

合理合理

《作业本》p24题:

《课时》p33—35必做题:

选做题

综合练习

能熟练地口算、笔算和合理的估算。

熟练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正确使用。

能应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笔算和合理的估算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件、计算器

第九课时

巩固计算方法

独立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第7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口算方法和结果。

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第8题。

独立估算,交流估算的方法,并说一说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

笔算

计算器验算

应用积的变化规律

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第9、10题。

根据“60×

24=1440”,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填一填。

60×

24=1440

()×

()=()

判断,并改错

(1)400×

27=1080()

(2)35×

407的积是六位数。

(3)25×

4=100,如果25除以5,第二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变为20。

(4)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也乘10,积不变。

2、不计算,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1)37×

246=9103

(2)708×

12=6496

3、解决问题。

一辆客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一辆货车4小时行驶了280千米。

哪辆车的速度快?

(引导学生用多种策略进行比较,并说明思考过程。

4、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第11题。

四、拓展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