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认知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广州认知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认知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越秀区将以北京路商业步行街为主干道,逐步延伸,南至珠江边,北至白云山山脚,东至中山四路与文明路交界处,西至起义路,结合周边的文物古迹、旅游景观、商业网点的发展连体构成一个区域,把商业优势与旅游资源、文化古迹与现代化建设揉合起来,进而构成“羊城商业旅游区”,发挥广州城市中心商业黄金宝地的主导作用,辐射全市,带动华南,使这里真正成为岭南旅游崛起的新热点,商业发展的聚宝盆,广州城市中心的“窗口”。
除了北京街还有江南大道商业街区、人民路商业街区、第十甫商业步行街、上下九路商业区、长堤商业区、东山口商业区、天河商业区、珠江新城。
3.居住区规划
星河湾位于广州番禺区大石镇和南村镇交界处,北靠珠江三枝香水道,华南快速干线把星河湾分成东西两部分,紧靠的是一条1.8公里长的临江长堤,广州地铁三号线及新光快速路就在几百米外通过。
星河湾总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分成十个地块,分五期进行建设。
建筑总面积为120.53万平米,现在一、二、三、四期都已经完工了,第五期正在建设中。
其中一期占地8万平方米,二期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三期占地8.67万平方米,四期“星座”占地3.5万平方米,五期“星苑”占地5万平方米。
星河湾共有五期组团,目前包括“朗心园”、“畅心园”、“怡心园”、“逸心园”、“赏心园”、“公寓”“荟心园”“悦心园”“星座”“星苑”等10个组团。
、、、、
4.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选址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范围43.3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是国内一流的大学园区,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新城市。
它位于广州城市发展规划“南拓、东进”的位置上,在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其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在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在交通区位上,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在文化区位上,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在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5.文化古迹遗址保护
陈氏书院为馆址,成立于1959年。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
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为了恢复了陈家祠当年建祠时的面积,将广州市32中搬迁,进一步扩大停车场和绿地,使陈家祠面积扩大到3.5万平方米左右。
预计整项工程需投入资金1.765亿元。
改造绿化广场景观,限制旅游大巴进入陈家祠,加装避雷针等措施。
我国文化保护单位的利用目标是不仅使文物保护单位自身,而且也带动其周围地区,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合理地给予它在城市功能和景观方面应有的地位,使它继续成为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家祠作为广州著名文化旅游景点,有“未到陈家祠就未到广州”的美誉。
为了发扬岭南文化,打造这一历史文化精品,为建设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作出贡献。
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无论是宣传、征地、扩建旅游区还是修建大门,都是为打造一个符合经济和文物保护的新的陈家祠目标出发。
总结:
1:
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在广州的这段时间里我应该睡是深刻的感受到了气候与建筑的关系。
下面我就冲这个方面做个总结。
一、岭南气候与岭南传统建筑的关联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今说,“一方气候,成一方建筑”也不为过。
独特的岭南气候不仅培育岭南人的文化特质和内涵,还造就独具一格的岭南传统建筑。
正如文化地理学家司徒尚纪所言:
“横亘广东北部之南岭山地,不仅是一条自然地带分界线,也是一条文化类型分界线。
孕育、发生、成长于这条界线以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广东文化或称岭南文化,具有许多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岭南建筑就是孕育于独特的岭南气候之下。
我国炎热气候基本分为“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两大类,而夏热又分为“干湿”和“湿热”两类。
岭南地区的气候属于夏热冬暖类型又属于湿热气候范围。
岭南传统建筑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适应自然环境的历史经验。
二、岭南气候的独特性
(一)、地理位置决定气候特点。
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气候环境。
岭南地区刚好位于南北气候交汇区和大陆与海洋过渡区。
因此,岭南地区呈现出与国内其他地区与众不同的气候特征。
冬季(12月—2月),南岭山脉基本挡住了北方吹来的寒流,使岭南大部分地区冬季不很长,不很冷。
春季(3月—4月),东南沿海吹来湿暖空气,使岭南广大地区初春经常“泛潮”。
其中,4月是最让人阴郁的月份,整个月通常都是在连绵的阴雨中度过,窗户、镜子等都蒙着一层水汽,东西越晾越湿,皮肤也总是粘乎乎的,感觉整个人都要发霉了。
接着,春夏之交就是雨季。
夏季(5月—9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热辐射强烈,空气湿度又大,湿热天气很长,幸好有清凉的东南风调节。
如遇静风日子,湿热变成闷热,之后就是台风和雷雨的到来。
这样的天气一直延续到10月。
秋季(10月—11月),农业收割时候,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至11月底,岭南大部分地区依然温暖,只要寒流不来,温暖的天气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从上述岭南地区一年四季的气候可见,“湿、热、风、雨”四个字概括了岭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
三、岭南传统建筑的范畴
通俗而言,在岭南地域上的建筑和具有岭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都可以划归为岭南传统建筑。
按历史的进程划分,岭南传统建筑通常分为:
岭南古建筑、岭南近代建筑与岭南早期现代建筑。
(一)、岭南古建筑
岭南古建筑就是采用岭南传统建筑材料,按照岭南传统建筑方法和工艺建造的建筑。
现存的潮州开元寺、肇庆梅庵和增城万寿寺大殿,就是岭南古建筑的代表。
(二)、岭南近代建筑
岭南近代建筑在西学东渐中逐渐引进,又随着实践的磨合,慢慢成形的建筑风格。
根据典型的建筑风格,可以细分为:
西为中用、中为西用、中西合璧三个部分。
1、
西为中用,基本是按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建造,部分采用西方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在民
国初期较为常见。
典型的建筑有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华南理工大学内原中山大学建筑群。
2、
中为西用,基本按照西方建筑样式建造,部分采用中国传统材料和技术。
此类建筑,出
现于清末民初,广州沙面英法租界建筑群尤为有名。
3、
中西合璧,就是现在所说的折衷主义,采用中西方的材料和工艺。
在现在的岭南地区较
为多见,如中山大学原岭南大学建筑群、广东各地城镇骑楼。
(三)、岭南早期现代建筑,建于建国初期,既适应岭南气候又体现岭南风格的现代建筑,如广州中山医学院、华南工学院教学楼。
四、岭南传统建筑对岭南气候的适应性
(一)、建筑气候
岭南地区的“湿、热、风、雨”的主要气候特点,使得岭南建筑必须具备防热、防雨、防潮、防风的功能。
这些功能应用在建筑上的气候因素就被称之为“建筑气候”。
建筑气候分为室外气候和室内气候两大部分。
1、岭南建筑的室外气候
岭南建筑的室外气候是感觉较为明显的,反映在气象指标参数上,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降水量、风和雷暴。
(1)、在太阳辐射方面,岭南地区全年日照时数相对于岭北较长,年日照率也较高,年中午最低入射角也稍高。
(2)、在空气温度方面,岭南年平均空气温度与岭北差不多,最热月平均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也不相上下。
(3)、在空气湿度方面,岭南最热月平均空气湿度却远高于岭北;
最冷月平均空气湿度也远高于岭北。
(4)、在降水量方面,岭南年平均降水量也普遍比岭北高。
(5)、在风方面,岭南地区一般相似于岭北。
(6)、在雷暴方面,岭南地区全年雷暴较岭北多。
2、岭南建筑的室内气候
岭南建筑的室内气候对活动在室内的人群感觉也是比较明显。
室内气候,其实是室外气候的要素作用于建筑转化而成的,使人产生热感应。
一般来说,活动在室内的人是比较容易感觉到空气温度、湿度与风的,而往往忽略了对人体影响最大的长波辐射的影响。
另外,人的穿衣量和人的活动量也会影响到人体的热感应。
(1)、在长波辐射方面,人体内到皮肤表面是导热传热,皮肤表面到建筑结构是辐射传热。
当建筑受热较低于皮肤表面温度,人体不会感觉热;
当建筑受热接近皮肤表面温度,人体辐射散热量就会大大减少,感觉到热;
当建筑受热高于皮肤表面温度,人体不但没法散热,还要接收建筑的热量,就会觉得较热。
(2)、在空气湿度方面,岭南地区的人对空气湿度的感觉是比较明显。
特别是在夏天,人体主要靠出汗蒸发散热。
汗的蒸发可以吸收皮肤的热量,有利于人体散热。
倘若,空气湿度较重,水蒸气压力就会较大,汗也难以蒸发散热,人体就会明显感觉到闷热。
(二)、岭南传统建筑对岭南气候的适应性
在防太阳辐射方面
(1)、封火山墙
封火山墙是岭南传统建筑的山墙伸出屋面的部分,矮的可视为垂脊,高的是为隔阻邻居失火时火焰蔓延过来的防火墙,故称“封火山墙”。
除了防火,也有屋顶遮阳的功能;
还有,封火山墙高高伸出屋面,引人注目,产生了各种富于寓意的装饰美,是岭南人创造出来的特有的建筑形式。
岭南传统建筑常见的封火山墙分为:
镬耳山墙、几字山墙、人字山墙、三拱山墙、五岳山墙等五种。
山墙伸出屋面的部分对于太阳的斜射角产生阴影,从而有利于遮蔽屋面的效果。
封火山墙越高、面积越大,对屋顶遮阳效果越好。
现在在梅县南口镇侨乡村竣工于光绪年间的南华又庐和番禺沙湾三善村六庙共存的鳌山古庙群,分别为报恩祠、鳌山古庙、社稷神庙、先师古庙、神农古庙与新修的潮音阁,都可以欣赏到保存完好的封火山墙,
(2)、蚝壳墙
珠江三角洲临海,河涌甚多,历史上也是养蚝为食成风,留下很多的蚝壳。
岭南人因地制宜,物尽所用,利用废弃的蚝壳筑砌墙体。
凹凸的蚝壳就像遮阳百叶,在阳光的照射下,外墙面呈现大片的蚝壳阴影,既有遮阳隔热的效果,又有欣赏的韵味。
当你漫步于广州小洲村、珠海淇澳岛等临江面海村落,会有发现这一岭南特色的惊喜。
(3)、重檐、腰檐
在近代建筑的重檐与腰檐遮阳,有效地解决了矮层建筑的各层遮阳问题。
这既是建筑师探索把中国宫殿建筑的重檐屋顶形式应用于新建筑,增加建筑的雄伟姿态,又发挥了各层的遮阳隔热功能。
在中山大学南校区第二麻金墨屋与爪哇堂就是外国建筑师“中为西用”的典范。
(4)、骑楼
骑楼是岭南近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主要经历了支柱骑楼、悬挑骑楼和有柱骑楼三种形式。
其中,支柱骑楼最为悠久和盛名。
支柱骑楼又称有脚骑楼,流行于民国初期岭南城镇,即在扩宽马路的同时沿马路建起架空在人行道上2、3层的统一规划的并联建筑群。
骑楼非常适合岭南日晒烈、雨水多的湿热气候,即为人们提供了全天候的商业环境,又争取到更多的城市使用空间,深受大众欢迎。
其中,广州上下九与江门赤坎镇的骑楼最有名气。
(5)、满周窗、满洲窗
满周窗的满周是沿周边以内全部面积的意思,也就是说在需要开窗的那面墙体除不可开窗墙外其他墙全部开窗。
满周窗可以最大限度地采光,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散热。
大面积开窗利于风压和热压通风,把室内热量带出室外;
同时,在太阳下山后,因室外辐射温度比室内辐射降低快而形成室内向室外的辐射散热。
但满周窗的大面积采光也带来了热。
为了减少热量,一般利用减光的压花玻璃或彩色玻璃。
满洲窗(上落窗)满洲窗,顾名思义就是满族人南下岭南带来的窗扇形式,是清代在广府地区流行的一种窗扇形式。
满洲窗与满周窗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甚至是两者合一,即是满周而开的满洲窗。
在广东的四大名园均有出现。
(6)、百叶窗
岭南本土建筑的木百叶窗多是清末从欧美学来,同时应用在中式窗户上,就是在传统的满周窗扇上卸去木花格和玻璃,装上活动的百叶窗。
百叶窗的引入解决了遮阳、遮雨、控光、通风,也可以在观察外界下保持室内的私密。
如番禺的余荫山房。
(7)、蚝壳窗
蚝壳窗就是把蚝壳磨成薄片嵌在窗户作为透光材料。
蚝壳本身的导热热阻大,吸收太阳辐射热少,本身长波辐射弱,是一种很好的透光、隔热、防水与防雨材料。
如东莞可园的蚝壳窗。
2、在防长波辐射方面
(1)、双层瓦屋面
双层瓦屋面在传统民居是比较常见,我老家的祖屋就是采用双层瓦屋面的。
就是在单层屋面的瓦垄再铺一层瓦,瓦上再做瓦垄。
于是下层板瓦就成了隔热板。
虽然上下层瓦的空间不大,但隔热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同时在下雨时还能够起到防雨的作用。
因此,双层瓦屋面的民居在今天还是比较多见的。
(2)、天花板
天花板隔热的方法在岭南佛教庙宇中较常用,也就是在当心间佛像顶吊薄木板天花,其他开间露出屋顶底部。
从宗教环境来看是给崇拜对象建造一个完整安全的空间。
从物理环境来看,既可以遮挡心间屋面的长波辐射,也是保证整个屋顶的通风散热。
如广州海幢寺大雄宝殿和塔殿。
在清末,西方建筑的吊顶棚的做法也影响了岭南传统建筑,在一些高级居住建筑大厅,也吊上西方式的顶棚。
如广州海珠区的潘氏家庙东侧客厅的中式屋顶装上了西式叠级顶棚,每级周边都向下开透气花格以使顶棚内能透气。
3、在通风散热方面
建筑通风系统基本由三部分组成:
进风口、风道、排风口。
进风口和排风口统称通风口。
岭南传统建筑的通风系统就是由门窗、天井与敞厅组成,而冷巷、房与厅视为风道。
根据热压通风来分析,在太阳辐射下,天井地面和敞厅的屋顶下的表面温度会升高,发出的长波辐射加热天井和敞厅的空气,热空气因容重减少上升,从天井扩散出去。
于是,天井下的气压降低,而房、厅的高气压就会在压力差的推动下流动,补充到天井下方,同时温度低、容重大的新鲜空气就会从门窗流入,从而形成一个热压气流循环圈。
4、在防雨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是大跨度凹曲屋顶。
正如梁思成所说:
中国建筑屋顶“其功用上收‘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之实效。
”即是,脊部坡度大,可以加大雨水流速,檐部倾角小,雨水下落的投射角大,可以投远这一科学原理。
可见,中国大屋顶面折线接近近代所说的最速降线,比直坡屋面更利于排雨。
但根据史料记载,岭南地区的风雨灾害甚重,容易吹垮屋脊与反水等。
灾难性的气象,使得岭南地区不适宜采用凹曲屋面。
除了岭南宫殿式建筑始终保留中国凹面屋顶的特点外,其他建筑普遍采用直坡屋面。
另外,岭南传统建筑檐口防雨也很重要。
其中,最具岭南特色的是“檐口三件”,即是滴水瓦、鸡胸飞子和封檐板。
滴水瓦,简称“滴水”,俗称“满面瓦”。
其防雨作用就是把檐口端的雨水集中引导,垂直低落地面,避免雨水因毛细现象反渗到檐口瓦垄。
鸡胸飞子就像鸡胸状,既有美观轻巧作用,还可以把飘落或渗到飞子的雨水引导到飞子尖锐的下缘而滴下,也起反水作用。
封檐板是桷板和飞子衔接处口的处理。
檐口板相对较宽,是檐口桁条的挡风雨板,有效防止檐口的滴水在迎风作用下飘到桁条上,保证了桁条的耐用性。
一般,封檐板都雕刻得非常漂亮,经常是历史人物故事或岭南花卉佳果等,富有岭南特色。
5、在防潮方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防潮,就得先清楚泛潮的原因。
其实,泛潮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经过冬天后,地面、墙角、柱础温度都变得较低,到了初春,海洋湿暖空气登陆,进入室内,置换了室内较干的冷空气,而地面、墙角、柱础因与热容量很大的大地相连,向大地传热较快较多,升温较慢较少,它们表面温度仍少于湿暖空气的露点温度,当湿暖空气接触它们时,水蒸气就会凝聚成水,如果它们呼吸作用较差,凝结水停留表面,就形成潮湿环境。
岭南传统建筑积累了丰富的泛潮经验,有地面保温;
“过白”得热;
架空首层;
呼吸面材;
适当通风;
石础防潮;
透汽隔水材料。
如,陈家祠的“过白”得热,就是天空光以斜视角度到达厅堂地面。
天空光有热辐射作用,使得地表温度高于湿空气的露点温度,就不会出现泛潮。
还有,广州西关民居利用石础防潮。
花岗岩石很好的防水材料。
在首层厨房、天井地面常采用花岗岩石板,防止地面水渗入地基。
通过排水,把地面水排到下水道。
五、岭南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弘扬
岭南近期现代建筑正处于混乱期。
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正在拆毁大量传统建筑;
短视的旅游开发也正在破坏优秀的传统建筑。
岭南早期现代建筑轻巧、通透的建筑特色,遮阳、通风、隔热、防潮的适应气候的设计逐渐消失。
我们应该在时代潮流中保留自己的特色,遵循自然,回归自然,继承传统,重在创新。
让新时代的岭南建筑继承岭南传统建筑的优点,又适应现代功能需要;
既适应岭南建筑气候,又体现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岭南建筑新风格。
暑期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姓名:
谢福林
班级:
09建筑本一班
学号:
********
指导老师:
吴玉娜,李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