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头鹎繁殖习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3994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7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白头鹎繁殖习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白头鹎繁殖习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白头鹎繁殖习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白头鹎繁殖习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白头鹎繁殖习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白头鹎繁殖习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北京白头鹎繁殖习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白头鹎繁殖习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白头鹎繁殖习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北京鸟类志》等以往记述北京鸟类的各种文献中,尚未有白头鹎分布的报道,该种鸟类在北京的发现,扩大了其原有的分布区范围.由于白头鹎适应能力较强,繁殖力较高,其食物以昆虫为主,因此其野生种群在北京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中将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白头鹎在北京地区属于留鸟,在全市各地区均有分布。

图一白头鹎成鸟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白头鹎,属雀形目,鹎科。

(二)研究工具:

60单筒望远镜、数码相机、摄像机、200g托盘天平、卷尺、梯子、笔、记录表、布袋、鸟类饲养工具等。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我们几个同学分工合作,在白头鹎产卵及孵化期,主要观察白头鹎产卵情况、成鸟孵卵情况、卵颜色的变化,及测量卵的一些数据。

在白头鹎育雏期,观察每天白头鹎成鸟喂幼鸟情况。

在雏鸟生长期,观察雏鸟每天的生长情况,包括体重、体长、翅长、喙长、跗蹠、尾长等。

在幼鸟初飞时,观察幼鸟的特点。

我们对观察的全过程均进行拍照、摄像。

2、文献法:

小组同学通过书籍、上网搜集等方法整理有关白头鹎的资料。

3、饲养法:

通过对白头鹎的饲养我们更加的了解了白头鹎的习性。

(四)研究步骤和程序:

1、2006年主要观察白头鹎野外生活习性及对白头鹎的饲养和环志活动

2、2007年3月主要观察白头鹎的营巢活动

3、2007年5月主要观察白头鹎的白头鹎的产卵、孵化及出雏过程

4、2007年6月主要观察白头鹎幼鸟生活情况

5、2007年9月至12月主要对白头鹎的各种数据进行汇总。

四、研究过程

(一)、白头鹎的巢及营巢

1:

繁殖前期

白头鹎在非繁殖期集群生活,一般在10只左右。

常活动于城市、乡村及公园附近高树上或灌丛中。

牛栏山一中常年有几十只白头鹎活动。

在北京深山区白头鹎分布较少,3月中上旬进入繁殖前期,开始出现占区、求偶、配对、交配等繁殖行为。

2:

营巢

4月15日于牛栏山一中校园内首见白头鹎营巢,后陆续发现营巢,白头鹎我们发现由雌雄共同营巢,高峰期为4、5月份。

根据对两个巢的营巢期长达28天的观察,得知其平均营巢期约为5天,下雨天有推迟的现象,最迟可达8天。

3:

巢及巢材

营巢树多选择灌木和低矮的乔木,校园内最高巢筑于4m高的玉兰树上,最低巢筑于1.5m高的珍珠梅上。

另外在紫藤、漆树、桃树、红叶李、海棠树上我们也发现了白头鹎的巢,巢位高约1-3m。

我们对其中的两个巢进行了标记和有关参数的测量,测得:

巢杯状,结构较为紧密,内径为62mm×

75mm,外径85mm×

105mm,巢深54mm,巢高85mm。

巢材外层为塑料布,中层为树叶,之间有一些

枝条和棉丝缠绕,内层为光滑的小细根和黄花蒿的嫩枝。

表一:

1、2号巢测量数据

内径

外径

巢深

巢高

巢底内径

1号巢

62mm×

75mm

85mm×

105mm

54mm

85mm

50mm×

45mm

2号巢

57mm×

68mm

90mm×

37mm

75mm

45mm×

35mm

(二)、白头鹎的产卵、孵化及出雏

我们生物小组在校园内发现了两个地理位置好,便于观察的白头鹎巢进行观察记录,拍下幼鸟及成鸟的生活片断,其中一个巢位于教学楼之间的海棠树上,这窝白头鹎正在育雏。

另一个巢位于科技楼边的一棵红叶李上,一对白头鹎正在筑巢。

我们从科技楼二层的一个物理实验室中,进行观察,拍下了这组白头鹎成鸟与幼鸟的生活片段。

1、产卵及孵化

图四、校园白头鹎的卵

白头鹎的营巢期为5天左右,营巢结束就有卧巢现象,卧巢1~2天后产卵。

通过我们观察白头鹎产卵时间一般在上午,每天产卵1枚,对两个巢的窝卵数观察结果都是4枚。

卵椭圆形,白色且有淡紫色斑点,钝端斑点较多。

从巢中取1枚卵进行测量,卵的长宽径分别为22mm和16mm,卵重2.9g。

我们还做了两个小实验,从处于产卵期第3天的1个巢中取走一枚卵,未发现有补卵现象。

过了两天我们用一个和卵大小相近的鹅卵石放在巢里,在其它几个卵孵出三天后我们发现雌鸟把鹅卵石推出巢外。

一般由雌鸟孵卵,雄鸟会在对面几十米处鸣叫,吸引我们的注意,应该是负责警戒任务。

孵卵期为12天左右。

2、育雏

白头鹎雏鸟1~2日内完全出壳,出壳后亲鸟会把壳叼出。

雌雄共同育雏。

我们对位于红叶李上巢亲鸟前10天育雏次数进行了全日的观察统计,对2日龄雏鸟全天获食情况进行了观察,发现亲鸟喂食有两个高峰期:

8:

00~10:

O0和16:

O0~18:

O0时。

育雏初期白头鹎亲鸟有啄食雏鸟粪便的现象,后期则将粪便叼出巢。

我们发现一只成鸟飞了回来,4只幼鸟立刻大声鸣叫了起来,嘴巴向上张的很大,成鸟把虫子塞进一只幼鸟的嘴里。

观察育雏是最为辛苦的事,我们大多是留两个同学,有时实在没空只能是老师帮忙观察,我们用摄像机对育雏进行了拍摄。

从上午7:

00~11:

00期间,喂食由两只成鸟共同承担,每小时喂食达14次,中午时喂食少些,下午3:

00~6:

00我们又进行记录,每小时喂食也达13次。

以后我们每天都要留下两个同学记录,每天平均每小时喂食次数约为7次。

图五、白头鹎的喂食时间分布

3、雏鸟的生长发育

我们对对1号巢中的1只雏鸟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

1日龄:

未睁眼,黑眼泡,嘴角发白。

无羽毛,红色,可以看见内脏。

2日龄:

嘴能张开,有微弱叫声,肩、背有黑色羽毛。

3日龄:

翅膀,腿,头颈部长出黑色羽毛

4日龄:

腹部长出黄色羽毛,黑色羽毛变多,变密。

眼刚睁开。

5日龄:

头颈部露出羽毛,翅膀上羽毛变多。

6日龄:

翅膀下及尾部周围有黄色羽毛,眼完全睁大,嘴角变暗黄。

7日龄:

翅膀尖端羽毛变白。

8日龄:

头顶发灰,翅膀和尾部羽毛打开,深棕色,腹部、颈部出现黄色羽毛。

9日龄:

全身都有羽毛覆盖,能贴地飞几米。

10~13日龄:

羽翼渐丰,能自己吃昆虫,开始站在枝头学飞。

我们还对1号巢的这只雏鸟1~13日龄体重和体外器官进行测量,绘制的雏鸟体重生长曲线成典型的“s”型。

第1~3天增长较慢,平均1.1克/天。

第4~7天增长速度平均达3.15克/天,而离巢前体重略有减轻。

图六、白头鹎的喂食过程

表二:

1号巢1只幼鸟1-13日龄生长情况

2007年

日龄

体重(g)

翼长(mm)

尾长(mm)

跗蹠(mm)

嘴峰(mm)

体长(mm)

5月15日

1

4.2

10

4

6

39

5月16日

2

5.4

7

40

5月17日

3

6.4

14

8

50

5月18日

9.6

20

15

9

58

5月19日

5

12.8

23

62

5月20日

16.2

30

24

11

75

5月21日

19.4

38

28

12

82

5月22日

21.4

42

84

5月23日

22.6

93

5月24日

20.1

51

96

5月25日

52

16

98

5月26日

19.1

18

5月27日

13

18.6

53

99

图七、白头鹎雏鸟的体重曲线

雏鸟的跗蹠、翼长也基本上呈“s”型增长,从图3可以看出,嘴峰1~4日增长较为迅速;

跗蹠4~7日增长较快;

体长、翼长4~10日增长较快。

雏鸟的生长早期1~4日嘴峰增长较快,因为嘴为接受亲鸟喂食的器官其增长快利有于雏鸟更好进食,为以后各器官的增长提供物质基础;

中期4~7日体重、跗蹠增长较快,因为此期新陈代谢增强,进食量较大,所获能量大部分用于身体内部器官增长,从而表现为体重的迅速增加,而爪、跗蹠则与稳固和支持其身体、争夺获取食物的最佳位置有关;

后期体长、翼长和尾增长较快,与雏鸟即将离巢而进行的飞翔生活密切相关。

这个结果也说明,与取食有关的器官优先发育,而与飞行有关的器官后期发育较快。

图八、白头鹎幼鸟生长折线图

4、白头翁哺育幼鸟的观察

在成鸟外出捕食时,我们近距离的给幼鸟拍了几张照片。

起初小鸟的颜色有些发灰,逐渐的翅膀上有些发黄绿,并且个头与成鸟逐渐相似。

白头鹎幼鸟的头部并不像成鸟那样发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白,越老头越白。

每当我们接近有幼鸟的巢时,成鸟总会在十几米远处大声鸣叫,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亲鸟的鸣叫也暗示了雏鸟有危险,雏鸟这时绝对不会发出一点声音。

相反,在成鸟喂食时,他们却大声的叫着,这可能是它们天生就有的自我保护能力。

2007年5月29日,几只小白头鹎在成鸟的带领下,开始试飞,几天后小白头鹎已离开巢。

在观察这几只白头鹎的同时,我们在距离100米处的玉兰树上,又发现另外一窝正在孵卵的白头鹎巢穴。

卵呈椭圆形,淡红色,其上有淡紫色的斑纹。

两窝白头翁巢距离如此近,白头鹎的占巢区分不明显,说明在繁殖季节里,白头鹎的

食物还是非常充足的。

(三)、白头鹎的环志

鸟类环志的意义主要是了解候鸟的某一种群的越冬地、繁殖地,鸟类迁徙路线、时间,寿命、开始繁殖的年龄,持续时间,环境变化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等。

我们生物小组还与北京鸟类环志中心联系,进行了一部分鸟类环志工作。

图十二、高武教授给学生讲解环志

图十三、生物小组同学亲手做环志

下面是我们环志的2只白头鹎的记录表

表三:

白头鹎的环志

环型与环号

种名

环志时间

环志地点

袋+鸟重g

鸟重g

喙长mm

头喙mm

翅长mm

体长mm

尾长mm

跗蹠mm

C07-8702

白头鹎

200610.3

杨镇

34

35

85

160

77

17

C07-8712

2007.12.3

牛山一中

59

33

47

87

83

图十五、白头鹎的饲养

图十四、白头鹎的环志

(四)、白头鹎生活习性的观察

在我们校园里有白头翁约20只左右,我们天天都要观察它们在校园生活情况。

在冬季白头鹎的食物很少,主要吃些圆柏的种子,而且总是几只一群的活动。

在校园里的柏树上经常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11月底学校几棵金银木上还有些红色果实,白头鹎就经常在早八点左右下午四点左右,几只一起来吃。

有些农家的柿树上还有几个剩余的柿子,白头鹎也经常去吃。

傍晚,白头鹎总是几只一起在圆柏中,而圆柏上并没有它们的巢,生物老师告诉我们,很多鸟类只在繁殖季节在巢中孵卵和育雏。

白头鹎原本是南方的鸟类,一场大雪下过后,它们依然生存了下来,可见它们的适应能力很强。

老师也给我们分配了任务,寒假回家看看自己家附近是否有白头鹎。

假期回来后,生物小组的成员大部分都看到了白头鹎。

有的同学在景山公园看见大约10只,有的同学在颐和园看到了,有的同学在昌平也看到了,老师在北戴河,烟台也看到了白头鹎。

看来这种南方鸟类已经完全适应了北方的环境。

到了四月中旬,白头鹎的叫声明显婉转了许多,有时站在一棵高树上鸣叫,我们猜想是到了繁殖季节,果然白头翁很少集群活动,有时能看到两只一起活动。

在5月份白头鹎的食物主要吃些昆虫,小白头鹎还要经过和它父母的学习才能独立生活,6月初老师在顺义公园,看到两只白头鹎成鸟带着几只小白头鹎练飞,夏天是白头鹎生活得最好的一个季节,这时它的食物非常多。

我们还捕到两只白头鹎来饲养,以便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它们的主食是小米,我们还专门饲养面包虫来喂它,每天给些水果,如苹果,番茄,香蕉等。

饲养了两个月,白头鹎也不怎么怕我们了,我们把鸟笼门打开,外边用盘子放些水,看到了白头鹎洗浴的过程,并把过程录了下来。

在我们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后我们把两只白头鹎环志放飞。

这一年来我们发现白头鹎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多,并且分布越来越广,愿我们的新客人在北京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北京白头鹎繁殖期与本地一些常见鸟类的关系

白头鹎筑巢位置和本地的金翅雀有一些竞争,在繁殖时我们还发现灰喜鹊吃了一窝巢中的卵,在食物方面,尤其在深秋和冬季白头鹎和灰喜鹊、麻雀经常为食物而争斗。

我校的金银木的浆果、构树的果实均是它们争夺的对象。

我们认为白头鹎成为北京的留鸟与它的食性杂有很大关系。

五、研究结果

白头鹎在北京的繁殖季节为4-7月,每窝产卵3-4枚,卵呈椭圆形,淡红色,其上有淡紫色的斑纹。

2006年10月3日我们环志了一只白头鹎。

2007年12月把饲养白头鹎环志并放飞。

通过我们的观察,白头鹎已经成为北京的留鸟,分布较广。

白头鹎体长、翼长及10日龄前体重等生长曲线均呈“s”型,

4:

通过对白头鹎的饲养,我们了解了白头鹎的食性。

5:

我们了解了白头鹎野外生活的一些习性,如食性、筑巢等。

六:

讨论

1、白头鹎成为北京留鸟的原因分析

⑴温度:

据中国气象局消息,2007年1月1日至11月29日,我国的平均气温为11.3℃,比常年(20年)同期偏高1.2℃,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连续第11年高于常年同期。

北京今年的平均气温也达到了1951年以来的最高值。

温度对北京白头鹎的来临我认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⑵食性:

白头鹎为杂食性鸟类,在北京冬天可以吃柏树种子过冬。

⑶营巢位置:

北京很多灌木适合白头鹎筑巢。

2、白头鹎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与原产地长江以南地区的比较

白头鹎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

性情活泼、不怕人。

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

白头鹎是杂食性鸟类,既食植物性物质,也食动物性物质,动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虫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

植物性食料大部为双子叶植物,也食一部分浆果和杂草种子,如樱挑、乌柏、葡萄等。

巢于桑树茂密的绿叶丛中,或油茶树上及各种灌木丛中,距地大多2—3米。

但亦有筑在高大乔木上的,距地高度约在6米至6.5米之间。

巢呈深杯状,用草茎、杂叶、芦苇、草穗及少量细根、石松等构成,内垫以细柔的杂草。

在北京城市、乡村、低山区均有发现,数量也较多。

生活习性与原产地十分相似,在非繁殖期有集群现象,巢位也和原产地相似,距地大多2—3米,筑巢的树种主要是一些低矮的灌木,如桃、红叶李、珍珠梅、海棠等。

我们观察的几个巢材外侧均有塑料布,说明白头鹎的适应能力强。

3、白头鹎对北京生态环境的影响

白头鹎在哺育幼鸟时需捕食大量的昆虫,对北京农业生产有一定益处,白头鹎的鸣叫声是多种多样,也为我们北京添了一种鸣禽,在各大公园中我们均能找到听到它的声影。

4、我研究的价值是填补了北京对白头鹎繁殖性的空白,使人们更好的了解这种外来鸟类的习性。

5、在育雏初期白头鹎亲鸟啄食雏鸟粪便,而后期亲鸟则将其叼出巢外的现象,我们推测其原因可能与初期雏鸟粪便中营养物质含量较高,亲鸟通过啄食雏鸟粪便可以获得较多能量有关,其具体原因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6、在牛栏山一中每年都能发现白头鹎的繁殖,我们认为与我校师生对鸟类的爱护也有一定的原因,我校每年都会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

七、收获和体会

通过一年来对白头鹎的认真观察,详尽记录.完整地了解了白头鹎的食性、哺育幼鸟等习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友爱,共同协作的精神。

同学们通过对鸟的饲养,加深了对鸟的感情,从而能自觉的保护鸟类,保护环境。

鸟类的数量、种类的多少是一个地区环境好坏的标志之一。

我们亲身体验到白头鹎能留在北京,是近年来北京植树造林,环境改善的成果。

愿北京的明天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愿更多的鸟类能把美丽的北京作为自己的家园,留下来。

生物世界永远都需要人类不断的探索,研究,我们将一如既往的为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年来艰苦的考察研究工作,使我们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懂得了科学研究要有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态度。

也学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小组同学在一起研究,也培养了我们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能力。

八、致谢:

本课题研究得到了鸟类专家高武、陈卫教授的指导,牛栏山一中李万成老师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学校的各方面支持。

九、参考文献

1、约翰.马敬能卡伦.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高武北京野鸟图鉴北京出版社2001年

3、高武野外观鸟手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

4、中国鸟类学研究中国鸟类学会、台北市野鸟学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年

5、肖方.常见鸟类生态图集.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

6、唐思贤,谢一民等.上海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上海常见鸟类图鉴.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

7、韩联宪,杨亚非,中国观鸟指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