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3381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政治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际政治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政治学Word下载.docx

《国际政治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政治学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政治学Word下载.docx

狭义地理解是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4)国际政治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等特点。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解析:

(1)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这里的国际社会主要是指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各种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行为主体。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际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跨国政党、跨国公司等)。

它们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

但国际政治学主要不是研究它们的内部运行,而是研究它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

(3)政治关系。

它涉及其他关系,但主要围绕政治关系这个中心,研究其他各种关系对政治关系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它们受政治关系影响的方式、程度。

(4)一般规律。

把握国际政治的发展动力,揭示国际政治的发展规律。

●国际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和总体环境,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尤其要注意两点。

一是正确地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二是要正确地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

(2)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方法。

它包括:

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定量化原则。

2.掌握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

(2)历史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4)定性/定量分析法。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最初的一些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学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出现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

1、哲学。

历代哲学家都从人性的“善”或“恶”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人性论直接影响到后人的一些基本的国际关系理论观点。

2、政治学。

自然状态理论,国家主权理论,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理论,以及国家意志论、社会有机体论、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等,都对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

3、历史学。

最早涉猎国际政治理论的学者,大多都是从研究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起步的。

比如,均势理论最早就是意大利史学家伯纳多·

鲁塞莱提出来的。

4、国际法学。

国际法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主要著述是国际政治学最直接的理论渊源之一。

5、地理学。

地理学与政治学的结合,形成了地理政治学和地缘政治学,后来成为国际政治学的一个分支。

6、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不同学派论述了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互动,为后来国际政治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新现实主义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理论,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

1.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

一战后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战后,国际联盟的建立,促使人们开始对国际政治、国际法和国际经济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从而开始了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关系理论以理想主义为主导,在学科体系上并不完备。

2.国际政治学的确立时期:

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

●汉斯·

摩根索的名著《国家间的政治:

争取权力与和平的斗争》(1948)标志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昆西·

赖特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1955),是西方国际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形成的又一标志。

●“行为主义革命”把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引入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力求实现理论研究的现代化、数量化和科学化。

科学行为主义方法的出现尽管在西方引起了诸多争议,但是它毕竟使西方国际政治学在研究方法上大大地向前进了一步。

3.国际政治学的大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首先,西方国际政治学有了新的发展。

在美国,不仅出现了新现实主义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争论,还相继出现了国际经济政治学、国际关系伦理学、国际关系心理学、国际关系社会学、国际关系未来学、跨国政治学、全球政治学等新的分支学科;

对外决策理论、冲突理论、合作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博弈理论、世界秩序理论、威慑理论、均势理论、地缘政治理论、危机处理理论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西欧,主要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有了很大发展。

特别是国际一体化理论和国际政治学研究中批判理论的兴起。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政治学的相继建立。

●在第三世界国家,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学科的建设也开始发展起来。

4.国际政治学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首先,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发展。

“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新“地缘政治经济”理论、“民主和评论”、“国际规范”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

●其次,当代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的新发展。

一是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二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第三,世界范围内围绕世界新秩序构建而进行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理想主义

1.理想主义的思想渊源:

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近代思想家格劳修斯、康德等。

2.理想主义的形成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当时的人们提出了非常迫切的问题:

人类怎样才能不再重复灾难性的战争错误?

这种强烈的愿望不仅给这门学科的诞生提供了动力,而且使创建国际关系研究的领军人物相信这门新学科能促进世界和平。

3.理想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

威尔逊。

其他的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

齐默恩、N.安吉尔、G.洛斯·

狄金逊、N.M.巴特勒、G.默里等,他们的作品较集中地研究诸如战争的起因、国际法和道德规范、国际组织的作用此类课题。

●威尔逊所倡导的精神与制度,最根本的东西就是集体安全(collectivesecurity)。

他的“十四点”(即所谓的“唯一可行的和平纲领”)的基调是,美国应当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鉴,采取更加积极的帮助欧洲盟国的方针,在消除原轴心国的侵略根源的同时,避免新的左翼“极权主义”的扩展;

它的思想理论出发点,是作为“欧洲古典文明的保持和光大,是正义、民主、自由和理性的坚守和维护”,它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自由主义国家的国际合作,是加强联盟与国际组织。

4.理想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在哲学观点上主张的是人性善的学说,认为人类的自然状态应有的性质是和谐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协调的。

●在政治观点上,崇尚国家和世界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主张恢复国际规范,建立国际普遍安全机构,完善国际法及其职能,加强国家间的相互合作,用理性战胜邪恶,最终实现一种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避免世界战争的悲剧重演。

二、现实主义

1.现实主义的思想渊源:

可追溯到修昔底德、尼科洛·

马基雅弗利、托马斯·

霍布斯等古代和近代政治思想家。

2.现实主义的形成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年危机”和对二战的反思。

3.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爱德华·

卡尔。

其代表作是《20年危机(1919-1939):

国际关系研究导论》。

●卡尔提出了现实主义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则:

第一,“权力始终是政治的核心成分”、“政治在一定意义上即是权力政治”。

第二,“道义只能是相对的,不是普遍的。

”“道义是权力的产物。

●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汉斯·

摩根索。

其《国家间政治:

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说:

“汉斯·

摩根索在国际关系研究方面是一位先驱者,在使这项研究工作成为一种受人尊敬的知识性学科方面,他做出的努力也许胜过任何人。

他的工作改变了我们对国际关系以及对美国在战后世界中的作用的看法。

他从根本上确定了当代辩论的条件,要是我们没有受益于他的智慧和他的思想的明澈性,那么,简直难于想象我们今天的政策是什么样子。

”(美国新闻署华盛顿电,1985年10月2日)

有人这样评价摩根索:

“在摩根索之前,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曾经出现过若干学术高地,但没有高峰。

摩根索的贡献莫过于最全面、最系统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发展到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了一座学术高峰。

●摩根索提出的现实主义六原则:

第一,政治现实主义认为,正如一般社会一样,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

现实主义相信政治法则的客观性。

为了使社会不断完善,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社会赖以生存的法则。

第二,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它使国际政治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区别于经济学(以财富界定权力)、伦理学、美学和宗教学。

没有这一概念,政治理论,无论是国际理论还是国内理论,都将成为不可能。

第三,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核心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存在的,但它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

权力是政治的目的,利益是政治的实质。

利益则是判断和主导政治行动的永恒标准。

任何政治均受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的支配,这是现实主义区别于其他流派的根本点。

第四,政治现实主义意识到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如自由原则)来判断任何政治行动。

但如果不考虑似乎看上去是道德行动带来的政治后果,就不可能有政治道德。

事实上,采取成功的政治行动本身就是基于国家生存的道德原则。

第五,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普遍的道德法则与某一特定国家的道德要求不可混为一谈,后者与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有关。

第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权力政治范畴的独立性,坚持以权力界定利益,因此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学派的区别是真实的,是深刻的。

4.现实主义学派与理想主义学派的主要分歧

(1)在政治哲学观上,现实主义崇尚人性恶,认为自私和贪权作为人的本性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的。

政治家的任务不是改造它、教育人,而是建立一定的政治机制去限制它,把人的好斗倾向减少到最低程度。

(2)在伦理观点上,现实主义认为,抽象的道德原则并不适用于政治行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自然状态),使作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政治家的行为准则与文明政体内的个人行为准则根本不同。

前者为保护本国利益,抵御外辱,完全可以采取对后者来说是不合乎道德的政策。

(3)在看待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作用上,现实主义认为,它们与政治权力和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后者是国家间关系的核心问题,各国利益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和不可调和性,使得国际关系只能用权力和实力来说话,道义和说教是行不通的。

(4)在对国际社会及其发展前景的看法上,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任务是要说明世界的客观现状,而不是未来的行为准则,应当面对现实,为谋求本国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

三、新现实主义

1.新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正值美国的霸权地位衰落和第三世界异军突起之际。

1973年的石油斗争震撼了整个西方世界,经济危机、能源短缺、人口爆炸,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困扰着世界各个国家。

二战后一直在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已经无法充分解释和说明国际社会的现实。

●在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上的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论战接近尾声。

2.新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肯尼斯·

沃尔兹。

其《国际政治理论》(1979)是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巅峰之作。

●“沃尔兹理论过人之处,不在于他倡议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或理论思考路线,而在于他努力将政治现实主义体系化,使之成为一种严谨的、演绎性的国际政治体系理论。

”(罗伯特·

基欧汉编:

《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郭树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罗伯特·

吉尔平、A.F.K.奥根斯基和布诺伊·

德·

梅斯奎塔等。

3.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

(1)沃尔兹认为,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性,而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2)沃尔兹把权力看做一种有可能使用的手段;

而在重要关头,国家最终关心的并不是权力,而是安全。

(3)沃尔兹认为,因果关系不是单向的。

某些国际后果的原因存在于相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但是还有某些原因存在于结构层次上,存在于单位层次上的原因与存在于结构层次上的原因是相互作用的。

四、新自由主义

1.新自由主义的形成背景(与新现实主义相同)

2.各种各样的新自由主义:

商业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是理查德·

罗斯克兰斯。

共和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包括迈克尔·

多伊尔、布鲁斯·

拉西特等。

社会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是卡尔·

多伊奇。

新自由制度主义,代表人物是罗伯特·

基欧汉。

3.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争论的主要方面

(1)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

两者都承认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新现实主义更强调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没有把无政府状态的程度和结果看得太严重。

(2)国际合作。

两者都承认国际合作是可能的,但是在合作发生的条件和合作的可靠性上存在分歧。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合作很难成功,即使成功了也很难维持;

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国际合作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现象,国际制度和理性选择能保障合作的成功。

(3)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

新现实主义关注相对收益,计算自己所得是否多于别人;

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国家应以绝对收益为目的,即考虑在合作中能否获得利益。

(4)国家的优先目标。

两者都认为国家安全与经济福利是国家的主要目标,但分歧在于何者更重要。

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安全,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经济福利。

(5)意图和实力。

新现实主义更为注重国家的实力而不是意图,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强调国家意图的重要性。

(6)制度和机制。

两者都承认国际制度和机制发挥,但在制度安排的重要性上存在分歧。

新现实主义坚持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国际制度和机制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国际制度和机制可以缓和无政府状态对国家间合作的限制,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

五、建构主义

1.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建构主义理论的古典根基可以追溯到格劳修斯、康德、黑格尔的理论以及涂尔干和马克斯·

韦伯的社会学著作中。

2.建构主义的形成背景:

一是学术争论的发展;

二是冷战的结束和主流学派的尴尬。

3.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亚历山大·

温特,其代表作是《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1999)。

4.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

(1)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

物质结构是行为主体的实力分配及其相对位置;

社会结构则是指行为主体占支配地位的信仰、规范、观念和认识等文化因素。

国际体系的物质结构只有在观念的框架中才能具有意义。

(2)认同是利益的基础,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

决定和改变国家行为、认同和利益的不是体系的物质结构,而是在国际政治互动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社会结构,它们影响着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导致相互关系的合作或冲突。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构成关系。

社会结构不仅确定单个行为体的含义及认同,而且确定这些单个行为体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及文化活动的模式。

同时,社会结构又是行为体实践的结果。

 

第二章国际政治中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国家行为体及其特征

一、国家主权及其受到的影响与制约

(一)国家主权

1.国家主权的定义:

所谓国家主权,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2.国家主权的双重性:

一是对内主权(internalsovereignty),即国家对内享有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

二是对外主权(externalsovereignty),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

3.国家对外主权的含义:

(1)它具有国际法的含义,即国家只有享有主权,才是国际法的一个主体;

(2)它具有政治含义,即在国际关系中,或者说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它对其人民和领土享有不受外部干涉的独立的管辖权;

(3)它具有道德含义,即所有主权国家都应当尊重别国管理具有内部事务的权利。

(二)主权受到的影响与制约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会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这种互动,可能是国家间的合作、结盟,也可能是国家间的竞争、对抗甚至战争。

2.在当代的国际政治中,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全球政治体系的作用下,民族国家所受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家自主权的缩小。

⏹这里面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影响,联合国等世界性组织的影响,各种国际法、国际体制的影响,亦包括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的影响。

二、主权国家的国力构成及其综合评估

(一)主权国家力量的定义

⏹一般意义的国家力量,可以界定为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某种实力,它一般表现为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国际地位即发挥的国际影响力。

⏹它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由有形的物质力量与无形的精神力量构成。

(二)主权国家力量的评估

1.摩根索的综合国力理论

他在代表作《国家间政治》(1948年)中,将国家权力分解为九种因素:

地理、自然资源、工业实力、军备状况、人口、民族性、国民士气、外交质量、政府质量。

其中前五种因素为有形的物质因素,或称“硬实力因素”;

后四种因素为无形的精神因素,或称“软实力因素”。

2.克莱因的“国力方程”:

Pp=(C+E+M)x(S+W)

其中,Pp代表综合国力,满分1000分;

C代表国家基本质量因素(包括人口、国土面积等,满分为100);

E代表经济能力(包括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满分200);

M代表军事能力(包括核力量与常规力量,满分200);

S代表战略意图(例如美国的“遏制战略”;

中国的反帝、反霸、和平共处的战略等,评分在0.5-1之间);

W代表贯彻战略意图的意志(包括民族凝聚力、领导水平与管理效率以及民众对国家利益的关心等,评分在0.5-1之间)。

3.福岛康仁的“国力修正方程”:

Pp=(C+E+M)x(G+D)

其中,E中增加了人均GDP项目与实际增长率项目;

G代表国内政治能力;

D代表国家外交能力。

⏹除此之外,1987年日本经济企划综合计划局委托日本综合研究所进行国力综合调查,在最终的报告中,综合研究提出了“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与强制能力”的三要素综合国力评估理论。

三、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的界定

⏹摩根索认为,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方面:

领土完整、国家主权与文化完整。

⏹一般而言,国家利益是有关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的权利与条件。

(二)国家利益的基本特点

1.从属性:

国家利益在任何时期都从属于国家主权,而国家主权是最大多数国民意志与利益的体现,因此,国家利益也必须从属于大多数国民意志与利益。

2、双重性:

即阶级性和民族性

3.系统分层性

1992年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成立,其宗旨是研究冷战后的美国国家利益。

1996年该委员会完成第一份《美国国家利益》研究报告。

第一次将美国的国家利益分成四个层次:

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次要利益。

4.变化发展性:

国家利益的内涵与重点,在不同时期,对于不同政府与决策者,会有较大的变化。

(三)外交政策中的国家利益:

19世纪英国的著名首相帕麦斯顿曾言:

世界上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国家利益。

外交政策往往既是国家利益的产物,又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但是现实主义理论家认为,外交政策最终还是国家利益所决定的。

第二节非国家行为体

一、政府间组织

(一)政府间组织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1.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经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

2.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

(1)成员国之间要有合作的政治意愿,这是国际政府间组织能够存在的前提与基础;

(2)组织之中要有一定的结构或形式,这是保证组织稳定性的条件;

(3)组织要有一定的运作机制,包括组织的宗旨、权力、职能、活动方式和议事规则,这种运作机制可以体现组织的某种自主性。

⏹通常,组织的这三个要素是体现在一定的条约、协定或章程中的。

(二)国际组织的发展与分类

1.国际组织的发展

⏹19世纪后,处理民族主权国家关系的形式,主要以国际会议为主,尤其在1815年维也纳国际会议以后。

这类国际会议主要调节欧洲列强之间政治关系。

⏹19世纪中期开始,首先出现了一批专业性的国际行政组织。

例如,1865年成立的国际电报联盟,1875年成立的国际度量衡组织,1883年成立的国际保护工业产权联盟,1886年成立的国际保护文化艺术作品联盟,1890年成立的国际铁路货运联盟。

⏹一战后成立了国际联盟(1946年4月宣告解散),二战后成立了联合国(1945年10月24日诞生)

⏹战后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如火如荼,蓬勃发展。

政府间组织1954年118个,2000年6556个。

2.国际组织的分类:

(1)按专业性质,一般可分成单一的专业性的国际组织与综合性国际组织。

(2)按空间地域,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