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铁甲堡军舰李玉生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3346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铁甲堡军舰李玉生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央铁甲堡军舰李玉生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央铁甲堡军舰李玉生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央铁甲堡军舰李玉生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央铁甲堡军舰李玉生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铁甲堡军舰李玉生文档格式.docx

《中央铁甲堡军舰李玉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铁甲堡军舰李玉生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铁甲堡军舰李玉生文档格式.docx

浮体一般受到两个作用力,一是重力,其作用点即为重心,另一作用力是浮力,其作用点是浮心。

当浮体平衡时,其重心和浮心在同一条垂线上。

当浮体倾斜时,浮心移到被排开流体的新形心上,浮力作用线铅垂向上,它和原来的重心与浮心的联线交于一点,称为定倾中心。

如果定倾中心在重心之下,浮体会倾翻,浮体是转动不稳定的;

如果定倾中心在重心之上,则浮体将转回原来平衡位置,浮体是转动稳定的。

从重心到定倾中心的距离称为定倾中心高度,它是浮体稳定性的直接量度。

可以看出,降低重心、加大船舶的宽度和提高干舷都有助于改善稳性。

  

但在安装更重火炮、配备更厚装甲和缩小防护面积的要求下,类似“蹂躏”号的围堰式(breastwork,得名于该型军舰在舰桥建筑基部有一个沿舰长方向分布的带装甲的甲板室,类似城堡的围堰)炮塔铁甲舰所采用的解决方法,恰恰是减小干舷。

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看来只好建造两种类型的主力舰,分别用于保护海岸和控制海洋。

正是这个原因,考虑到保护海外利益的需要,使英国在1873年动工建造了2艘高干舷带风帆的巡洋型主力舰。

“蹂躏”号围堰式炮塔铁甲舰,得名于该型军舰在舰桥建筑基部有一个沿舰长方向分布的带装甲的甲板室,类似城堡的围堰。

里德开创性地采用这种设计布局,希望在厚重装甲与大口径火炮之间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但带来的弊端是干舷低,适航性差

“蹂躏”号的稳性确实令人担忧,尽管没有了帆桅,但其低干舷------最小处仅8.5英尺,仍使其战斗力大打折扣。

当初,第一海军大臣米尔恩担心该舰只能在比较平静的水面上作战,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并非多余。

1871年,弗洛德做了一条9英尺长的“蹂躏”号模型,在他设于朴次茅斯的水槽实验室中,分别在静水和人造浪中进行稳性试验。

他将模型横倾至围堰式装甲堡的边缘接触水面后释放,模型摇晃了三十次才稳定下来。

而在浪中,当人造浪高度为15-18英寸时(对应实船的海浪高度为45-54英尺),模型横摇达20°

并几乎倾覆。

1872年4月,该舰进行了首次实船横摇试验。

400名水手在舱面甲板上两舷之间往复走动18次,形成7°

横摇。

随后在8月和9月,弗洛德等人多次随船出海,观测“蹂躏”号的稳性。

他们在“蹂躏”号安装了自动摇晃记录仪。

其中一次遇到波长450-600英尺、波高20-26英尺的海浪,“蹂躏”号纵摇5-8°

,最大11.75°

横摇则达到14°

在风浪中,“蹂躏”号舰艏旗杆甚至埋入水中6到8英尺,舰艏甲板长期积水6到10英寸深。

同时,炮塔尽管高出水面12英尺,但在较好海况下依然难以瞄准目标。

另外,持续上浪造成航行阻力增加,燃料消耗量也随之增加。

因此,即使携带足够横渡大西洋的燃煤,也仅能保证军舰在本土水域附近或地中海海域活动。

为进一步获得测试数据,同年11月,弗洛德等人再次随船出海,到风高浪急的比斯开湾去找大风浪环境。

行前,忧心忡忡的第一海军大臣米尔恩一再交代这种试验要以保证安全为前提,适可而止。

当军舰抵达里斯本时,葡萄牙国王上船参观,饶有趣味地询问了弗洛德的研究课题并观看了那台自动摇晃记录仪。

为了给国王演示这台设备的运作,弗洛德再次用大批水手来回走动的方法制造了横摇。

为了提高“蹂躏”号的稳性,弗洛德建议给该舰安装舭龙骨。

因为通过水槽试验,证明舭龙骨可以提高船舶的稳性。

但里德以安装舭龙骨后容易被船坞设施碰坏为理由而拒绝。

因此直到1880年“蹂躏”号才装上舭龙骨。

在另一个方面,随着火炮制造技术的发展,从1873年开始,海军工程师更加迫切地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舰用装甲的改进速度开始逐渐落后于火炮发展的速度。

即便是低干舷式炮塔型主力舰,在应对这个问题上也显得吃力。

对于那些并不编入战列的二级铁甲舰,这也许还不是大问题,但对于要冲锋馅阵的一级铁甲舰,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在“蹂躏”号动工一年后,她的装甲看上去似乎已经不足够了,而此时距离她的完工还有三年。

每一个增厚装甲的举动都反过来刺激火炮的发展。

因此,“蹂躏”号的例子证明了,单纯依靠增厚装甲所带来的轻松感是如何的短暂。

而且,象“蹂躏”号那样全舰长式的装甲防护,如果再增加装甲厚度,估计什么船也扛不起。

“蹂躏”号的低干舷倒是减少了需要保护的面积,里德采用8.5英寸和12英寸垂直装甲板保护除前艏楼以外的整个侧面,使这条军舰被讥讽为“硬皮馅饼”。

此时火炮可以击穿装甲板的最大厚度是8英寸,但足以给舰船设计师带来危机感。

里德不得不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思考,尽管他已经离开了海军造舰总监的职位。

他明白,虽然可以在后续建造的军舰上开始采用12和14英寸的装甲板,但这不是长远的办法。

因为增加装甲厚度将导致军舰在浮力与航速上的牺牲。

因此,他转而考虑如何以最小的防护面积去获得良好的抗沉性。

他思考的结果,也许就是“不屈”号的中央装甲堡的最初起源。

他写道:

这个中央装甲堡,“沿舷侧延伸200英尺,从水下6英尺到水上6英尺,然后是两道横贯船体的围壁。

”中央装甲堡“其长度只要能保证当前后围壁以外的部分被击穿进水导致下沉6英尺时,舰体仍可作为一个稳定的平台和保持安全即可。

”换个说法,就是将军舰设计成,在中部安排一个大约长200英尺的装甲防护区域,并能保证首尾进水也不沉没。

这样,就必须增大军舰的宽度,将比英国海军现有的远洋型铁甲舰更宽,将无法保持自“勇士”号以来所一直沿用的类似巡洋舰舰型的设计。

另外,考虑在中央装甲堡外的首尾部分存放燃煤容易被命中弹引燃,里得建议在投入作战前,干脆预先往这些舱室注水。

为减少注水带来的重量增加,首尾部分应设计得比较狭小尖削,这也同时可以带来减少航行阻力的好处。

与此同时,海军部委员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对里德的见解表示认同。

他们指示,可以在后续建造的铁甲舰上尝试采用这种配备中央装甲堡,首尾配备大量水密舱的形式,以解决类似“蹂躏”号的围堰式浅水重炮舰型铁甲舰所暴露出的不足。

这是该委员会首次更直接、更全面地介入与影响舰船设计师的工作,从此开创了19世纪70到80年代英国海军部直接介入主力舰设计的“委员会设计”时代。

中央铁甲堡军舰

(二)

中央装甲堡的出现

不过,尽管提出了集中防御的概念,但对于真正如何在主力舰设计上应用这一思想,连里德自己也没有什么更具体的想法,只是一个模糊的框架:

延伸到水线以上的中央装甲堡,保护着火炮与炮塔。

一艘在“蹂躏”号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的围堰式铁甲舰——“暴怒”号在1870年9月动工,由于该舰开始设计的时间较早,依然采用了全舰长舷侧装甲的防护布局。

该舰原来由里德设计,由于“舰长“号的沉没,设计方案在海军部的要求下由新任海军造舰总监的巴纳贝进行了更新,近乎重新设计。

通过“蹂躏”号的航行经验,认识到“蹂躏”号上那种相对狭窄、居于舰体中部的围堰式装甲堡和高耸的舰桥对稳性十分不利,巴纳贝将围堰式装甲堡加宽到与舰体两舷等宽,以此增加稳性,并将首尾干舷达到10英尺。

为避免一侧进水同时影响左右两组轮机组,首次在轮机舱的中部设置一道防水纵隔壁。

这种做法被沿袭了近三十年,直到怀特设计的战列舰上依然保留这个特征。

但后来证明,这道防水纵隔壁反而极易使军舰一侧进水后迅速向进水一侧翻覆。

由于设计方案改动较大,该舰干脆改名为“无畏“号。

适逢此时正在开始后续军舰的设计。

1873年1月18日开始设计工作后,设计师们接到指示,新舰设计应该“考虑作一种令人满意的厚重装甲的安排”,“具体按里德所提出的无防护首尾布局”。

同时要考虑,如果舰体大小如“暴怒”级,首尾进水将会造成什么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采用集中防御,舰体宽度要达到多少,才能在理论上保证当无防护的首尾被从一侧击穿并发生大进水导致横倾56.5度、造成船舷上沿浸水时的不沉性。

而该横倾角度下的不沉性是原“暴怒”号设计时的稳定性要求。

经过计算,舰体宽度要比原“暴怒”号增加11英尺,达到63英尺以上。

上为“暴怒”设计方案,巴纳贝在里德的原设计方案上作改动而成。

下为以此为基础,巴纳贝在缩短装甲带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一个“不屈”号设计方案

巴纳贝在1月27日提出了对“新暴怒”号的几项参数要求:

航速13节,吃水25.5英尺,载煤1200吨。

由此可以计算出舰体宽度需要达到74英尺,才能满足原“暴怒”号设计时的稳定性要求。

但这已经超过英国现有船台的宽度尺寸。

如果把宽度减少到70英尺,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能够保证横倾50.5度时的不沉性,只比原“暴怒”号的指标降低了一点点,可以接受。

一个月后,这个方案被批准,随即进入主炮选型阶段。

巴纳贝提出:

“在选定火炮前请记住,建造一艘军舰需要四年,在此期间海军火炮威力将会发生很大的进步。

”眼下伍尔维期皇家兵工厂和埃尔斯威克所能预见到的最大火炮是15英寸口径60吨火炮,但“(我们)所要的,是军舰完工前能造出的最大的火炮”。

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首先,越大的火炮越重,势必对军舰的排水量造成影响。

军舰的大小一旦确定,为了给火炮预留足够的重量,就必须削减其他部分的重量,包括装甲。

其次,可以预见未来的敌人同样也会配备相仿的火炮,这样,采用的装甲必须是可以挡住这个档次的火炮的。

这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没法转出去。

使人不禁想起了里德在3年前说过的话,装甲如果还是靠增厚来抵消火炮威力的进步,不出十年就要增加到超过24英寸。

在今天看来,即便是后来“不屈”号11000吨的舰体,也无法达到安装下当时所能建造的最大的火炮并且配备可以抵挡这种火炮穿透的复合装甲。

如果让里德来选择,他会毫不犹豫地首先满足第二项要求,对于他来说,不沉性是无论如何要满足的。

他牢牢地记住,当年他是如何地反对柯利斯那个低稳性重炮塔的“舰长”号设计方案,而对方却如何利用娴熟的交际手段说服了“上层”使“舰长”号得以完工入役,结果不出数月便葬身鱼腹。

论敌的彻底完蛋,除了使他感到出于同行的痛心以外,还深刻地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甚至不惜牺牲火炮威力。

而对巴纳贝来说,对于皇家海军,“我们不认为(降低不沉性要求)就会影响英国海军的威力,”“军舰只要能抵御现有最大火炮就可以了。

”“我们认为英国军舰应该配备可以预见到的能建造和能操作的最大火炮,即便是数百吨重,如果其材料可以锻造出来的话。

导致里德和巴纳贝之间在舰船设计思想上的分歧的原因,在于他们两人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海军所担当的角色的不同看法。

按里德的设计思路搞出来的军舰,是“你打不沉我,我也打不沉你”,归根到底,里德接受的是“存在舰队”的战略思想,海军的首要作用在于威慑。

而巴纳贝则倾向于,让皇家海军牢牢控制海洋,继续在特拉法尔加海战后的一百年里打遍全球无敌手。

不过,对于自纳尔逊以来就崇尚攻击至上的皇家海军,牺牲防御而获得攻击力的提升还是可以接受的。

况且,24英寸装甲板可以挡住现有火炮的射击,中央装甲堡是可以放心的。

至于首尾的水平防护甲板,由于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对海军来说依然是近距离作战,炮弹的弹道比较平直,防护效果优于同等厚度的垂直装甲板。

因为前者即便厚度不大也可以形成跳弹将炮弹弹开;

后者则纯粹是与炮弹硬碰硬地进行防护,难保不失。

原“暴怒”号设计方案采用的是全舰长的舷侧装甲带,沉重的装甲带和柯利斯炮塔,迫使本舰采用低干舷舰体。

但为避免航行时舰艏上浪影响火炮操作,另在其上部搭建一个围堰式装甲堡,以增加炮塔离海面的距离并保护前后炮塔的基座。

这是自“蹂躏”号以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但在实践中发现效果不佳。

在这个最初被称为“新暴怒”号的第一个设计方案中,舷侧装甲防护区域作了缩短,并且与围堰式装甲堡融为一体,形成中央装甲堡,但长度依然比较长,占舰体总长的2/3。

柯利斯炮塔依旧是布置在首尾,高海情时的纵摇无疑很难避免,这样看来无法配备巴纳贝所青睐的大口径火炮。

第二个方案,在前一方案的基础上,首尾保留与“暴怒”号相同的35吨火炮炮塔,但在舰体中部布置一个安装单门50吨火炮炮塔,该炮塔可以向两舷射击。

这样,将笨重的大口径火炮炮塔布置在中间,可以改善军舰的航海性能。

第三个方案,将第二个方案中舰体中部的50吨火炮炮塔改成4座露炮塔,各安装一门18吨火炮。

这个方案明显是以多门中等口径火炮射击密度来代替单门大口径火炮。

此外还有第四方案,不过是将4门18吨火炮减弱成12吨火炮,目的是可以将火炮安装位置升高,以便在战斗中对敌舰形成掠射火力。

从以上设计过程可以看到,巴纳贝一直在改善航海性能与提高火炮威力之间犹豫,同时也可以看到,继续沿用类似“暴怒”号的低干舷、首尾炮塔的设计布局,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达到使军舰配备尽可能大的火炮并得到完善的装甲防护的初衷。

巴纳贝转而考虑露炮塔。

毕竟露炮塔的重量要比柯利斯炮塔要轻很多,尽管在当时的看法是其防护能力逊于后者。

在1873年的春天,许多其他的设计方案纷纷出笼。

甚至更翻出了曾经为前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设计的一个铁甲舰方案,这个方案与之前的所有铁甲舰相比都显得要激进。

即配备10门35吨火炮,全部安装在露炮塔中,4门两两朝向首尾,另外6门布置在中部,这6门火炮已经初露“对角布置”的雏形。

到了4月,巴纳贝让他的助手具体落实出了这样一个方案:

航速14节,配备4门主炮,其中2门是50或60吨火炮,另2门是35吨火炮,安装在2个装甲围壁为14英寸的露炮塔中,这样,炮塔部分的重量可以缩小到只及“暴怒”号的柯利斯炮塔的2/3。

但是,露炮塔对火炮的保护明显逊于柯利斯炮塔,因此,巴纳贝对在主力舰上使用露炮塔依然心存疑虑。

“不屈”号其中的一个初期设计方案,效仿为前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设计的一个铁甲舰方案,但其露炮塔内只能容纳不超过35吨的火炮。

现在,我们不知道巴纳贝具体在什么时候接受了将炮塔成对角地布置在舰身中段、类似意大利新战列舰“杜里奥”号和“丹多洛”号的做法,但按巴纳贝的说法,与其说是受意大利布林模型的影响,不如说是来自国内议会与舆论的压力。

他们觉得,象“蹂躏”号那样的低干舷对于一艘远洋型军舰来说是危险的。

当然,站在后世的立场上,我们不能说这种担心缺乏依据,而且,掌管军费划拨的议会对决定新型主力舰的外形有很大影响力。

那就是干舷要高。

前后干舷都较高的一个结果,就是沉重的炮塔必须布置在军舰中部成对角分布。

将炮塔布置在军舰中部成对角分布的好处在于:

第一,可以大大缩短装甲防护区域的长度,这与中央装甲堡的理念不谋而合;

第二,在安装沉重的主炮后,依然可以以设置首尾甲板室的形式提高首尾干舷;

第三,在执行撞击动作时可以避免主炮受到损坏;

第四,避免了主炮塔布置在首尾时,舰体在高海情下出现的严重纵摇;

第五,两座主炮塔依然可以实现同舷侧齐射。

这个方案上交海军部后得到了同意。

审计官休斯顿.斯图尔特和军械总监胡德都赞赏这个方案。

尽管到目前为止,“蹂躏”号、“雷鸣”号和“无畏”号代表着欧洲主力舰的最高设计水平,但由于盛传意大利新战列舰即将安装60吨火炮、22英寸厚度装甲,以及风闻里德打算在为普鲁士设计的主力舰上采用中央装甲堡(后来证明这些都只是个谣言),两位头头都觉得,不能在海军技术竞赛上耽搁。

他们担心,再过几年,当这些厚甲重炮的家伙在欧洲各国海军中扩散后,现有的围堰式主力舰将不是对手。

厚甲重炮就是将来的方向,皇家海军必须继续保持海上优势!

胡德还认为,舰艏较高的甲板室,除了可以改善航海性能以外,可以为实施吊放小艇、抛锚和起锚的水手提供一个远离水面的安全的工作平台。

但他也提醒巴纳贝,这个方案的缺陷在于,他很怀疑四门火炮是否可以实现同舷侧齐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对侧炮塔发射的炮弹将会越过本舰舱面,射击的气浪会对甲板室造成伤害。

另外,设置舰艏甲板室后,主炮的前向射界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对此,胡德建议,可以将甲板室与炮塔靠近的部分设计成圆弧过渡,方便气浪的散逸;

将舰艏甲板室的宽度减少5英尺以改善前向射界。

另外,对于方案中将烟囱布置在两个炮塔中间的做法,他并不认同。

他认为,应该沿舰体中线布置、分别在前炮塔之前和后炮塔之后。

他还对装甲甲板的厚度、以及其下探到水线以下的位置等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

巴纳贝一一采纳了这些建议。

另外,还加大了中央装甲堡的宽度以便扩大内部空间与提高稳性。

出于平衡增加装甲厚度和加大火炮口径带来的重量,将每门主炮的备弹量由170发减少到100发。

同时,他计划在首尾设置127个水密隔舱。

而那些舷侧的水密隔舱中大量充填软木,这些软木可以在舰体被击穿后保持浮力,并因为事先已经占据了这些舱室的空间而减少了进水量。

在水线以下部分,沿用双层舰底结构。

这种结构最早由里德在“柏勒洛丰”铁甲舰上应用。

在舰底有连续的宽条状纵向构件。

在纵向构件之间安装弧框构件(bracket)构成匣形钢桁,以此形成双层舰底。

里德在1871年的《海军科学》上刊登的“铁质舰船的构造”一文中指出:

在“勇士”的舰底虽然采用了斯科特.拉塞尔式的纵向构件,但依然主要依靠横向构件来支撑装甲和承受炮弹的打击。

与这些横向构件所提供的强度相比,它们的重量显得过大。

“‘弧框构件系统’(bracketsystem)使用弧框构件取代‘勇士’上的横向长条状构件。

所有必要的横向强度和舰壳的支承,可以由一个较轻而比拉塞尔式结构中的隔壁更强的弧框构件来提供。

纵向构件的深度和强度将被加大,由此足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密双层舰底,(对比拉塞尔式的纵向构件)并且可以将内层舰壳板材和纵向构件做得更厚实。

无论这些再增加上去的重量是用于改善结构强度还是增大水密安全性,舰壳的总重量都比‘勇士’和其他旧式船舶要小。

两种舰体结构的对比,左为“勇士”号采用的“斯科特.拉塞尔式”纵向构件,右为从“柏勒洛丰”号开始采用的“弧框构件系统”。

与此同时,海军部安排弗洛德进行“不屈”号的水槽模型试验,以检验“不屈”号舰体的流体阻力特性。

除了稳性方面的研究,弗洛德还通过水槽模型试验证明,船舶浸水面积对航行阻力的影响要远大于舰体线形带来的影响。

这一结论大大鼓励了里德和巴纳贝在19世纪60、70年代里去设计那些又粗又短的铁甲舰。

经过实验,弗洛德证明,即便宽度大于“无畏”号12英尺,新型主力舰在14节航速下的阻力只与前者相当。

受此结论的鼓励,设计委员会决定采用8000马力的机组就可以了。

弗洛德早期使用的一个模型测试水槽。

依靠模型水槽试验,弗洛德在船舶稳性与船体线形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873年7月23日,新型主力舰的设计方案最后得到海军部的批准,从设计开始包括从里德提出的最初构想,到方案得到批准,总共度过了7个月。

在这7个月里,巴纳贝和胡德在设计方案上灌注了大量的心血。

新舰后来被命名为“不屈”号。

难怪当设计方案被海军部批准后,巴纳贝在一次演讲中,如此描述他的得意之作:

“想象一下,一个110英尺长、75英尺宽、高出水面10英尺的装甲堡;

四门主炮可以同时前方或后方,甚至任何方向的敌人射击;

强有力的撞角;

以及比之前所有军舰都要厚的装甲……水下的攻击不足为虑,因为有装甲甲板和划分成的127个水密隔舱……所有这些工程学上的奇迹并没有导致造价的大幅上升。

1874年2月24日,开始铺设“不屈”号的龙骨。

但此时谁也没有想到,不是预计中的3或4年,而是经过了漫长的7年,这条军舰才得以完工,她的造价也达到了812000英镑,高出“无畏”号的造价达30%。

原来以为,她将引领未来主力舰的潮流,但却是她完工之时已经略显落后,并在不到10年内被淘汰。

海军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是巴纳贝等人在1873年的那个夏季里所不能预想到的。

“不屈”号的最终设计方案

中央铁甲堡军舰(三)

主炮的选择

“不屈”号的工期拖了这么长,其中一个原因,是海军部的头头们在建造过程中希望把她造得“高、大、全”,希望她能紧紧扣着海军技术、特别是火炮技术的更新。

结果导致舰体内部设计被迫进行反复改动。

“不屈”号的设计初衷,一开始就是要压倒欧洲各国海军现有的和可以预见的对手军舰,而其中最直接的,莫过于意大利的两艘在1873年动工、正在建造中的新战列舰“杜里奥”号和“丹多洛”号。

巴纳贝和胡德计划为“不屈”号配备60吨大炮,这本来足以压倒原计划配备35吨大炮的“杜里奥”号和“丹多洛”号,但偏偏他们还不满足,放出话来说,这不是最终决定,还要视将来实际形势变化而定,不排除选择更大的火炮。

逼得意大利人自己对号入座,把“杜里奥”号和“丹多洛”号的主炮也加大到60吨大炮。

意大利战列舰“丹多洛”号舰体中部,可怖的17英寸口径火炮。

正是这些后起的海军列强所带来的压迫感,使英国海军部的头头们夜不成寐。

此后,彼此的互相刺激,使双方主炮口径的选择节节上升,14英寸,15英寸,最后达到了16.25英寸的81吨火炮。

最后,还是意大利人按捺不住,干脆向阿姆斯特郎公司下了17英寸口径的100吨火炮的定单。

但这回,英国海军部却理智地没有继续陪意大利人玩下去,因为,类似“我们认为英国军舰应该配备可以预见到的能建造和能操作的最大火炮,即便是数百吨重,如果其材料可以锻造出来的话”这样的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要在排水量已经基本确定的“不屈”号舰体上,放下这些大家伙,实在不容易。

1875年3月,巴纳贝在给休斯顿.斯图尔特的报告中承认,对于安装还在研制中的100吨火炮,最大的问题倒不是火炮和炮弹的重量,而是火炮的大小尺寸。

即使是将原来计划的60吨火炮更换为81吨火炮后,中央装甲堡内的空间就已经比较紧张。

而且当炮塔转动时,81吨火炮的炮口到炮塔转动中心的距离达27英尺,当需要转去进行对侧射击时,炮管无疑会碰到前后甲板室,这样的话,两座主炮塔能否实现同一舷侧射击就成问题了。

因此,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此时接替胡德担任海军军械总监的亨利.博伊斯建议对前后甲板室进行修改。

同时,由于是前膛炮,长长的炮管不能完全收入炮塔内,这意味着无法在炮塔内完成弹药装填作业。

巴纳贝认为,亨利.博伊斯把第一个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了,他在设计前后甲板室时已经考虑这个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确实只好把装填机械放到炮塔外。

该装填机械由伍尔维期皇家兵工厂制造,安装在炮塔外的一个装甲防护的斜坡状隆起下。

当需要对火炮进行装填时,先将炮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