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阅读鉴赏满分练 四 传记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阅读鉴赏满分练 四 传记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阅读鉴赏满分练 四 传记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此后,他对大脑皮层研究的贡献日益显著。
张香桐用当时的先进技术记录大脑皮层单位电位,着手研究树突的功能,被认为是研究大脑皮层树突功能的先驱者。
多年以后,这位著名脑科学家又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推崇为“神经生理学界的领袖人物之一”,1992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他始终没有忘记弗尔顿教授对他一以贯之的关爱和教诲。
新中国成立后,张香桐急切盼望回到祖国。
1950年,由于美国政府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包括张香桐在内的许多中国科学家想要通过美国政府批准回国的计划成为泡影。
1955年7月,张香桐得到一个去北欧讲学的机会,他果断决定取道北欧,返回祖国。
回国后不久,张香桐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建立了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实验室,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脑研究室。
1962年,在张香桐的带领下,又建起了神经组织培养实验室,在这里,已经能够成功培养成活人类大脑皮层单个神经元。
如今张香桐已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科学家,但他仍时时记起当年在中央研究院时,心理学研究所老所长唐钺先生对他说过的一段话:
“你们坚持去做自己选择的研究工作,干他个三五十年,即使你是一个庸才,也会变成专家。
”
【相关链接】张香桐,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张香桐学习认真刻苦,仅用了两年时间便读完了小学,又顺利地考上了省立第七中学,后在亲人、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又读完了中学。
B.张香桐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想着返回祖国,但由于一直以来美国政府对华的封锁政策,未能如愿,最后张香桐像许多中国科学家一样,辗转回国。
C.弗尔顿教授对张香桐给予了极大帮助,一方面在美国期间对张香桐给予关爱和教诲,另一方面推荐他使他成为“神经生理学界的领袖人物之一”。
D.张香桐被公认为中国神经科学奠基人之一,他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脑研究室。
E.张香桐时时记起唐钺先生对他说过的话,这句话其实正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因为坚持研究,才从庸才成为专家。
【解析】选AD。
本题考查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文本的差别。
B项,文中只写了张香桐,辗转回国,并未说“张香桐像许多中国科学家一样,辗转回国”;
C项,张香桐“成为‘神经生理学界的领袖人物之一’”并未受弗尔顿教授的推荐;
E项,张香桐并非“从庸才成为专家”,之前并非“庸才”。
故选AD。
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阐述张香桐在科学研究与国家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筛选出与贡献相关的语句内容,加以整合概括。
答题区间在第5、6、9段,据此提炼相关内容,从写真图、树突、建立第一个脑研究室、建起了神经组织培养实验室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
①在逃难期间,绘制了40多幅与刺猬脑干内细胞核团相关的写真图,并完成了一篇专著;
②在美国期间,用当时的先进技术记录大脑皮层单位电位,着手研究树突的功能;
③回国后不久,在多方支持下,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脑研究室;
④1962年,在他的带领下,建起了神经组织培养实验室。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张香桐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请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解题时依据文本中对张香桐言行举止的叙述及评价性的语句,进行提炼概括,分点整合。
①不怕吃苦,克服困难;
②执着坚持,完成学业;
③诚实守信,履行约定;
④珍惜时间,勤奋研究;
⑤懂得感恩,不忘教诲;
⑥热爱祖国,为国贡献。
(每点1分)
【规律方法】
筛选传主事迹、品质、特点信息步骤
1.审清要求,明确目标。
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如:
文章主要写了谁?
他(她)有哪些事迹?
表现了他(她)怎样的性格品质?
作者或他人对传主有什么评价?
等等。
3.精准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要及时找到需筛选内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确定之后需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筛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
筛选,就是联系阅读材料,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
筛选的范围可以是一句一段,也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
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要求对应的原文。
有时候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较分析;
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
在筛选提取时尤其注意传主自身言行外的信息、散乱隐蔽的信息,避免遗漏有关信息。
4.根据要求,整合答案。
根据题目要求,将筛选提取的关键词语或句子等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完整规范的答案。
4.张香桐之所以成为“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与其艰苦的求学经历分不开的。
请简述张香桐的求学经历,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8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解题时要扣住“艰苦的求学经历”,把小学、中学、中学毕业后等几个阶段的求学经历,简要概括。
然后结合张香桐的求学经历与取得的成就,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吃苦”“坚持”“执着”等阐述自己的感悟与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1)张香桐的求学经历:
①小学时,家庭贫困,母亲去世,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读完了小学;
②中学入学考试时,没有钱,就睡在街上摆摊的棚子里,靠自己家烙的玉米饼子和街旁小井的井水充饥解渴;
③中学毕业后,一边做家教,一边报考大学,并自学完大学预科课程。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启示:
①只有不怕吃苦,才能在生活中克服种种困难,最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坚定执着,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社会复杂的形势下,不迷失方向,成就自己的事业。
(结合“吃苦”“坚持”“执着”等关键词阐述,每点2分)
二、(xx·
包头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9分)
中国人缺少什么?
周国平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
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唯一的一个例外——王国维。
在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这一个人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
我想从一件与北大多少有点关系的往事说起。
1998年,北大热闹非凡地庆祝了它的百年大典。
当时,人们纷纷为北大传统正名。
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
可是,北大历史上的这件在我看来也很重要的往事却好像没有人提起,我相信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北大的历史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
1903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就成了办学的指导方针。
章程刚出台,就有一个小人物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这个小人物名叫王国维,现在我们倒是把他封做了国学大师,但那时候他只是上海一家小刊物《教育世界》杂志的一个青年编辑,而且搞的不是国学,而是德国哲学。
当时,他在自己编辑的这份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张之洞拟定的章程唯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
青年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
他所说的哲学是指西方哲学,在他看来,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这是中国最缺少的,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王国维是通过钻研德国哲学获得关于纯粹的哲学的概念的。
在20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唯有他一人醉心于德国哲学。
在我看来,他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诸如把叔本华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
许多评论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实在是舍本求末。
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德国哲学的研究,他真正进入了西方哲学的问题之思路,领悟了原本意义上的哲学。
王国维所认为的纯粹的哲学是什么样子的呢?
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
他认为,哲学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精神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
5.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轻精神价值”严重弱点的一项是(3分) ( )
A.北大历史上为正宗的北大传统正名的往事没有人提起。
B.张之洞拟定的章程,唯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
C.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
D.在20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C项原文“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
由此可知,他们是精神价值的典范,故本项为正确选项。
6.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王国维“重视精神价值”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国维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
B.王国维对1903年清政府批准的轻精神价值的京师大学堂办学指导方针《奏定学堂章程》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C.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中国最缺少的属于纯粹的哲学的西方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
D.王国维认为,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重视精神价值”,联系全文可知是精神价值方面所有的言论和做法,A项“为之辩护”,B项“对1903年清政府批准的轻精神价值的京师大学堂办学指导方针《奏定学堂章程》提出了尖锐的挑战”,C项“青年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说明其“重视精神价值”,而D项只是王国维对纯粹哲学的理解及解读。
7.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就是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
而王国维是唯一的一个例外。
B.王国维认为,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这又是中国最缺少的,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C.王国维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个枝节问题上,而是把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
D.王国维认为,纯粹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
A项,原文“而且可以说几乎是唯一的一个例外——王国维”,选项缺少“几乎”二字,不准确。
C项,后半句的“而是”肯定的内容与原文相反。
D项,“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应为“而精神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
【讲评建议】
讲评时要注意让学生了解设置此类题目经常出现的干扰项类型:
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胡乱猜测、强加因果等等,增强判断的针对性。
引导学生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仿真冲刺练一(I)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屡屡发生,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比如,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将严肃的抗战历史娱乐化;
有人对抗战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解构乃至重构,试图颠覆或终结相关英雄的经典形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借助新媒介,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比如,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诋毁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的各种扭曲的“英雄叙事”。
媒体把这类叙事的“主体”命名为“凿船党”,并表达了对他们的警惕:
“他们每天寻寻觅觅,看见正面的东西就上去凿几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斩获,用着放大镜在英雄身上发现了一些瑕疵,他们便极力将其放大。
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
”与此同时,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不顾历史本真,肆意将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塞进来,这种做法是对英雄形象的亵渎,以至连普通观众对“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都忍无可忍。
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这些影视剧经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渠道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
伴随着上述种种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濡染,这种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对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对年轻人贻害不小。
抹黑恶搞英雄形象,导致英雄形象扭曲,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错误的英雄叙事,既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特征——它隐喻了当下有些人存在着虚无化的价值取向和戏谑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种特征——扭曲的生活化叙事:
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性的叙事,近年来由传奇性叙事向生活化叙事的转变,有人刻意对英雄人物进行解构甚至污蔑。
新媒介环境下,扭曲的英雄叙事的出现有着诸多原因。
首先,新媒介的技术特性,对英雄叙事的变迁乃至扭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新媒介为英雄叙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也被“凿船党”们纳为其建构与传播“英雄叙事”的重要平台。
进而,英雄形象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
其次,网络推动了众多思潮的传播,一些非主流思潮成为扭曲的英雄叙事得以展开的思想土壤。
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散播包括其“英雄叙事”在内的种种言论,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
在这种思想土壤之上,“凿船党”们进行“英雄叙事”,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所谓“策略”而已。
再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
作为国人精神图腾的英雄形象,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而应成为国人的精神塔基。
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我们不可漠视,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
(改编自《光明日报》,丁松虎《英雄叙事的扭曲与纠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以及有人试图颠覆或终结抗战中的英雄人物的经典形象,这都属于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B.“凿船党”们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介将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传播的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C.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出现“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是因为创作者在剧中加入了许多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
D.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抹黑恶搞英雄形象,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解析 C项,强加因果,前后内容不构成因果关系。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错误的“英雄叙事”反映了有些人错误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取向,也反映了英雄叙事文本由传奇性叙事向扭曲的生活化叙事的转变。
B.英雄形象被一些人解构甚至污蔑,从而他们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
C.“凿船党”们为达到扭曲“英雄叙事”的目的,采取的是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传播的策略。
D.英雄形象是国人的精神图腾和精神塔基,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
解析 弄混了“目的”和“策略”,原文:
“凿船党”们进行“英雄叙事”,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所谓“策略”而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全国人民纪念抗日英雄时,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
B.英雄人物身上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是“凿船党”们发现这些瑕疵后,把这些瑕疵极力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慢慢坍塌。
C.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加强对微博、微信的监管能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现象。
D.我们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不能漠视,只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就能防止扭曲的英雄叙事对我们带来危害。
解析 D项,“就能防止扭曲的英雄叙事对我们带来危害”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魏承恩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知道了许倬云的大名。
因为他的《汉代农业》是在美国攻读中国史博士学位的必读书,我喜欢这部书,于是我找到许先生的好几部著作来读,被他的渊博知识深深折服,最受启发的是他娴熟的使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
那时候,只知道许倬云是匹斯堡大学历史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后来到了香港,在中文大学跟金耀基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提到许倬云,耀基师说和他很熟,并说他每年都会来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过了几个星期,许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闻讯后就让耀基师的秘书帮我约了时间去拜访他。
在许先生的办公室里初次见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谈,没有一点大师架子,许先生著作等身,除了专攻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域还涉及社会学、考古学、科技史、台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
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撰写了大量政论,结集出版的就不下十余种,在台湾舆论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好奇地问他何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许先生就和我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
无锡许家是江南世代的书香门第。
许先生的父亲藏书丰富,兴趣广泛。
许先生幼年患小儿麻痹而不便于行,就在家里杂读群书。
抗战后,他在家乡的辅仁中学读书,这所名校聚集了一批饱学之士。
1948年底,他跟随父母到台湾,考取台湾中文大学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又读研究生。
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
许倬云受校长傅斯年器重,跟李济学考古,根李总侗学古代史,跟董作宾学甲骨文,向尹耕望、钱穆、沈刚伯等问学。
许先生说:
“那时台湾的研究生教育和内地不一样,不是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由三到五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共同指导。
这样就给我一个相当大的刺激,因为几个指导老师的治学思路都不一样,他们在那里各讲各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寻找自己的路子。
后来他又到芝加哥大学去深造。
这所世界顶尖的学府不在意你读什么系,学生的课程可以自己设计。
在那里,许先生选课的范围包括经济学、中古史、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等。
选读宗教学的只有他,老师照样认真上课。
他住院开刀,教授及古代史的老教授带着书到病床前去教,一边讲,一边讨论。
听到这里,我就想:
很多人在讨论现在的中国大学出不了大师,但不是先应该问中国大学有没有这样的教师吗?
许先生说,他选修了那么多似乎和历史学不相干的学科,“但我是拿历史当材料看,拿别的学科当工具看,这样就可以用各种工具处理材料。
许先生196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
1970年起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杜克大学等校的讲座教授,著有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
近年来,又常在中国大陆讲学,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
他是海峡两岸和国际史学界公认的耆宿。
听了他的自述,我才算是真正明白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次见面聊天,许先生就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是我研究历史的“一日师”。
我去学校上课之余,经常会去他那里拜访,聆听他的教诲。
有一次,《明报》编务总裁高信疆听我说起许倬云在香港,就说和他是很熟的朋友,要我帮他约一起吃饭聊天。
参加那次餐聚的除了许先生夫妇外,还有耀基师夫妇和哲学家劳思光。
我在他们中间算是小字辈了。
很多年过去了,当晚吃了什么佳肴美味早已忘记了,但大师的风采则历历在目。
上一次见到许先生已经是十多年前了。
我有事去台北,听说他也在,就打电话约了时间去看望。
言谈之中,他知道我跟随南怀瑾先生在学佛,就说怀师早年在台湾时,自己曾跟随殷海光去拜访过两次,因他的学问路子和南不合而没有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