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7312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8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指定教材:

《人文地理学》赵荣、王恩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人地关系论;

第三章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

第四章人口空间过程;

第五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六章旅游的区域特征;

第七章政治的空间结构与空间过程;

第八章文化生态与文化景观;

第九章民族的区域特征与民俗;

第十章教与宗教景观;

第十一章为过程与行为空间。

一、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

1、地理学(geographe)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

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

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

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

(1)(德国)洪堡:

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李特尔: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3)拉采尔:

地理环境决定论。

(4)赫特纳:

区域学派的代表。

(5)施吕特尔:

景观学派的代表。

(6)(法国)白兰士、白吕纳:

人地相关论。

(7)(英国)麦金德:

大陆腹地说。

(8)罗士培:

适应论。

(9)(美国)森普尔:

环境决定论。

(10)苏尔:

文化景观学派。

(11)(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

区域学派。

(12)费根、康斯坦丁:

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

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总体特征:

(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

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

(2)新的研究方法:

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

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

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

(1)经验主义:

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实证主义:

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

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

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

(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新自作调查研究。

9、文化:

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10、文化结构:

(1)物质文化:

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

(2)制度文化:

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

(3)精神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11、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

(1)生物适应性:

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2)文化适应性:

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

(3)关系:

A、相同之处:

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B、不同之处:

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

12、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

区位论:

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某种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分析区位形成的原因与条件,预测其发展,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有计划地选择最优活动场所。

13、文化区:

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区(formalcultureregions):

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cultureregions):

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cultureregions):

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14、文化的特点:

民族性、时代性、变迁性、稳定性、积累性、多层次性、滞后性。

15、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

(1)扩展扩散(expansiondiffusion):

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度的差异性;A、接触扩散(contagiousdiffusion):

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hierarchicaldiffusion):

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stimulusdiffusion):

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relocationdiffusion):

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16、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科学。

(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dederminism):

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

(2)可能论(possibilism)和或然论:

强调人类对环境有自由选择,利用能力的一种理论,与环境决定论对称。

法国的白兰士、白吕纳。

(3)适应论(adjustmenttheory):

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英国的罗克斯比。

(4)生态论(humanecology):

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美国的巴罗斯。

(5)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perception):

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

(6)文化决定论(culturaldeterminism):

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

(7)和谐论(harmony):

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17、文化整合(culturalintegration)——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进行,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18、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人文景观):

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

美国的索尔。

19、挑战与应战学说(英国的汤因比):

(1)挑战与应战:

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

(2)逆境美德:

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

五类逆境:

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

(3)中庸之道:

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

冰岛成功、格陵兰失败。

20、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新教加尔派的训诫是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

其基本理论是命定论:

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而不可更改。

要求致力于你的职业,不停息地的劳作中形成职业责任感,把致富、贸易和利润看作职业成功的证据与个人德行的证实;把个人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达到长期目标和经济成功途径。

新教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包括天职观、成就观、节俭观、禁欲观。

31、人口迁移的迁移趋势(英国拉文斯坦):

(1)大多为短距离的迁移;

(2)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以男性居多;(6)大部分为年轻人;(7)主要方向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

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32、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

(1)居住历史分析:

A、生活史;B、迁移类型:

移入、居住、通勤、移出、返回;C、迁移者和逗留者;D、居住的持续时间:

累积居住将产生惯性。

(2)随机方法:

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

33、人口迁移原因:

经济、政治、国际战争、国内战争、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逃避种族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

34、流动人口趋势和特点:

(1)流动规模越来越大;

(2)流动半径越来越大;(3)流动高峰提前,外出时间延长;(4)外出民工以劳动力为主,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5)流动方式以连锁方式为主。

原因分析:

(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

(2)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民对改变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3)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转移是客观因素;(4)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剩余是流动人口产生的内在因素;(5)农村基层组织的失控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拉长是直接原因。

35、农业革命前人口发展特征:

(1)极低的人口密度;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分布上为大分散、小集中。

36、农业革命人口增长特征:

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37、人口转变:

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38、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

(1)原始阶段:

高高低;

(2)过渡阶段:

高高(较原始阶段为低)低;(3)现代阶段:

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人口增长加速。

诺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转变”仅针对第三序列:

人口增长加速、减速、缓慢。

39、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1)高位静止阶段:

出生和死亡率都很高;

(2)早期扩张:

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加速;(3)后期扩张:

死亡率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减速;(4)低位静止:

死亡和出生率都低,(5)减退阶段:

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

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

原始静止时期、前现代时期、转变时期、现代时期、现代静止时期。

40、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

(1)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