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2027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21.古诗三首

课型

精读课

第一课时

主备

单位

主备教师

负责

领导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会认、会写的"

秦"

字。

会朗读、背诵《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对国家安宁的期盼。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系祖国,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核心问题

说说《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留

汇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

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

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倾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出示

自学要求:

1、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2、借助书下注解,做好批注,理解古诗大意。

一名同学读自学要求,其他同学倾听。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使学生增强责任感。

自主探究

10ˊ

学生朗读古诗,思考,整理诗的意思;

再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教师适时指导、点拨。

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交流完善

15ˊ

组织学生汇报:

1、下面请×

×

同学读古诗,教师适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注意字的读音:

秦、还、教。

2、了解诗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译:

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

(1)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

你感受到什么?

(2)“万里”是形容路途遥,“还”是回到家乡。

到路途遥远的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还没能回到家乡。

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

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听到这,你怎样读?

你想到了什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但使”是要是的意思,“飞将”指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要是有李广那样的大将军在。

(4)“不教”是不让意思,“胡马”指的是外族入侵的骑兵。

指名将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展开想像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教师追问:

你怎样读这两句诗?

小结:

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

能积累下来吗?

让我们再次朗读《出塞》。

让3名学生读古诗,其他学生纠正字音。

2名同学回答。

找3名同学翻译古诗。

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学生朗读,其它学生想象的画面。

指名1名同学翻译。

其他同学想象体会。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学生背诵。

通过汇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学习字词的意思从而翻译古诗的意思。

通过反复阅读古诗,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点拨深入

1.这首诗是描写军旅生活一首诗,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的美好心愿)。

2.学生配乐朗诵。

1名同学回答。

指名读。

让学生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

拓展反思

品味了这首诗,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教师梳理整理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贵有疑,激发学生深入研读古诗。

基础训练

1、王昌龄是()代诗人。

《出塞》一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两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图。

后两句“——————————,——————————。

”表达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心愿,就是——————————————。

学生做练习。

通过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巩固记忆。

延展提升

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学习方法,品读古诗。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总结方法的能力。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二课时

会认、会写的"

邸、熏、汴"

3个生字。

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示儿》。

借助教材注释,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朗读古诗,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说说《题临安邸》、《示儿》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

学习了《出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我们一起来带着感情背诵这首古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题临安邸》,《示儿》(教师板书题目)

2名学生回答。

集体有感情的背诵。

回忆所学古诗,为学习下面两首古诗奠定感情基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后借助书下注释,做好批注,试着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找一名同学读自学要求,其他同学倾听。

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思考与整理。

学生在书上圈划、批注。

同学朗读古诗,教师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2、汇报《题临安邸》

(1)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休”是停止意思。

轻歌曼舞不知何时才能停止。

(2)教师追问:

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像:

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3)直”是简直的意思,译:

“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人践踏,百姓们在匈奴人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

让我们在一起朗读一遍。

体会诗人对南宋权贵的愤怒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无尽的担忧。

汇报《示儿》

(1)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元”指原来,本来。

“但”是只的意思。

“九州同”指的是国家统一的情况。

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只是为为看不到国家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4)“王师”指的是国家的军队,“乃翁”指的是你的父亲。

收复失地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的父亲。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师总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们的父亲。

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朗诵这首古诗。

两名同学分别读古诗,其他同学纠正字音。

再齐读古诗。

两名学生分别说诗的大概意思,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学生说诗的大概意思,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通过反复阅读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怀。

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

有什么感想?

学生自由畅谈。

通过畅谈,让学生深刻体会古诗的意思。

学习了这两首诗,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基础训练4ˊ

练习册第一题,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巩固记忆。

延展提升2ˊ

升华情感: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

生抒发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题林安邸》 

《示儿》

忧国忧民

南宋权贵北宋遗民 

死不瞑目盼统一 

22.左公柳

会认“戈、慷、慨”等8个字,会写“廊、纤”等15个字;

理解“戈壁、纤巧、力排众议、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体会作者对柳树的赞扬之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体会作者对柳树的赞扬之情,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找出课文哪些地方写到了柳树?

想想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同学们,在清朝有一个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为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看看他有着怎样的子情怀?

板书课题;

2、交流展示课前预习情况。

情境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课文分了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2、找出课文哪些地方写到了柳树?

一名学生读自学提示,其他同学倾听,标记问题中的关键词。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

1、组织学生自学,再小组交流。

2、教师巡视学情。

按要求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体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有效性。

组织学生汇报

1、教师重点指导理解字词:

重点词语:

请缨、年逾花甲、丝绸之路……

2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指导纠正字音。

3、汇报课文各部分内容。

1-3自然段:

描绘玉门关外的柳树那高大挺拔的形象。

4-13自然段:

记叙导游讲述的左宗棠的故事。

14自然段:

抒发“我们”对左公柳的景仰、歌颂的情感。

4、汇报1-3自然段:

(1)“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若帷幄。

抓住“高大茁壮”、“身姿挺拔”、“刚劲有力”、“宛若帷幄”词语,体会对柳树挺拔和刚强的赞美。

朗读

板书:

挺拔,刚强

(2)“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抓住“屹立”、“刚强”等词语从形到神,赋予柳树人格化的特点,赞美柳树的挺拔和刚强。

让我们再次朗读,读出对柳树的赞美之情。

自己读、指名读。

学生朗读课文。

两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纠正补充。

读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学生朗读

培养学生的理解字词的能力。

汇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1-3自然段主要写的是柳树。

把写柳树的句子连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先写树的外形、再赞美树的品质。

)(这写法就叫借物喻人)那左公柳的品质是什么?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读句子从而体会树的精神品质。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学贵质疑。

1、练习册第一题。

2、在括号中填写相应的关联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但是……;

……然而……;

不仅……而且……;

不但……而且……;

既是……也是……;

如果……就……

a()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

b这位刚毅、睿智的老将军早已预料到征途的艰险,()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c左宗棠()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还思索如何建设新疆的举措。

d这些柳树()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

e他的湖湘子弟兵()战斗之旅,()植树大军。

f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让学生自主完成并交流分析过程,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准确性。

再次朗读课文,从1-3自然段中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

生自由背课文。

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基础。

慷慨激昂、湘、棺材、戈壁、屹立、流淌、走廊、纤巧、拱手相让、谋划、携带

柳树:

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揣摩重点语句句,体会作者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让学生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的写作方法。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写了左宗棠的哪些爱国事迹?

上节课,我们对这种生长在新疆大戈壁上的,由左宗棠率领的湖湘子弟兵栽的柳树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这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困难面前刚强、坚韧不拔、生命力顽强的一种树。

初读了课文以后,你认为这课书写的是谁?

是左公柳还是左宗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左公柳》

板书课题:

学生倾听回忆,回顾课文。

体验学习过程,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

自学提示:

阅读4—1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思考写了左宗棠的哪些爱国事迹?

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的左宗棠爱国精神?

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学生朗读问题,其他同学独立思考,识记问题中的关键词。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思考,整理答案,画出重点语句;

教师进行指导、点拨。

梳理思路,形成问题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交流完善16ˊ

汇报交流

汇报课文4—7自然段。

1、

(1)“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失地。

师:

大臣们对收复新疆有偏颇的认识,体会左宗棠刚强、不屈不挠、坚韧。

左宗棠是怎样力排众议,让我们感受到他刚强、坚韧、不屈不挠?

注意最后用的是感叹号,表达他怎样的感情?

(坚决,毫不犹豫)

69岁高龄的左宗棠身体非常虚弱,经常咳血。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但发出了力排众议的豪言,还作出了怎样的壮举?

(2)“这位铁骨铮铮的六旬老人主动请缨!

他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和满腔的爱国热忱折服了满朝文武。

让我们多读两遍,深刻体会左宗棠的爱国精神。

左宗棠的第一个爱国故事是——力排众议、主动请缨。

写人的时候,要选取典型事例来写,写时要注意有详有略。

我们也用这种方法。

板书;

爱国

2、汇报课文8-10自然段

出示句子:

“令人震惊的是,这支队伍中竟有众人抬着一口黑漆的棺材!

左宗棠收复新疆用了两年时间,这两年中有血雨腥风的战斗,有和敌人巧妙的周旋,还有与沙漠恶劣环境的抗争。

但作者没有写这些,却偏偏选取了哪个这个材料,这是为什么?

(抬棺出征这个事例太典型、太打动人了。

抬棺出征,收复新疆

抬棺出征这个爱国举动,感动了全国人民。

一会儿以朗读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汇报课文11-13自然段

 “左宗棠不仅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而且还思索如何建设新疆的举措。

植树造林,建设新疆

学到这,我们从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

抬棺出征,收复新疆;

植树造林,建设新疆的壮举中,从几万将士与侵略者的战斗中,强烈地感受到什么?

(爱国情、赤子心)

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二部分,认真体会左宗棠的爱国之情。

两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自己读,指名读。

指名读(2—3名)

学生读课文。

指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评读。

通过汇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让学生读出态度坚决,体会左宗棠的赤子之情。

指导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点拨深入3ˊ

出示: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

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指名读追问:

你想到了什么?

作者已经把柳树看作了爱国将士,看到这柳树,就仿佛感受到了像左宗棠一样的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所以说它是精神之树。

因此对它产生了景仰之情。

借物喻人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14自然段,体会这种写作方法。

两名学生回答。

一名学生朗读。

通过学习利于让学生体会左宗棠的品质。

拓展反思2ˊ

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

你收获到了什么?

让学生学会质疑。

基础训练5ˊ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写人的文章要选择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

今天你用这种方法,通过一件比较典型的事来写写你身边一个人的特点。

学生自主完成并交流。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左公虽去,道柳尚在。

这柳树承载而且延续了左公及爱国将士们的精神气节。

作者借左公柳突出人的品质。

文章学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总结提升的能力。

22、左公柳

左宗棠爱国事迹:

力排众议主动请缨

抬棺出征收复新疆

植树造林建设新疆

写作方法:

典型事例,借物喻人

23.郑成功收复台湾

略读课

一课时

认识生字“憎、厦、舰、踞、铭、撰”;

积累“憎恨、盘踞、铭记、撰写、千军万马、张牙舞爪、走投无路、”等词语。

通过默读课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懂得作者的行文思路。

体会郑成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体会郑成功的爱国精神,懂得作者的行文思路。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法。

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文章,它介绍的是——板书课题《郑成功收复台湾》

1.课题有什么特点?

(题目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讲解:

除了这课,我们还学过哪篇文章的题目也直接告诉我们主要内容?

两名学生分别汇报,其他学生完善。

体现新教材的操作理念,体验学习过程,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

简要说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经过。

学生读自学提示,其他同学倾听。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思考,整理,画出重点语句。

掌握学习方法。

12ˊ

汇报,交流:

1、指导字词:

憎、厦、舰、踞、铭、撰。

憎恨、盘踞、铭记、撰写

2、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再读经过部分,捋清重点段的层

全文可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起因:

(第1——2自然段):

自幼立志,驱除荷虏。

经过:

(第3——8自然段):

率兵东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