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0.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972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0.docx

《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0.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0.docx

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0

2019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具体操作时要抓住三个关键词:

标准、筛选、整合。

所谓“标准”,就是“筛选”的目的、要求和方向。

这是解题的首要条件。

“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文章中的相关信息提取出来。

“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文中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

1.传主生活的时代,社会、家庭背景等客观因素。

2.传主的人生经历、主要事迹。

3.传主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4.作者对于传主及有关事实的评价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具体的考查形式有两种:

1.客观题。

题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双项选择题(5选2),二是单项选择题(4选1)。

从局部或全文的角度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主观题。

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客观题与主观题都考查到了信息的筛选,不同的是,客观题须要筛选判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主观题则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后,再将其转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答案,准确表达出来。

历年的课标卷中,无一例外均涉及对此考点的考查,因此考生要予以重视。

考向一客观筛选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步青

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

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②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1931年,苏步青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了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

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苏步青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

新中国成立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过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

苏步青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自觉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并把这作为对“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

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法:

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老师;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长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

他认为教师的讲课与辅导,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

为此,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潜等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③苏步青七十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

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江大学时,一天夜里,一个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

他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

“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

”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

熊全治后来到了美国,并且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时不无深情地说:

“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

”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

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而他教了几十年,早已将知识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④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

然而,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⑤那是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

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了“国际形势”。

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

这位老师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要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生难忘。

⑥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

不管是酷暑隆冬还是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4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题。

现在温州中学(即当时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还珍藏着苏步青当年的一本几何练习簿,是用毛笔书写的,工工整整。

⑦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

早年他能够完整地背诵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也能倒背如流,并且对其有深刻的理解。

中学毕业时,苏步青因其广泛的兴趣与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

⑧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

“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

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

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⑨2003年3月17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⑩对于苏老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永久的休息,一次不再归来的远行……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③自然段通过对熊全治的神态、语言等的描写,表现了苏步青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还表现了熊全治对苏步青的感激之情。

B.苏步青1927年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后,便毅然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了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C.苏步青备课时,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这表明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

D.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没有讲数学,而是讲“国际形势”,而这节课改变了苏步青对数学的看法。

作者想通过这个内容告诉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E.从作者对苏步青的介绍中,我们明白了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必须在文史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答案】AC

技巧点拨

1.读,把握全文内容。

这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

不少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试题时,往往只关注题干涉及的信息,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考生在答题之前,要快速地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

如上面的选文主要讲了苏步青在教育、治学等方面的成就,通过对苏步青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苏步青的敬仰之情。

考生只有先通读全文,对全文作出整体感知判断,获得整体印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能准确有效。

2.寻,明确筛选目标。

即从题干要求出发,明确筛选目标。

只有明确了筛选目标,才可以有的放矢。

3.辨,辨析整合材料。

有些考生常常把握不住信息的表现形式,整合信息时,分不清主次,导致答案错误。

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题目时要注意辨析材料,理清材料的性质,比较其与题干要求的异同。

在此基础上,把筛选出的信息梳理成若干要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笃厚蕴藉 朴拙平淡

——陈半丁的人生和艺术

朱京生

陈半丁(1876—1970),名年,号半丁,绍兴柯桥人,世代以行医务农为业。

他6岁丧母,9岁时父亲和外祖母又相继去世,转由叔婶收养,学业中断。

14岁被赶出家门,先后在大来商店和一家钱庄做学徒,虽饱受人间苦难,但“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

19岁被表叔吴隐带到上海小长芦馆做伙计,他工作之余一心学画,后深受吴昌硕、蒲华等海派著名书画家的影响。

十年间,陈半丁既全面继承了吴昌硕书画印的衣钵,又得任伯年人物、翎毛的真传,还有转益多师的博取,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

1906年,他应邀在宁波会馆作画,与金城偶遇,金城甚为叹服,遂力邀陈半丁北上。

清末民初,陈半丁先后成为无声诗社、宣南画社、冰社、造型美术研究会成员,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委员,国立北平艺专教授,成为“南风北渐”的重要画家,又为“南风北渐”以及“京派”的形成做出贡献。

1927年当选为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

这标志着他开始跻身“京派”的领军人物行列。

他与会长周肇祥一同改组画会,继续倡导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先求根本之稳固,然后发展本能,保国画之精神,形成了与海派、岭南派鼎足而立的“京派”。

北平沦陷后,他辞去了国立北平艺专教授之职,刻“强其骨”“不使孽钱”二印为座右铭,坚持以卖画刻印为生。

抗战胜利,目睹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腐败和给黎民百姓造成的痛苦后,陈半丁常用作品给予抨击,他刻“只见江山不见人”一印,在边款中指出“胜利尚非实,更何况人乎?

一群无耻(之徒),禽兽不如也”,并对国民党政府希望他去南京举办展览的邀请予以拒绝。

北平解放前夕,陈半丁选择留下,他与邓宝珊、马占山差不多每晚在马家为解决和平问题,热诚参加活动。

可见陈半丁为北平的和平解放,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也迎来了人生中最为辉煌的阶段。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19

56年2月第二次全国政协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陈半丁提出《拟请专设研究中国画机关案》的提案,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最终北京中国画院得以在1957年5月14日正式成立,这对新中国的国画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之后,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相继成立了画院。

诚如陈半丁自己所言:

“我也算是国画界一个关心国事的。

”他的地位和影响,他率真的性格和对国画的感情,使他成为北京画坛有着重大担当的领军人物。

陈半丁秉持儒家“中道”观念,晚年的艺术更是充分地体现了温柔敦厚、中和平正的美学原则,在艺术创作上表现为蕴藉含蓄、深郁笃厚、朴拙平淡、生动

自然。

陈半丁的书法由缶翁入,复师诸多明清文人画家之书,完成了由碑入帖的转换;再溯源“二王”,笔笔中锋,点画精整而内敛;后由米芾出,使笔锋收、放、聚、散自如,书风一变为流润放纵、意趣横生。

陈半丁的篆刻,在缶翁的基础上上溯吴让之,复更加广泛深入地师法秦汉及先秦古玺,极富变化。

纵观陈半丁的艺术世界,无论是花卉、山水、翎毛、人物,还是书法、篆刻,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且合辙于中华文化“雅正”“中和”的正脉,他是“深造求通”道路上辛勤的跋涉者和探索者,一方面心仪传统的文人笔墨,另一方面又深谙大众的审美心理,将文人之雅与市民之俗相融合,因而获得了各个阶层的喜爱,堪称20世纪不可多得的诗、书、画、印兼擅的艺术大家。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半丁幼年时父母去世,此后他饱受人间苦难,而他的表叔吴隐将他带到上海后,他的命运出现了重大的转机。

B.北平沦陷后,陈半丁刻“强其骨”“不使孽钱”二印为座右铭,坚持以卖画刻印为生,表现出了陈半丁高尚的民族气节。

C.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和影响,陈半丁在北平解放前夕选择留下,与邓宝珊、马占山积极参加活动,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尽了一份心力。

D.新中国的成立为陈半丁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迎来人生最辉煌的阶段,他在多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和影响,陈半丁在北平解放前夕选择留下”的说法不恰当,陈半丁选择留下主要是出于对当时局势的考虑。

考向二主观筛选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人与月亮

皓月高悬,光皎如水。

古往今来,天上那时亏时盈的月亮,引发人们浮想联翩,在中国,也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自称“月奴”,写下了“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名句。

随着人类登上月球,明月已经不再“高不可攀”。

但月亮与人依依不舍、左右常随的情景,依然令人感到无比亲切。

自然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