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7173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docx

《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docx

初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机械运动

第一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考点一、时间与长度的测量及常用测量工具、特殊测量方法

1、长度:

需要一个固定的标准------长度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米(m)

;常用单位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km=1000m1m=10dm

1dm=10cm1cm=1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进行小测试)

例1:

2m=           cm。

变式:

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m=2.5m×100cm=250cmB.75mm=75×10-3m=7.5×10-2m

C.42cm=42÷100m=0.42mD.24m=24m÷1000=0.024km

例2: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常用符号__________表示,比它大的单位有__________,比它小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测量工具:

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等;

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前需要注意:

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

它的测量范围(量程)是多少?

它的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少?

)(最小刻度值)

(进行小测试)

正确的测量方法:

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

(会放)

刻度尺的“0”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

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会记)

正确的读数方法:

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正视刻度线。

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读数时要读出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例1: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测量结果由数值和        组成的。

例2:

图所示的几种测量中,刻度尺放置最符合要求的是哪个?

(   )

 

例3:

小超为了检验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下列几种尺子哪种最合适 

A.量程15cm,分度值0.5mm  B.量程10m,分度值1dm  

C.量程30m,分度值1mm      D.量程3m,分度值1mm

例4:

如图8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________cm。

变式:

下图物体的长度是____mm.

 

3、特殊的测量方法:

累积法、以直代曲法、辅助等长法等。

例: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常采用“测多算少”的方法,如图所示,那么20匝铜丝的长度为_______cm,铜丝的直径为_______μm.如再将细铜丝缠绕在铅笔上的过程中,有重叠现象,则测出的细铜丝的直径将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时间:

在国际单位制中,主单位为:

秒(s);常用的单位还有:

分(min)、小时(h)。

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h=60min1min=60s1h=3600s

常用测量工具:

停表(秒表),时钟。

小思考:

想一个方法,在没有钟、表等测量工具时如何估测一段时间

(答案)平静地坐下来,测出你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这样你就有了一个随身携带的“生物钟”。

(方法建议:

两人合作,自己搭测脉搏,请你的同桌为你计时。

图中是体育教师为某同学测量长跑成绩用的           (填仪器名称),图中的示数是       min      s。

考点二、误差和错误

误差:

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估读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

误差就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有人为的原因,也有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的原因(误差过大时,我们就称读数值是个错误值)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误差的减小方法: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可减小这种误差。

例1:

小张和小李合作测量了物理课本的宽度,三次测量的结果分别为16.75cm,16.76cm,16.78cm,则课本的宽度为______cm。

小问题:

例题用的是上述哪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小明同学测量课本宽度的4次结果如下,其中记录错误的一次是(       )

  A.17.31cm          B.17.32cm           C.17.52cm             D.17.30cm

变式:

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A.减小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

C.减小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            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第二讲:

运动的描述

考点:

机械运动及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2、参照物:

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小思考:

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钢笔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

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钢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钢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例: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体会这首诗中的参照物

总结:

一看:

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

二看:

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如果发生了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静止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运动或静止是以地面或地面上固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的。

3、运动的相对性:

运动的相对性: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参照物不同,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则不同。

小思考:

两个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要满足什么条件?

小思考:

人有没有可能抓住一颗高速飞行的子弹?

如何实现?

例1:

观察下图所示中的烟和小旗面关于甲、乙两车相对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例2:

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展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竞赛:

在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恐怖分子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呢?

例3:

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

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

”,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              D.从身旁超越的汽车

例4: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__.

 

第三讲运动的快慢

1、速度(符号:

v):

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v定义:

路程跟时间的比值

s----路程-----米(m)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

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数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快。

可变形为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

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为米/秒(m/s或m·s-1)

常用单位:

千米每小时(km/h或km·h-1)

汽车的速度是“10m/s”,读作:

10米每秒,

它的物理意义:

汽车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0米。

飞机的速度是“500m/s”,读作:

________________

它的物理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下列单位换算:

 

小练习:

18km/h=m/s

15m/s=km/h

几个常个的速度:

人步行速度约为1.1m/s,骑自行车速度约为5m/s,大巴车速度约为20m/s,飞机速度约为250m/s。

例1:

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以13s获得了男子110m栏金牌,试求这项奥运会记录的速度是多少?

如果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例2:

运动员用10s跑了100m,汽车在2h内行驶了72km,那运动员和汽车哪个快呢?

 

2、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速度大小不随路程和时间变化。

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对变速运动做粗略研究时,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计算式:

例1.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12.91s。

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例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小明前、后50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例3.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如右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秒的不同位置。

根据底片可以判断,_____球运动时间长,_____球作变速直线运动(全部选填“甲”或“乙”)。

 

例4.如图所示,是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它告诉汽车驾驶员,从现在起,车速不得超过________。

如果这时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则车________(“有”或“没有”)违反交通规则。

车经过______min到达收费站。

(保留1位小数)

例5.右下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玉屏驶向贵阳,若玉屏至贵阳约为3.2×105m,则(       )

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

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h

C.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s

D.该汽车只要4小时就可到达贵阳

 

第四讲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挡板。

(金属挡板的作用:

便于测量时间)

实验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5.通过计算下半段路程s3=s1-s2和下半段时间t3=t1-t2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设计表格: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v1=

t1=

v1=

v2=

t2=

v2=

v3=

t3=

v3=

分析与论证:

根据v2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加速运动。

例1:

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例2: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13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AC=__________cm,vAC=________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