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全册梳理中学部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0720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全册梳理中学部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教育心理学全册梳理中学部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教育心理学全册梳理中学部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教育心理学全册梳理中学部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教育心理学全册梳理中学部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全册梳理中学部分Word格式.docx

《教育心理学全册梳理中学部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全册梳理中学部分Word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全册梳理中学部分Word格式.docx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一是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改革热情,二是取决于改革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7。

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行为。

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9。

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了解学习困难的成因、全面了解因材施教、对教育现象提出新的科学认识);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创造性地持续性的研究。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0

教育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

一、美国10

(一)初创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角度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后弗洛伊德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问题也进入教心学领域;

50年代以后,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也影响和改变着教心学的内容,这一时期百家争鸣但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研究内容日趋集中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个别差异等,理论体系正在形成。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步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布鲁纳在1994年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总结了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

一是主动性研究,二是反思性研究,三是合作性研究,四是社会文化研究。

目前美国的心理学出现了新的趋势:

1、研究领域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

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转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

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注重实践的应用研究

5、从理论的零散转化为理论的整合。

二、前苏联12

(一)产生阶段。

十月革命前。

乌申斯基1867/1869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成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俄国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1877年卡普杰列夫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比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早2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6/1916年,俄国召开了五次教育心理学代表大会,会议主要宣传贯彻涅洽耶夫所倡导的思想,即用实验心理学解决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问题。

(二)发展阶段。

十月革命以后。

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1918年到30年代末

贡献最大的是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

维果斯基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主张应当把教心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成果简单的移植到教心学,他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布隆斯基强调儿童的个性统一性以及对儿童心理进行整体综合研究。

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

2、奋力前进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末。

1936年联共中央批判了儿童心理学的唯心主义和机械主义立场,同时德国法西斯的侵略给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带来困难,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重视结合教育实际进行综合研究。

(三)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1、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结合。

2、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

“联想反射”理论和“学习的活动”理论。

3、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埃利康宁的“年龄阶段——主导活动类型”理论和鲍洛维奇的“活动——动机系统”理论的指导下,用现代技术设备、管理和实验的方法,对学龄前儿童与周围人们的交往,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的规律性等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三、中国15

(一)起源。

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就萌发了教心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墨子

(二)产生。

第一本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发展。

1、1949年到1958年,这一时期主要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资产阶级心理学思想,1958年的心理学批判运动阻碍了教心学的发展。

2、1959年到1966年,纠正以往的错误倾向,恢复正常发展,1963年潘菽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出版。

3、1966年到1976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心理学被宣布为伪科学,濒临毁灭的境地。

4、1976年以来。

迅速发展时期。

1980年,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这一阶段的成果主要是:

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方法较多的采用了实验法,注意介绍国外的文献,初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教心学理论。

目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正在不断吸取国外先进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9

第一节概述19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19: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讫时间、到达成熟的日期上的不同进程;

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速率)。

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20:

乳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成年、老年8个阶段。

三、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20:

1、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出生后5、6年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脑的生长到12岁基本完成,以后脑的重量和容积增加甚少,但皮层细胞的功能迅速的发育。

13、14岁第二次飞跃。

一直到20岁左右脑细胞的结构功能迅速发展,这一系列变化奠定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中学阶段系统深入地掌握高难度的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脑和神经系统的完全成人化要在20到25岁以后才能完成,因此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2、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a、认知结构基本形成。

认知的核心部分是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辨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b、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c、认知与情感意志协调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他们总是相互作用的。

3、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a目的更明确。

b持久性增强

c精确度提高

d概括性更强。

4、记忆发展的特点:

a有意记忆占主导。

b理解记忆为主要。

c抽象记忆占优势。

5、情感发展的特点:

A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b自相矛盾的情感;

c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d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e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

个性化情感;

浪漫主义热情。

6、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的受到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积极与消极并存,在动荡和矛盾中提高。

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27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7

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同化,内部图示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顺应,换句话说:

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示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就是同化,如果不能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也会发生改变,就是顺应。

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1)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认知活动主要是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示,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

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2)2-7岁为前运算阶段。

儿童在上一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示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示,由于语言的出现使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万物有灵论”,所以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只能进不能退。

(3)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思维,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

(4)11-16岁为形式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是我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接近成人水平,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不符而拒绝规则或违抗师长,此时的教育不宜采取过多的命令和强制,应鼓励他们自己做决定,然后提出改进意见。

11/12——14/15为少年期,特点是充满了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型错综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出现了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3、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

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主要在于揭开新的可能性。

(2)练习和经验。

是指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皮亚杰把经验区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物理经验是有关物体特性的经验,逻辑数理经验是从动作及相互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经验。

因此皮亚杰说:

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

(3)社会性经验。

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社会环境因素可以加速或推迟个体的发展。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主体改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是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是主体对环境的能动适应。

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就是自我调节,其具体模式是当个体认知结构能够同化新的知识经验时,就会感到心理平衡,不能同化时就会感到失衡,心理失衡的结果使个体产生自我调节的内驱力,驱使个体改变已有认知结构,容纳新的知识经验,也就是通过顺应达到新的平衡,所以皮亚杰认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皮亚杰从思维和语言两方面进行研究,思维方面成人考虑问题往往从多方面入手,且常常是通过命题思维,儿童就不同。

语言方面,成人的言语具有稳定性,逻辑性和交流性,儿童就不完全如此。

可见儿童与成人有质的差异。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

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劣势,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遵循着一定的顺序,不可逾越,不可颠倒。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36

前苏联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他主要探讨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全面论述了思维与语言、儿童的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等。

(一)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和高级,高级心理机能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2、心理发展观:

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有4个表现:

a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b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了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强调了三点、一是心理机能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二是儿童在于成人的交往中通过掌握语言和符合系统,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三是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他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具体说就是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的作用至关重要。

4、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现有水平与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决定着儿童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二)维果斯基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1、支持并促进了建构主义的发展。

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其次他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第三他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

2、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的重要基石,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式教学,这种方式的要点在于:

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情景学习等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3、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

第三节社会性发展与教育41

学习者的心理发展不仅指认知发展还包括社会性发展。

一、埃里克森的主要观点41:

埃里克森1902出生在德国,后定居美国,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与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某一个点上。

整个过程可划分为8个阶段:

1、学习信任的阶段:

0-1.5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

是人对周围世界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基础。

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1.5-4自主与怀疑。

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了许多动作,他们开始试探自己的能力,许多事情喜欢自己动手不愿他人干预。

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4-6主动对内疚。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对发展其想象力与自由的参与活动感兴趣,活动范围有可能扩展到家庭以外。

4、变得勤奋的阶段:

6-12 

勤奋感对自卑感。

这是儿童进入学校掌握知识技能的时期,儿童第一次被赋予一些期望他们去完成的社会任务。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2-20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主要特点是出现自我同一感,就是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

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

20-24亲密与孤独。

这是人们解决婚姻问题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

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

24-50充沛感与颓废感。

这是人成家立业的阶段。

8、达到完善的阶段:

50岁以后完善与绝望,这是一个人一生主要努力趋近完成的时期。

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46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所需要的支持帮助,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不同阶段棉铃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因势利导,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正处在第四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与创造,对儿童的建议表示赞赏,耐心回答其问题,增强其自信心,发展其主动的人格。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建立自我统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及时提供真实反馈信息,以便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自我统一性。

不要在同伴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47

一、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48

(一)智力与智力测验48

1、智力:

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景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我国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

2、智力测验。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法国的“比内-西孟量表”,引入美国后经过修订1916年发表《斯坦福-比内量表》。

智商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100。

比率智商的高低基本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

另外,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量表,采用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二)智力的构成50

1、三元智力理论:

1985年,斯滕伯格提出:

元成分;

操作成分;

知识习得成分。

2、多元智力理论:

1983年,美国加德纳提出7种不同的智力:

1、言语智力。

2、数理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体能智力。

6、社交智力。

7、自省智力。

加德纳的智力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三)智力差异52:

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IQ分数上的差异),也有质的差异(构成成分的差异)。

群体差异主要是性别差异,从总体水平看,男女智力大致相当,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大,从智力结构上看男女各有优势和劣势。

(四)智力差异与学业成就53:

相关程度为中等,小学0.6-0.7中学阶段为0.5-0.6大学为0.4

(五)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53

1、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分校分班分组,跳留级。

心理学家更支持在参差不齐的班级中根据能力兴趣分组。

2、改革教学方式:

掌握学习、个别指导教学法,个人化教学系统。

二、学习风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55

(一)学习风格及其构成要素。

学习风格又叫学习方式,这一概念最早在1954年由哈伯特塞伦提出。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是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1、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56:

对时间节律和感觉通道的偏爱

2、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57:

包括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继时加工与同时加工,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独立:

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宜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水平上独立对事物进行判断。

依存则相反),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等。

3、学习风格的社会性要素57:

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方面表现出的特征。

(二)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57。

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实质上是认知风格在学习上的体现,认知风格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其主要特征是:

1、持久性。

2、一致性。

事实上大多数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利用多种认知方式。

1、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58。

研究这种方式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他用飞行员做实验。

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为场依存,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影响者为场独立。

2、反思型与冲动型60。

是指信息加工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3、整体性与系列性62。

英国心理学家戈登帕斯克。

4、心理自我调控理论63。

该理论由斯滕伯格提出。

心理自我调控的功能:

分主动独立型、被动执行型、分析评判型三种。

心理自我调控的形式:

分专一型、等级秩序型、多头并进型、随意无拘型4种。

心理自我调控的水平:

分整体抽象型和局部具体型。

心理自我调控的范围:

分任务导向型和人际导向型。

心理自我调控的倾向:

分自由开放型和保守拘谨型。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67——这是教心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

第一节概述67

一广义67:

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第一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凭借这种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

其次是相对持久的,第三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由经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计划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二狭义68:

专指人类的学习,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区别:

1人除了要获得个体经验外还要学习人类世世代代积累的经验和知识。

2、通过语言为中介。

3、有目的有计划。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

学生学习的特点1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三学习的分类70:

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分5类:

70 

 

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加涅把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照水平和复杂程度依次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加涅提出三类态度一是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二是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三是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如爱国家等)、5运动技能。

奥苏贝尔从两个纬度:

7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和发现;

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和有意义。

我国分3类:

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联结派的学习理论73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一桑代克73

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一)经典实验73:

猫开笼取食

(二)学习的联结说74:

又称“试误说”刺激——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三)学习规律74:

1准备率.学习者进入某种情景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某种反应的学习,实际上反映了学习的动机原则。

2练习率。

对于一形成的某情景与某反应的联结,正确的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

经常不用会导致联结减弱或遗忘。

3效果率。

这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消弱作用。

桑代克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机械论和简单化,抹杀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